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書札(6)

評點

世間真正切身有用的道理,都是平實粗淺的,正如對身體真正有益的飲食,也都是平凡普通的一樣。曾氏一貫不喜歡高言危論,一向看重的是實事小事。實事小事雖細末,卻可以累積為功;高言危樓猶如泡沫,雖美麗卻是空的。比曾氏晚生六十年的湖湘才子楊度,在學佛時說過這樣的話:“佛為凡夫,極其平常,人人可成,只將一切妄念去掉,歸到極平實的地步,便是成佛。”(見《楊度集》中復楊莊函)平實可以成佛,平實自然更可以成功。

不妄求人知

原文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譯文

君子想要有所建樹,必須自不胡亂求人知曉開始。

評點

求人知,就是想出名,文人此心甚重。出名并非壞事,只是應建筑于實在的基礎上,所謂實至則名歸。妄,即指不擇手段、不走正途出名。此非正人君子之所為。

危險之際見愛者

原文

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一二,畏而從之,則無其事也。

譯文

危險的時候,出于敬愛而跟從者,或許有一二人,出于懼怕而跟從者,則沒有這種事。

評點

部屬對長官的跟從,通常出于兩種心態:一為敬愛,一為懼怕。這兩種心態中,前者極少,后者極多。處于危險中的長官,讓部屬懼怕的權勢已不復存在,故后者沒有必要再跟從。前者因為敬愛的是他本人,所以可能有依舊跟從的,但也只是極少極少,絕大部分會選擇離去。這是因為危急時刻,自我保護始終是人的本能。曾氏這兩句話,說出了他對人性的清醒認識。

喜懼不隨眾人

原文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譯文

我們這些人辦事,成與敗聽之于天命,毀與譽聽之于別人,只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則可以由自己做主之處,也就是說,不隨眾人的喜與懼作為自己的喜與懼。

評點

任何一個人要想辦件大一點的事,都必須有“成敗在天、毀譽在人”的氣度,否則,就干脆不辦事,隨大流做一個平庸人。面對著別人的或毀或譽,自己要立定腳跟,不改自我規模氣象。曾氏帶著他的一班同志,做的是一番“赤地新立”的大事,即將朝廷實行兩百年的世兵制改為募兵制,不僅要與敵人斗,還要與世俗文法斗,其難度該有多大,其面對的非議該有多少!他只得抱聽之任之與守定自我的態度,否則,不須太平軍打,自己營壘中的人就早把他打垮了。

臨陣須臾之頃

原文

平日千言萬語,千算萬計,而得失只爭臨陣須臾之頃。

譯文

平日里說一千道一萬,費盡心機種種算計,而最后的得失只取決于戰場上的一瞬間。

評點

這就是用兵打仗的殘酷性和實戰性:最后的得失都體現在戰場上,而戰場上的關鍵又只在某一個瞬間。

實行與粗淺

原文

立法不難,行法為難,以后總求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應事接物時,須從人情物理中之極粗極淺處著眼,莫從深處細處看。

譯文

立法規不難,難的是切實依法規行事,希望以后能實實在在堅持不懈地執行。應對接待事物時,須得從人情物理中的極粗淺處著眼,莫從深細處去看。

評點

幕僚李榕進士出身,曾做過禮部主事,為人精明,但眼界過高,持論過深。曾氏以實行與著眼粗淺相戒,說的亦是他一貫所主張的平實二字。

變易須十倍之力

原文

先哲稱利不什不變法,吾謂人不什不易舊。

譯文

先哲說利益不十倍不變法,我說人員不十倍不改變舊制。

評點

法規制度也好,風氣習俗也好,一旦實行已久,則成為定勢,要改變它非有極大的強力不可,所謂什,即指此。

畏有識者竊笑

原文

君子不恃千萬人之諛頌,而畏一二有識之竊笑。

譯文

君子不依恃千萬人的阿諛頌揚,而畏懼一二個有識者的暗自譏笑。

評點

一二有識者的竊笑,可能笑的正是致命之處,故而應畏。

將心放寬

原文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康健。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寬,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內傷。

譯文

古人處患難苦惱的時候,正是道德學業長進的時候,他們在胸懷坦平上用功,而在身體健康上收效。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關鍵都是在大磨難的時候,把這顆心放寬松,滋養得靈泛,有活潑潑的胸襟,有坦蕩蕩的意境,則在身體上雖然受到外面的刺激,也不至于引發內心的傷痛。

評點

陳湜因疏于防務被革職流放,他給曾氏寫信說“外感內傷同時舉發”,曾氏遂以這段話開導他。俗話說“想得開,放得下”,正是對不順意的開脫。曾氏說圣之所以為圣、佛之所以為佛,其關鍵亦在此,更是將此法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

不嫉妒不貪婪

原文

禍機之發,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壞國喪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二字。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猶自憾拔除不盡。因環觀當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長,果能鏟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自反既不能免此,亦遂憮然愧懼,不復敢道人之短。

譯文

禍害的引發,莫厲害于猜忌。這是古今的通病,國遭破壞家庭喪敗人遭死亡,都是猜忌所招致的惡果。《詩經》說“不忮不求,怎會不得到善的回應呢”,我自省平生所招來的過失怨尤,不出于忮與求兩個字。現在已衰老,早晚間就要過世入土,還自己遺憾對這兩個字鏟除不徹底。因而環顧當今士大夫,以及處于高位的長者,果真能夠鏟除這兩個字的,也是很不可多得的。忮求二字,是婦人的心思與偷盜的行為兼而有之。自己反省既不能免除,也就慚愧恐懼,不再敢說別人的短處了。

評點

忮即嫉妒,求即貪婪,是人性中的兩個極壞的毛病,而這兩個毛病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曾氏反復教導兩個兒子,要他們盡量做到不忮不求。同治九年六月,他將赴天津處理教案,擔心一去不返,臨別時給二子寫下遺囑。內中有一長段話談及忮求二字。現抄錄如次:“余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圣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名貪利,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言,每發露于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則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凈盡。爾等欲心地干凈,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孫世世戒之。”

曾氏認為,人若不嫉妒不貪婪,則心地就干凈了。這真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不嫉不貪,做起來并不難,只要想做,誰都可以做得到。不嫉不貪,還可以讓人省去許多煩惱,日漸接近清心寡欲的境界。由此看來,它也是養生健身之良方。

困厄激發人的潛力

原文

人才非困厄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

譯文

人才不遭遇困厄則不能激發潛力,不心存戒懼深懷憂慮則不能發達。

評點

古今中外,絕大多數杰出人物都是在困境在磨難中誕生的,這可能正像流水要遇到坎坷遇到阻力才能迸放出水花一樣,反之,太平靜的日子會將人潛在的創造力慢慢消蝕湮滅。司馬遷于此有遠過常人的體會,他的一段話兩千年來被人無數次地引用過,千千萬萬處困境中的人,從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今天,我仍愿意在這里引用一次,借以激勵我的讀者諸君:“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安西县| 青冈县| 云和县| 隆子县| 永修县| 澄迈县| 繁昌县| 思茅市| 读书| 长宁区| 上林县| 贵州省| 大关县| 康乐县| 互助| 杭锦旗| 壶关县| 炎陵县| 宝丰县| 常德市| 邹城市| 凭祥市| 秦安县| 龙海市| 德化县| 大化| 聂拉木县| 炎陵县| 德惠市| 南投市| 普兰店市| 贵定县| 上饶县| 彩票| 增城市| 怀远县| 边坝县| 慈溪市| 达拉特旗|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