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換個角度看自己:讓潛能在勇敢中被激發(2)
- 換個角度看人生:活出全新的自己
- 管慶齡
- 5299字
- 2018-04-03 15:44:56
03.正確認識自己——自省、自律、自強
我們一生都在苦苦地探尋成功之路,其過程極為復雜,也頗多糾結,但貫穿始終的生活態度卻可以十分簡單,那就是:堅守信念,量力而為。我們無論做人或理事,都是源于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感悟,并不一定都需要很高深的學問或很豐富的經驗。而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我該做什么、我會做什么。這種認識對每個人都是意義重大。
人們都會去認識、評價別人,但往往不會客觀、中肯地評價自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客觀地講,我們窮盡一生都難以完全消除這個弱點,圣賢尚有錯失,何況我等?但我們可以從心理上逐步糾正,以提高自我認識的覺悟。努力從“自省、自律、自強”這三方面去認識自我,會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
遇事自省,是對處事行為的心態調節。無論面對成功或挫折,無論接受批評或贊揚,我們都要對具體事件的動機和行為做出冷靜的審視和反思,總結出經驗或者教訓。體會成功時,不要總夸大自己的能力表現,要多看到社會的推動和他人的幫助。經歷困難時,切忌總是抱怨別人的支持不夠,要多分析自己的謀劃是否不當或者行為是否失措。只有通過對各種曲折經歷的不斷反省,才能檢驗出自己有哪方面的能力,能做什么事,會做什么事,找出自身的缺陷或不足,認識自己的優勢或長處。
人們都會思考認識自己的問題,并有很多理論在高屋建瓴地提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但怎樣才會形成正確的認識呢?
認識自我是一個長期的并伴隨一生的過程。要使認識達到正確,只有在自省中總結和吸收,使之能對自身條件有較為清楚的感知,并給以肯定。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行能為之事而棄難成之作。凡可為或不可為的選擇,都要基于自身的條件而定,并保持平衡、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事物,以此達到心理的健康。
主動自律是對處事行為的心理約束。我們的日常行為是受個人思想直接支配的。而個人思想的形成與其所受的教育、學習和經歷有關。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追求,并以此確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原則。其指導意義就在于它規劃構思了該做什么樣的人,可以做什么樣的事。世間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并非事事都可為,只有堅守自己的思想原則,才能把握好做人和處事的基本要求,也才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自律是一種主觀的思想檢驗。在行為發生前,要檢驗這一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則,以確定該不該做。在行為過程中,要檢驗是否符合自己的處事原則,以避免過程失誤。行為結束,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要認真總結,從經驗或教訓中得到感悟,用以修正自己的行為理念,使個人的思想原則更趨成熟。
自律思維應建立在主動意志的基礎上,主動自律是自信心的體現。能主動自律,就是對自我意識的超越。切不要等到事態已發展到困難重重了,才想起去規范約束。要使自我監督成為常態行為,并在自律時合理節制自己的行為能力,使自己成熟。
堅定自強,是對行為信心的原始推動。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自省和自律已經解決了能不能做和該怎樣做的問題。但能否做好并達到理想目的,則主要取決于信心。相信自己是樹立信心的根本,堅定了信心就能堅定行為的方向。保持了自強,就能保持事業的動力。
要實現自強,首先必須充分自信。當你面對困難或者是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件時,當然應該謹慎從事,但一定不要心存畏懼,要堅信自己有辦法、有能力去處理好面臨的問題。當然,也要正視自己的弱點,努力地去學習,以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而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堅定自強,你就能自信,擁有信心你就會擁有成功。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這當然是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我們的責任始終都在于能夠正確地認清自我。自省可自明,自律促自成,自強保自信,這是當前在認識自己的思想轉化中,應引為借鑒的行為觀念。
通過認識自己,可以實現揚棄,就能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做益于社會的人,行利于發展的事。把握主動,去積極樂觀地追尋成功,去實現你的人生價值。
【明白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
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都在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標是一種動力,也是最能挖掘潛能的杠桿。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行”,就會覺得有無窮的力量和勇氣,變得英勇無比,在困難面前像個勇士。目標是人生路上的燈塔,能用不滅之光照亮人生的前程。
01.探究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從入校的那天起,S就立下了到美國留學的志向,并且非名校不可。大學四年,在大多數人渾渾噩噩度日的環境中,S拼命苦讀,成績始終保持系內前三,平均成績很高,各項英語考試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專業領域學習的空當,她積極參加各種學生會活動、義務活動、拜訪知名教授,打好關系,為日后的推薦信作準備。
大四畢業的時候,S順利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錄取通知書,并且為她提供四分之三的獎學金(哥倫比亞大學是出了名的難得給獎學金的世界名校)。五年的碩博連讀,在同期畢業生已經在職場打滾五年之后,她畢業了。她順利地在上海落戶工作,年薪是多數人難以達到的標準。工作塵埃落定之后,她開始談婚論嫁了。她嫁給了同樣在哥倫比亞留學的上海男人。在哥倫比亞大學這幾年,她在全世界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在非洲、南美洲進行公費考察。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她的目標挺俗氣的,但一個俗氣的目標,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為之奮斗并最終達成,無疑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麗,女,家庭條件優越,長相漂亮,畢業于某211高校國際商務專業。該學校的該專業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的。畢業之后,她被中石油選中,分配到中石油云南分公司做財務工作。薪資雖然不及一線城市,但是在昆明也屬上乘了,并且是在中石油這樣的國企。工作沒有半年,她就辭職了,因為“太累了,沒有前途”。辭職之后的整整一年時間,她沒有工作賦閑在家。詢問她原因,她說昆明沒有好工作。但因為家在這里,她不愿意離開家,怕自己在外面太辛苦,所以就這么一直閑下去了。反正家里養得起。她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只記得自己曾經迷茫地對朋友說過:我真的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被老師和家長要求樹立自己的理想。寫作文的時候,我們會敷衍性地寫出“醫生”、“律師”、“科學家”之類的空頭名號。在不清楚職業內容的情況下,何談“想要什么”。高中畢業,選擇專業,進入大學就讀,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大多數人的生活軌跡都是這樣平平穩穩,無驚無喜的。忽然有一天,疑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頭痛難忍,想不清楚,然后用“反正幾乎所有的人也都是這樣活著,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還不是照樣活著”的話來安慰自己。如果問他們“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們或許會反問:“我為什么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些人寧愿平凡度日,更多人是不愿思考,不愿為之做出努力。對于新聞中經常出現的成功人士,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是什么幫助他們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不斷地在不同的演講場合、勵志書籍中看到或聽到“做你真正想做的事”,聽得耳朵都出繭子,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幾人?事業、家庭、愛情有時候并非是障礙,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而是我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太多的人不敢問,因為害怕失望而不敢提出疑問,心存僥幸得過且過。
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談到我們曾經聽過無數遍的忠告: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在工作上是這樣,在愛人上也是這樣。工作會占據你生命的一半,真正滿足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做你認為值得的工作,而能讓你覺得自己的工作偉大的唯一方法,就是喜歡你正在做的事。
那么,問題自然地出來了,我們如何才能盡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讓我們沮喪的是,我們總是聽到別人告誡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從未一步一步教會我們如何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在尋找自己喜歡做什么的時候遇到困難呢?因為他們從來未曾真正審視自己。在生活和工作節奏這么快的現代社會,花時間和自己在一起,似乎成了無所事事的標志。人們總是通過持續地做某件事情,不管是玩游戲、和朋友一起聚會,還是參加各種職業培訓班,等等,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做這些事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卻讓人懷疑大多數人都有著“我每分鐘都要做一件事情,因為我不能跟自己獨處”的心態。人們想盡辦法充實自己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現實卻恰恰相反,人們越生活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人們覺得應該周游世界,多經歷一些事情來確定自己喜歡做什么。其實你只需坐下來,好好和自己對話。請不要玩你的手機、上網、看電視、聊MSN、聽你最喜歡的歌曲、下棋或玩掃雷游戲、查收電子郵件、回電話、喝杯水、去洗手間、看著時鐘、讀雜志文章,而是一點一點地思考自己,然后作決定。其實答案已經在你的心中了,你只需把它挖掘出來,避免拖延,你的大腦已經吸收了各種各樣的訊息和經驗,它已經有了等待解開的答案。
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步:對自己說,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給自己肯定的心態,你可以找到答案。這個過程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但沒有關系。確定感可以幫助你逐步獲得“反自我放棄”的身體機制,避免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因失望而放棄。
第二步:列出自己的愿望清單和技能清單。
不要覺得你可以在自己的頭腦里做這一切,拿張紙寫下來。列出每一個你想得到的興趣和每一種哪怕微不足道的技能。也可以想想自己對什么不感興趣,然后寫下對應面,或許你會發現技能和興趣的重合。將那些記下來,用于第三步。
第三步:留出一些真正獨處的時間,集中精神,通過問自己正確的問題來描繪自己想要做的事。
人們留出時間聽音樂、烹飪、看電影、讀書,但當關系到他們自己個人未來的時候,從來不曾留下任何時間,這讓人很驚奇。在獨處的時候,你必須問自己一個十分清晰的問題,清晰在這里是關鍵,問題越清晰,答案也就會越簡單。不要一上來就問自己“我喜歡做什么?”這樣的問題太寬泛,讓我們把它變窄點,嘗試著問你自己:
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什么,能夠同時利用我的能力和興趣,為自己和別人創造價值?
這種價值是通過什么方式創造的?
這種價值創造如何與事業結合在一起,通過什么方式賺錢?
即便某個答案看起來很荒謬,也請你寫下來。寫下你所有的答案,仔細瀏覽,你會發現,當你寫下答案并且看著它們,會驅使你萌生想寫新答案的念頭,可能讓你注意到以前從來不曾關注過的領域和答案,你會為你所寫的東西而感到驚奇。你會知道,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你正在努力的,還是你曾經放棄的。
套用英特爾公司前總裁格魯夫的話,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那么人生最奢侈的生活就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英國心理學家薩蓋做的實驗證明:戴一塊手表的人知道準確的時間,戴兩塊手表的人便不敢確定幾點了。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韋奇觀察到,即使一個人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的看法和他相反,他就很難不動搖。易趣公司CEO吳世雄對此深有體會:“中國市場上的誘惑太多,機會太多,割舍最難。不是做什么,而是決定不做什么最難。”
公司的商業機會如此,員工的職業規劃也如此。
拿亨利·福特來說吧,當年愛迪生公司許諾福特做主管,條件是福特要放棄內燃機車的研制。福特的選擇很輕松:“我早就知道我一定會選擇汽車。”年輕的福特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知道自己的路與眾不同,他要做的就是汽車制造的先驅,而不是區區一個不知名的主管。如果福特當年選擇做主管,很難說還有福特汽車公司,也難說美國是一個車輪上的國家。
再來看托馬森·沃森,他被攆出公司時已經40歲了,而且拖家帶口,但即使在那個時候,他選擇職業也很慎重。他先后拒絕了制造潛艇的電船公司和生產武器的雷明頓公司的邀請,他覺得這些紅火的公司在二戰后就沒有什么前途了。道奇公司請他做總經理,但不能分紅,沃森也沒有接受。
如果沃森沒有拒絕這些對別人來說十分誘人的職位,就沒有了后來的IBM公司。
選擇做什么工作,就是選擇自己是什么人。選擇怎樣的生活就選擇了怎樣的人生。
一位名叫希瓦勒的鄉村郵遞員每天徒步奔走在各個村莊之間。有一天,他在崎嶇的山路上被一塊石頭絆倒了。
他發現,絆倒他的那塊石頭樣子十分奇特,他拾起那塊石頭,左看右看,有些愛不釋手了。
于是,他把那塊石頭放進自己的郵包里。村子里的人們看到他的郵包里除信件之外,還有一塊沉重的石頭,都感到奇怪,便好心地對他說:“把它扔了吧,你還要走那么多路,這可是一個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