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吃點虧,吃點苦,傻點笨點也是福——老人論做人(1)
- 受益一生的智慧箴言:老人言
- 張旭編著
- 5180字
- 2018-04-03 15:17:39
在老人眼里,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能吃苦是處世的一種睿智。而傻一點、笨一點,能讓人們覺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這樣的人,他們的人際關系自然就比別人好。
【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
——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老人們都說:“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吃虧”也許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取決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是很值得的。
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
廣場的長椅上坐著兩位年輕的母親,正幸福地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一個說:“我那寶貝特聰明,在哪兒都不吃虧,我一旦買回他不喜歡吃的零食,他總要帶到幼兒園去,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些他喜歡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書包里,回家后還向我們炫耀。”另一個說:“我家那寶寶也是,以前在幼兒園常被小朋友欺負,每天都哭著回家,但他吃過虧之后,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練,現在在幼兒園,可只有他欺負別人的份兒。”
有一個老太太在她們旁邊的垃圾桶里“淘寶”。聽到她倆的談話后,插話說:“我那倆兒子小時候跟你們的小孩兒很相像。”兩位媽媽一臉的唐突,但聽到老太太在講兒子的話題,便饒有興致地問:“那現在你的兒子怎么樣了?為何你落到要靠揀垃圾為生?”
老太太嘆道:“就是因為他們倆太聰明,小兒子不愿吃虧,打了人后坐牢去了。大兒子不愿吃虧,他家里有錢,可就是一個子兒也不給我。”
吃什么都成,就是不能吃虧。在如今這個開始正視利益的時代,“我絕不能吃一點虧”成了許多人堅信的理念。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無可厚非。但是,絞盡腦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虧,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嗎?恐怕不一定。
太小氣、愛占便宜的人一般都沒有什么朋友。因為跟這樣的人相處,你總覺得他在占自己的便宜。而那些大方的人,常常目光遠大,懂得“有付出才有得到”的道理。
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的初期,劉邦兵疲馬弱,屢戰屢敗,與項羽的正面交鋒無一不吃虧,卻總能在一次次吃虧后重振旗鼓,籠絡民心,只圖一擊制敵。而楚霸王占盡上風,卻被一次次小便宜沖昏了頭腦,愈發驕狂,破城必屠,逐漸眾叛親離。果然,垓下一敗,這位常勝將軍便無力回天,只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個處處吃虧的劉邦。
吃虧是一種投資,劉邦就深諳這個道理。一時的失敗算得了什么,那些只不過是為最后的勝利作的鋪墊罷了。志向遠大的人,斷不會為蠅頭小利爭破頭皮,也不會因為吃了些小虧而耿耿于懷。
兩個人相處,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吃虧,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吃大虧的人。
在人生的歷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事事只想著受益,有些事情即使當時反映出來是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我們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后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哪一件事,沒有永遠的受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
生意可以沒有,人情一定要賺
“吃虧”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吃虧,一種是被動吃虧。
“被動吃虧”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個自己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這種情形,如果發現沒有抗拒的余地,那更應該“愉快”地接下來。也許你不太情愿,但形勢如此,也只好用“吃虧就是占便宜”來自我寬慰,要不然還能怎么辦呢?至于有沒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難說的,因為那些“虧”有可能是對你的試驗,考驗你的心志和能力。姑且不論是否“重用”,在“吃虧”的狀態下,磨煉出了耐性,這對日后做事肯定是有幫助的。
“主動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取“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那些沒有人愿意做的事,或困難的事、報酬少的事。這些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人不是拒絕就是不情愿。但做這些事卻對我們人際關系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最重要的是,什么事都做,正可以磨煉人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比別人多,也進步得比別人快。這是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買得到的。“主動吃虧”是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做事能力、擴張人際網絡最好的方法。
香港富商李嘉誠曾經對他的兒子李澤楷說: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夠了。
李嘉誠就是告誡兒子,他的主動吃虧可以讓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
你想想看,雖然他只拿了六分,但是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
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有過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合作的時候,他總愿意自己少分一點,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什么也不要了,甘愿自己吃虧。這種風度是種氣量。
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使人樂于和他合作,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經驗。生意沒了,人情卻可以賺“一大把”。日后的合作,也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老人智慧箴言:
有人說: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的確有理!只要我們留心一下歷史中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能吃虧的人。敢于和勇于吃虧的人,才會贏得更多,才會有一份平和、快樂的心境,以后的路才會更順暢。相反,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大多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之輩。
吃虧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系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干事業時,別人也肯對他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
——沒什么不能沒面子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可見中國人對“面子”看得非常重要。生活中也許沒有很大的“人情”,但是也別小看這些積少成多的“面子”。
給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鋪后路
漢王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國,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的勝負取決于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面’,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富大貴之人。當時,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
韓信說:“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
我們姑且不論劉邦以后處死了韓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劉邦很成功,他能令韓信在有背叛之心時產生了愧疚,不忍去做。
通曉人情,從反面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愛面子,那你就不要傷別人面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像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人做。
項羽就是其中之一。他雖然有“霸王”的美稱,卻只有霸者的習氣,沒有王者的風范。他自己想稱王,卻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該賜爵的時候,爵印就在他手里,棱角都磨損了,可是他還是舍不得頒發下去。
因此,與其說項羽敗給了劉邦,還不如說他輸給了人情。
某個鄉鎮企業家,因與地方上的一位知名作家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解。對方有點文人脾氣,軟硬不吃,就是不給面子。
后來他的表弟來探親,主動提出來化解這段恩怨。表弟親自上門拜訪作家,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作家同意和解。按常理,表弟此時不負人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他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巧妙的處理方法。他對那位作家說:“這件事,聽說過去有許多本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讓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只是一個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面子。”接著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么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面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面沒有解決問題。等明天我離開此地,本地的一些名人還會上門,請你把面子給他們,算作是他們完成此一個美舉吧,拜托了。”那位作家非但沒有生氣,反倒覺得這人真的是一個很替別人著想的人,本來對和解還有幾分勉強,這么一來,便心甘情愿了。后來,作家還把這件事寫成文章發表在雜志上,這件事很快傳開了,那位表弟因此獲得了單位領導的器重。
由此可見,給人留足面子,也就是為自己鋪好人脈的基礎。
當你對朋友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時,勸誡的時候,也要給朋友面子。你總得先說,“你的某某事做得挺棒,效果、反應都不錯”,然后,你再用“就是”、“但是”、“不過”等來做文章。每個人都明白,這些詞語后面的才是真正要說的話,但前面的話一定要說,因為它不是假話,也不是廢話,而是為營造一種和諧氣氛的客氣話。直來直去的語言會掃了對方的面子,讓對方對你產生反感。所以,委婉的話少不了。如果你不能用心良苦為朋友著想,保全朋友的面子,那么朋友臉上掛不住了,自己也會弄得不好意思。
巧打圓場,讓雙方都有面子
因為人人都要維護自己的面子,所以往往在社會交往中會發生這樣的事,兩個爭執的人常會找到第三方,比如你,來評理,讓你給他們分個高下。
這時,為了你們的友誼不受傷害,你就需要讓他們平息紛爭,能解決了問題最好,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至少也要給足雙方面子,不能厚此薄彼,這就是“打圓場”。“打圓場”運用得好,可以融洽氣氛、聯絡感情、消除誤會、緩和矛盾、平息事端,還有利于應付尷尬、打破僵局、解決問題。因此,“打圓場”是人際交往中人們必須具備的一種社交技能。
A和B同在辦公室工作。一次,A去市府聽報告,B不知道,因此對A很有意見,B當面質問A為什么不告訴他聽報告的信息,兩人因此而大吵起來。這時候部門領導了解吵架的原因后,對B說:“聽報告沒有通知你,這不是A的錯,是我沒有要他通知你,因為你們兩人有一個人去聽報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見就對我提吧,不要責怪A啊。”B聽后,覺得自己錯了,于是主動向A致歉。部門領導又對A說:“B是把你當好朋友,所以才這樣有什么跟你說什么,發火也不掩飾,要是換了別人,當面不說,暗地里整你不是更不好嗎?”A聽了,覺得B脾氣是不好,但是為人卻很坦白,有什么說什么,反倒放下心里的石頭了,于是大方地接受B的道歉,他們又和好如初。而那位部門主任在他們心里的地位更是大大提高了,A和B都覺得這個領導值得信賴,有親和力。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訣竅,打圓場也有打圓場的學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揭示矛盾的癥結所在,引導雙方自省。當雙方為某事爭論不休、各說一套、互不相讓時,作為矛盾的調解人,無論對哪一方進行褒貶過分的表態,都猶如火上澆油,甚至會引火燒身,不利于爭端的平息。因此,此時你只能比較客觀地將矛盾的真相說清楚,而不加任何評論,讓雙方從事實中反省自己的缺點或錯誤,使矛盾得到解決,達到消除誤會、實現團結的目的。
將雙方有爭議的話題岔開,轉移注意力。如果不是原則性的爭論,雙方各執己見,那么這場爭論就沒有必要再繼續下去。作為第三者,如果僅僅向雙方力陳己見,理論一番,恐怕不會有效。這時,你不妨岔開話題,轉移爭論雙方的注意力。
巧用調虎離山,暫熄戰火。如果任由一些無原則的爭論發展下去,它就會變成爭吵,甚至大動干戈。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第三者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支開,讓爭吵的兩人暫時脫離接觸。等過一段時間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于平靜了。
對雙方的論點進行歸納后,公正評價。假如爭論的問題有較大的異議,而雙方的觀點又都有偏頗,但是本質十分接近,只是由于自尊心作怪,雙方又都不肯服輸,那么第三者應照顧雙方的面子,將雙方見解的精華進行系統歸納,也將雙方觀點的糟粕整理出來,做出公正評論,闡述較為全面的、雙方都能接受的意見。這樣,就把爭論引導到理論的探討、觀點的統一上來了。
巧妙地聯絡感情,尋找共同點。假如你想讓兩個彼此成見很深的人消除前嫌,假如你的親人突然遇到過去關系很差的人而你又在場,假如你作為隨從人員參加的某個談判暫處僵局……作為第三者,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聯絡雙方的感情,努力尋找雙方心理上的共同點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時候一幅名畫、一張照片、一盤棋、一個故事、一則笑話、一句諺語、一段相同或相似的經歷,乃至一杯酒、一支煙都可能成為雙方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成為融洽氣氛、打破僵局的契機。
老人智慧箴言:
社交場合,你給我面子,我也給你面子;你不給我面子,我也不會讓你好過。這叫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便是人們社會交往中的游戲規則。無論恩仇,你都會得到對方的回報。這正是老子所說的“來而不往非禮也”。
與其傷了別人的面子,不如給他一個面子,讓他欠你的情,相信他給予你的回報一定大于你給他的“滴水”之恩,他在日后也必當“涌泉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