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書札(4)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970字
- 2018-04-09 15:52:12
評點
讀書人中多書呆子、書癡,這便是書籍帶給人的負面作用。曾氏常感自己笨拙。他不認為自己是帶兵之才:“兵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看到缺失,又明白難以直接彌補,于是改用間接方式挽救,即這段話所說的,不以巧補拙,而以勤、慎救之。這種思維方式很值得借鑒。
穩正與險奇
原文
平日非至穩之兵,必不可輕用險著;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輕用奇謀。
譯文
平日不是最穩當的軍隊,必定不可輕用危險的做法;平日不是施行最平正的謀略,必定不可輕用奇策。
評點
諸葛亮擺空城計,司馬懿之所以不敢攻打,是因為他認為諸葛亮平日用兵謹慎,怕中埋伏;倘若遇上慣耍花招的曹操,他也可能就沒有這個顧慮了。險著、奇謀只可偶爾用之,穩當平正的將軍偶爾用一下險奇,獲勝的可能性則更大。
勤靠平日培養
原文
治軍以勤字為先,實閱歷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吾輩當共習勤勞,先之以愧厲,繼之以痛懲。
譯文
治軍以勤字為先務,實在是經過閱歷而知這是不可易移的。沒有平日不早起,而臨到打仗忽然能早起的,沒有平日不習慣勞作,而臨到打仗忽然能習慣勞作的,沒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到打仗忽然能忍饑耐寒的。我們應共同習慣于勤勞,先以“慚愧”來激勵兵士,繼而以嚴格軍法來懲處。
評點
人的許多優良品德,要靠平日培植,日積月累,自成習慣。成了習慣后,在別人看來是難事苦事,自己做起來并不覺得難與苦。俗話說良好的習慣,能帶來一生的好處。這實在是閱歷之得。
除得人外無可恃
原文
閱歷世變,但覺除得人以外,無一事可恃。
譯文
經歷過世道的大變后,只覺得除開得到人才以外,沒有一件事是可依恃的。
評點
世間一切事都是人做出來的。得人則得一切,失人也便失去一切。這話從理論上講很容易,在現實中實行卻不容易。首先是人太多了,多則不值錢。其次是人才難辨,珠目混雜,失去幾個魚目算什么!這樣一來,人也不“可恃”了,反而其他東西“可恃”。于是,人才被埋沒、被冷落、被排擠、被打壓的事,便成了現實中的常事慣事。
世之所以彌亂者
原文
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譯文
大抵世道之所以大亂,第一在于黑白混淆,第二在于君子越謙讓小人越狂妄。
評點
曾氏的一個部將戰敗投敵,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他心里既惱火又有委屈感。咸豐十一年四月在給胡林翼信中寫下這段話。當然,話說得也有道理,但更多地是在發牢騷。別看曾氏天天談修煉,遇到窩心事,他一樣地也會有氣。
主氣靜客氣動
原文
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后衰,主氣先衰而后壯。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為客。
譯文
主軍士氣常靜,客軍士氣常動。客軍士氣先旺盛而后來衰減,主軍士氣先衰弱而后來壯盛。所以善于用兵的,最喜歡為主軍,不喜歡為客軍。
評點
曾氏用兵,講究主、客之分。什么是主,什么是客,曾氏這樣區分過:攻守戰中,守為主,攻為客;中途相遇,先到為主,后到為客;兩軍相持,先動手為客,后動手為主。他認為,客軍士氣先盛后衰,主軍士氣先衰而后盛,待客軍盛氣過后,主軍再動手,往往能獲勝。
危難之際察人
原文
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譯文
留心在危難的時候,默默觀察樸厚實在的人,則在識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評點
從小處細處危難處觀察人,是識別人的重要途徑。其原因是在這種時候,人通常少偽裝而多真面目,易于辨識。當然,這也不是唯一之途,有的人不護細節卻大節不虧,若以細處下定論,則定論有可能不符。曾氏善于從細小處看人,但他也善于從大處著眼,如看人的德識、精神、氣概等等。應該說,大小結合,衡人就更準確了。
不說假話
原文
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一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譯文
的確只是不說假話罷了,但這點很難做到,我們應當從這一個字上下手。今日說定了的話,明天不要因小利害而改變。
評點
這話是對李鴻章說的。李鴻章志大才高,又是曾氏的學生,故而很受曾氏的器重。但李為人辦事較為圓滑,曾氏對此不滿意,常以“誠”相教。薛福成《庸庵筆記》記載曾氏對初進幕府的李說“此處所尚惟一誠字”。又吳永《庚子西狩叢讀》記載曾氏不同意李對洋人打痞子腔,而以孔子說的“忠信可行于蠻貊”一語相贈。這里說的“不說假話”,也是以“誠”教李。
視愛民為性命根本之事
原文
愛民乃行軍第一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文。
譯文
愛民是軍隊的第一要務,必須每天三令五申,將它視為性命根本之事,不要看作是討好或是做門面裝飾的文字。
評點
人類社會為何要組建軍隊?一防外人侵犯,二防內部人起來叛亂奪權。兩者都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來的,何況軍隊要靠百姓的糧餉養活。所以,軍隊愛百姓是天經地義的。但自古以來,少有愛民的兵士。這是因為兵士手里握有刀把子,平民百姓怕他。于是本為百姓之一的平民一旦穿上軍裝,便敢于欺負他的父母兄弟,故而稍有頭腦的帶兵者都要嚴格申飭愛民護民的軍風軍紀。湘軍組建之初,曾氏就十分重視這一點。他親自撰寫通俗易懂的《愛民歌》,令官兵天天傳唱。此歌開頭兩句便是:“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簡傲不是風骨
原文
詞氣宜和婉,意思宜肫誠,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
譯文
說話口氣要和婉,用意要誠懇,不可將簡略傲慢誤認為是風骨。所謂風骨,指的是內心自立、對外無所求,不是說的傲慢。
評點
這話也是對李鴻章說的,希望李克服散漫簡略傲慢的習氣,謙和待人。曾氏對風骨的闡述極值得我們注意。風骨指的是內心能自立自強,對外無所索求。這是很好的品性。古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者才能有風骨。
君逸臣勞
原文
養身之道,以君逸臣勞四字為要。省思慮,除煩惱,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謂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
譯文
養身的方法,以君逸臣勞四字為緊要。減少思慮,清除煩惱,這兩者都是為了使心清靜,說的就是君逸。勤于走路,活動筋骨,說的就是臣勞。
評點
君指心,臣指四肢。心宜清靜,四肢應多活動,這就是曾氏的養生之道。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曾氏有一些具體的養生做法。如以靜、求缺、不忮不求等養心,使心境寧靜浩大。以飯后散步、養花種菜、勤洗腳等勞動四肢,求得手腳靈活血脈暢通。
自立與推誠
原文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貴求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譯文
用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自立,求人不可貴。管理將領的方法,最可貴的是推出誠心誠意,權術不可貴。
評點
在人群中的立與達,靠的是自己,別人的幫助是次要的。與部屬相處,誠心誠意是永久的,權術是暫時的。
奉方寸如嚴師
原文
吾輩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當奉方寸如嚴師,畏天理如刑罰,庶幾刻刻敬憚。
譯文
我們這些人位高望重,別人不敢批評,唯有將自己的心奉為嚴師,畏懼天理如同畏懼刑罰,或許可以做到時時刻刻都有敬畏心態。
評點
湘軍統領李續賓當時官居浙江布政使,地位已經很高了。身處高位的人,別人一般不會當面指摘,法規法紀也常常會網開一面,對于自己的監督和約束,更多地靠自律,也就是曾氏所謂的以心為嚴師。古人說神明在上,西方說上帝在看著,其實說穿了,都是自心在起作用,所以《大學》《中庸》都強調君子要慎獨。
誠心虛心
原文
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
譯文
凡是辦一件事,必定有許多艱難波折,我們總歸以誠心來謀求,以虛心來處置。心誠則志向專一而精力充足,千磨百折都不會改變常度,終會有達到目標的一天。心虛則不會有驕慢之氣產生,不挾雜私見,最終可以被人們所共同體諒。
評點
這段話說的是辦事所應有的兩種心態,即誠心與虛心。誠則實心實意,可以之應付辦事過程中的困難磨折。虛則理智客觀,可以之應付辦事過程中的人事糾葛。
任事之人不必懼毀
原文
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沉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茍于峣峣者過事苛責,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譯文
大抵對事情承擔責任的人,斷不能只有贊譽而沒有詆毀,只有別人的感恩而沒有怨恨。注重自我修養的人,但求得大道德上不越軌,不可因別人的譏議而泄自己的沉毅之氣。衡鑒人才,取的只是一技之長,不可因為小小的缺點而放棄有用之材。倘若對鋒芒顯露者過于苛責,則平庸者反而僥幸保全。
評點
既任事,就不要怕遭人指責。曾氏當年以嚴刑峻法整治亂中湖南,即向朝廷表示過:“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關鍵是自己心中要有定數,這個定數便是“大閑不逾”。
與運氣賭一賭
原文
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嘗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之不可易也。然吾輩自盡之道,則當與彼囊也者,賭乾坤于俄頃,校殿最于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譯文
事機相交,變化乘除,我曾將功業的成敗、名譽的優劣、文章的精工笨拙,一概放到“運氣”這個袋子中。久而久之,更加相信這種說法不可改變。但我們這些人自我努力的途徑,當與袋子,在一瞬間跟乾坤賭一賭,于錙銖間較量一下先后,終究不能令袋子獨勝而我獨敗。
評點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系同治三年三月寫給好友兼兒女親家郭嵩燾的。正當攻打南京城最關鍵的時刻,江西巡撫沈葆楨卻拒絕將本省厘金解往南京城下的吉字營。為此,曾氏向朝廷亢辭相爭。最令曾氏氣憤的是,沈乃曾氏一再薦舉而越級提拔才出任贛撫的,在此生死關頭,卻恩將仇報。曾氏在激憤之中,說了這段話。話中的意思是,遇上一個沈葆楨只能怪運氣不好,但即便明知是運氣所然,也要賭一賭,也要計較一番,不能讓運氣獨自獲勝。雖然,賭的不過是乾坤的一瞬,計較的不過是國庫中的一錙一銖而已。
筆者認為這段話很有啟示性。盡管人生有許多事情不能由自己決定(即付之運氣一囊),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時間和范圍內竭力求取更好(即賭俄頃與校錙銖)。
知人曉事
原文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之理。故恒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曖,即為小人。故群譽群毀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譯文
大的錯誤易于辨識,貌似正確的錯誤卻難以分辨。我以為處高位者,當以知人、曉事兩點作為自己的本職。知人的確不容易學到,曉事則可以依靠閱歷來努力求得。曉事,則無論與自己觀點相同或不同,都可以慢慢開導,借以達到和衷共濟的效果。不曉事,則挾私固然會辦錯事,秉公也會辦錯事,小人固然會辦錯事,君子也會辦錯事,圓滑者固然會辦錯事,狂狷者也會辦錯事。再加上不知人,則一輩子背道而馳,絕不會和睦協作。所以常言都以分別君子、小人為緊要,而我的觀點是天下無一成不變的君子,也無一成不變的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今日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明日為小人,寅時公正光明,則寅時為君子,卯時存陰暗私心,則卯時為小人。故而對于那些眾人所贊譽或眾人所詆毀的,我常常嚴肅深刻思考,不敢附和。
評點
中國典籍好談君子與小人,但較為空泛,且常常以僵化的觀念來看待。曾氏提出一個劃分君子與小人的實在標準,即能否知人曉事。當然,它不是唯一的,曾氏也未將它視為唯一。同時,他認為君子與小人并非一成不變。當擁君子的實在內容時即為君子,否則即為小人。因為有這兩點,這段話遂具有學理上的價值。
不問毀譽
原文
國藩昔在湖南、江西,幾于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復聞世事。然造端過大,本以不顧死生自命,寧當更問毀譽?以拙進而以巧退,以忠義勸人而以茍且自全,即魂魄猶有余羞,是以戊午復出,誓不返顧。
譯文
我過去在湖南、江西,幾乎全國不能相容。咸豐六年到咸豐七年這段時間里,真想浩然歸林而不再問世事。但是開創的事情過大,本就以不顧生死自命,怎能再問毀譽呢?當初以拙誠之心進入,而以取巧的方式退出,以忠義規勸別人,而以茍且偷安來保全自身,即便是靈魂深處都抱有羞愧,所以咸豐八年復出時,發誓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