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智商:你的頭腦就是你的成功利器(4)
- 全世界最昂貴的十商修煉課
- 郭昭暉編著
- 4507字
- 2018-04-03 15:49:30
6.記憶智商:掌握規律改善和提高記憶力
成年人的智商和記憶力能改變嗎?
一般人認為哪個小孩子智商(IQ)有多高,青少年后就基本定型了。這已是老黃歷了。
最近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有一個突破性見解。一篇文章指出:基于你所采取的生活習慣,成年人的智商(IQ)在4年內觀察隨訪中可以增加21個點數或降低18個點數。
這個變化是有統計學意義的。這里不光指年輕的成年人,也包括60~70歲的成年人。
一個人的智商測定是由一整套神經認知檢查方法來測定的:包括詞匯記憶、即時和短期記憶、圖像、時空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等測定。一般人智商在100左右。倫敦大學的認知生物科學家皮埃希教授指出:20個點數的變化還是個非常大的變化。假如一個人的智商從110上升到130,那這個人就從普通人上升為有才人行列;反之亦然,假如這個人智商從104下降為84,那他就從普通人的智商降為了低智人群。
皮埃希教授的這項研究主要是研究大腦的可塑造能力,在12~20歲的青少年中進行了4年的跟蹤調查,還包括功能磁共振腦圖像資料,即智商的變化是和大腦的結構變化相關聯的。最近的許多類似研究是在50~70歲的人中進行的,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這就產生了一個同樣的結論:大腦的可塑造能力持續一生。就是說,無論你現在是什么年齡,你的智商和記憶力都可以提高。
現在有很多神經生物學上的研究表明:有氧鍛煉可以強化大腦的灰質皮層(強化神經細胞功能);而像瑜伽類運動、太極、氣功或靜思有助于大腦皮層下白質即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功能,這些可用于推理、情緒控制等。
密歇根大學曾在一組成年志愿者中高強度地訓練他們短期視聽記憶:讓他們同時聽一系列的短句,看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一系列圖型里載有所聽到的短句,畫面不斷變換,他們得在3~5分鐘后認出所看到的畫面。這樣反復訓練4周。最終,這組人的智力(包括判斷、推理能力)測定都比自己以前有了顯著提高。
可見,強化你的短期記憶,可以增加你整個大腦智商。
下面幫助記憶的9個方法,不妨一試。
(1)玩思維游戲。
當你在為自己的一天做規劃時,可以通過創意構想把這一切聯系起來。記憶大賽冠軍得主,《記憶力:你能養成好記性——美國記憶高手教你怎么做》一書的作者斯考特·海格伍德說:“要說出自己必須記得買牛奶,還要帶兒子看牙醫,你應該通過想象兒子喝牛奶,牛奶漫過他的牙齒,沉積鈣質,將這些任務聯系在一起。”
(2)聞聞玫瑰花香。
德國的一項新研究將一些玩配對撲克牌的學生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在游戲時先聞一種玫瑰花香,接著在睡前再聞一次;而另一組則不。當他們醒來時,聞花香的一組學生記憶配對撲克的狀況較好。因此,為了增進記憶力,時常聞聞玫瑰花香,好處頗多。
(3)左右水平轉動眼睛30秒。
英國研究人員稱,這種鍛煉能幫助你記憶單詞。至于原因,專家認為水平轉動眼球會讓左右腦相互作用,這對修復記憶很重要。
(4)冥想的同時深呼吸。
提前冥想有助于讓人聚精會神。加拿大蒙特利爾·道格拉斯研究所人類壓力研究中心主任索尼亞·魯皮恩說,注意力是記憶的大門。以前不曾想過吧?在安靜的房間里,坐在或者躺在地板上,雙手放在胃部,深呼吸,專注于這一份沉靜,每天冥想至少10分鐘。
(5)學習一種新語言。
美國生命發展心理學實驗室主任、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瑪格·拉齊曼博士認為,新思路會幫你理清頭腦中的紛雜思緒,比如學習一門外語。不必特別費事,也無需熟練掌握,只要通過教育光盤學習就可以了。也可以嘗試一種新愛好,如烹調或者舞蹈。
(6)睡個好覺。
這樣會讓你精神抖擻,也可以更好地面對需要記憶支配身體的任何情境。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研究顯示,小腦控制速度和準確度,睡眠充足后,小腦的活性尤其強。
(7)無論何時都別忘了“回頭看”。
如果你在準備離開的時候注意回頭看一眼,這周就不會連續4次遭遇忘記車停哪的尷尬了。什么時候都能這樣就更好了。
(8)換只手刷牙。
不僅如此,只要改變日常習慣,比如開始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就能刺激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生長。
(9)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
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鍛煉可增進大腦區域一種神經細胞的生長,這種細胞和防止記憶缺失密切相關。專家認為,從事任何有氧鍛煉或者強化力量的訓練都不錯。
總結:中國有句俗語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在神經生物學上是沒有道理的。原先人們把感覺運動功能和記憶力形容成油和水,沒什么關聯。但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已表明改善和強化你的感覺(五個感官:視、聽、嗅、味、皮膚感覺)運動功能可以強化你的記憶。雖然其中的奧秘還沒有完全解開,可能是這兩個大腦系統有更多的連接是我們原先所不知道的。
所以,學點編織,聽聽古典音樂,唱歌,閱讀,寫作,跳舞,及所有使你四肢發達的運動都會使你的大腦變復雜、變聰明!
7.互聯網讓人類“不會思考”,商業化下如何抵御“低智商”
時下的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雖然人們在網上跟人無話不談,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懂與人面對面敞開心扉;沒有成功欲望、學習能力低下但絲毫不以為然;看到電視中的廣告就會馬上沖動購買;遇到困難,懶于思考就立即放棄;人云亦云,做什么事總愿意隨大流……
人們應該明白,從長期來看,以上種種對自己的實際生活并不會帶來任何意義。不但不能增進自己的智慧,豐富生活,還有智力退化的風險。
日本的“宅男”和中國的“屌絲”
有一本書叫《低智商社會》,痛訴了日本年輕的一代在社會高度發達后失去探索自我價值的精神,用各種低營養快餐式娛樂塞滿和消耗自己的時間,以此逃避渺小的個體在碰到社會高度發展后形成透明天花板無法突破的挫折感。當一個社會百業待興,年輕人很容易在社會價值的空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一個社會趨于完善,這樣的空缺早已被前人填滿,這就形成了迷惘的一代。年輕人在父輩建立起的偉大社會成就面前產生了無法超越的挫折感,于是干脆自我封閉起來,宅在家里打電動游戲。
日本年輕人所碰到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副產品,那么,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經過30年持續經濟改革后,如果中國的年輕人碰到同樣無法跨越的社會挫折感,失去探索自我價值的動力,中國社會也將會掉入低智商社會的漩渦。用一個詞去對應日本社會在那個時代產生的“宅男”一族,中國產生了“屌絲”。
而屌絲比宅男復雜的地方在于,它是分成兩個階層的。通常對屌絲的定義是那些在城市化進程中,脫離原居住地,進入城市的年輕人,在無法負擔城市高房價被城市化拒之門外的同時,在個人生活方式上又無法退回農村,身份和生活長期處于“城鄉結合部”狀態。但同時還有一種屌絲,是那些本身在城市出生長大,父輩積累了良好的資本,受過“高價教育”,畢業后在選擇就業的時候,無法接受被大量涌入城市的外鄉年輕人壓低的人力價格,在每月開銷遠大于就業待遇的時候干脆待在家里的群體。
屌絲群體的出現,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附屬品,是社會調節機制退化的體現。當年輕的社會群體迫于社會的壓力,每日為了生計疲于奔命,或者躺在父輩積累下來的資產上發呆玩樂的時候,他們已然失去了實現個人價值的動力。如此,機械化的勞作取代了創造性的思維,社會群體智力下降也就成了必然趨勢,發展下去會導致國家競爭力的下降。
時間碎片化帶來思維碎片化
不要小看人類大腦進化(退化)的能力。當信息以爆炸式和碎片化供應時,大腦對信息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也會進行相應的配合。慢慢地,對于長文的閱讀能力會下降,閱讀容忍度會越來越低,對超過幾百字還沒有結論的文章會產生抵觸情緒(當你讀到這里的時候,說明你的閱讀能力還是遠超140個字的)。閱讀能力的下降是我們書寫能力被電腦手段替代后面臨的新問題。
書寫的價值在于把我們大腦中抽象的思維,通過具體的文字表達形式,以多種多樣、賦予獨立個性的手法記錄下來。而電腦輸入斬斷了最后一步,導致所有抽象的表達都以固定的鍵盤輸入所表達。毫無疑問,這極大地方便了文字的記錄和傳播,但是以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是無法挽回了。根據能用電腦不用人腦的原則,當移動設備越來越多地涉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未來讀寫能力的下降還將持續下去,而當移動智能終端替代大腦記憶庫的時候,記憶就會退化。因為當你知道儲存“記憶”的倉庫在什么地方的時候,你就不需要記住倉庫里儲存著什么了。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對信息的過濾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當零星的信息在同時刺激著你大腦的不同部位的時候,信息自身也在逐漸向結論化的方向演變。當編輯只用非常小的篇幅去訴說一個故事的時候,往往起因和結論之間推導的過程就被省略掉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新聞和各種信息的標題越來越駭人聽聞。比如“日光導致皮膚癌”。當太陽和皮膚癌建立起直接邏輯關系后,除了美白防曬產品銷售提高之外,還會導致人群像僵尸懼怕陽光一樣看到太陽避而不及。人群毫不關心,也沒有時間去進一步了解紫外線與皮膚癌病變之間的其他誘發因素。因為碎片化的信息實在太多了,當人群習慣于接收結論性的觀點時,也喪失了思考判斷和過濾信息的能力。
獨立思考力的缺失,導致中國社會人群從30年前封閉社會單一信息來源的“什么都相信群體”,轉變為了當前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什么都不信群體”。獨立思考能力不足情況可以通過國家閱讀量的數據佐證:2004年,美國人均閱讀21本書,日本17本,中國4.72本。
商業社會,如何抵抗“低智商”?
首先是經常讀書和買書。經常讀書的人具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買書除了滿足自身對書中內容的好奇心之外,還有尋找自身問題答案的因素。人如果可以始終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必定終身受益。
很多人過了25歲就停止了生長,每一天只是過去的重復。擁有好奇心的人,要比一般人是快樂,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在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上也獲得了極大滿足感。而很多人因為生活的經歷在心境上積累了厚厚的塵埃,哪怕外界有陽光照射,也無法引起內心任何光的反射。
當一個作者需要用一本書去訴說一個故事的時候,整個故事發展的邏輯、事實的依據、各項小結與結論之間的關系,都是清晰可見的,這對于保持連貫思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現在人的跳躍性思維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說出“天氣不好好郁悶,但是昨天的蛋糕好好吃”這樣的話已經是一種群體行為了。
另外,人還需要突破精神的安逸區,盡可能地接觸新事物,培養一些新的愛好。
學一門樂器或者學外語都是很好的方法。與其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電腦上和陌生人社交,追求一種人際關系充足的虛幻感,還不如與人面對面交流來的自然實在。當某IM軟件打通了所謂的社交通道,每次登陸都提醒你多年前因為分手而刪除的好友是你“潛在”朋友的時候,實在是對這種“偽社交”模式無語。社交網絡理應讓你可以更輕松地維護你的人際關系,而市面上泛濫的偽社交雖然打通了15歲蘿莉和40歲大叔之間的社交壁壘,但是從社會自然發展的角度,實在讓人懷疑這種需求的真實性。
總結:人群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那些有長期影響力的事上,做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產生沉淀和積累的事物。雖然讓人群避免“社會進步”下形成的低效率、碎片化生活完全不現實,但是若你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碎片化的生活和低智商思維方式,也許我們碎片化的時間可以逐漸沉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