-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 武寅主編
- 9512字
- 2019-03-18 19:38:30
九 上古希臘文化
古希臘文化肇始于史前時代,但成為一種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形態則自古風時代方始。這一新文化的形成伴隨著城邦的興起、大殖民運動的開展、古希臘人視野的擴大,從最初對古代近東文化的模仿到自主創新,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古典文化。
宗教和神話
古希臘宗教同樣是多神教。從社會的基層單位家庭到統一的共同體城邦乃至泛城邦的崇拜多種多樣,這同希臘小國分立和長期政治多元化密切相關。多樣化的崇拜致使宗教廟宇和節慶祭典也異彩紛呈。在紛繁的信仰與祭祀當中,有一組得到普遍推崇的神靈,即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亞眾神家族。
這個家族有12位神祇:宙斯與赫拉,波賽冬與德米忒爾,阿波羅和阿爾特米絲,赫菲斯托斯與雅典娜,阿瑞斯與阿芙羅狄忒,赫耳墨斯與赫斯提亞。有時希臘人也把狄奧尼修斯、赫拉克勒斯、克羅諾斯等神列入這一族系。
宙斯是眾神之首和人類之父,大地的最高統治者,權威和秩序的守護神。希臘人把宙斯想象成披著長發、飄著長髯的健壯中年男子。他的神廟分布在希臘各地,南希臘埃利斯的奧林匹亞神殿最具權威。希臘各邦每四年在那里舉行一次聯合大祭典,同時舉行體育與戲劇賽事。奧林匹克運動會便發源于此。
赫拉為宙斯的妹妹兼妻子,負責婦女的生活,尤其是婚配和生育。但希臘人對神的分工并無嚴格界定,神的職能在不同的城邦往往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城邦還把她當作貞女、妻子、寡婦的典型加以崇拜。
雅典娜是宙斯之女,從宙斯頭上生出,是雅典的保護神。她司工藝技術,又是戰爭英雄的守護神,所以她總是全副武裝。
阿波羅與阿爾特米絲是宙斯和女神萊托所生的孿生兄妹。阿波羅為光明、青春、音樂之神,又稱太陽神。他還是殖民地的引路人,牧人和街道的守護神。他的預言獲得希臘人的高度信賴。阿爾特米絲為月神。
波賽冬是宙斯的兄弟,負責海洋以及春天、河流等事務。赫斯提亞與德米忒爾是宙斯的姊妹,前者司家宅的圣火,后者是農神。阿瑞斯是宙斯與天后赫拉之子,為戰神。阿芙羅狄忒是宙斯與狄奧柰的生女,專司愛情,與羅馬愛神維納斯為同一神。赫爾墨斯是眾神使者,亦是牧人之神。赫菲斯托斯是火神,宙斯與赫拉之子。
在古希臘人眼里,神和人同形同性,不同之處僅在于神的不朽和某些超人能力。而性情品格則同凡人一般無二。所以凡人的各種惡習和美德神身上也具有,神的世界只是人的世界的再現。希臘宗教對希臘人的日常生活、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希臘神話與宗教同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產物,二者既密切相關,又保持了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希臘神話和一般宗教解說有所不同。后者力求說明神的無所不能、人的軟弱無力,誘導人對神的迷信。希臘神話卻鼓勵人與命運、與神的意愿抗爭,盡力成為個人的主宰。豐富迷人的神話故事是希臘藝術成長的沃土。
哲學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開端,奠定了哲學的基本范疇以及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解釋。西文“哲學”一詞出自古希臘文“菲羅索菲亞”(philosophia),原意是“愛智”。希臘思想家認為,智慧與感性認識無關,是關于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識。
按照古希臘人的看法,哲學誕生需有一些前提條件:(1)驚異,對事物有驚異感,即問題意識;(2)閑暇,有進行思考的物質條件;(3)自由,即思考的自由。古希臘城邦的形成,奴隸制的發展,相對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以及缺乏系統、嚴格的宗教教條和宗教倫理為世俗化的希臘哲學的產生和高度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小亞細亞城邦米利都的泰勒斯(公元前7世紀末—前6世紀初)是第一位哲學家。他基于對自然的觀察,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一切生于水還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這種認識開創了用自然界的物質去說明自然的唯物主義解釋方向。在哲學史上他被譽為“哲學之父”,他開創的哲學被稱作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
阿納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1—前546年)沿著導師泰勒斯開辟的道路提出世界本原是一種抽象的無限,只有無限才能永恒存在,無限在運動中產生矛盾,如冷與熱、干旱與潮濕等。這就把世界萬物統一到一個相同的概念之中。
阿納克西曼德的學生阿納克西美尼(公元前6世紀中期前后)則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空氣,它的膨脹和收縮產生了世界萬物,一切都在永恒的空氣中發生和轉變,其中也包括神靈。
由于三位早期哲學家均是米利都人,故被稱作“米利都學派”。這一學派力求從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現象根本原因的做法開創了一種與神話和宗教不同的思維方式。
繼米利都學派之后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畢達哥拉斯(公元前6世紀中期)是第一個使用“哲學”一詞的人。他認為專注于思考自然,增長才智和智慧的人就是哲學家。他認為數是萬物之本,由數而有形,由形而有物。數有確定性,萬物可用數字量化,因此是可以確定的。他還賦予數更多的含義,認為世間有10類對立物:奇數和偶數、右與左、雄與雌、明與暗、靜與動、善與惡、有限與無限等,對立面的和諧統一就是數的和諧統一。畢達哥拉斯學派把和諧統一視為哲學的終極追求,在古希臘和后來的古羅馬有相當影響。
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認為世界是按規律燃燒與熄滅的永恒的活火。世界存在普遍規律,這一規律稱作“邏各斯”。邏各斯易于隱藏,大多數人對它視而不見,但又隨時遇到。人們智慧與否的衡量尺度就是能否認識邏各斯。他的辯證認識也閃爍著智慧之光,如“一切皆流”“一切都在變”“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等精彩概括。
愛利亞派是最早明確表達出唯心主義哲學思考的流派,其代表人物為巴門尼德(約公元前6世紀或前5世紀)、芝諾(約公元前490—前430年)。巴門尼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看法,認為“一切皆流”等辯證認識只是感性經驗,未能從思想上說明道理,因而只是一些假象。對真理的認識須與感性經驗相脫離,依賴純粹的思想與邏輯思維。思想是抵達真理彼岸的唯一途徑。巴門尼德是主觀唯心主義最早的主要代表。
在巴門尼德之后,最杰出的唯物論者是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年)。他著述宏富,但傳世很少。他的基本論點是原子論。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物質,內部無空隙,不可再分,它組成世界萬物。原子之間只有量的多少,無質的差異,各種物質現象的變化均由原子在空間的排列不同所致。這種原子論對物質首次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本體概念,理論的嚴密性超過前人,因而他代表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峰。
雅典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是開創希臘哲學新方向的思想家,他將自己的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社會和人類的內心世界,集中探討人類的心智與活動能力,討論政治、道德、社會、人生等基本問題,在生活領域建起一座真善的理想宮殿。自此,人本身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
蘇格拉底是平民之子,卻高度崇尚與追求知識。但他述而不作,未留下自己的著述,他的思想是由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述才被人所知的。他關注的命題涉及人的精神與道德修養,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義,等等,其中所貫穿的一個最嚴肅主題就是說服人們不要專注于對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應去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認為真理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向反面轉化。他強調知識的作用,強調理性,要求人們用自己的思想去了解外界事物和發現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認識中的作用,確定了一系列概念范疇。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貴族出身,身歷城邦危機初現的時代,試圖用哲學拯救國家和社會,留下大量著述,代表作是《申辯篇》《會飲篇》《理想國》等。其哲學思想核心為“理念論”。在他看來,世界分為感覺的自然界和理念的超自然界兩部分。由于感覺的世界不停變化,人們對它的認識因時因地因人因情而異,故而感覺世界是不真實的。唯一的真實是永恒的理念世界,我們感受到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譬如說少女和鮮花美時,必先有一個美的概念在判斷者心中,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總體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斷者的身外必定有個絕對美的理念。美如此,真與善亦然。理念是世間萬物的原型,萬物是理念的摹本。他還把理念論用于現實社會的改造,為擺脫城邦危機而勾畫了一個理想國的藍圖。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代最淵博的學者,哲學是他擅長的領域。他師從柏拉圖20年,后在雅典辦學,著作據說有千卷之多,雖大多散佚,仍有162卷幸存,包括《形而上學》《物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47部著作,其中有些可能是贗品。他有一句科學認識史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他的哲學認識論正是從批判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始的。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他還是邏輯學的創始人,提出歸納和演繹兩種方法。前者由個別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個別。他的研究便是先從收集大量材料開始,通過嚴密分析、歸納、概括、推理而得出最終的結論。
馬其頓統治時期,由于強權威壓,公民集體解體,社會持續動蕩,哲學思想趨向抑郁、消沉,缺少對社會的關心,注重心靈的恬靜,形成一些具有時代烙印的思想流派。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年)是晚期希臘唯物主義流派的杰出代表。他長期在雅典任教,在哲學認識上獨具慧眼。他繼承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但在具體解釋上有所不同。他認為原子不僅如德謨克利特所說有形狀和大小的區別,而且有重量的差異。他還認為靈魂是物質的,由呼吸與熱之類微粒組成。在認識論方面,他強調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道者,感覺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感覺無所謂錯誤,它始終是真實的,錯誤在于人們對感覺所做的解釋與判斷有偏差。
希臘化時期一個重要哲學派別是斯多葛主義。它的創始人是塞浦路斯島人芝諾(公元前335—前263年)。芝諾年輕時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長期在柱廊(stoa)宣講自己的思想,爭取到許多信徒,人們于是把這一流派稱作“柱廊學派”。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義的傾向,如在自然觀上把世界的本原歸于火。在認識論上他們支持唯物論的反映論,認為知覺是外物在心上造成的印象,對業已獲得的知覺進行回憶就形成觀念。斯多葛派在社會人生方面宣揚克己修身、恬淡寡欲、服從命運的哲學,認為唯一的善就是德行。
文學與戲劇
古希臘文學起初為口頭文學,表現為史詩、神話傳說、寓言等形式。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最早的兩部作品,可能系由民間游吟詩人的零散詩歌匯編而成,匯編者大概是一個名叫荷馬的人,時間在公元前9—前8世紀。史詩的文本出現于公元前6世紀的雅典。《伊利亞特》描述亞該亞人聯軍遠征特洛伊的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由主人公阿喀琉斯的憤怒提出西方文學中的重要主題之一——感情和理智的沖突。《奧德賽》寫戰爭生還者奧德修斯返家路上的傳奇經歷。由于情節生動,文辭優美,倫理親切,史詩成為古希臘人世代最受歡迎、最有影響的文學作品。
彼奧提亞詩人赫西俄德(公元前8世紀末—前7世紀初)是兩部長詩《神譜》和《工作與時日》的作者。《神譜》為相傳已久的眾多神祇編排了一個整齊的譜系。《工作與時日》則似一部農書,以勸誡口吻講述一年四季的農事,風格與浪漫的《荷馬史詩》截然不同,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繼赫西俄德開創寫實之風后,希臘出現一批寫實詩人,其作品感懷傷神,抒發心境,為古風時代新舊交替時期貴族們的心態留下了珍貴記錄。這些詩歌包括抒情詩、哀歌、短長格詩,其中抒情詩用希臘特有的豎琴伴奏,哀歌以笛伴奏。梭倫、提爾泰的政治詩,女詩人薩福的愛情詩是寫實詩歌的佳作。
公元前6世紀,散文記事文體出現,其題材與內容博雜,對后世很有影響的《伊索寓言》可能是在這個時候編成的散文故事集。
公元前5世紀以次,隨著共和、民主制的普及,公共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尤其在雅典,節慶和賽事終年不斷,宜于宣泄情懷的舞臺戲劇應運而生,包括悲劇和喜劇兩種形式。悲劇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劇中人自然多半是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但劇作家賦予劇中人真正的人的情感,力求表現人類同命運、邪惡、不公正所進行的頑強斗爭,實際表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再加以優美、精練、富有哲理、帶有韻腳的臺詞,生動的情節,因此能夠造成震撼人心的舞臺效果。
發明戲劇表演方式的可能是梭倫的同代人泰斯皮斯。但真正確立悲劇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是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4—前456年)。他為表演設置了兩位演員,創作了演員之間及演員與合唱隊之間富有故事情節的對白,并為演員設計了道具、服裝、布景借以增強效果。他還親自充當悲劇演員、合唱隊長,直接從事表演實踐。所以他有“悲劇之父”的美稱。
悲劇先是在空地上演出,后來為便于觀看又發展到一處高臺之上,最后進一步發展成半圓形劇場。標準的劇場都建在斜坡上,觀眾席像一把打開的折扇,下面是一個圓形的舞臺。自古典時代起,劇場和體育場一樣是希臘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悲劇產生后深受公民喜愛。雅典國家大力推廣和鼓勵戲劇創作和演出,每年舉辦兩次戲劇節,每次上演三名作家各三部作品,由評委會選出兩名優勝者予以獎勵。在民主富有生氣的時期,雅典國家甚至還給觀劇的公民發放觀劇津貼,因此促成了悲劇的繁榮。
成熟后的悲劇演員通常不超過3名,另加12—15名合唱隊員。在特殊情況下有時也有4名演員。合唱隊的主要作用是替代幕布,唱一支歌則可能引起時間、地點的變化。臺前的演員往往要同時演幾個角色。所有演員都是男性,女性角色由男性替代,演出中有面具和戲裝。
古希臘最著名的悲劇家除了埃斯庫羅斯外,還有索福克勒斯(約公元前496—前406年)與歐里庇底斯(約公元前485—前406年)。埃斯庫羅斯共寫過70出劇,現存7出,著名的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頌揚抗拒命運、不畏強權、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索福克勒斯寫過130個劇本,傳下來的也是7部。代表作《俄狄浦斯》寫主人公俄狄浦斯不愿屈從命運安排,但仍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殺父娶母,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刺瞎雙眼,至荒山野嶺受苦贖罪。歐里庇底斯據說共有93部作品。其名劇《美狄亞》描寫女主人公深愛自己丈夫,但丈夫卻拋棄了她和孩子。于是,她由極愛轉為極恨,不僅殺死丈夫的新歡,且殺掉了她同丈夫所生的子女。
悲劇產生后,雅典又產生一種與悲劇相對的形式——喜劇。喜劇題材現實性強,多是政治諷刺或生活諷刺劇。喜劇演員也不超過3人,合唱隊員為24人。希臘最杰出的喜劇作家是阿里斯托芬(約公元前445—前385年),相傳著有44部劇本,現存11部,包括《阿卡奈人》《騎士》《云》等,其中4部是否是他的作品尚有疑問。這是僅存的希臘喜劇的完整劇本。他的作品政治傾向性強,直接批評一些與之同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嘲弄政客與社會不公現象,是一幅雅典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的風俗畫。
希臘化時代因專制的興起使文學家們失去了自我,文學作品貴族化,喪失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氣息,注重描寫恬靜的田園、優雅的家庭及愛情故事,矯飾多于率真。最著名的劇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8—前292年),著有105出喜劇,但只有極少數流傳于世。
史學
古希臘人同古代中國人一樣,是古代少有的具有濃厚歷史意識并形成真正史學的兩個民族。公元前6世紀末葉,古希臘史學濫觴于哲學之家米利都,出現了第一批史學家與史學著作。他們又稱記事家,在創造出散文體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創出了人們自我反省的新的認識形式——人本主義的史學。人在記事體的史學敘述中從史詩中的神仆上升為社會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最早的三位記事家是米利都人卡德姆斯、狄奧尼修斯與赫卡泰奧斯(均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后半葉)。但其作品都沒保留下來,僅從晚后作家的作品中得知他們寫過米利都、波斯以及歷史游記。
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5年)的《歷史》是首部傳諸后世的大部頭史著。它主要敘述希臘與波斯的戰爭,止于公元前478年,也涉及戰爭期間和戰前希臘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亞乃至印度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但其材料的選擇、利用還帶有早期史學的幼稚,需小心鑒別真偽。
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396年)是古希臘最杰出的史家,其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希臘城邦爭霸戰爭的紀實。修昔底德在撰述中秉持客觀態度,史料翔實,筆力穩健,思考深沉,可謂一幅關于公元前5世紀希臘政治、軍事、社會史的瑰麗畫卷。
色諾芬(公元前430—前354年)的《希臘史》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結束于公元前362年,重點仍寫戰爭和邦際關系。作者的政治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史實的客觀描述和取舍,為后人提供了難得的信息。他的《長征記》一書是回憶錄題材的史著,記述了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雇傭軍在波斯領土上艱苦的征戰歷程。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三人的著作循序漸進地記述了希臘城邦由盛轉衰的歷史,對重構希臘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普魯塔克(約46—126年)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是古代最出色的傳記作品,內含23位希臘著名人物的傳記。書中人物形象飽滿生動,但某些史實經不起推敲。此外,波里比烏斯(約公元前205—前120年)的《通史》,狄奧多洛斯(約公元前1世紀)的《歷史集成》,阿里安(約96—18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均保留了古希臘史的信息,是古希臘史學的名作。
建筑和美術
建筑和美術在希臘是密切結合的整體,美術家往往是建筑師。愛琴文明時期的宮殿建筑體現了古希臘人高度的建筑藝術,但其同后世希臘文明極盛時期的聯系并不清晰。目前被視為希臘建筑藝術的代表形式均出現于古風時代及之后,主要體現在結構與裝飾復雜的公共建筑之上,如神廟、民眾議事堂、半圓形劇場、噴水池、體育館和體育場等。
神廟建筑的突出特點是圓柱柱廊和三角形的山墻,以及雕刻藝術的裝飾。在古風時代,形成了兩種標準化的柱式——多利安式和愛奧尼亞式。后來在古典時代還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科林斯式。其中對后來影響最大的是多利安式。它沒有柱基,直接立于建筑物基礎的表面。主體柱身可以是一塊巨石,也可由多塊石料壘砌,上端接有一個圓形柱頂。整個柱身刻有相鄰的溝槽,風格古樸莊重。雅典帕特農神廟的柱式便采用了多利安式。愛奧尼亞式有柱基,柱身略顯纖巧,柱頂得到美化,呈現由曲線連接起來的兩個渦旋或螺旋形。科林斯式是愛奧尼亞式的變體,柱基和柱頭更具裝飾性。
無論希臘的公共建筑還是私人建筑,一般都伴有雕塑裝飾。有的雕塑是建筑物的必要組成部分,如神廟中的神像、祭壇。希臘較自由的創作環境與大量需求促進了雕塑藝術的高度發展,達到古代世界寫實藝術的頂點。
希臘雕塑題材以神和人為主,特別是對普通人的刻畫,致使雕塑如同現代攝影一樣,成為人們滿足自我復制要求的藝術普及形式。希臘雕塑材料多為大理石和青銅。
在古風時代,希臘雕塑的風格與埃及和西亞的雕塑風格相似,即使最生動的作品也略顯呆板。進入古典時代,公共與私人建筑增多,雕塑技術的積累以及社會審美能力的提高,要求藝術家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人物造型日趨活潑自由,人體比例、線條、神態刻畫臻向和諧完美,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最著名的雕刻家是菲迪亞斯、米隆、波里克列伊托斯、普拉克希泰勒斯。
雅典人菲迪亞斯(公元前490—前430年)主持衛城的重建工作,創作了衛城廣場和帕特農神廟的兩尊雅典娜像,以及神廟前后兩面山墻上的巨型浮雕和四面檐部的浮雕飾帶。他還創作了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被譽為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其藝術特點是秀雅自然,高貴完美。
米隆(約公元前492—前452年)也是雅典人,與菲迪亞斯同師,以塑造青銅雕像而聞名。其創作題材多樣,既有神與英雄,也有運動員和動物,尤擅長刻畫運動的人體。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擲鐵餅者》,表現運動員準備發力投擲前一瞬間的姿勢,極為自然準確。
波里克列伊托斯(公元前460—前416年)同樣是善于刻畫人體的杰出雕刻家。他確立了刻畫人體身高、年齡等一系列基本規則,并著有一部總結性的雕刻理論作品。他的代表作之一《執矛者》表現裸體運動員肩荷長矛行進的情景。這是一尊理想化的健美的男子雕像。
雅典人普拉克希泰勒斯是公元前4世紀最著名的雕塑家。他是第一個創作出真人大小的裸體女性雕像的藝術家。他的著名代表作愛神阿芙羅狄忒的裸體像有約50件復制品保留下來。
除雕塑外,希臘的瓶畫藝術也十分出色,以黑繪紅底與紅繪黑底彩陶最具代表性。黑繪紅底陶以紅色做底,用黑色線條作畫;紅繪黑底則以黑色打底,紅色線條作畫。瓶畫表現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人物活動、神話故事,繪畫技巧堪稱古代一流。
科學
古希臘人在古風時代達到了理性思考的程度。米利都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也是最初的科學家。
在天文學領域,泰勒斯曾預測過日食,計算出一年有365天,發現了小熊星座,并根據天文學和氣象學知識預言一年的農業收成。阿納克西曼德提出月亮的光是對太陽光的反射,太陽則是一團純粹的火。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是一個包括各種天體的大圓球,中心有一個火球,圓形的太陽和大地繞中心火球運動,這種關于天體整體運行的推測為太陽中心說奠定了基礎。希臘化時期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約公元前310—前230年)第一個嘗試測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并正確提出地球的面積小于太陽。他甚至天才地提出太陽中心說,認識到地球和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并進行自轉。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前195年)是歷史上第一個用正確的數學方法準確測出地球周長和直徑的人。他還通過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測量出黃道傾角。
希臘人發現的邏輯思維方法使希臘數學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們認識到數與形的抽象規定,如點、線、面、邊、平行、大于、小于、等于之類因素,從而創立了真正的數學。畢達哥拉斯在西方首先發現勾股弦定理,至今西方人仍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他還指出奇數和偶數的區別,發現了無理數。在他奠定的基礎上,歐幾里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著有《幾何原本》13卷,系統總結前人成果,提出最早的公理化數學體系,即從公理和公設出發,用演繹法推出了嚴整的幾何學系統。這部書是中國最早翻譯的西方名著。埃拉托色尼發現著名的“埃拉托色尼篩法”,可在自然數系列中篩掉所有的合數而留下所有的素數。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前212年)也是大數學家,他的《論球體和圓柱體》《論星圖》等著作,正確求出了球體和圓柱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提出拋物線圍成的面積和弓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他用圓錐曲線的方法解出一元三次方程。歐幾里得的學生阿波羅尼(約公元前262—前170年)進一步提出圓錐曲線理論,并實際論及球面三角和球面幾何的問題。
希臘樸素唯物主義者的世界本原論、原子論等推測是希臘人在物理學方面的早期探討。至古典時代,他們已開始做初步的理論總結,出現了亞里士多德的專著《物理學》,重點研究物體運動及其規律。阿基米德則把數學引入物理學,準確求證量的關系,成為近代物理學方法的先驅。他發現了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定律,并首先用嚴格的數學方法證明了杠桿原理。
在地理學領域,阿納克西曼德繪制出西方第一幅地圖。埃拉托色尼著有《地理學概論》,對當時希臘人目力所及的歐、亞、非三洲的地形、地貌、地質及海洋的分布進行研究,首次推測出從西班牙出發,順同一緯度航行可抵達印度,并利用經緯網絡繪制出相對精確的地圖。
在生物學方面,希臘人提出關于生命起源于自然界的假說。泰勒斯認為萬物出自水便是這種假說的最初代表。亞里士多德對生物進行深入研究,其著作有1/3涉及生物學。他和他的學生準確描述了動植物的各種形態,提出生物的層次思想,認為生物有高低差別,可以排成從低到高的階梯,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動物。
古希臘最著名的醫生是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前377年),他關于生命平衡的醫學理論和處理內外科病癥的經驗具有很高的價值。他為醫生確立的職業道德在今天依然是醫生遵循的道德準則。在希臘化時期,解剖學得到長足發展,亞歷山大里亞的醫生赫羅菲拉斯(公元前4世紀人)寫有《論解剖學》等著作,注意到動脈和靜脈的區別,提出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心。他還批評亞里士多德關于心臟是思維器官的說法。亞歷山大里亞人赫拉希斯特拉塔(約公元前304—前250年)注意到動脈和靜脈,包括微血管的狀態與分布,他準確地描述出了心臟半月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