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書札(5)

評點

咸豐二年底,曾氏奉旨辦團練。一則軍事不順,二則因操之過急得罪湖南、江西官場,故而處境多在艱困中。咸豐七年二月,得父喪訊后,他離開戰場回家。在家期間,曾氏深刻反省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終于大徹大悟。咸豐八年六月復出后,心志更加堅定。同治四年正月,大功告就的曾氏寫信給郭嵩燾,開導因與總督鬧不和而心情郁悶的好友,現身說法地寫了上錄這段話,勸郭“宜俯默精勤,以冀吾志之大白,不宜草草遽賦歸與也”。

以勤為本以誠為輔

原文

以勤以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譯文

以勤為根本,以誠為輔助。勤則即便是柔弱也必定會變得堅強,即便是愚蠢也必定會變得聰明。誠則可穿透金石,對付鬼神。

評點

勤能補拙,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成語。它意味著人身上的一些缺失,可以依靠勤奮來彌補。曾氏本人便是善于借勤為渡的高手。他一生的成功,很大部分便是得力于這個勤字。

逆億命數是薄德

原文

逆億命數是一薄德,讀書人犯此弊者最多,聰明而運蹇者,厥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貴于內外交養。養內之道,第一將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譯文

揣測命運是一個德行淺薄的表現,讀書人犯此毛病的最多,聰明而運氣不好的人這個毛病尤為深。凡病在根本上的,貴在內與外一道療養。療養內部的辦法,第一是將這顆心放松,久而久之自然有功效。

評點

幕僚李鴻裔只有三十六歲,卻身體虛弱,耳鳴重聽。他在曾氏面前敘說自己命運不好,于是曾氏寫下這段話開導他。許多人喜歡看相算命,預測前程,曾氏認為這是薄德,即淺薄之為。他勸李好好讀張英的《聰訓齋語》。這本書他也叫兩個兒子讀。同治四年九月,他給二子的信上說:“張文端公所著《聰訓齋語》,皆教子之言,其中言養身、擇友、觀玩山水花竹,純是一片太和生機。”此處所說“將此心放在太平地”,亦即讓心充滿太和生機之意。

堅志苦心勤力

原文

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譯文

堅定志向,勞苦心思,勤勉努力,無論大事小事,必定有所成就。

評點

這是勉勵李鴻章的季弟李昭慶的。昭慶乃曾氏同年李文安之幼子,年方三十出頭,此時正帶領一支淮軍在河南與捻軍作戰,曾氏對他寄予重望。這句話顯然自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得來。

“有恒”為作圣之基

原文

養生與力學,皆從“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為作圣之基。

譯文

保養身體與艱苦力學,都從“有恒”中做出,所以古人將“有恒”視為做圣賢的基礎。

評點

這是曾氏勉勵陳松生的話。陳是曾氏次女紀耀的丈夫。陳為湖南茶陵人,父岱云系曾氏同年好友。陳出生四十天,母即去世。曾氏將他抱進自家哺養,直到陳之繼母來京師后才回去。陳在同治元年與紀耀成婚。光緒四年,紀耀夫婦隨兄紀澤赴法國。曾氏五個女婿中除季女紀芬之夫聶緝椝外,其余都不理想,陳松生亦平平。

耐煩

原文

若遇棘手之際,請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譯文

若是遇到棘手的時候,請從耐煩兩個字上痛下工夫。

評點

這是寫給李鴻章的話。李鴻章是曾氏嚴格意義上的唯一學生,也是他經心培植的事業上的接班人。做官雖風光,卻也有許多苦惱。“煩”,便是苦惱之一。左宗棠有一副聯語,道是“閉戶讀書真得計,當官持廉且不煩”,精要地指出為官的兩大要點:一廉潔,二耐煩。

最忌勢窮力竭

原文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計大局,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可繼言之。

譯文

用兵的原則,最忌諱勢窮力竭。力,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指大計大局,以及糧餉上的接濟和人才不斷而言。

評點

勢窮力竭這句成語,曾氏用在打仗上,則理解為大計大局、糧餉、人才及將士精力等方面的窮盡。翰林出身的湘軍統帥對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理解至深,用得最活。過去,人們常常把只會死記呆背而不會將書中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的人,稱為書呆子,那時的書呆子想必很多,像曾氏這樣的人,算是真正把書讀通了,只可惜自古以來通人不多。張之洞曾感嘆當時的翰林只有三個半通人,話雖說得苛刻,卻大致不錯。

處逆境宜以寬自養

原文

閣下此時所處,極人世艱苦之境,宜以寬字自養。能勉宅其心于寬泰之域,俾身體不就孱弱,志氣不致摧頹,而后從容以求出險之方。

譯文

閣下此時所處的是人世間最艱苦的境地,宜以寬字來自我調養,能夠勉強將心安置于寬泰之地,使身體不走向孱弱,志氣不致變得頹廢,然后再從容來求得走出險境的辦法。

評點

閣下指的是陳湜。陳乃湘鄉人,長期跟隨曾氏兄弟轉戰各省,積功升至陜西按察使,同治四年調往山西與捻軍作戰。同治七年初,以疏防而革職,謫戍新疆。曾氏這段話,即寫于此時。人處逆境,只能以寬自養,先求得身體不垮,志氣不喪,然后再謀走出逆境之方。曾氏此說,實不刊之論。

人力居三天命居七

原文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譯文

事業上的成與不成,人力占其中的三成,天命占其中的七成。

評點

這是同治九年正月,曾氏復劉蓉長信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后面,曾氏還就此一命題繼續發揮,茲抄錄如下:“茍為天命,雖大圣畢生皇皇,而無濟于世。文章之成否,學問居其三,天質居其七,秉質之清濁厚薄,亦命也。前世好文之士不可億計,成者百一,傳者千一,彼各有命也。孔子以斯文之將喪歸之天命,又因公伯寮而謂道之行廢由命。孟子亦以圣人之于天道,歸之于命。”

曾氏認為,無論事功,還是文章,成與不成,人力都是次要的,天命是主要的。這觀點看似消極,尤其對于年富力強正在努力事功的人來說,頗具負面影響。筆者早年亦不大信天命,然在飽經閱歷之后,才確知曾氏此說不謬。但是,悟透這一層,與努力事功并不矛盾。古人云“盡人事而聽天命”,這句話說得最為精當。此話前半部分說的是努力事功,人在前半生也應如此,后半部分說的是聽任天命,人在后半生或者說男人在五十歲之后,宜持此種態度。

未可滯慮

原文

外境之迕,未可滯慮,置而遣之,終履夷涂。

譯文

外面的處境不順,不可長久在心中憂慮,讓它擺著不理睬,最終總會踏上平坦道路。

評點

未可滯慮,即寬心之意。放寬心懷,大概是人處逆境的唯一正確選擇了。

高世獨立之志

原文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

譯文

君子有高出世俗特立獨行之志向,卻不讓人易于窺視,有藐視君王退卻三軍之氣概,卻未嘗隨隨便便地表現。

評點

高世獨立之志是藏在胸中的,若尋常人都能看得出,則乃見之于表面,那就只能是淺薄。藐萬乘卻三軍之氣只能在關鍵時顯露,若輕易發出,其結果多半為萬乘所殺,為三軍所碾,是絕不能成事的。

道理不可說得太高

原文

凡道理不可說得太高,太高則近于矯,近于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謊二事,雖最淺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譯文

凡道理不可以說得太高超,太高超則近于矯作,近于虛偽。我與幕僚們互相勉勵,只求得做到不晚起、不說謊兩件事,雖然最為淺近,卻于身心大有收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马关县| 卢氏县| 上杭县| 田阳县| 宝丰县| 嘉兴市| 四平市| 长垣县| 旬邑县| 涟水县| 保靖县| 上思县| 湘西| 平泉县| 昔阳县| 马龙县| 高唐县| 宿州市| 丹凤县| 陕西省| 闽侯县| 郓城县| 惠安县| 吴川市| 望城县| 桐梓县| 海丰县| 安仁县| 南靖县| 西畴县| 恩平市| 双峰县| 东兴市| 尚义县| 安平县| 巴马| 亚东县| 新干县| 旌德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