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札(3)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988字
- 2018-04-09 15:52:12
評點
咸豐八年七月,胡林翼之母病逝于鄂撫衙門。胡即日上奏辭職守制。朝廷不允,只給他半年假期。據《胡林翼年譜》載:“自公憂歸,海內有識者僉謂公身系東南安危,不當拘牽文義,致誤事機,宜奪情起復,以副中外之望。”曾氏更是盼望胡能奪情,因為他此時剛剛復出,亟須得到胡的支援;但曾氏又是虔誠的理學信徒,而奪情于禮不合,對于胡的堅持守制,曾氏在心里則是贊許的。八月,他在給李續(xù)宜的信中說,我們既然深愛胡,也就不能勉強他奪情,讓他受名教之譏。接下來便有上錄這段話。
戰(zhàn)亂發(fā)生后,湖南一時人物勃興,皆在三四十歲左右,此時既可以圣賢為榜樣,成就一番大業(yè),也可因軍功而狂妄放縱,結果事業(yè)不成。曾氏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希望朋友之間互相規(guī)諫,俱入正途。此正體現曾氏的領袖風范。“可圣可狂”四字,很值得少年得志、中年有成者記取。
敬與恕
原文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常留余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譯文
以敬來要求自身,以恕來對待別人。所謂敬,指的是小心翼翼,事無巨細都不忽視。所謂恕,指的是待人要留有余地,有功勞不一人獨居,有過錯不推諉給別人。
評點
曾氏常以敬、恕二字律己,也喜以敬、恕二字贈人。贈人時,其二字中的內容則依據對象不同而不同。這次所贈的對象是湘軍名將鮑超。不忽視小事,不爭功等等,都是針對鮑超的缺點而言的。
以聲聞過情為戒
原文
吾輩互相砥礪,要當以聲聞過情為切戒。
譯文
我們互相砥礪,重要的是應當以聲望超過實情為切戒。
評點
這句話是咸豐八年十月寫給李續(xù)宜的。曾氏說,李續(xù)宜與其兄續(xù)賓,以及曾國荃等人近來都很有名望。他本人也有名望,但深夜自思,覺得名浮于實十倍百倍。于是,他對李續(xù)宜說,我們互相都要注意,切戒名過于實。人都好名,文人尤甚,然名與實相副則相安無事;若名大于實,則并非好事,甚至有可能招來災禍,所以古人說“暴得大名者不祥”。
維持是非之公
原文
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后政治顛倒,災害從之。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任。顧亭林所稱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譯文
自古大亂的世道,必定先是非變亂,然后再政治顛倒,于是災害跟著而來。賞罰之事,得看權位,有的人能將它處置得當,有的人則做不到。至于維持是非的公道,則我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匹夫有責。
評點
沈葆楨是曾氏所器重的官員。咸豐八年十一月,沈在信州知府任上,收到曾氏給他的信。信中說了上錄這段話,勉勵他盡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即維持是非的公道。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早已成為名言,激勵過許許多多的普通人。然而,實實在在地講,一個匹夫,對天下的興亡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顧老夫子的心里大概也清楚。曾氏頭腦很清醒。他知道賞罰視乎權位。其實,維持是非之公也得視乎權位。沈當時是四品銜的知府,也有權位,遠非匹夫所比。曾氏引用顧炎武的話,是對亂世權力圈而言的。在此權力圈中,沈的權位眼下還不夠。
高明與精明
原文
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權衡之審,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確。此精明之說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趨于平實,頗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
譯文
臨事以明字為第一等重要。明有兩層意義:高明,精明。同一個環(huán)境,登山的獨能看到它的遠處,登城樓的獨能看到它的寬處。這就是高明的意思。同一物體,心里的揣度不如用秤稱量的精審,目光的銳利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的意思。凡是高明者,想壓抑他的心志,借以很快趨于平實,頗不容易。若是事事求得精確,做到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漸就踏實了;能踏實也就漸漸平穩(wěn)了。
評點
這段話典型地勾勒出曾氏的思維過程:面對復雜現象,先抉出其中的要害之處,再加以剖析,然后找出由此及彼的津梁。曾氏翰林出身,有長達十年的詞臣經歷,通常說來,應長于筆墨而短于辦事,但后來他不僅能遍兼五部侍郎,而且辦成天下至難至艱的實事,這得力于他蒞事時清晰而精審的思維。
悍鷙與驕及安詳與惰
原文
軍事不可無悍鷙之氣,而驕氣即與之相連;不可無安詳之氣,而惰氣即與之相連。有二氣之利而無其害,有道君子尚難養(yǎng)得,況弁勇乎?
譯文
軍隊不能沒有強悍梟鷙之氣,但驕傲之氣便與之相跟連;不能沒有安詳之氣,但懶惰之氣便與之相跟連。有這兩種氣的好處而沒有它的害處,修煉很好的君子尚且難以養(yǎng)得,何況軍營中的官勇呢?
評點
世間之物多有兩面性,如車之輪,如鳥之翼,只用其利而不受其害,確乎不易;但是能預先清楚利與害的所在,對趨利避害還是大有幫助的。
于敬與恒欠缺
原文
敬字恒字二端,是徹始徹終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無成,深自悔憾。
譯文
敬與恒這兩點,是貫穿一個人的始終的做人工夫。我平生在這兩個字上有欠缺,到現在老而無所成就,深為后悔遺憾。
評點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給諸弟的家書中,曾氏便提到“敬”與“恒”的修身功課,并作《居敬箴》《有恒箴》自勵。因為他立的目標是圣賢,所以他總覺得自己離目標相差得太遠。目標高遠可以讓人最大地激發(fā)潛力,但同時也將讓人一輩子活得很累。世間之物的兩面性,此又是一例。
心常用則活
原文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
譯文
心要常常使用才能靈活,不使用則窒呆,像泉水在地下,不經鑿汲則得不到甘甜的水,像玉包含在璞石中,不經切磋則不能成為美好的器具。
評點
曾氏是個積極面對人生的人,故而十分重視主觀能動性。在對待人的精神的看法上,他也持同樣的觀點,即精神如同井中之水,越汲則越有。曾氏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更應如此要求自己。
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
原文
敬字惟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三語最為切當。
譯文
敬字唯有無論眾與寡,無論小與大,都不敢怠慢三句話最為切當。
評點
《論語·堯曰篇》上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孔子認為,無論面對的是人多還是人少,是勢力大還是勢力小,都不敢予以怠慢,這是一種很好的態(tài)度。曾氏認為,這三句話正是對敬字最恰切的注解。敬,是指人對社會對宇宙所持的敬重敬畏的心態(tài),具有這種心態(tài)者外而端莊、內而純正。曾氏早年研習程朱理學時,“敬”是他的一門重要功課。
趨時者
原文
趨時者博無識之喜,損有道之真。
譯文
趨趕時尚的人,博取的是無識的歡喜,損失的是道德學問上的真實。
評點
這兩句話是許振祎寫給曾氏的。曾氏很欣賞,說要將它“書紳名佩”。許是江西人,曾經在曾氏身邊做過多年幕僚,頗受器重,后考中進士,官至廣東巡撫。
忘機
原文
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譯文
唯有忘記機心方可以消除眾多別人的機心,唯有懵懂才可以消除不祥。
評點
《莊子·天地篇》說:“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所謂機心,即算計別人的心思,與道心相違背。曾氏所謂的“忘機”“懵懂”,是指不存機心而保全道心,這才是應對別人算計的根本之方。他提倡拙誠,即以至拙應天下之至巧,以至誠應天下之至偽,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原文
軍中閱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但稱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輔以朱子銖積寸累工夫,則下梢全無把握。
譯文
在軍營中經歷過一些年頭后,越發(fā)懂得天下事應當在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只說先樹立大目標,若是不輔以朱子的點滴積累工夫,則基礎就完全沒有把握。
評點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這八個字實在是至理名言。世人或重大而忽小,或重小而忽大,難以大小兼顧。重大忽小,易流于空;重小忽大,易陷于瑣。皆不能成就事業(yè)。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原文
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大抵取諸人者,當在小處實處;與人者,當在大處空處。
譯文
先前曾對你說過“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的話。大致說來,從別人處取來的應當在小處實處,給予別人的應當在大處空處。
評點
曾氏自制格言“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借以自勉且勉勵別人。這里的“閣下”指的是幕僚李榕。無論小處實處,還是大處空處,都指的是“善”。細揣文義,大約是說從細小處學習別人的優(yōu)長,從立身修養(yǎng)處給人以教益。
守約
原文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譯文
無論治理心還是治理身,道理都不必太繁多,知識都不可太雜亂,每天切身有用的不過一二句罷了,這就是守約。
評點
世上的事物,若作為學問研究,則愈精深愈細微愈好,若作為實用,則愈簡明愈扼要愈好。
勤醫(yī)惰慎醫(yī)驕
原文
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yī)惰,慎字所以醫(yī)驕。此二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
譯文
驕與惰,沒有不招致失敗的。勤字用來醫(yī)治惰,慎字用來醫(yī)治驕。在這兩個字的前面,必須得有一個誠字作為根本。
評點
李榕為人有不真誠的毛病,故而曾氏特別強調以誠為本。
做一分算一分
原文
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譯文
大局日益敗壞,我們不可不竭力支撐。做一分事算一分,在位一天就撐一天。
評點
咸豐十年二月,太平軍攻破杭州,閏三月,攻破江南大營,接著拿下常州、無錫、蘇州等江南重鎮(zhèn)。四月,清廷任命曾氏為兩江總督,迅速率兵收復江南。局勢敗壞到這等地步,前景如何,曾氏難以估計。作為朝廷重臣,他只得勉力去做,并以此態(tài)度要求在福州老家休息的沈葆楨出山。這句話便是咸豐十年五月對沈說的。不久,沈復出,就任江西巡撫。
廣收慎用
原文
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過半矣。
譯文
對于前來投效的人,收錄時希望能多,使用時則宜謹慎。大致說來,有操守而無官場習氣,條理清晰而少說大話,依據這四點來衡量人,則差不了多少。
評點
曾氏善識人用人。這里說的廣收慎用,是他的用人之方。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是他的識人之方。這些對于今人仍有啟示。
以樸實廉介為質
原文
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更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則長處亦不足恃。
譯文
識人的辦法,以樸實廉潔耿介為本質。有這個本質,而再加上其他的長處,這就可貴;沒有這個本質,則長處也不足以依恃。
評點
這里說的又是一條識人的辦法,可歸于他的“以德為主,以才為輔”的人才觀中。
求才之道
原文
求才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余。
譯文
尋求人才的法則,必須像白圭的經商,像鷹隼的奪物,不得到絕不休止。又好比青蚨的有母,雉類的有雉媒,以類屬互相追求,以聲氣互相吸引,如此或許得一個而旁及其余。
評點
人才的獲得,要靠領袖去主動尋求,曾氏自己做到了。如請彭玉麟,則不惜屢次勸諭,甚至“強令入營”,這便是“不得不休”。如初識江忠源,是因郭嵩燾的引見,這便是“以類相求”。
以志帥氣以靜制動
原文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制動。人之疲憊不振,由于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于胸中,即魂夢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后之事與一切妄念鏟除凈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陽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譯文
凡重病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的,大約有兩點:一為以志帥氣,一為以靜制動。人疲憊不振作,是由于氣弱,但意志力強的人,氣也可以因此稍稍改變。如早上貪睡懶覺,則強力下床以使精神興起。感到無聊賴時,則端坐以使精神凝聚。這就是以志帥氣的說法。久病人心里虛怯,則時時有一個怕死的念頭,在胸腔里搖動擾亂,即便睡覺做夢也不安寧。必須將生前的名聲,死后的事情,以及一切胡思亂想鏟除干凈,于是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出來,非常安靜之后人的真氣就會誕生。這就是以靜制動的說法。
評點
咸豐十年七月,曾氏以這段話開導病中的李宗羲。以志帥氣,即振作精神,不可因重病而頹喪。以靜制動,即我們常說的“既來之則安之”之意。這兩點都是曾氏自己對待疾病的切身體會。梁啟超于此段有按語,曰:“此問疾書也,攝生要訣,盡人皆當服膺。”
以勤慎補拙
原文
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于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譯文
我們這些讀書人,大約缺失在笨拙上,既然這樣,就要自安于笨拙,而以勤奮來彌補,以謹慎來出言出行,不可使乖賣巧,而更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