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時候,我們向上司抱怨挑剔的客戶;午餐的時候,我們向同事抱怨不通情理的上司;聚會的時候,我們向同性朋友抱怨自己的伴侶和孩子;晚飯后散步的時候,我們向鄰居抱怨不盡職的物業公司。
我們的抱怨不僅在口頭上,還蔓延到了網絡。放眼各個論壇、博客和微博,抱怨的影子同樣在不斷地出現。
這樣的普遍行為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負面的,不應該存在。
的確,除非感同身受,否則面對別人的抱怨就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當對方的矛頭正好指向自己的時候。
但是,抱怨真的是完全不必要的嗎?
一個沒有任何抱怨的世界,是否太過安靜了?當所有人都對現狀沒有任何不滿的時候,是否也代表著這個世界失去了進步的空間?
當忽然有一天,你的同事、你的伴侶、你的上司不再向你抱怨,你是會心安理得還是會忐忑不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抱怨亦有其自身的價值,它帶來的不僅是負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
我們應該時而傾訴一下我們的不滿,抒發一下我們內心的不悅,那樣我們會發現生活的另一面。試試看吧,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前提只是偶爾抱怨一下。
【抱怨如空氣,無所不在】
一位朋友因做事沒有堅持到底而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差;
司機因發生碰撞事故而抱怨路上的坑洼;
被遺棄的情人會抱怨自己所做的一切;
教授會因為有人犯罪而抱怨社會;
老師會因學生考試不及格而抱怨他太懶惰;
運動員會因為自己出現失誤而抱怨地板質量太差;
我們會因為所犯的錯誤而抱怨自己;
我們也能從諸如“你想干什么”、“你為什么這樣做”等尖刻的問題中聽出隱藏在其中的抱怨。
……
氣候有冷暖,人生有四季。人生在世,有誰能事事如意?所謂的“不抱怨”,不過是人們的美好理想而已。
那么,哪些抱怨是適度的、必要的,哪些抱怨又是過了頭的、不必要的呢?
1.適度的抱怨,是一種溝通的機會
有時候,適當地來點抱怨,能在各種社交活動中發揮潤滑劑的作用,而且非常管用。
很多時候,了解都是從表達抱怨開始的。
譬如,一個人說:“我討厭那部電影!”
對方也許回答:“你也討厭那部電影?噢!天哪!我們真是心有靈犀!”
用抱怨來拉近人際關系有多種方式。
“天氣糟糕透了!”
“是的,外面凍死人了!”
……
不論這些抱怨是否與我們有關,它們通常都是良好對話的開端,幫助我們找到建立互動的共同點。
很多時候,不抱怨、不傾訴,換來的往往是漠視,失去的往往是關心與愛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雜志社做編輯。老板把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但那時候因為年輕,精力也旺盛,我又有些小自負,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輕易不求助,也深怕別人的同情。所以遇事,哪怕已火燒眉毛了,也要裝出一副悠閑的樣子。
有天收一封郵件,附件很大,我因為最近一直都加班,感覺有點累,就趁這工夫跑到陽臺上抽了根煙。結果,老板跑過來問我,為什么不著急工作。
我很委屈,我就問,是不是一定要我做出很忙碌的樣子,才能確定我是在做正事?老板想了想,又說了一句讓我暈的話:“我覺得你一天都很輕閑啊。”
是不是一定要我手忙腳亂、天天抱怨,他才知道我在做正事?
后來離開了那個雜志社,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已經慢慢感覺到,凡事不抱怨的做法,總是有些欠妥。不抱怨、不慌張,很容易給別人一些誤導,以為你還有更大的包容力去包容一些事。如此,就會失去很多溝通的機會。
什么是“適度”的抱怨呢?
同在一個部門的珍珍和大衛,都喜歡抱怨。
有一次,管理部的幾個同事不約而同地請了病假,上司想要派他們兩人前去協助工作。
接到上司的郵件后,大衛當場便在辦公室里嚷嚷了起來:“管理部的人怎么一塊請假啊,都生病了?誰信啊,肯定是一塊逛街偷懶去了!”
珍珍看了上司的郵件后,立即給上司作了回復。她把目前手邊的工作做了一張列表,還分別標明了重要度,然后指出哪些是其他同事不能幫忙解決的,以及如果交給不了解項目的同事做有可能會產生哪些錯誤。上司收到珍珍的郵件后,覺得她說得非常有道理,最后決定只派大衛過去幫忙。大衛只好一邊做管理部的工作,一邊加班忙自己的工作,還要一邊喋喋不休地抱怨。
還有一次,珍珍的電腦出了問題,請IT部來維修,可一周過去了也沒見人影。
大衛冷嘲熱諷地說:“IT部的人不知道整天在忙什么?每次有問題都要等很長時間。領導們的電腦有問題他們怎么跑得那么快?就知道溜須拍馬。”
在例會上,珍珍也主動跟老板抱怨,說維修申請表遞到IT部一周了,可既沒有來人維修,也沒有任何回復,造成自己的工作被迫中斷,很多工作還要拿回家做到很晚,也影響了每天的工作狀態。老板非常重視珍珍的意見,立刻安排IT部的人員解決珍珍的問題,還在各部門之間開展了一次反饋意見的活動,了解各部門之間協作的情況。
每次遇到情況,珍珍的抱怨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得到了上司的賞識;而大衛卻因為抱怨,在公司落了個“小氣”的名聲,大家都不愿意同他合作。
可見,珍珍的抱怨是“適度”的,而大衛的抱怨是“過了頭”的。
我們來總結一下:
(1)不要見人就抱怨
只對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則。
向毫無裁定權的人抱怨,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為了發泄情緒。而這只能使你被更多的人厭煩。直接去找你可能見到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工作人員,然后心平氣和地與之討論。假使這個方案不管用,你可以將抱怨的強度提高,向更高層次的人抱怨。
(2)抱怨的方式很重要
盡可能以贊美的話語作為抱怨的開端。這樣一方面能降低對方的敵意,更重要的是,你的贊美已經事先為對方設定了一個遵循的標準。記住,聽你抱怨的人也許與你想抱怨的事情并不相關,甚至不知道情況為何,如果你一開始就大發雷霆,那只會激起對方敵對、自衛的反應。
(3)控制你的情緒
如果你怒氣沖沖地去找上司,表示你對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滿,很可能會把他給惹火。所以,即使感到不公、不滿、委屈,也應當盡量先使自己心平氣和。
也許你已積聚了許多不滿的情緒,但不能在此時一股腦兒地抖落出來,而應該就事論事地談問題。過于情緒化將無法清晰地說明你的理由,而且還會使得領導誤以為,你是對他本人而不是對他的安排不滿,如此你就得另尋出路了。
(4)注意抱怨的場合
美國的羅賓森教授曾說:“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當眾說他錯了,他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甚至會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種看法本身多么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抱怨時,要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使用正式場合,盡量與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談,避免公開提意見和表示不滿。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見出現失誤,也不會有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還有利于維護上司的尊嚴,不至于使別人陷入被動和難堪。
(5)選擇好抱怨的時機
“在我找上級闡明自己的不同意見時,先向秘書了解一下這位頭頭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國外人際關系專家這樣建議。
當上司和同事正煩惱時,你去找他抱怨,豈不是給他煩中添煩、火上澆油嗎?即使你的抱怨很正當、很合理,別人也會對你反感、排斥。
(6)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當你對領導和同事抱怨后,最好還能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來弱化對方可能產生的不愉快。當然,通常你所考慮的方法,領導也往往考慮到了。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個即刻奏效的辦法,至少應提出一些對解決問題有參考價值的看法。這樣,領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是在為他著想。
(7)對事不對人
你可以抱怨,但你抱怨后,要讓領導和同事切實感受到,你被所抱怨的事傷害了,而不是要攻擊或貶低對方。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別人通過一些事實證明自己錯了是件很尷尬的事情,讓上司在下屬面前承認自己錯了就更不容易了。因此在抱怨后,你最好還能說些理解對方的話。切記,你抱怨的目的是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非讓別人對你產生敵意。
適度的抱怨,是一門藝術。
當我們被逼急了要抱怨時,我們要知道,抱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發泄,而是希望對方能有所改善,使自己滿意。因此,想做到有效地抱怨就要講究方式,不要見人就抱怨,也不要事事都抱怨,要有充分的理由再抱怨,抱怨時控制好情緒,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抱怨與達到目的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第一,要糾正自己某些錯誤的信念和觀點。
明白生活的真諦在于付出與回報的合理平衡。很多人的抱怨是因為內心根深蒂固的索取要求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其實,只要你懂得了幸福的意義不僅在于得到什么,還在于真誠付出的時候,你就會從根本上扼殺抱怨的內在誘因。
第二,反復確認抱怨的目的。
如果你不能反復檢視自己抱怨的目的,就很可能不得不承擔你不想要的結果。因為事物存在的問題總是比解決方法上的漏洞更顯而易見。所以,抱怨前你要想清楚,萬一自己的抱怨發揮了作用,你會喜歡它的結果嗎?
第三,冷靜思考,選對抱怨的對象。
我們之所以會滿腹牢騷,多數是因為對事物缺乏客觀的、冷靜的分析,只是根據一些表面現象、個人的喜好評價事物。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對事物的評價太主觀、有失偏頗。很多時候,合理的抱怨會讓你獲得想要的結果,但是如果你選擇的抱怨是不能改變或者不需要改變的事情,很顯然,結果只會讓你更加沮喪。
第四,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改進自己。
一旦有抱怨的心態出現,別急著滿口牢騷,不妨先讓自己冷靜一下,回顧整件事發生的過程,反復自省,找到癥結和問題所在。如果發現是自己犯懶,工作不夠積極,就要注意查找自身的不足,改變工作態度,改進工作方法。
第五,多體諒,少指責。
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所以才會以一個無知的旁觀者的姿態去指責、抱怨。倘若我們能夠這樣想:如果我們是對方,我們會怎么做呢?這樣就能在“理解萬歲”的基礎上輕松地消除自己的抱怨。
第六,學會自我消解。
即通過自我勸慰、自我開導、自我調適,以獨特的方法克服抱怨。例如,寫下發生在你身上的五件事,列出你的抱怨,對照自己寫的內容,回憶其中每一個細節,分析抱怨能真正幫你解決問題嗎?把紙撕掉,最好把紙撕得粉碎,重復地寫出來,再撕掉,直到你感覺不到激烈的情緒為止。
2.辨認出過度的抱怨,并防止它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這種更加冷靜的觀點給予或接受批評,那么抱怨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消極情緒了。
但實際上,就像每個人都知道的那樣,抱怨有時會有一些過分。如果我們對某人所犯的錯誤妄加抱怨、肆意攻擊、橫加批評,那么我們的抱怨就過分了。
如果人們想要增加歡樂,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或減小壓力,那么理解及緩和這種過度的抱怨,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預言,消除過度的抱怨可以減少爭論,人們的生活會更幸福、更美滿。
過度的抱怨不會帶來任何有建設性的東西,它只能降低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破壞積極的人際關系。所以,防止抱怨過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因為“不公平”引起的抱怨。
公平是什么?不公平又是什么?這是一組非常深刻、非常微妙的哲學命題。在這里,我們拋開那些深奧的大道理,只說說公平或者不公平與抱怨或者不抱怨的關系。
先看一個有關公平的故事:
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多年來以培養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銷員著稱于世。該學會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每期學員畢業時,會給他們出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實戰能力的實習題。
在尼克松當政時期,曾經有一位學員成功地把一臺微型錄音機賣給了尼克松總統。為了獎勵他,學會贈給了他一只刻有“最偉大的推銷員”的金靴子。但是在接下來的26年中,卻再也沒有人能夠獲此殊榮。
在克林頓當政時期,學會居然給學員們出了這樣一道難題: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
后來克林頓卸任,布什走馬上任,學會的實習題也有所改變: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
由于之前26年時間里無數前輩都無功而返,許多學員都放棄了角逐金靴獎的機會。他們抱怨說,這個任務并不比推銷三角褲簡單,因為現任總統根本不需要斧頭,即使需要也用不著親自購買。
直到2001年,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的出現,才再次打破了這一推銷極限。然而,用喬治·赫伯特自己的話說,他并沒花多少工夫。
他說:“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個農場,里面有許多樹。于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總統先生,有一次我有幸參觀了您的農場,發現里面長著許多大樹,有些已經枯死了。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斧頭。眼下我這里正好有一把非常適合砍伐枯樹的斧頭,如果您有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上的地址給予回復。’后來,他就給我匯來了買斧頭的錢。”
曾經有記者這樣問過布魯金斯學會的負責人:26年的時間里,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也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難道說他們的能力真的不如喬治·赫伯特嗎?為什么不把金靴獎發給他們?換言之,布魯金斯學會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