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家書(1)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994字
- 2018-04-09 15:52:12
猛火煮慢火溫
原文
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將愈煮愈不熟矣。
譯文
朱子說治學好比熬肉,先必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學問功夫,完全未經猛火煮過,即便略有點見識,也是從領悟中得來,偶爾用用功,也不過悠閑玩味而已,如同未沸騰的湯,驟然就用慢火,則將越煮越不熟了。
評點
這是曾氏早期在京師時,與諸弟談讀書治學的一段話。
關于先猛火后慢火的治學方法,《朱子語類》卷第八中曾經多次提到:“學者為學,譬如煉丹,須是將百十斤炭火煅一晌,方好用微微火養教成就。今人未曾將百十斤炭火去煅,便要將微火養將去,如何得會成。”“今語學問,正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譬如煎藥,先猛火煎,教百沸大滾,直至涌坌出來,然后卻可以慢火養之。”
將煉丹、煮物、煎藥用來譬喻治學,是因為丹、物、藥與學有可比之處:其真味都是不容易出來的,須得先經歷一番猛烈煎煮研習的過程,然后再慢慢細細地去分解剖析,如此才可能有所收獲。
用功譬若掘井
原文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譯文
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幾口井而都不見泉水,何不如死守一口井,力求挖到泉水,從而達到用之不竭的效果呢!
評點
關于這點,朱熹曾以習練兵器為譬:“如載一車兵器,逐件取出來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殺人手段。我只有寸鐵,便可殺人!”(《朱子語類》卷第八)
為學也好,習武也好,做天下任何事情,都須得有專一的心性,只有“專”才能精,只有“一”才能深。功力精深來源于功夫專一,這是不可易移的真理。
心得與疑義
原文
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
譯文
凡是專注于一樁事業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心得,也必定會有疑惑之處。
評點
心得不易有,實實在在的疑惑也不易產生,這些都須建筑在長久從事的過程中。疑惑更可貴,因為它或許意謂前進,意謂創新。
志識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驟幾,有志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譯文
讀書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則不甘于成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問無止盡,不敢以一點點收獲而自我滿足,有恒心則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三個方面缺一不可。諸弟此時,唯有見識上不可驟然達到,有志有恒兩個方面,則諸弟要勉力做到。
評點
志、識、恒,這三個字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志是人生的目標。目標有大有小。大者終生之目標,小者每一個階段的目標。目標明確,人生道路的走向就明確,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個個小目標都達到了,則終生的大目標便必有達到的一天。人若無志,則茫然不知方向,勢必碌碌一輩子而無所作為。識,指人對事物的認識與判別,它是能力和智慧的一種體現。識依靠學與歷,且更須自身的領悟與提升,故而識最值得珍視。識不易得到,世上有不少人終生無識,所以曾氏說“不可驟幾”。恒即操作手段,專一、持久,是此中的最主要內容。大凡像樣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人而無恒,必一事無成。
凡事貴專
原文
凡事皆貴專。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譯文
凡事都貴在專注。心里存著專一的指歸,又廣博地觀覽其他路數,以擴大見識,也不是不可以的,心里若是沒有專一的指歸,只是見異思遷,左顧右盼,則大為不可。
評點
急功近利、喜新厭舊、見異思遷,諸如此類,皆人之通病,曾氏諸弟亦不例外,所以曾氏反復以“專一”教誡。曾家諸少爺正當年富力強而又處事業上的摸索磨合之期,此時最易流于躁競一途,而事實上,老六、老九等已成躁競之徒;倘若沒有戰爭給他們提供的平臺,終其一生,殆不出荷葉庸人之范疇。
順境嗇境都感恩
原文
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譯文
君子處順境時,心里戰戰兢兢的,常感覺到上天對我過于厚待,我應當以所剩余的彌補別人的不足。君子處困境時,心里也戰戰兢兢的,常感覺到上天對我過于厚待,并非果然厚待,而是與更困難者相比,對我的確是已過于厚待了。古人說對于處境,必須看那些不如我的,說的就是這點。
評點
這是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寫給諸弟信中的一段話。先一年,曾氏放差四川鄉試主考,獲得一筆較豐裕的收入,于是寄一千兩銀子給家里,指定其中六百兩還債,另四百兩分贈族戚。諸弟對此有意見,認為家中老債甚多,六百兩不足還,不應以四百兩贈人。曾氏在列舉族戚之艱難后寫了這段處順境與困境的話。人處順境,感恩之心易生,人處困境時與更困者相比后,亦懷感恩之心則不易,非特別仁厚者難以做到。
仁心與私心
原文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
譯文
凡仁慈心生發時,必須一鼓作氣,盡我的能力來作為,稍有轉變的念頭,則疑心生,私心也便隨之而生。
評點
這是同一封信中的話。自私是人的天性,仁心則要靠培植。就一般人來說,私心遠強過仁心,所以,當仁心萌生時,就要抓住而將之付諸實踐;否則轉念之間,仁心就有可能化為烏有。
荷道躬行
原文
荷道以躬,輿之以言。
譯文
肩負道義親身實行,借助文章曉諭世人。
評點
道光二十四年春天,曾氏作《五箴》自勵。其一為《立志箴》。此兩句即出于《立志箴》。曾氏以先哲為榜樣,立下澄清天下之志,并自我督促:“一息尚活,永矢弗諼。”諼,忘記也。
不可慢弛
原文
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爾。
譯文
哪一個人可待之以怠慢?哪一件事可處之以松弛?對事松弛者無成就,怠慢別人者,別人也會怠慢你。
評點
此話出自《五箴》中的《居敬箴》。敬,指對人對事的恭敬、敬畏的態度,怠慢松弛則是敬的反面。居敬則必拒慢。
物牽
原文
德業之不常,曰為物牽。爾之再食,曾未聞或愆?
譯文
道德學業之所以不能有常,是因為被外物所牽累。你一再食言,難道沒有聽說過要遭愆咎嗎?
評點
這是《五箴》中《有恒箴》中的幾句話。作者在批評自己“曩之所忻,閱時而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的無恒毛病后,分析無恒的病因在“物牽”,并警告自己不能再食言了。
心氣神體欲定
原文
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譯文
心要安定,氣要安定,神要安定,體要安定。
評點
道光二十三年,曾氏在入川途中自制《養身要言》。其要言為:以仁養肝,以禮養心,以信養脾,以義養肺,以智養腎。其“智”的內容即上條之四句話。概言之,即讓心氣神體處于安定狀態。
牢騷太盛者多抑塞
原文
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譯文
牢騷太盛的人,他以后必定多遭壓抑阻塞。這是因為無故而埋怨上天,則上天必不允許,無故而恨咎別人,則別人必不服氣,報應的原理就是這樣。
評點
曾氏功名順利,但諸弟皆不順。四弟、六弟都是花錢買的監生,九弟、滿弟雖考取秀才卻止步不前,四個弟弟的功名都不過生員而已,于是多有牢騷之語,老六老九于此更盛。咸豐元年九月,身為禮部侍郎的大哥在信中這樣教育他們:牢騷者不檢查自己,卻去怨天尤人,這實在是在思維上出了大問題,既于事無補,又得罪別人,百弊而無一利。
功名之地難居
原文
功名之地,自古難居。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
譯文
功名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便難以居留。人對于名的愛好,誰又不與我一樣呢?我擁有美名,則別人必定會得到不好的名聲,互相比較時,則難為情。
評點
咸豐四年八月,湘軍攻克武漢。這是太平軍起事以來,朝廷方面所獲得的最大戰績,湘軍亦聲名鵲起。這年九月,曾氏在給諸弟的信中,表明自己大勝之后的態度。梁氏在“功名之地,自古難居”之后刪去了幾句話:“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其名震一時,自不待言。”曾氏一離職守制的官員收回武漢,那么,丟掉武漢和未能收復武漢的在職文武官員們,相形之際豈不難為情?一旦難為情,忌恨之心便生;忌恨之心生,于被忌恨者則不利。故而曾氏接下來說:“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而已。”這是所有居功名之地、得成就之人所應取的態度。
漸習則遷善不知
原文
未習勞苦者,由漸而習,則日變月化,而遷善不知;若改之太驟,恐難期有恒。
譯文
不習慣于勞苦的人,以逐漸的方式來習慣,則每天每月都在變化,向著良善的方向在前進而自己并不知道;倘若改變太急,則恐怕難以期待會持之以恒。
評點
人的習慣的養成,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故而改變它也不宜太驟。欲速則不達,這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所得出的真理。
規模遠大與綜理細密
原文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譯文
古時成就大事業的人,規模格局上的遠大與綜核管理上的密微,兩方面缺一都不行。
評點
這話是寫給老九的,老九此時正帶領吉字營在江西打仗。曾氏告訴兄弟,作為一個軍事統領,大和小兩個方面都要重視,兩者缺一都不行。大的方面指的是規模格局,即吉字營下屬的前、后、左、右、中各營的人員多少、將弁配備等。小的方面指的是日常的軍事訓練、營務管理等。老九這個人,用胡林翼的贊語是“才大器大”,其目光多在“遠大”上,對“密微”較為忽視。曾氏之用意在于提醒他不能忽視“密微”。就在此信中,曾氏告訴其弟,他曾叫人置辦腰刀,用于獎賞將弁,“人頗愛重”。曾氏說這就是“綜理密微”的例子之一。
真心相向
原文
接人總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以相迎距。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于誠矣。
譯文
接應別人,總宜以真心相待,不可經常以機巧之心來迎送。別人以虛偽對我,我則以誠實回答,久而久之,則虛偽者也一起向著誠實方向走了。
評點
曾氏提倡“拙誠”,即以天下之至拙應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誠應天下之至偽。老子說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故而很多時候,至愚即為大智,至拙即為大巧。
全副精神貫注一事
原文
來書謂“興會索然”,此卻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譯文
來信說“興會索然”,這是大為不可的。凡人做一件事,就必須全副精力投注在這件事上,從頭到尾都不能松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在這山又望著那山。人若是沒有恒心,將終生一無所成。
評點
老九二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八年后考取優貢。第二年即咸豐六年,他本打算進京參加廷試,卻因道路梗阻未果行,不久即招募吉字營赴江西攻打吉安。與當時所有讀書人一樣,借科舉入仕,仍是老九心中最想走的道路。所以盡管身為吉字營統領,也常會有意愿未遂的遺憾感,于是也便有對營務“興會索然”的情緒出現。曾氏斷然告訴兄弟,“此卻大不可”。接下來便以自身為例,說自己也常犯“做這樣想那樣”的毛病,現身說法,望老九引以為鑒。
做這想那,是人的一種通病,其結果將必定是百無一成。讀者諸君若亦有此毛病者,當切切戒之。
精神愈用愈出
原文
身體雖弱,卻不宜過于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譯文
身體雖然弱,卻不宜過于愛惜。精神越使用則越涌出,陽氣越提起則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則夜間臨睡時則越快活;若是存在著一點愛惜精神的意思,則又想前進又想退卻,奄奄無氣,絕對難以成事。
評點
這段話,典型地體現了湖南人做事的霸蠻精神。有些事情,按常情是辦不成的,但咬緊牙關,不顧一切,存一非辦成不可的心思,到最后還是辦成了。這便是湖南人的口頭禪:霸蠻。對于年輕人來說,對于短時期而言,霸霸蠻的確是有好處的。許多湖南人無論什么都霸蠻,有時就走向它的反面了。
盈科后進
原文
不慌不忙,盈科后進,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
譯文
不慌不忙,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過后必定有一番甜美滋味回現。
評點
老九出道晚,求勝心切,曾氏勸告他以李續賓好整以暇為法,不慌不忙地一仗一仗地打,必有成效。曾氏曾以聯語來說明此意:“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盈科后進”出于《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意味泉水向下流動,先把坑坑坎坎灌滿后,再繼續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孟子的意思是做事當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