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思路,好出路
- 成大事者思維101技巧
- 蕭然
- 1055字
- 2018-03-21 17:17:26
一家企業為員工提供一次內部訓練,按慣例,作為訓前調研,培訓師應該與該公司總經理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這家公司的辦公室在一幢豪華寫字樓里,落地玻璃門窗,非常氣派。交流中,透過總經理辦公室的窗子,培訓師無意間看到有來訪客人因不留意,頭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門上。大約過了不到一刻鐘,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個客人在剛才同一個地方頭撞玻璃。前臺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顯的含意是:“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來,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見。眼睛到哪里去了?”其實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在這扇門上貼上一根橫標志線,或貼一個公司標志圖即可。然而,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這里多次出現問題就是沒人來解決呢?這一現象背后真正隱含著的是一個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即“修路原則”。
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的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那一定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差錯的“路”有問題。此時,人作為問題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錯誤,而是修“路”。
如果我們照以前那樣的方式思維,你會發現,只要這條路有問題,你不在這里出錯,還會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錯,今天沒人在這里出差錯,明天還會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邊某一處,若有兩個人路過時,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現在,正確的結論是:不是這兩個人走路不小心,而是這盆花不該放在這里或不該這樣子擺放。
一般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摔上兩跤,他會被人們恥笑為“笨蛋”,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各摔一跤,他們會被人恥笑為兩個笨蛋。按照“修路”原則,正確的反應是:是誰修了一條讓人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這條路,才不至于再讓人在這里摔跤?
如果有人重復出錯,那一定是“路”有問題,比如,對他訓練不夠,相關流程不合理,操作太過復雜,預防措施不嚴密等。
如果有人干活偷懶,那一定是因為現行的規則即“路”能給他偷懶的機會。
如果有人不求上進,那一定是因為激勵措施還不夠有力,或至少是你還沒找到激勵他的方法。
如果有人需要別人監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有設計出一套足以讓人自律的游戲規則。
如果某一環節經常出現扯皮現象,那一定是因為這段“路”上職責劃分得不夠細致明確。
如果經常出現貪污腐敗現象,那一定是“路”給了他們許多犯罪的機會。
有一句名言是這么說的: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干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制度就是路。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出現多次多人犯錯的事情,不是人錯了,而是制度出了問題。
改變思路,重新審視我們的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