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雞尾酒會法則
雞尾酒在中國人的眼中一直是西方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雞尾酒逐漸走近中國人,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雞尾酒是一種量少而冰鎮的酒。它是以朗姆酒、琴酒、龍舌蘭、伏特加、威士忌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牛奶、咖啡、可可、糖等其他輔助材料,加以攪拌或搖晃而成的一種飲料,是在酒吧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調制酒品。
雞尾酒是西方的產物,大約在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期起源于美洲,這是大部分史料所承認的。至于究竟調配和飲用這類色、香、味俱佳的混合飲料后原因,以及“雞尾酒”名稱的由來,則眾說紛紜。但毋庸置疑的是,雞尾酒逐漸發展成了一種潮流和文化。雞尾酒會成為人們交流和商界常用的發展人脈的重要方式,因為那是認識更多陌生人的機會。但是,初入社會的人,對這種場合都會有些害羞,會盡力找認識的人交談,甚至多好朋友約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這種做法,往往會使拓展人脈的機會從身邊悄悄地溜走。其實這,對于初入社會的人來說是犯了大忌——逃避應酬。
“應酬”,單單從字面上就讓人覺得不情愿,怪不得有人給應酬下這樣的定義: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即為了自己的相關利益(如生意、工作、職位),去一些自己不情愿去的地方,做一些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說一些自己不情愿說的話,見一些自己不情愿見的人。我常聽到一些人抱怨社會上的應酬:白天忙了一天已疲憊不堪,下了班還要跟客戶、同事聯絡感情,簡直“痛苦”極了。
可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當你跟其他競爭者的條件相差無幾時,你為客戶的“感情”往往是達成合作關系的臨門一腳。如果你喜歡廣交朋友,那么對你來說,職場應酬可能是件輕松且愉快的事;但如果你不善此道,就要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找“捷徑”了,而參加雞尾酒等形式多樣的宴會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你在對待宴會的問題上要這樣來做:
1)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暢聊。
友誼是人生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人都需要朋友,如果你對友誼是重質不重量,可以先跟聊得來的人交朋友,平時多打電話關心對方,或是下班后相約去喝杯雞尾酒。談話內容不要刻意鎖定在工作上,可以找些生活上的話題互相交換意見。如此可為以后與不是一類人之間的應酬做好鍛煉。
2)積極參加各式應酬,為自己拓寬生活面。
很多交際應酬雖不需要有太多壓力,但對個人而言,也要付出時間、甚至是金錢的成本,一個星期如果天天下班后與客戶、伙伴聚會,你的身體也承受不住。初涉職場的新人如果因為工作性質下班后常常有聚會,應先不要拒絕,盡量都去嘗試一下,在此過程中觀察哪些人跟自己比較聊得來,或是哪些人以后可能有合作的機會。
3)嘗試安排一次“雞尾酒宴會”,使賓主盡歡。
在能力和條件允許的條件下,你也可以成為制造應酬的人。不要總把應酬當做是討對方歡心的事情,在應酬形式的設計上你也可以兼顧自己的喜好。如果你和對方恰好都比較喜歡運動,不妨相約一同去健身,使雙方盡歡。
4)積極參加那些可以使自己放松的應酬。
并不是所有的應酬都要硬著頭皮參加,有些應酬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比如在下班后的聚會中,人們往往會松弛上班時緊繃的神經,使交換意見、建立友誼更容易輕松。如果你還認為這是多余的付出,那只能給自己帶來痛苦。結交新朋友,真誠地從他們那里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經驗,交流思想,不失為一種好的放松方式,同時又能拓展你的人脈。
總之,應酬不是“十惡不赦的罪犯”,關鍵看你以什么樣的心態去應對。
3.與上司喝酒:要學會察言觀色
酒場,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能力,一個人的人格,還能體現一個人的職場智慧。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喝酒在工作中有多么重要。“會”喝酒,可以使自己的職場生涯順風順水,不“會”喝,可能讓自己的事業前途就此毀于一旦。該如何喝?怎么喝?喝多少?都需要當事人“審時度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過,過來人指出,酒場上有這么幾條總原則,是職場新人必須要掌握的。
原則一:絕對不能喝多
首先,新人要明白,會喝酒,關鍵在于一個“會”字上。所謂“會”,不是指喝的多、酒量好,而是指懂得把握喝酒的場合、喝酒的對象、喝酒的時機以及喝酒的量。職場新人的潛能,并不是靠酒量體現出來的,而是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出來的。一個人潛能的大小,與酒量無關。有的人不喝酒,反而顯得與眾不同。領導愛的是人才,并不是好酒之徒。不過,中國的酒文化太發達,職場新人往往避免不了要喝酒的情況。但你要切記喝酒一定不能過量,要把握好這個度,能喝也不能多喝,如果因酒誤事,反而會給領導留下惡劣印象。
原則二:不能喝者不要喝
有的人酒量好,有的人酒量差。如果自己不能喝,就誠實地講出來,男生可以說:“我真的不能喝,大家請盡興。”女生更好辦,只要大方地講“我從來不喝酒”,一般就可以過關。當然,不能喝,絕不代表一點也不喝,有時人家敬酒,你一點也不喝,就顯得太不近人情,還可能會讓酒桌冷場,使氣氛尷尬。另外,不能喝者并不是在酒桌上就沒話說,你可以適當地準備幾個笑話,在酒桌上時講一講,或是照顧一下喝得有點多的同事。不會喝者千萬不要硬充英雄,導致醉得一塌糊涂,酒后失言失行,否則會給對方和領導留下“靠不住”“沒分寸”的不良印象。
原則三:第一次敬酒很關鍵
當然,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通過敬酒表示自己的熱情和禮貌。第一次敬酒很關鍵。因為這是大家了解你酒量的一次“摸底考試”。如果你真的不擅喝酒,就告訴對方這個事實,然后少喝一點,來表示自己的誠意。這樣,第二次敬酒的時候大家心里就有了底,不會強逼你再喝酒。如果你有一定的酒量,那也要“含蓄”,無論是敬客戶,還是敬領導,都要看著對方的酒杯,如果對方酒量不錯,你可以接著敬;如果對方有點勉強,你馬上說自己醉了比較好。當然,嘴上說醉時,行為可不能醉。
原則四:千萬不要喝假酒
我還要鄭重提醒各位的是:千萬不能假喝酒!作為職場新人,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也許這第一印象就來自于酒場。你可以說你不會喝,但是不能把白水當酒,也不能將酒偷偷倒在地上。因為一是這些行為很容易被發現,二是這樣做會讓人覺得你很不誠實和誠懇,會造成的影響很不好。
原則五:給領導解圍不能一上來就“沖”
在酒場上,沉穩絕對比“沖”好。對自己喝酒能力了解得清楚一點,同時表現得謙虛和實在,就容易把握住自己。當然,在關鍵時候,假如能夠恰到好處地敬酒,該出手時就出手,替領導解圍,也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加分。但你不能一開始就“沖”。若你在酒桌上能夠得到領導的賞識,那么領導可能下一次還會叫上你;如果不能給領導解圍,下次領導就不會帶你了。
原則六:不要反過來灌上司喝酒
小Z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飯,之前辦公室的一個前輩對他說,有人給老板灌酒的時候要幫老板擋酒,所以小Z按照前輩的箴言,吃飯的時候很主動地接對方遞過來酒。幾杯過后老板清醒得很,倒是小Z頭有點小暈了,在敬完了客戶之后,竟走到老板面前讓老板也一起喝。這種情況下,老板只能硬著頭皮喝。第二天清醒后,小Z把吃飯的過程告訴前輩,前輩便數落小Z不懂事,哪有一邊幫老板擋酒,一邊還給老板灌酒的。
原則七:不要兩手空空地去吃飯
辦公室小K突然要請同事請吃飯,還說會帶女朋友過來。吃飯的地方是個挺高級的餐廳,吃到了一半,小K摟著女朋友站起來,說今天其實是他們倆訂婚的日子,因為不想太高調,所以就請同部門的同事聚一下。其他同事紛紛拿出了自己或者幾個人湊份子買的禮物送給他們,只有小P像個外星人一樣,張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睛,可以想象兩手空空的小P在那個場合下有多尷尬!
原則八:不要太放縱自己
小李說,部門新來的那個女同事比較放得開。那次公司搞活動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飯時頂多就是談笑風生,沒想到那女孩主動移到老總身邊,一遍一遍去敬酒。幾杯下肚后她開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膽子把手搭在老總身上……自那以后,這位新來的女同事就沒得到多少人緣,大家私底下都不屑與這樣的“亂性者”為伍。而另一頭,老總似乎也沒有如她設想那般對她特殊照顧,而是“談此女色變”。
原則九:酒水飲料大權留給領導
有一次領導讓青青晚上一起去陪客戶,到了飯桌上,領導把菜單轉到青青面前叫點菜時,青青慌了神。心驚膽戰點完了幾個自認為比較安全的菜,青青的心里早已經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過于緊張想轉嫁情緒喘口氣,青青把菜單遞給了領導,問他要什么酒水。領導順手接過,青青順利地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應酬飯局讓青青點菜時,她會總把酒水飲料的決定權交由領導,這一來可以說明她不是從頭到尾自作主張,二來也能讓領導對飯局預算有一個全局性的把握。
原則十:新人要會難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時間,便有同事請新來的麗麗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飯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還是要去的。當時麗麗就在心里想好了對策:難得糊涂。等菜的時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時刻,此時講笑話沒問題,但講到原則性笑話的時候還是不要多語,天知道這是不是老員工在試探你道行深淺。菜上來了,一桌人邊吃邊聊,從股市暴跌講到商場讓利,此時作為新人參與交流是必須的,否則人家會以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時候則應是點頭和贊嘆,即使他的觀點和你的針鋒相對因為前輩總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賣老一番的,麗麗認為和同事吃飯,最要緊便是難得糊涂。
原則十一:顧全老板就是顧全大局
老板帶家明去廣西出差,辦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頓吃。桂林美食著實讓家明垂涎三尺,但現在是老板帶著自己吃,所以他不好表現得太過張揚,但也要適時表現一下。老板隨和,點菜的時候會不時征求一下家明的意見,于是家明強大的料理知識便派上了用場,他謙遜地點評了一下菜色,讓老板笑意融融。老板點完,問家明還要什么,家明瞄了眼菜單,發現沒有魚,老板愛吃魚是全部門出名的,他腦筋一轉想起廣西特色菜里有幾個是魚,便點了一個,此時老板笑意更濃。吃飯時候,免不了喝酒,老板不能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個眼色,家明便攬下了擋酒的活兒。一頓飯下來,做成了生意,也做成了人情。
陪酒技巧
1)酒桌上雖然“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但喝酒的時候決不能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否則沒悶幾下,自己就該郁悶了。
2)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你敬,切忌球未開局你先踢。
3)端杯敬酒時,你應右手拿杯,左手虛墊杯底,碰杯時自己的酒杯沿要比對方的低。
4)你敬別人,如果不碰杯,喝多少可視對方喝酒的深淺來決定,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你敬人。
5)記得多給領導添酒,添酒切忌酒壺嘴沖著人,更要注意別將酒灑在別人身上。
6)要視情況給領導擋酒,切不可生拉硬擋,否則那叫挑釁!
7)新菜上桌后,你應將其轉到領導面前,讓領導先品嘗。領導夾菜時,不要轉酒桌中間的圓盤。
8)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敬酒最好按時針順序。
9)說錯話,辦錯事,不要申辯,自覺罰酒才是硬道理。
10)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說大話,不要失態,如果知道自己酒后無品,切莫貪杯。
11)不要忘記在向對方酒后噓寒問暖,一杯酸奶,一杯熱水,一條熱毛巾都能顯得你關懷備至。
12)酒局最后一般還有一個“悶杯酒”,所以,不要讓自己的酒杯空著。
13)盡量不使用白水換白酒這樣的騙術,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一旦被拆穿,你不僅會受到懲罰,人品也會被置疑。
【菜鳥須知三:擋酒之見招拆招】
有時候酒桌上的好氛圍,是事情最終談成的一個極為有力的推動力量。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無敵的酒量,更何況大量喝酒對健康有害?那么遇上不會喝、不想喝卻又躲不開的尷尬狀況時,該如何利用太極手,化險情于無形,既達到既定目標又不把自己喝倒呢?
1.敬別人酒:機由己發,力從人借
做銷售的小李一星期至少要喝三頓酒,而且通常在后續的KTV、桑拿等娛樂活動,免不了要繼續喝。喝酒時既得拿出誠意來跟人家喝,又要處處照顧周全,讓絕對不能自己喝醉倒下,這對于酒量不行的小李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小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辦法。在飯桌上,他會隨時注意,讓自己身后盡量沒有人,桌子底下一定得鋪著地毯。喝酒的時候他態度爽快,說干就干——不過干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酒杯往腦袋后邊一劃,讓酒全灑在地毯上,然后迅速把酒杯放到嘴邊,作出干掉的樣子。一頓飯下來,他的座位后邊濕了一大塊,但人很清醒,可以繼續戰斗。
分析
自己是主人家,若說“不會喝”之類的話顯然是缺乏誠意的表現。而且身為請客的一方,你必是抱有某種目的,所以即便不會喝也得硬著頭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