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潘石屹論創業成長(2)
- 潘石屹的8堂公開課
- 郭昭暉編著
- 4936字
- 2018-04-03 14:53:40
兩個星期之后,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55碼遠的分,優秀的表現使他獲得了專為圣徒隊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為他的球隊踢得了99分。
然后到了最偉大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6萬6千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只剩下了幾秒鐘,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但是沒有時間了。
“鄧普生,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當鄧普生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
球傳接得很好,鄧普生一腳全力踢在球上,球筆直地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6萬6千名球迷屏住氣觀看,球在球門橫桿之上幾英寸的地方越過,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鄧普生的球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這是只有半只腳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告訴自己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永遠不要消極地認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認為你能,再去嘗試、再嘗試,最后你就發現你確實能。
潘石屹在自傳中這樣寫:“經常有人問我第一桶金怎么來的,從哪里得到的,有多少。其實每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我都想說,人的第一桶金是自信。即使你沒錢也不要怕,自信就是你的資本。也有人在自信前面加了一個不好的修飾語,叫盲目自信,我不太愛聽。我說過很多次自我的害處,但我認為與自我有點關系的不多的好東西之一,就是自信。自信當然有自我意識,還有信,相信的信。相信,是正面的、健康的。要相信自己。一個相信自己的人才會相信他人,相信未來。”
【善于抓住機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就在海南島的房地產看似如火如荼的時候,兩個數字讓潘石屹驚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潘石屹在海口房管局看到兩個對比數字: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積只有7平方米,海口市人均住房報建面積卻已經達到了50平方米。在潘石屹看來,這個數字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海南省的房地產行業快出事了。
于是,潘石屹、馮侖、王功權等人湊在一起商量如何分散風險。潘石屹自愿請纓,準備回內地尋求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他先回老家看了一圈,覺得西北還是太窮,沒有任何投資的價值,便來到北京進行市場調研。
他先來到懷柔,很快注冊了公司。有一天,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時,無意中聽旁邊吃飯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愿意做。在深圳待過的潘石屹深知指標就是機會,就是金錢,于是他主動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接觸:“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
就這樣,北京萬通憑借潘石屹從餐廳聽來的消息成就了日后發展的底盤。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生活中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抓住身邊的機遇,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
島村產業公司及丸芳物產公司董事長島村芳雄,當年他背井離鄉來東京一家包裝材料店當店員時,年薪只有18萬日元,還要養活母親和3個弟妹,因此時常囊空如洗,他回憶說:下班后,在無錢可花的情況下,我擁有的唯一樂趣,就是在街上走走,欣賞人家的著裝和所提物品。
有一天,他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散步時,注意到女性們無論是花枝招展的小姐,還是徐娘半老的婦人,除了都拿著自己的皮包之外,還提著一個紙袋,這是買東西時商店送給她們裝東西用的。他自言自語:“嗯!這樣提紙袋的人,最近越來越多了。”島村的整個心思都是紙袋。兩天后,他到一家跟商店有來往的紙袋工廠參觀。果然,正如他所預料的,工廠忙得像發生火災的現場一樣。參觀之后,他怦然心動,毅然決定無論如何非大干一番不可。他認為:“將來紙袋一定會風行全國,做紙袋繩索的生意是錯不了的。”
身無分文的島村雖然雄心勃勃,但卻無從下手,因為他身無分文,所需的資金從哪兒來呢?他決定硬著頭皮去各銀行試一試。一到銀行,他就把紙袋的使用前景、紙袋制作上的技巧等說得口干舌燥,但每一家銀行聽了他的打算后,都冷冷淡淡地不愿理睬他,甚至有的銀行以對待瘋子的態度來對待他。
“我每天前去走動拜訪,總有一天他們會改變主意的。”他如此想,決定把三井銀行作為目標,連續不斷地展開說服工作。
然而他的執著并沒有打動三井銀行,起初態度冷冷淡淡連他的話都不愿聽的職員們,過了幾天,對他蔑視的態度就逐漸表面化,終于耐不住厭煩地大發脾氣,一看到他就怒目相視。有時他一來,大家就發出一陣哄笑來取笑他,有時干脆把他趕了出去。蒼天不負苦心人,前后經過3個月,到第69次時,對方竟被他那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答應貸給他100萬日元。當朋友和熟人知道他獲得銀行貸款100萬日元后,紛紛過來幫忙,有的出資10萬日元,有的貸款給他20萬日元,就這樣他很快籌集了200萬日元的資金。
于是,島村辭去了店員的工作,設立丸芳商會,開始紙袋業務,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就像風平浪靜掩飾不住海底洶涌的暗流一樣,每一件小事都蘊藏了無數的機會,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并且行動起來。在你看來也許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于有心人而言就是難得的機遇。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機遇就來自這浩如煙海的資訊,有時,一句話、一則消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包含著難得的機遇,關鍵看你如何對待它,能不能及時抓住它。
許多沒有發財致富、無一番作為的人總會抱怨上蒼沒有賜予自己發展的機會,其實,機會無處不在,它每天、每個時刻都在環繞著我們,只是很多人對機會熟視無睹。而那些善于在別人熟視無睹的地方發現機會并且巧妙抓住的人,則能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夢想。胡雪巖、李嘉誠、馬云、比爾·蓋茨等人無一不是發現商機、把握商機、創造奇跡的高手。
香港華人首富李嘉誠于1950年夏天傾盡自己多年積蓄連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下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在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順利地賺了幾筆小錢。但不久后,由于他對自身以及市場認識的不足,他的企業開始虧損,直至瀕臨破產的境地,李嘉誠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陣痛過后,李嘉誠開始冷靜地分析世界的經濟形勢、香港的市場走向,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一天深夜,李嘉誠在最新英文版《塑膠》雜志上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看到一則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制造塑膠花,并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李嘉誠馬上認識到,此時如果在香港大量生產塑膠花,肯定會很受居民的歡迎。
說干就干,急于走出絕境的李嘉誠馬上開始了他的“轉軌”行動,組織力量投入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上市后,很快為香港市民所接受,訂貨單源源不斷,產品供不應求,很快,“長江塑膠廠”的名字為人們所熟悉。李嘉誠借助一個偶然發現的商機度過了創業的危機,漸漸地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李嘉誠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我們要隨時和善于發現商機。李嘉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50多年的商業生涯中,他一直保持著敏銳的商業頭腦和超前的商業感覺度,這也是他的長江集團能逐漸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
和李嘉誠一樣,馬化騰也是一個善于發現和抓住機會的人,他原本只是一個“超級網蟲”,如今卻擁有一家注冊用戶超過2億的網絡服務公司。如此巨大的轉變只是源于他的一次突發奇想:在網上“尋呼”朋友。這個想法催生了如今最為流行的通信方式——騰訊QQ。一個“復制”過來的想法,改變了上億人的溝通習慣,引領了一種新的網絡文化,更創造了一種新的營利模式。
30年前,美國人弗雷德·史密斯憑著一個想法——隔夜傳遞,被風險投資家看中,創辦了“聯邦快遞”。如今,“聯邦快遞”已是全球最大的快遞運輸公司,在全球211個國家開展業務。同樣是美國人的李維斯一次去礦上玩耍時,看到采礦工人工作時跪在地上,褲子膝蓋部分特別容易磨破,于是他靈機一動,把礦區里廢舊的帆布帳篷收集起來,洗干凈重新加工成褲子,“牛仔褲”就這樣誕生了,并且很快風靡全球。
以上幾個例子,都證明了商機和發現商機的重要性。可以說成就一個商人的最大要素就是商機,如果不會把握商機,一個商人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更不可能找到最大的財富金礦。正所謂商機無處不在,但是,這要看我們有沒有一雙慧眼,有沒有一顆敏感而靈活的心。一個一流的商人必須有一個像獵犬一樣靈敏的鼻子,準確無誤地“嗅”出哪里有金礦,哪里有機會。同時,還要擁有鷹隼一樣的攫取速度,一旦發現目標,就一擊而中。成功還是平凡,往往就在這一瞬間。因此,面對機會,一定要果斷出手不要遲疑。
我們身邊的商機會有很多種、很多個,獲得一個好項目是商機,得到一個不錯的市場需求信息是商機,得到競爭對手的信息也是商機,了解到自己的一些缺點同樣是商機;只要是能致富、能賺錢的機會和信息都是商機。商機不是等來的,要靠看、靠找、靠琢磨、靠感覺才能發現和獲得。從某種意義上講,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機遇卻青睞那些堅持學習、厚積薄發的人。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說:機會是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任何人都有機會,只是有些人不善于創造機會罷了。機會是通向成功的捷徑,只有不斷發掘市場機會,才能商機無限,創造無限。勇敢地創造機會,發掘商機,財富才會撲面而來。
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一個有志成功的人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適當和積極的努力;就像登山,只要肯攀登,就能登上山頂,雖然每個到達山頂的人走過的路可能會不同。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皇天不負有心人”,相同的商機面前,有人能舉一反三,有人卻能舉一反十。用陷阱捕獵與用獵槍打獵收獲不會相同,用獵槍打獵同騎上駿馬、手握獵槍、帶上獵狗出獵收獲又不相同,這充分說明,只要創業者用心努力,就能把握機會,甚至創造機會,進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賺錢的商人是不道德的】
潘石屹曾經說:“不賺錢的商人是不道德的。不賺錢你就不能確保自己的生活,不能給員工好的工資福利待遇,不能給國家上交利稅,不能給客戶帶來實惠。”
為了賺錢,他可以打破所有的陳規套子。在產品設計方面,當別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時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裝修房,當別人都在按照規定做面積多大窗臺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時候,他做了活動組合空間、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話說:“別人制造黑白電視時,我們能不能想辦法生產帶色彩的;當別人都生產彩電時,我們能不能設計出遙控的。”在營銷方面,當大家都希望通過霸王條款要求消費者只許買進不許退出時,他最先推出“無理由退房”,后來還加上10%的年息回報。
他也是國內最早一批啟用房地產代理公司并通過廣告宣傳進行市場宣傳的企業家。在做萬通新世界廣場的時候,他就同來自香港的利達行合作,委托其代理銷售;同時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匯報》和《大公報》上都打整版廣告。在當時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還不打廣告的時候,這種方法就像平常不吃藥的人第一次吃感冒藥一樣,效果立竿見影。
做生意的目的或許不僅僅是賺更多的錢,但是,不賺錢的生意人必定是一個失敗者,不賺錢的企業也必定會失敗。在市場環境下,賺錢與否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正像潘石屹說的那樣——“商人不賺錢是不道德的”。不論我們的領導能力有多大,我們必須是一個賺錢的領導者和帶頭人,如果我們不會賺錢,如何教我們的合作伙伴賺錢?如果我們的合作伙伴不能賺錢,我們又有什么資格成為他們的“領導人”?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財富有一個確切地認識,知道財富的真實意義和價值,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會賺錢,也會用錢支配錢的人。財富是個好東西,它是無罪的,財富帶給人們的更應該是自由,而不是負擔。一個創業者,首先要愛錢,懂得賺錢的方法,將自己培養成一個賺錢的領導人,帶領手下的人去賺錢,讓每一個人都賺到錢,這樣,你才能做活你的生意。
這是一個財富迅速膨脹的時代,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財富,享受財富。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利益的達成,我們的生活軌跡都在以一種創造財富的方式得以實現,甚至可以自豪地說,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工作就是賺錢,就是創造財富。
對賺錢這個問題,史玉柱的看法和潘石屹類似。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史玉柱說:“我覺得做一個企業,追求利潤是第一位的。你不賺錢就是在危害社會,對這個,我深有體會。我的企業1996年、1997年虧錢,給社會造成了很大危害。當時除了銀行沒被我拉進來,其他的都被我拉進來了。我的損失轉嫁給老百姓,轉嫁給稅務局,企業虧損會轉嫁給社會,社會在填這個窟窿。所以,我覺得企業不贏利就是在危害社會,就是最大的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