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眼界決定高度——危機管理的第一要素(2)

其實,對發生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專家學者已經進行了若干的梳理和總結:

1)經濟體制因素:包括經濟活動主體片面追求利潤,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經濟發展時間短,商業信用信息得不到充分公開,信息不對稱等方面。

2)司法制度因素:包括信用法律不健全、法律制裁力度不足等方面。

3)政治體制因素:包括政府失信、政府政策不穩定等方面。

4)文化道德因素:包括企業缺少信用文化等方面。

因此相應的對策包括完善市場機制、創造信息對稱的經濟環境,形成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信用法規制度,強化輿論導向,加強道德建設等等。

總體上說,上面的原因和對策,都是有道理的,而且比較全面,但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原因和對策是什么呢?

從原因上說,社會整體誠信意識的缺失,來源于近百年對傳統文化的遺棄和對西方文化的半信半疑,使中國文化傳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層。“五四”時期提出的口號是打倒自己的“孔家店”,拿來外邊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而沒有要“考先生(文化)”;而后,當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時,再次借鑒了西方市場經濟的部分,而沒有提到道德文化。

亞當·斯密曾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誠實、守信、公平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必須擁有的。”就像經濟學家所說:“中國人大多只知道《國富論》,卻不知道《道德情操論》,這絕對是中國經濟學啟蒙的一個大失誤。”

市井的喧囂與霓虹燈的艷麗淹沒了人性的光華,市場經濟賴以運行的市場倫理和財富倫理,則明顯構成了中國現代化轉型中“最短的板”,并制約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成熟。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總是習慣于把社會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而經濟問題歸結為人們所看得到的顯性制度,但其實所有的法律制度(以及各種顯性制度)都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制度是冰尖,文化才是下面的冰山。上面的制度只占很小的部分,文化才是其巨大的核心。

可以看出,中國的發展除了需要“德先生”,“賽先生”,還要有“考先生(文化)”。“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由于問題的根本是文化,因此從對策上說,建設誠信必然要從文化入手;作為宏觀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來說,建立誠信更是要從自己能控制的方面開始,要大張旗鼓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中國的企業家現在都在大談特談企業文化,可到底什么是企業文化?其實很多人都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事實上,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就是“人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弘揚什么、抑制什么。”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為“行為方式”,它包括個人做事的習慣和企業做事的風格。

誠信從一定意義上講應該是企業的“本質”,所以我們要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企業文化,形成一種良好的組織道德,降低企業成員相互交往的交易費用,并由此而獲得道德的從眾效應。

或許我們能從GE(通用電氣公司)的對誠信文化的重視中得到一些啟示。GE是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也是把誠信作為公司第一傳統的一家公司(另外兩個是注重業績和渴求變革)。100多年來GE賴以成功的基礎和最大的無形資產就是對誠信的承諾——“它使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勝人一籌,使我們與客戶和供應商能夠坦誠相待,并在業務上保持長勝記錄。”

GE是用誠信塑造價值鏈。GE的誠信政策,不僅要求員工、下屬公司或其他控股公司遵守,還要求非控股公司遵守,甚至要求第三方(顧問、代理、銷售代表、經銷商和獨立承包商)遵守。“一旦了解代表GE的第三方未能履行遵守GE政策的承諾,必須采取包括終止合同在內的一切行動”,這就把誠信擴展到了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

誠信永遠比業務成果重要,這是GE的信條。

企業文化和誠信二者是統一的,一方面,誠信是企業文化最基礎的要素,是構成企業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特別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初期。另一方面,誠信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企業文化有高境界,誠信只是企業文化構成中的底線,更高的境界是追求大義,通過大義取得大利,更好的回報社會。這種境界,就像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所說的:“公司存在,就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利潤則是因為我們創造財富和價值,社會、顧客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回饋。”這正表明了一種更恢弘的企業家的氣度。

企業家在企業誠信建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信用文化首先是企業家文化,我們要從企業的最高領導層上提倡真實,提倡誠信經營。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聰明的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到經營企業猶如經營人生,把經營人生中的誠信原則移植到企業經營中來,逐步塑造堅實的企業倫理基礎。講誠信關鍵在落實。我國加入WTO、全面應用WTO規則后,公正、透明和競爭規則的應用領域已更加寬廣,講誠信、立信用也將成為必須遵循的游戲規則,逐步為全社會所廣泛共識。

當社會、企業和眾多企業家不再天天講誠信的時候,也許我們才真正擁有了誠信文化。

心手俱已無劍時,前路已無荊棘;成功將在不知不覺中降臨,悄然如樹葉飄落。

企業誠信由員工建立

如果企業領導者的決策正確,并且一心要做誠信企業,那么這家企業如何在公眾心中建立誠信呢?

在企業領導者確定實施企業誠信文化建設后,還需要一層層地貫徹落實下去,具體的實施在于每一位員工。

這個時候,只有各個部門的每一位員工都做出努力,企業生產力和信譽度才能提高,企業的誠信文化才能建立起來,比如生產線的員工認真做產品,每個產品都保證質量;銷售或服務部門的員工真誠對待消費者或客戶,做到不夸大、不欺騙、認真對待每一個顧客和合作方,這樣企業的“誠信”形象自然而然地就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來了。

因此,員工講誠信,是企業的需要。

一位飯店員工,有一天在飯店打烊時,發現了一個皮包,里面有數萬現款,還有首飾等貴重物品,但他并沒有將其據為己有,他知道失主一定很著急,就開著店門等失主。兩個小時后,失主風風火火地跑來了,看到這位店員坐在那里等他,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拿出部分現金感謝這位店員,但店員堅決不收。之后失主便成了這家飯店的常客,見到老板就夸獎這位店員。老板也覺得這位員工誠實勤懇,就升他為大堂經理,薪水也加了一倍。后來飯店開分店,老板還讓他做了總管。

很多管理學家都認為提高員工誠信素質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因為企業要講信譽,要對產品和客戶負責,就要靠員工在具體的工作中去實現。

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不講誠信,那么這個企業的誠信就無從談起。

因此,員工的誠信素質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員工講誠信,企業才有誠信。

雖然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但同樣需要有誠信在其中發揮作用。

誠信是企業的生命,對于員工來說也是一樣,企業經營好了,對員工的發展也有利,兩者是互惠互利的。

如果一名員工能夠重視誠信,認真工作,誠實執行企業的制度,生產好的產品,對客戶信守承諾,那么該員工就會為公司做出很大的貢獻,企業就會越做越大。

如果員工不講誠信,那么公司的信任度將會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信用危機,客戶群的流失也就成了必然。長此以往,員工的工作績效將會越來越差,公司的前景也將越來越黯淡,員工的所得會越來越少。

所以誠信的品質與職場追求兩者是互惠互利的。只有每個員工都做到了誠實守信,這個企業才有誠信,這樣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危機:最重要的責任是做好現在】

責任危機的發生,可以輕易地摧毀一個成熟的知名品牌,讓多年積累的品牌價值,頃刻間灰飛煙滅。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責任危機的爆發顯現出了新的特征。

危機本身的“更新換代”,讓企業面對危機時的應對頗有戲劇性。

1.新時期,危機升級進行時

進入2011年,企業責任危機接連爆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3·15晚會”又一次向消費市場扔下了數枚重磅炸彈,歷數曝光企業名單,就可見一斑,均是國內外知名企業。

危機面前,人人色變,責任危機,一觸即發。細看這輪責任危機,已經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趨勢。

集體“喊冤”

借助“3·15晚會”的巨大影響,被曝光的企業案件迅速在公眾中傳播。人們驚呼原來“名牌”是“冒牌”,問責之聲迅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企業一旦被曝光,馬上就認錯的慣例不同,今年的“3·15晚會”播出后,出現了企業集體“喊冤”的景象。

3月16日,晚會播出的第二天,一些企業隨即發表聲明,對“3·15晚會”曝光的案件拒不認賬,并指責央視的報道不實。此舉著實引人注目。

為什么這些行業內的大型知名企業在事實面前敢于“喊冤”?

相關分析指出:“在中國的很多領域,有些先行者由于已經占據了優勢,他們在各種角度都會得到一些保護。這種保護有時候是無形的、還未被大家意識到。事實上,很多企業是自己把自己寵壞了,周邊很多社會層面、政府層面把他寵壞了。他們在態度上難以接受自己犯錯。”

被寵壞了的企業集體“喊冤”,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企業的傲慢與偏見,其中也包含了對消費者的欺騙、傷害和對社會責任的推卸、藐視。

危機新特征

細數今年陸續爆發的企業責任危機,不難發現,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危機呈現了鮮明的新特征。

一是產業鏈上下聯手非法牟利。

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手機大國,如今,我們見識了這個領域一種新的詐騙行為及其背后的黑手——病毒集團。企業責任危機首次以產業鏈上下游聯手出擊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

一個企業的騙局容易揭穿,如果一個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聯手布局,欺騙消費者、牟取非法利益,那消費者會成為絕對的弱者,進而毫無選擇地成為受害者。

二是危機公關不著調。

企業學會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來鉆漏洞,并且越來越希望借助各種手段來進行危機公關。

三是品牌泡沫的破滅加速。

如今,許多為公眾熟知的大品牌形象瞬間崩塌,讓人大跌眼鏡。某全球知名輪胎制造商,為國內外眾多車企提供輪胎。今年,其過量摻用返煉膠,致輪胎質量低劣、引發多起事故的新聞爆出后,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品牌信任被辜負之后,引起消費者更強烈的憤慨和抵制。

企業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長久呵護和持續努力,而責任危機則可以輕易地摧毀一個成熟的品牌,讓多年積累的品牌價值,頃刻間灰飛煙滅。

四是新媒體參戰。

新媒體在今年的企業責任危機中,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被曝光的企業運用“微博”等新媒體與公眾溝通,而傳統主流媒體同樣運用新媒體參戰。“微博”等新媒體的運用,也進一步加深了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和與公眾的互動。

危機升級背后

從食品行業的“瘦肉精”,到汽車行業的“召回門”、“輪胎門”,再到家電業平板電視的“三包”事件、零售行業的“騙補門”……凸顯的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企業責任危機不斷升級。

究其原因,一般有“執法說”和“制度說”兩種分析。有一種言論認為,如果由政府在源頭把‘瘦肉精’問題卡死,把制造‘瘦肉精’這些有害、有毒藥品的廠堵死,企業就不需要承擔高昂的檢測代價。政府監管部門有責任凈化這個市場,確保我們的源頭安全。

且不論這種說法的對與錯,單從這段話論,我們確實可以窺見監管缺失。

目前雖然有法可依,但是對于此類事件的執法力度不夠。有時法院會考慮,目前國內類似的事件比較多,對一些當事人量刑過重,不能起到司法平衡的效果。

——這是解讀危機不斷升級的“執法說”。

同時還有“制度說”,以外資品牌平板電視的保修問題為例。

2011年3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網站發出公告,把以等離子和液晶電視為代表的,平板電視機的整機和顯示屏等主要部件,納入《實施三包的部分商品目錄》,從制度角度解決了家電廠家三包的“貓膩”。更有力的制度也陸續出臺,自2011年5月1日起,中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加重了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處罰起刑點從“拘役”提高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事實上,完善的法律法規、嚴格的執法力度,確實可以保證企業更好的履行責任。

但另一方面,企業的自律是其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石。

以“三聚氰胺”事件為例,事后蒙牛、伊利兩乳業巨頭股票都出現大幅下跌,銷售額直線下降,公眾對國內乳業的信心至今沒有恢復,相關企業損失慘重。

踐行責任,歸根到底要靠企業自身的自覺和努力。

正像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那句名言:“長久不懈的危機意識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东县| 舒城县| 和政县| 城固县| 邹城市| 古丈县| 禹城市| 潍坊市| 冀州市| 承德市| 苗栗县| 布尔津县| 金平| 阿克苏市| 宜城市| 崇礼县| 天柱县| 德江县| 汉源县| 福鼎市| 普定县| 黑河市| 科技| 博罗县| 鞍山市| 尼勒克县| 左贡县| 娄底市| 温泉县| 噶尔县| 都兰县| 新绛县| 巴彦淖尔市| 思茅市| 息烽县| 资溪县| 隆安县| 会同县| 南郑县| 海淀区|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