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書札(2)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811字
- 2018-04-09 15:52:12
評點
歐陽兆熊曾說過,曾氏辦團練之初,奉行的是申韓法家之術,即以霹靂手段行嚴刑峻法來整治亂世。上面這段對好友劉蓉說的話,正是法家信徒的內心表白。這年二月,他在《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態度:“蓋緣近年有司亦深知會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禍自我而發,相與掩飾彌縫,以茍且一日之安,積數十年應辦不辦之案而任其延宕,積數十年應殺不殺之人而任其橫行,遂以釀成目今之巨寇。今鄉里無賴之民,囂然而不靖……平居造作謠言,煽惑人心,白日搶劫,毫無忌憚。若非嚴刑峻法,痛加誅戮,必無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銷其逆亂之萌。臣之愚見,欲純用重典以鋤強暴。”
如雞伏卵如爐煉丹
原文
練勇之道,必須營官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伏卵,如爐煉丹,未宜須臾稍離。
譯文
訓練勇丁,必須要求營官白天黑夜都要努力從事,才可慢慢達到熟練,好像母雞孵蛋,好像火爐煉丹,不宜一刻離開。
評點
湘軍創建之初,規章制度尚未走入正途,一些將領雖拉起了隊伍,卻管理無序,有的軍營缺乏得力營官。曾氏致信業已出山襄助湘軍營務的劉蓉,要他注意這一點。梁啟超對這段話加上自己的按語:“教育家之于學生,及吾人之自行修養,皆當如是。”梁氏認為,不只是營官練勇,即便老師教學生,以及我們自己的修行,也要有這種孵蛋煉丹的工夫,才能日有進益。
對茍安風氣痛恨刺骨
原文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于優容茍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則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后,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刺骨。
譯文
近二三十年以來,士大夫習慣于安逸優裕的生活,揮動修長的衣袖,邁著和緩的步履,提倡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的風氣,一旦見到有慷慨激昂表示不平的人,則互相在他的后面議論,認為此人是不懂事、淺薄又好自我表現。我先前供職六部,目擊這種風氣,那時就已經痛恨刺骨了。
評點
幾個月前,曾氏在給劉蓉的信中,就表示了對“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世界的反感,這次給龍啟瑞的信,更強烈表示對此種風氣的痛恨。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風氣?我們從龔自珍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的一首著名的詩中可以想象得到。詩是這樣寫的:“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氣氛是沉悶窒息的。道光三十年三月,身為禮部侍郎的曾氏在一道奏折中寫得更明白:“十余年間,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一時之風氣,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原來,這種沉悶,源于當時的君臣都沒有一份對國家對政事的責任心。養尊處優,茍且偷安,雖尸其位卻不負其責,君不君,臣不臣。這是一種極為疲沓極為朽爛的風氣。不久后的大亂,其根源就在這里。
曾氏當時盡管痛恨次骨,但無可奈何。身為團練大臣后,他自認為可以由自己來做一番事業,遂下決心與二三十年來所養成的優容茍安不思作為的風氣開戰。這段話的后面,曾氏接著寫道:“今年承乏團務,見一二當軸者自藩彌善,深閉固拒,若唯恐人之攘臂與其間也者。欲固執謙德,則于事無濟,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誅斬匪徒,處分重案,不復以相關白。”曾氏沒有料到,他這樣做的結果是,“曾剃頭”的惡名隨之而來,與湖南官場亦如同水火,使得他終于在長沙城待不下去了。
矯枉過正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嘗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
譯文
我做官有些年頭,看夠了京師的官場習氣,對達官貴人生活優裕安逸,看重聲望,以及處下位者圓滑老練和稀泥的現象,早已熟知而經常遇到,積久而心緒不平,于是變而走慷慨激烈、高亢剛直一路,希望能稍稍改變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又牢不可破的積習,采取矯枉過正的做法,或許不免有些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屢遭怨責,招致譏戾,但仁人君子卻不宜以中庸之道來指責,而應當體諒他有所激而矯枉過正的苦衷。
評點
在與湘軍果毅營營官黃淳熙的信中,曾氏再次表達對“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世風的不滿,決心改變這種現狀,甚至不惜以矯枉過正來達到目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維新派的領袖,梁啟超一而再、再而三地抄錄曾氏這方面的語錄,正好透露了他們之間在這點上的心心相印。
成敗不復計
原文
蒼蒼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輩竭力為之,成敗不復計耳。
譯文
上天的意思究竟如何不可知道,我們竭力去做,是成是敗則不計較。
評點
這句話是對眼下也在做團練事的湘鄉知縣朱孫貽說的,表達出曾氏辦事的果決態度。這是曾氏的特點。前些年在京師研習程朱理學,他曾制聯自勉:“不為圣賢,即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問耕耘而不問收獲,與竭力為之成敗不復計正是一個意思。
普通人喜從眾
原文
愚民無知,于素所未見未聞之事,輒疑其難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實并無真知灼見;假令一人稱好,即千人同聲稱好矣。
譯文
普通老百姓無知,對于平日未見未聞的事情,則懷疑它有如上天一樣困難。若有一個人表示退出,便有一百人附和,其實并沒有真知灼見;假使一個人叫好,就會有一千個人同聲叫好。
評點
咸豐三年底,曾氏在衡州招募十營水師。湖南從未有過水師,事屬首創,許多勇丁對之心存恐懼。有的營官一開始就對勇丁講船上作戰的難處,于是各勇紛紛告退。有的營官先不講,讓勇丁在船上住下來,習慣后也就不視為畏途了。曾氏給水師營官禇汝航寫信,叫他先讓勇丁熟悉船上生活,同時指出人群中所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這種心理要改變是不可能的,做領導的要懂得善于引導。
荊軻之心萇宏之血
原文
虹貫荊卿之心,而見者以為淫氛而薄之;碧化萇宏之血,而覽者以為頑石而棄之。古今同慨,我豈伊殊?屈累之所以一沉,而萬世不復返顧者,良有以也。
譯文
荊軻之心化為貫穿天宇的彩虹,但觀景者卻將它視為不正的色彩而鄙薄;萇宏之血化為碧玉,而賞玉的人將它視為頑石而丟棄。古今都有這樣的感慨,我豈能例外?屈原之所以決心沉江而永不反悔,的確是有緣故的。
評點
這是幾句很沉痛的話,常為后世所提起。曾氏為國為民的一片苦心不為眾人諒解,反而經常遭人譏諷懷疑,心中郁悶。咸豐四年二月,他在給摯友劉蓉的信里透露這種遭受委屈的苦惱。
屈累即屈原。古稱不以罪死曰累。屈原無罪而死于湘江,故稱屈累,又稱湘累。曾氏此時正在衡陽訓練湘軍,即將開拔出征。他為什么會有這種“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屈原式的遭遇呢?除了當時官場腐敗、不干事者優容養望干事者處處受掣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曾氏所做的許多事情,與國家體制相背離,很多人不能理解或根本就反對他的那一套“別樹一幟”“另起爐灶”。趙烈文曾當面對曾氏說過:“師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見《能靜居日記》“同治六年”)世俗文法,即當時所實行的體制,以及與這個體制相一致的理念和規章制度。
戒懼惕厲與傲兀郁積
原文
時事愈艱,則挽回之道,自須先之以戒懼惕厲。傲兀郁積之氣,足以肩任艱巨,然視事太易,亦是一弊。
譯文
時事越艱難,則挽回的辦法,自然必須以懷著敬畏危懼之心為先。胸有憤傲郁積之氣,足可以擔負艱巨,但將事情看得太容易,也是一個毛病。
評點
這段話是咸豐五年九月對劉蓉說的。曾氏看重的是戒懼惕厲之心與傲兀郁積之氣,認為亂世之際擔任艱巨者所必須具備。戒懼惕厲之心,即孔孟程朱之學所強調的“敬”,它說的是人臨事時的心態。傲兀郁積之氣,即孟子所常說的“浩然之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指的是人立世的精神狀態。亂世中的人與事都更復雜甚或險惡,故更需要“敬”,更需要“氣”。
自救與破敵
原文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功。善用兵者亦然。
譯文
凡是善于下棋者,每每在棋局危急的時候,一面挽救自己,一面攻破敵方,往往能夠做到因患病反而變得美麗,將失敗轉化為成功。善于用兵者也是這樣。
評點
咸豐六年正月,正是曾氏在江西處于軍事上的艱難期,時羅澤南帶兵扎于武昌城外。曾氏致信羅,希望羅能率兵殲滅位于湖北境內長江兩岸的太平軍,那將是對江西軍事的很大援助。以破敵來自救,將會更好地達到自救的目的。用兵與下棋在這點上道理相通。
急于求效導致外重內輕
原文
急于求效,雜以浮情客氣,則或泰山當前而不克見。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外重而內輕,其為蔽也久矣。
譯文
急于求得成效,又將虛浮驕傲之氣夾雜其中,如此有可能泰山在前面都看不到。以瓦片為賭注者心里靈巧,以鉤帶為賭注者心存恐懼,以黃金為賭注者心中慌亂。投入的外物愈貴重,則內心愈易于不穩,這種狀況在賭局中存在已久了。
評點
《莊子·達生篇》中說:“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這幾句話說出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即所辦的事,愈看得重,愈想求成,則反而易于心神不定,而最終事與愿違。鑒于此,人們總是反反復復地談論著“平常心”,尤其是面臨重大賽事,保持平常之心更顯重要。
常存有余不盡之氣
原文
銳氣暗損,最為兵家所忌。用兵無他妙巧,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
譯文
銳氣悄悄地損失,此點最為軍事家所忌諱。用兵沒有別的巧妙,只是常存有剩余而不竭盡之士氣而已。
評點
氣乃人的精神狀態,是人做事的成敗關鍵,打仗靠士氣旺盛,辦事靠精氣充沛,故都要常存有余不盡之氣。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原文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詩“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自仆行軍以來,每介疑勝疑敗之際,戰兢恐懼,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勝;或當志得意滿之候,狃于屢勝,將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譯文
太陽過了中午便要從頭頂向下走,月亮到了月中盈滿后便要一天天虧缺,故而古詩中“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句子,君子認為這是悟出了大道。自從我帶兵以來,每處在對勝與敗存有疑慮,因而戰戰兢兢心有恐懼,全軍上下危懼警惕,后來往往獲得大勝;有時志得意滿,鑒于屢次勝利,將士們驕矜散漫,后來常有意外的失敗。
評點
曾氏早年在京師時,曾給諸弟說過《易經》中盈虛消息的道理,說過“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缺東南”的話。三十來歲的他,便已深刻領悟“盈滿遭概,虧缺乃常”之宇宙人間的絕大道理。帶兵之后,他又將這個領悟運用到打仗中,自覺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清醒保持欠缺不足的意識。這段與青年營官羅萱的談話,應出于曾氏的肺腑之中。梁啟超為此按語:“處一切境遇皆如此,豈惟用兵!”梁氏將此視為人生指針,則又包含了梁本人的閱歷之得。
赤地新立
原文
欲學為文,則當掃蕩一副舊習,赤地新立。將前此所業蕩然若喪其所有,乃始別有一番文境。
譯文
想要學習寫文章,應當將過去的習氣完全掃除,在空白地方重新樹立,將先前所研習的全部滌蕩得毫無存留,才能開始進入另一種文章境地。
評點
咸豐八年正月,曾氏在老家為父親守制時給劉蓉寫了一封信,談到文章之事。曾氏認為,自孔孟以后,只有周敦頤的《通書》、張載的《正蒙》、韓愈的《原道》、曾鞏的《學記》、朱熹的《大學序》可以稱得上是道與文都很好,此外則無此兼善的好文章。接下來,便有上錄的這段話。曾氏自認對古文有研究,他的“赤地新立”之說,表示出要自創文風的抱負。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在此也有一句按語:“此又不惟學文為然也。”在梁看來,無論做任何事,要想有所成就,都得有這種“赤地新立”的創新精神。
可圣可狂
原文
吾鄉數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際;惟當兢兢業業,互相箴規,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過于獎許,長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過相砭,以善相養,千里同心,庶不終為小人之歸。
譯文
我們家鄉幾個人都有薄名,尚在中年,正處于可以做圣人也可以做狂人的時候,唯有兢兢業業,互相勉勵規勸,不但不宜自以為是,而且不宜過于夸獎,助長朋友的自以為是之心。彼此常以所犯的過失相針砭,以善德善行相培植,千里同心,或許這一輩子將不歸于小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