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勝華爾街(典藏版)
- (美)彼得·林奇 約翰·羅瑟查爾德
- 4169字
- 2019-01-04 11:31:48
引言
想多賺錢就買股票吧
按理說,退休的基金經理只有資格提提投資建議,而不是著書立說,然而看到大部分人繼續鐘情于投資債券的現實,我不得不再次著書立說。顯而易見,我在上一本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中,曾試圖一勞永逸地證明,把錢投資于股票的收益率要遠遠高于投資債券、大額定期存單或貨幣市場基金。有些讀者肯定是一邊看書一邊打了瞌睡,不然的話,為什么到現在全美國90%的投資資金還是投在這些收益率遠遠低于股票的債券、大額定期存單或貨幣市場基金上呢?
回首20世紀80年代,這是現代股票歷史上投資回報率最好的第二個黃金10年,僅次于50年代那10年,但是在這10年間美國家庭財產投資于股票的比例卻下降了!事實上,這一比例一直在持續下降,60年代為40%,80年代下降到25%,90年代下降到只有17%。不可思議的是,盡管在此期間道瓊斯指數和其他股票指數上漲了4倍,一大批投資者卻把資金從股市上抽走了。即使是投資于股票投資基金的資金比例,也從80年代的70%下降到90年代的43%。
那么多家庭本可以將大部分資產投資于收益率高得多的股票卻不投,個人乃至于整個國家財富未來本可以大幅增長卻不能,這簡直是一種災難,看到這種情況,我怎么能坐視不理,怎么能聽之任之?因此,在本書的開始,我還要接著我在上一本書中所強調的觀點繼續說: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資產未來比現在增值得更多,那么你就應該把大部分資產投資到股票上。即使未來兩三年甚至5年是大熊市,股市跌得讓你后悔根本不應該買股票,你仍然應該把大部分資產投資到股票上。只要你看看20世紀股市的回報水平,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應該如此。整個20世紀期間,幾乎都是熊市,更不用說還有經濟衰退,但結果仍然無可爭議地表明:最終股票都是大贏家,投資于股票或股票投資基金的收益率,遠遠超過債券、定期存單或貨幣市場基金。
在我提出以上觀點后,我所找到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是:《伊博森SBBI年鑒:1993》(Ibbotson SBBI Yearbook,1993)第1章第16頁,在標題“1926~1989年的每年平均投資收益率”以下內容中的統計數據。這份數據概括總結了每年將資金投資于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小盤股、長期政府債券、長期公司債券、短期國庫券的收益率水平,具體數據見表0-1。
表0-1 20世紀各年代平均年投資收益率(%)

①20年代按照1926~1929年計算。
資料來源:Ibbotson SBBI Yearbook,1993.
假如我們之中真有一位超級投資天才,他就會在20世紀不同的年代選擇收益率最高的品種進行投資:20年代把所有的資金全部投資標準普爾500股票,30年代全部投資長期公司債券,40年代全部投資小盤股,50年代又全部投資標準普爾500股票,60年代和70年代又全部投資于小盤股,80年代再次投資標準普爾500股票。如果有人跟隨這種投資天才指引的投資策略操作的話,早就成了億萬富翁,在法國美麗的海濱享受著奢華的生活。如果我也有這種神通,能夠提前知道不同投資品種的業績表現,我自己肯定也會這樣操作了,也早就成為億萬富翁了,可惜事后看,應該怎么做最好,一清二楚,人人都能做事后諸葛亮,而當事前看時,股市誰也說不準,所以至今沒有一個人是股市中的事前諸葛亮。
我本人從未遇到過任何一個這種步步踩在準點上發了大財的人,因此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投資人都是智力平平的平常人,投資天才只能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的確,我們這些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提前預測出,究竟未來哪些年代會十分罕見地出現債券投資收益率高于股票,但是20世紀20年代的統計數據表明,債券投資收益率很少超過股票,在1926~1989年60多年中,只有30年代債券投資收益率超過股票(70年代二者基本持平),因此,那些專注于股票的投資者就擁有很大的優勢:一直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就有6∶1的機會能夠比那些一直持有債券的投資者取得更高的收益率。
即使在那些罕見的債券收益率高于股票的年代,債券投資者所獲得的超額收益率,也完全無法比得上在股票收益率高于債券的其他年代股票投資者獲得的超額收益率,比如20世紀40年代和60年代。在1926~1969年的整整43年間,投資1000美元到長期政府債券,最終能夠增值到160萬美元,而同樣是1000美元投資到標準普爾500股票,最終會增值到2550萬美元(見圖0-1)。因此我總結出了第2條林奇投資法則:
林奇法則
那些偏愛債券的投資人啊,你們可知道不投資股票錯過的財富有多大。

圖0-1 1926~198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增長
但是大多數人仍然偏愛持有債券而不是股票。數以百萬的投資人本可以投資股票,取得高于通貨膨脹率5%~6%的高收益率,可他們卻偏偏熱衷于投資債券獲得利息,但債券投資率只不過略高于甚至低于通貨膨脹率。買股票吧!哪怕這是你閱讀我這本書所得到的唯一收獲,我辛辛苦苦寫這本書也算值得了。
至于應該投資大盤股還是小盤股,或者說如何選擇最好的股票基金(這些話題我們在后續章節會討論),全部都是次要的,關鍵在于,一定要買股票!不管是大盤股、小盤股還是中盤股,只要是買股票,都行。當然,前提是你能夠用理性明智的態度來選擇股票或股票基金,而且在股市調整時不會驚慌失措地全部拋空。
促使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原因是,我想進一步鼓勵業余投資者的信心,繼續堅持獨立選股這種回報豐厚的業余活動。
在上一本書中,我曾說過,業余投資者只要花少量的時間,研究自己比較熟悉的行業中的幾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資業績就能超過95%的管理基金的專業投資者,而且會從中得到許多樂趣。
許多基金管理人都覺得我的這種觀點簡直是胡說八道,一些人甚至稱之為“林奇的超級大牛皮”。然而,我辭去麥哲倫基金經理后,這兩年半的時間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業余投資者比專業投資者更有優勢。為了說服那些不相信這一觀點的人,我搜集了更多的證據。
這些證據在本書第1章“業余投資者比專業投資者業績更好”的證據里可以找到。其中一個案例是,在波士頓地區一所圣阿格尼斯(St.Agnes)教會學校里,一群七年級的學生,創造了兩年的優異投資業績紀錄,即使是華爾街專業投資人士也自嘆不如,羨慕不已。
另外,許許多多成年的業余投資者宣稱,多年來他們的投資業績連續超過了管理基金的專業投資者。這些成功的選股者,分布在由全美投資者協會支持的數百個投資俱樂部中,他們的年投資收益率和圣阿格尼斯教會學校的學生的紀錄一樣令人贊嘆。
兩組業余投資者有一個共同特點:與許多被高薪聘用的基金經理所使用的復雜選股方法相比,他們的選股方法簡單得多卻有效得多。
不論你用什么方法選擇股票或者股票基金,最終是成功或是失敗,取決于你有沒有堅韌不拔的勇氣,拋開一切顧慮,堅定長期地持有股票,直到最后成功。決定股票投資者命運的,不是分析判斷的智力,而是堅韌不拔的勇氣。那些神經脆弱、過于敏感的投資人,不管頭腦有多么聰明,股市一跌就會懷疑世界末日來臨,嚇得匆忙拋出,這種人總是再好的股票也拿不住,再牛的股票也賺不到錢。
每年年初,《巴倫周刊》都會發起一次專門會議,邀請最著名的投資專家對未來一年的股市進行預測,并在雜志上全文刊登會議記錄。我很榮幸地也被邀請參加。如果你購買了我們推薦的股票,你肯定已經賺錢了,但是如果你只關注我們對于未來股市走勢和經濟發展趨勢的意見的話,你會被嚇得未來好幾年都不敢持有股票了。本書第2章會討論這種“周末焦慮癥”的投資陷阱以及如何避免這一陷阱。
在第3章“基金選擇之道”,我想告訴大家如何選擇基金。盡管從內心而言,我一直都把自己看作一個選股者,但是辭去麥哲倫基金經理職位以后,我才有機會來討論如何選擇基金,而我作為基金經理時對這一問題不得不回避。如果我還在基金管理行業干的話,關于如何選擇基金,不管我說什么,都讓人覺得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或者是變相宣傳自己所在的基金來吸引客戶。現在我已經退出江湖,我談論如何選擇基金,相信不會有人再這樣指責我了。
最近,我在幫助一家新英格蘭地區的非營利性組織(由于與本書主題無關故隱其名)設計一個新的投資組合策略。首先,我們確定了將多少比例的資金投資于股票,多少比例的資金投資于債券;其次,在股票和債券這兩類中如何具體選擇投資對象。每對夫婦在討論家庭投資組合時也要進行同樣的決策,因此我會詳細描述我們是如何進行投資組合管理決策的,以供大家參考。
第4~6章是我的投資回憶錄,在過去13年的時間里,我經歷了9次股市大跌,這3章回顧了我是如何管理麥哲倫基金的。這種回顧,使我得以重新反思過去的投資經歷,幫我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取得了投資成功。盡管我親身經歷,但有些結論連我本人也非常吃驚。
在投資回憶錄這部分,我盡量集中講述我選股的方法體系,而少談我的投資業績有多么好。也許從我偶爾少數的幾次成功和無數次的失敗中,你可以得到一些選股的經驗和教訓。
第7~20章占本書最多的篇幅,我會逐一詳細討論21個選股案例,這些是我于1992年1月在《巴倫周刊》上向大家推薦的股票。在本書前面我討論的主要是投資理論,在后面討論這21只股票時我向大家展示的是我在選股過程中所做的詳細筆記。通過這些筆記,我想盡可能非常詳細地分析自己的選股模式,其中包括如何識別出盈利希望很大的投資機會以及如何研究分析股票。
我用來說明林奇選股成功之道的這21只股票,基本上覆蓋了投資者經常投資的主要行業和股票類型,包括銀行業、儲蓄貸款協會行業、周期性行業、零售業、公用事業等。我特意把章節安排成每一章專門講述一種行業的股票案例。最后在第21章“6個月的定期檢查”中,講述定期重新檢查、分析投資組合中每一家公司基本面的過程。
其實,關于選股,我并沒有什么絕招可以教給大家。世界上根本沒有那種一選對股票就會響的鈴。無論你多么了解一家公司,都不能保證投資這家公司的股票肯定能賺錢,但是如果你清楚地了解決定一家公司盈利還是虧損的關鍵因素,那么你投資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在本書中我列出了許多決定公司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在本書中,我提出了許多林奇投資法則,特別醒目地用黑體字標示,當然,前面你已經看到過兩條了。這些投資法則中許多都是我從多年的投資生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我為之付出的代價可是相當昂貴的,而各位讀者在這里可以一分錢不花就能得到它們。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本書后半部分中所討論的21只股票,在我研究分析的過程中,股價是一直在變化的。例如,Pier 1公司,我剛開始研究這只股票時股價是每股7.50美元,而到后來我在《巴倫周刊》推薦這只股票時股價已經變成每股8美元。由于討論的時間不同,我可能在書中某一地方說Pier 1公司股價為每股7.50美元,而在另外的地方說股價是每股8美元。書中還有其他股票類似股價前后不太一致的地方,請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