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讓讀書人看到希望,才能讓新政權更有希望(1)
- 四哥的勝利:絕代帝國
- 燕山刀客
- 4994字
- 2018-04-11 11:25:16
一、創設內閣,影響后世五百年
無論推翻一個舊朝廷,還是建設一個新政權,光靠領袖折騰是不行的,得需要手下無數人的鼎力支持。都說二十一世紀最珍貴的是人才,十五世紀又何嘗不是呢?有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很多老板說要重用人才,不過是嘴上說說,轉個身就忘了,而朱棣卻落到了實處。
別的不說,對待建文降臣和自己的北平老臣,朱棣并沒有采取雙重標準,對事不對人,這一點太難能可貴了。
朱棣對于選拔人才,很有自己的心得:
人君進一人退一人,皆不可茍,必須服眾心。若進一人而天下知其善,則誰不為善?退一人而天下知其惡,則誰敢為惡?無善而進,是出私愛;無惡而退,是出私惡,徇私而行,將何以服天下?
朱棣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有一項了不起的制度,深深地打上了朱棣的烙印。
科舉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也被后來西方文官制度大力借鑒。還有一個現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取的制度,事實上也是中國最先采用和完善的制度。
這就是內閣制度。
朱棣二十一歲那年,朱元璋一手策劃和導演了胡惟庸案,一氣兒屠殺了兩萬多人,順便把宰相職位也取消了。老皇帝告誡子孫:“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闭娴氖菤怛v騰,用心良苦??!
在以后的十八年中,朱元璋這位曾經的和尚與乞丐,把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一擔挑,日理萬機,披星戴月,忙得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干擾,許多妃子都月經失調了。在身邊人的建議下,朱元璋設立了“殿閣大學士”的職位,幫助自己批讀詔書,處理政務。辦公的地點是三殿和兩閣,即文華殿、武英殿、華蓋殿,文淵閣、東閣。朱元璋是何等聰明的君主,本身工作熱情又高,對別人的戒備心理又重,還特別看不起讀書人,如此一來,這些大學士最多是相當于政務秘書,做點兒抄抄寫寫的工作,大事小事還得由老朱一手包辦。
朱元璋死后,皇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他當然沒有皇爺爺的治國能力,身邊必須有一群得力助手。朱允炆既需要人幫忙,又不能違反先皇的規定,只能采取一些變通之法。他頒布圣旨,把各部尚書由從二品提到從一品,這樣他們就有了更多的決定權。
朱允炆沒有立丞相,但齊泰和黃子澄所做的工作,事實上就類似于以前的二把手,只不過是沒有名號,也不拿那份工資罷了。朱允炆把朝政放給了“齊黃”之后,自己則和方孝孺一起研究更重大的決策,比如要不要恢復井田制、如何恢復,等等。(真是悠閑,不想想朱棣都要打到南京了。)
等到朱棣在南京稱帝時,朝廷可用之人本來就少,很多老家伙雖說被迫歸順,但依舊心系前朝,對朱棣只是表面上客氣,內心充滿不滿情緒。而朱棣也很清楚穩定壓倒一切的必要性,對于歸順的建文朝官員,他并沒有做出重大調整,原來的尚書還是尚書,原來的侍郎還是侍郎。但這并不等于說,他就要維持現狀了。
朱棣知道,想要把朝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指望這些老家伙肯定不行,必須破格提拔年輕人,打造一支完全服從自己的、年輕有操守的干部隊伍。
建文四年七月,朱棣剛占領南京城,皇帝的位子還沒坐熱。在清洗建文余黨、維護京城秩序之時,還不忘頒布一道重要圣旨。而這個決策也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以后五百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朱棣指示說,因為翰林院人員缺乏,要挑選一批有真才實學并且年富力強的學者,充任翰林。當時被榮幸選上的有數十人,而在其中,朱棣又特別挑選了七人,為他們在皇宮內的文淵閣安排了辦公室。
六部九卿高官的上班地點,都在皇宮以外。除非上朝,這些人平時輕易見不到皇帝,也沒有同萬歲爺直接聯系的通道。但文淵閣就在皇宮里面,位于午門的東南角,屬于內務府管理的地盤,因此設在這里的辦公場所,就又多了一個名稱——內閣。被有幸選中的七人,當然就成了內閣大學士。
當然,朱棣的這個舉措,肯定是有歷史繼承性的,正因為朱元璋搞了殿閣大學士,朱允炆事實上恢復了宰相制,在前兩人的基礎上,朱棣根據自己的切實需要,采取了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舉措。
相比老朱時的那些抄寫員,如今的這些大學士,可是要參與政務的,甚至要參與到重大問題的決策中來,他們的前程,理論上說是非常光明的。
在欣喜之余,這七個年輕人根本沒有想到,他們能夠改變中國歷史的進程;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開創性的;他們沒有想到,一個新時代就此開始。此后五百余年的時間里,在明清兩代,內閣都是朝廷重要的中樞機關,從中走出了許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重要人物。
歷史不會忘記這七人的名字,他們是解縉、黃淮、胡儼、胡廣、楊子榮、楊士奇和金幼孜。其中,年齡最大的胡儼不過四十三歲,最小的楊子榮只有三十二歲,借用一下當代的通俗說法,他們都是那個年代的“60后”和“70后”。(朱棣本人就是“60后”。)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朱棣在位二十二年里,只選用了這么七個大學士。胡儼在永樂三年調任國子監祭酒,其他人都在內閣做了多年,除了解縉和黃淮之外,其他四人甚至一直做到了去世。
楊子榮、楊士奇與后來進入內閣的楊溥一道,更是組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楊內閣”,在朱棣死后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統早期,他們一直得到皇帝的極大尊重,事實上掌握了國家核心權力,為大明中后期出現的政治大變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沒有“三楊”,就不可能出現張居正這樣的人物。
什么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棣給那些只會嘴上喊口號講段子,轉過身使勁兒安插自己大侄子或小舅子的同行,好好地上了一課。
必須指出的是,七人之中,沒有一個是朱棣從北平帶過來的親信,事實上,他們都在朱允炆那里領過工資,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有對主子不忠的變節行為。常言說,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今天能背叛建文,難道明天就不會出賣永樂嗎?
可朱棣似乎并不擔心。
七人之中,楊子榮是福建建安人,黃淮是浙江永嘉人,其他五人全部來自江西。大明的首屆內閣,可以把江西話當成工作語言了。其中楊士奇是泰和人,金幼孜是新干人,剩下的三人,則又是真正的同鄉。
他們都來自吉安府吉水縣,這是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鄉,是人才輩出、人文薈萃的一方熱土?!俺邪虢?,翰林多吉水”,一點兒也不夸張。
而這七人之中,自然也需要一個領袖人物,這個位置要別人心服,自己必須有過硬的才學、超高的人氣。幸運的是,這個大明歷史上第一個首輔,還真稱得上才華橫溢。
此人是誰啊?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明朝初年,劉基與宋濂當然是無可爭議的文壇領袖。他們之后,方孝孺也有過短暫的輝煌,可當老方因自己的倔強走上不歸路時,另一個人及時填補了這個空白。
他就是解縉。
毛澤東主席最喜歡引用的一個對子:“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弊髡哒墙饪N。也正是這個對子,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梢娺@個解首輔雖說才氣過人,身上倒有幾分三國名士楊修的影子。
解縉出生于洪武二年(1369),字大紳??N紳就是官員的雅稱,可見解縉的父母給孩子起名時就抱著很大的期望。萬般皆下品,唯有科舉高。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當上大官。這就是他們為孩子設計的人生路線。
而解縉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堅定不移地把備戰科舉作為年輕時代的唯一追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僅二十歲的解縉,就憑借極為優異的成績高中進士。他的面前,似乎鋪好了一條金光大道,只等著他吹著口哨走過去,擁抱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
不過,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以說處于一片血雨腥風之中。朱元璋自從馬皇后去世之后,既失去了精神寄托,又沒有了傾訴對象,于是就似乎喜歡上了殺人游戲——可不是用撲克牌玩,是真的殺人。即使貴為開國元勛、國之棟梁,朱元璋早上叫你愛卿辛苦,下午就能叫你人頭落地。洪武朝的大臣,個個順從得令人發指,生怕因為一份奏章、一句實話,甚至一個眼神,就永遠看不到第二天的日出。他們沒事就禱告,盼著朱元璋早點兒住到孝陵里去、太子朱標早日上臺,讓自己也能過上幾天舒坦日子。
但剛剛進入官場的解縉,肯定是書讀得太多,把腦子讀得不好使了,居然一本正經地向朱元璋上了一篇《太平十策》,將自己書呆子的個性和紙上談兵的命門暴露得一清二楚。這事讓同行們知道了,大家都打心眼兒里高興:自己仕途上少了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京城棺材店又能多一份訂單了。
可惜,這幫人高興得太早,朱元璋收到上書之后,不但沒有殺解縉,還將他好好地夸獎了一通,鼓勵朝中大臣向這個年輕人學習。
朱元璋甚至還破格接見了這個不怕死的小吏,并親切地對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睆拇?,年紀輕輕的解縉聲名鵲起。有了皇帝的撐腰,做起事情來更是沒有禁忌,甚至在朱元璋誅殺開國第一重臣李善長之時,他也自作聰明地為這位老丞相辯護。
洪武二十四年(1391),解縉的好日子結束了,朱元璋罷了他的官,據說還丟給了他一句話:“十年之后再起用你。”
解縉雖說有幾分迂腐,但也不是真傻,不會真等十年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一死,他立即返回京城,四處活動。建文四年(1402),解縉擔任了翰林待詔。當朱棣的鐵騎踏平南京之后,解縉與許多在京的文官做出了同樣明智的選擇——歸順。
解縉的才學修為,當世無人能比,而他的思路敏捷,反應靈活,和當年的曹植、楊修相比,也一點兒不遜色。
傳頌最廣的一個段子,是一次朱棣宴請眾文臣,席間大家喝得正High,皇上存心找茬兒,莫名其妙地就突然發難,說自己后宮突然有喜(這是胡說,他早就沒生育能力了),讓群臣賦詩。在座諸位大眼瞪小眼,謙讓一番之后,這活兒就推給了解縉。
解縉才不怕他呢,張嘴就來:
“君王昨夜降金龍?!?
皇帝的孩子,當然是龍的傳人了,但朱棣誠心要刁難這位才子:“我生的可是個公主?!?
解縉眉頭一皺,馬上就想出下句了:
“化作嫦娥下九重?!?
過渡得很自然嘛,一個“化”字,簡直有畫龍點睛之妙。
朱棣可不甘心讓解縉占了上風,繼續瞎編,反正自己生不出來了:“哎,可惜啊,剛剛出生,小公主就夭折了。”
在大家的一片嘆息聲中,朱棣作痛苦狀看著解縉,實際上是想讓他吟得痛苦,你小子說得不好冒犯了公主,我還能給你安個罪名。
哪里想到,解縉繼續口吐蓮花:
“料是人間留不住?!?
朱棣繼續亂編:“我已經下令,將尸體扔到后花園的池塘里去了。”暈,哪有這么對待親生女兒的。為了難住解縉,也不能這么損自己吧,好歹是一國皇帝。
滿朝的高官面面相覷,唯有朱棣樂呵呵地坐在桌前,捧著一杯酒慢慢欣賞,話說到這份兒上了,你姓解的恐怕是無解了吧。
誰知道,不一會兒朱棣的臉色就不那么灑脫了,曹植還需要七步成詩,解縉根本就不用思考,脫口而出:
“翻身跳入水晶宮?!?
這時候的朱棣,肯定恨得牙癢癢的,但也抓不住什么把柄,人家避諱工作做得很到位,絲毫沒有犯戒。
解縉的提升如同坐直升飛機一般迅速,永樂二年(1404),他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也就是大明內閣的首任首輔。朱棣對解縉的滿腹經綸非常欣賞,對他忠于職守的認真勁頭更是無比佩服。這位皇帝曾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辈贿^,所謂他人即地獄,皇上的如此表態,如果傳到別的大臣耳朵里,得到的恐怕多半不會是什么心悅誠服,而是心懷不滿。
而進入內閣的其他幾個人,也都有相當輝煌的履歷。特別是楊子榮和楊士奇。
楊子榮雖說年輕,卻有著不俗的表現,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準備登基的那一天,他冒著生命危險攔住了這位四皇子的坐騎,提醒朱棣應該先祭拜孝陵,給朱元璋打個招呼。在整個過程中,楊子榮表現得非常沉穩,不亢不卑,既沒有刻意做戲突顯自己,也不會令對方難堪下不來臺,讓朱棣印象深刻。從此,這個年輕人也踏上了升官的快車道。
就算讓楊子榮穿越到五百年后智取威虎山,相信他也能很漂亮地完成任務。
洪武四年(1371),楊子榮出生于建安一個小吏家庭。他從小學習刻苦,在科舉路上卻多次栽了跟頭。直到建文二年(1400)才考中進士,這時的他,已經是三十歲的大齡青年了。沒想到皇宮外的一幕,讓朱棣印象深刻,再加上別人的推薦,皇上把三十二歲的楊子榮召入首任內閣,并為他賜名楊榮。這位新晉大學士驚喜地發現,自己原來還是七人中年齡最小的。
年輕就是優勢,年齡就是資本,他有理由開心。而朱棣因為楊榮的特殊才華,越發對他刮目相看。
楊榮入閣不久,一天夜里,朱棣突然收到加急探報,說蒙古軍隊突然入侵寧夏,他火速趕到內閣,想召集七位大學士商議。可除了值班的楊榮,其他人都聯系不上。(沒有電話和手機的年月辦事太不方便。)朱棣向楊榮出示了公文,想聽聽他的高見。誰知道小楊一張嘴,就差點兒把皇上惹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