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威與立暴,原本一墻之隔(3)
- 四哥的勝利:絕代帝國
- 燕山刀客
- 4270字
- 2018-04-11 11:25:16
朱棣退朝之后,正打算休息,寧國公主已經聞訊奔來,在朱棣面前一通哭鬧,說丈夫的死沒有這么簡單,一定有小人暗算,要皇上主持公道,等等。朱棣聽得很不耐煩,但總不能跟個女人一般見識吧,何況還是自己的妹妹。于是下令調查此事。
不過,很快有目擊證人舉報,梅殷不是自己從橋上跳下的,而是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硬生生給擠下去的!這倆哥們當然被抓進了大理寺監獄。吃了不少苦頭,但他們的供詞,卻把審理的官員給嚇住了。
二人被打得皮開肉綻,一邊求饒一邊哭喊:“這都是皇上的主意,我們都是奉命行事??!”(此上命也,奈何殺臣?。?
真的是朱棣的主意?有這個必要嗎?還是他們惡意誹謗?在那個專制年代,你就算只說一句皇上的臉沒洗干凈,萬歲爺都可以名正言順地殺了你,何況這樣大逆不道的說辭呢?審案官于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大膽狂徒,居然敢污蔑圣上,來人?。 ?
幾個壯漢走上前來,掄起鐵錘,照著這倆哥們的嘴上就是一頓亂捶,他們還沒來得及滿地找牙,就被拖出去處決了。
顯然,審案官已經得到了最高指示,但這倆人到底真是接受了朱棣的任務,還是因為看出皇上不喜歡梅殷,為了邀功請賞而自作主張,已經永遠無法搞清了。但不管怎樣,朱棣從此又少了一個眼中釘。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下屬的做法,與當年朱元璋手下廖永忠收拾小明王韓林兒的招數如出一轍,難怪有人會感慨,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靖難”期間,梅殷以總兵官身份鎮守淮安。朱棣大軍南下,以為祖先進香之名,要通過妹夫的防地。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梅殷卻不肯給燕軍讓道。朱棣寫信給他,懇切地說:“現在我起兵鏟除皇帝身邊的惡人,天命所歸,誰也無法阻擋?!钡芬缶尤话咽拐叩亩峭ㄍǜ畹?,放其回還,還說什么留下這人的口舌,就是為了給朱棣講講君臣大義。有這么埋汰人的嗎?
不過朱棣還是繞道占領了京城,并且強迫寧國公主寫下血書,召梅殷還京。永樂元年,擅長搬弄是非的都御史陳瑛,上書說梅殷“蓄養亡命”,“詛咒”天子。朱棣當時并沒有采取行動,原來,他這是憋著大招呢。
還有一個歷史疑案,似乎也和朱棣有關。
洪武二十六年,即朱棣的大哥朱標剛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的第二年,大明第一武將藍玉就遭到了滅頂之災,不僅滿門抄斬,牽連進來黃泉路做伴的人數,更是達到一萬五千人之多。這個名單包括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等十三侯,以及吏部尚書詹微、戶部侍郎傅友文等高級干部,可以說是陣容強大,班底豪華。
藍玉案是朱元璋在世時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清洗運動。傳統的觀點,說是為太孫允炆繼位掃清威脅,這個結論顯然經不起推敲。
藍玉是什么人?他是常遇春的內弟,太子朱標正妃常氏的舅舅,朱允炆不是常氏所生,而是呂妃的兒子,但藍玉和朱標的關系,確實不同一般。
常遇春早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洪武六年,朱元璋為了顯示自己對當年結拜兄弟的關心,不僅把常將軍封為開平王(大明第一個封王的異姓,當然活人是不能封的),而且要朱標娶常的長女為正妻。當時朱標已經有了一個妃子,但并未生育,有傳言說妃子的問題。果然,婚后第二年,常妃就為朱標生下了長子朱雄英。
因此,藍玉也就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保護外甥的義務。也就是說,藍玉這個武夫,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太子黨。太子死后,又成為頑固不化的太孫黨。
藍玉死了,誰最高興?肯定不是他的甥孫朱允炆。
朱棣對藍玉的軍事才華非常佩服,但也不敢和他走得太近,一來藍玉是太子的人,自己不能有拉攏之嫌,二來也不希望讓父皇生疑。但是,燕王回南京述職,與朱元璋單獨會談時,卻不失時機地提醒父親:“在朝廷中有一些被封了公侯的人,縱恣不法,將來恐怕尾大不掉,應當妥為處置……”
朱元璋是何等聰明的人,知道老四指的肯定是剛剛封了涼國公的藍玉?!皼觥边@個字讓人聽著有點怪怪的,據說朱元璋本來想封藍玉為梁國公,但為了提醒他做事收斂,不要讓自己心涼,特意想出了這個主意。但藍玉這個粗人,體會不到朱元璋的苦心。
明朝大學者王世貞曾經認為,藍玉被控謀反和被處決,燕王要負主要責任。這個觀點也許夸大事實,但并不是空穴來風。
坐上了金殿,當上了國君,很多事情,當然不好自己拋頭露面,很多目標,當然不必自己親自鏟除,完全可以讓手下人去做。他們為了表現自己的忠心,還不得玩兒命地咬人嗎?
陳瑛就是這些人中的代表。建文元年,他被聘為北平僉事,原本是應該監視燕王的,結果卻被朱棣收買,替自個兒傳遞情報。事情敗露之后,陳瑛被調到廣西。朱棣在南京繼位之后,立即想到了陳瑛,提拔他做都察院左副都御使。
陳瑛原本就生性殘忍,現在得到了朱棣重用,更是將其嗜血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追查建文余黨的行動中,陳瑛表現得可比朱棣要積極多了。而且,他知道有些事朱棣不方便做,那還猶豫什么,我當奴才的,就得給皇上分憂!
永樂元年八月,陳瑛彈劾歷城侯盛庸誹謗皇上,迫使這位在東昌大敗朱棣的將軍自殺;第二年,他彈劾曹國公李景隆圖謀不軌,妄想起兵;又指責李景隆的弟弟明明知道哥哥有不臣行為,卻隱瞞不報,還多置田產,偷養家奴,居心叵測,于是,這哥倆就在監獄里團聚了。隨后,陳瑛彈劾長興侯耿炳文,說他家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圖飾,有謀反的傾向。為了不牽連兒孫,七十歲的老將軍主動“畏罪自殺”,卻還是沒能保住三個孩子的性命。陳瑛還彈劾駙馬梅殷畜養亡命之徒,意圖造反,朱棣因此將梅殷的親隨調到了遼東。
這些人,都是朱棣相當忌憚,卻一時半會兒沒有正當理由收拾的。但陳瑛卻能將他們置于死地,一定程度上是替主子出了惡氣,做了朱棣潛意識里想做但不方便做的事情。
陳瑛的膽子越來越大,步子也越來越大,不光陷害曾經和朱棣有過節的,甚至也咬和朱棣有交情的。他彈劾駙馬胡觀強占民女,納娼為妾,并參與李景隆謀反。但朱棣卻指示,不必追究胡觀的責任。后來,陳瑛竟然還彈劾在“靖難”前向朱棣告密的張信,說此人擅自侵占練湖及江陰官田,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縱觀歷朝典故,這種酷吏只不過是最高統治者的一把刀,用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要處理了。那么,陳瑛的下場又會是怎樣呢?先別急,朱棣還有別的大事要做。
五、諾言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戰爭,暫時要告一段落了;皇位,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京城,已經被自己控制了;年號,已經被自己更改了。
那,朱棣你還擔心什么呢?還不抓緊時間享受勝利果實?
答案是:我的好侄子。
朱允炆,你到底死了沒有?你跑到哪里去了?叔叔好想看到你(的尸體)啊。
情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伊甸園;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都城(行在)。只要朱允炆一天不死,追隨他的人,反對朱棣的人,堅持正統的人,就會緊密團結在他的周圍,挑戰朱棣的權威。
一天不抓住真正的朱允炆,或者得不到他真正的尸體,這個永樂皇帝,就永遠別想有真正的歡樂。
作為一個體貼的好叔叔,大侄子做不完的事情、未了的心愿,當然要替他完成嘛。然后,這口鍋也可以讓他來背。
朱棣造反得以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不得人心的削藩舉措。因為這一政策,二十多個藩王人人自危;因為這一政策,很多人一夜之間從王爺變成了囚犯;因為這一政策,新科皇帝樹敵太多,失分不少;因為這一政策,燕王朱棣趁機“靖難”,一步登天。
現在,朱棣占領了南京城,坐上了皇帝寶座,放出了關在牢里的周王朱和齊王朱榑。消息傳來,朱元璋的后代們無不歡欣鼓舞,心說終于可以有好日子過了,以后還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還真不是。
最得意的當然非老十七朱權莫屬,他手里還有朱棣親筆開出的支票,上面的條件是天底下最有誘惑力的:
“事成之后,中分天下,裂土而置,均稱天子!”
朱權當然也不是那種沒有眼色的笨蛋,“中分天下”之類的客氣話,他從來不愿也不敢當真。擔心四哥心情不好,先把自己給中分了。但是,怎么也得重重賞賜,讓全天下人知道寧王的貢獻有多突出、作用有多明顯吧!
想不到的是,朱棣卻喜歡大義滅親,首先就要收拾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
在朱棣的威逼之下,朱權不得不交出了兵權。他非常誠懇地提出,自己不想回生態環境糟糕的北方吃沙子喝西北風了,想在江南繁華地帶挑個好地方,了此殘生(其實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五歲,正是一個男人精力最充沛之時,風花雪月的生活還能享受很長時間),這要求不過分吧。但是……
朱權提出去蘇州,朱棣很痛快地發話了——拒絕了他的要求。朱權沒辦法,又提出去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是最有文藝氣質的浪漫城市。但沒想到的是,朱棣還是不批準。
朱權非常失望,都不敢叫哥了:“萬歲,您說我能去哪兒?”
“賢弟啊,除了這兩個地方,全國各地任你挑!”
我擦,說一個你否一個,老子還挑個什么勁兒?。骸叭珣{萬歲做主!”
“南昌很不錯嘛……”
朱權心灰意冷,不得不接受組織安排,舉家遷到了南昌。
南昌原名洪都,與朱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棣和朱權共同的父親,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正是在南昌郊外的鄱陽湖打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陳友諒之后,才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得以登上皇帝寶座。南昌是一座有著光榮傳統的城市,見證了朱家王朝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南昌地處江南,氣候環境是大寧那種半荒漠無法相提并論的;南昌還是江西布政使司所在地,再不濟也算個二線城市。
當然和蘇杭兩城相比,南昌可差得太遠了。
這一年,朱權還處于花樣年華,但政治生命已經被判了死刑。他的后半輩子,幾乎就只能是被軟禁在南昌,混吃等死了。即便終日錦衣玉食、花天酒地,也不過是個高級囚徒而已。心高氣傲的朱權,對皇上的安排很不服氣,但他可沒有朱棣的膽量與能力,不敢把四哥做的事情再重演一遍,只有把仇恨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對于朝廷的不滿,朱權當然也不敢講給孩子們聽。但誰都不是傻子,他那憂郁的眼神和無奈的舉止,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朱權用不著不加掩飾地告訴他的子孫:“小兔崽子們,都給我記好了啊,是朱棣這個王八蛋毀了我的一生,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替我報仇……”
一百多年之后,朱權的后代果然向朱棣的后代叫板了,六代寧王朱宸濠想要奪取武宗朱厚照的江山。當然,此人還是沒有成功,同時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同時,還讓一個叫王陽明的讀書人,模仿劉伯溫在鄱陽湖里火燒戰船,把朱宸濠連人帶船一起擒獲,并一舉奠定了自己大明文官中的軍神地位。
朱棣大義滅親,拿“靖難”時的合伙人朱權開刀,不僅一舉處置了應付賬款,也給諸王敲響了警鐘:誰要是有非分之想,下場只會比寧王更加糟糕。
當然,朱棣的眼睛不能總盯在那幾十個弟弟身上,政府的班子還是急需搭建的。
注釋:
[1]中國史書一般稱其為隋煬帝,這是唐朝給楊廣的污辱性謚號。
[2]不過,到了萬歷二十三年(1595),建文年號又被朱棣的后代神宗朱翊鈞恢復了。崇禎十七年(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定建文廟號為“惠宗”,這與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妥懽帖睦爾的廟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