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璀璨奪目的皇室貴族寶藏(1)
- 神秘的寶藏:尋找歷代迷失的寶藏
- 美狄亞
- 4793字
- 2018-03-28 17:12:28
對于皇室貴族而言,珍寶的收集不僅代表了尊貴和榮耀,也代表他們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永久。在那些發掘出來的收藏品上,除了隱含皇室的野心外,也讓我們看到了它們凝結人類巧奪天工的智慧和心血。
1.伊凡雷帝與他的地下藏書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他殘暴的性格和高壓統治的手段讓所有的人都恐懼不安,由此他也獲得了“恐怖的伊凡”或是“伊凡雷帝”的稱號。他在位期間,曾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收集到了無數的金銀財寶,然而更讓人關注的,還是他藏在克里姆林宮地下的神秘圖書館。
雷帝降生
1530年8月25日,莫斯科城晴朗無云,突然之間雷聲滾滾,隨著一聲震天的霹靂,一道耀眼的閃電擊中了克里姆林宮,此時的克里姆林宮中,上下一團喜慶,小王子伊凡呱呱墜地,沒有人知道,俄國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此時在俄國東方的喀山汗國,可汗的妻子已經從天象中察覺出了一絲異樣,她禁不住喃喃自語:“沙皇已經誕生,他的兩排牙齒分別用來吞食貴族和喀山汗國……”
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晏駕,年僅3歲的伊凡匆匆繼承大公王位。1538年,他的母親攝政太后葉蓮娜被人投毒暴死,孤單的伊凡在宮廷中度過了自己凄冷的童年,宮廷貴族整天忙于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有的人還因為他年齡小無依無靠而肆意侮辱他,這些都激發了他對身邊皇室及貴族的深刻仇恨。在這種黑暗的政治環境中長大,幼小的伊凡擁有了超乎常人的政治頭腦和城府。他性格孤僻而殘暴,經常將小鳥或是小貓小狗等動物挖掉眼睛,虐待至死,從中取樂。他的啟蒙老師馬卡林主教帶著他研讀詩書,教會他寫作,讓他擁有了較高的文化修養,他關于樹立王權、開拓疆土的政治思想也是在這一時期獲得的。
當時幼小的伊凡有一個名叫叔伊斯基的大臣,此人把持朝政,表面上協助小王子治理國家,實際上干著以公謀私、排擠異己的勾當,并且他位高權重,經常假借王室的名義發號施令,作威作福。年幼的伊凡看在眼里,計上心頭,經過一番策劃,13歲的伊凡周密部署,和下屬一起用狗咬死了叔伊斯基,并將其尸體在宮門示眾。這件事情之后,“伊凡雷帝”的鐵腕名聲逐漸傳開,朝中也不再有叔伊斯基這樣的奸佞重臣,一切慢慢開始轉向正規。
沙皇加冕
1547年,按照俄國皇室的習俗,17歲的伊凡正式加冕。大主教馬卡林在克里姆林宮教堂為伊凡主持了隆重的儀式,將珠光寶氣的皇冠戴在伊凡頭上。不同尋常的是,這頂皇冠是東羅馬帝國留傳下來的。伊凡用俄語翻譯了拉丁文愷撒,用其音譯“沙皇”作為自己的稱號,來顯示自己的權力與威嚴,從此,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誕生了。他立志改革俄羅斯,謀求創立一個強盛的東正教大帝國。
5個月后,莫斯科的一場大火燒死了1700多人,人們根據傳言,將災禍的罪魁禍首推給當時最有權勢的格林斯基家族。他們沖進克里姆林宮將格林斯基家的住宅洗劫一空,并殺死了所有能找到的格林斯基的家族成員。伊凡四世認為:這件事情反映了人們對飛揚跋扈的大貴族的仇恨。
由此,一系列讓人震驚的改革措施開始推行。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貴族勢力,通過頒布《兵役條例》,規定擁有一定俄國土地面積的人必須出一名騎兵,直接為沙皇效勞。通過建立縉紳會議制度,取代貴族杜馬,取消貴族在司法、征稅和行政等方面的特權;官員的選派在平民中進行。許多大貴族的領地被沒收,更多的大貴族遭到流放。1565年直屬沙皇的特轄軍成立,這些身著黑袍,跨騎黑馬,馬頭上掛著狗頭和掃帚的軍隊,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恐怖風潮。到1572年,數萬人被伊凡四世懲處,尖樁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讓舉國上下無不噤若寒蟬。從此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大帝國時代來臨了。
戰爭掠奪
早在1547年至1552年間,伊凡四世親率大軍遠征,將喀山汗國收于囊中,在這場戰爭里搜刮了許多金銀財寶。1556年,他又攻下了阿斯特拉罕汗國,隨后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以及北高加索許多民族全部歸屬俄國。
對喀山汗國的成功侵占,使東方的烏拉爾山脈已經不再是一道保護西伯利亞地區的屏障。1556年,伊凡授權遠在邊境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做好準備,一旦時機成熟,便進軍西伯利亞汗國。1579年,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加入斯特羅甘諾夫家族。1581年,葉爾馬克率領800多人沿水路攻打西伯利亞。10月26日,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被攻陷。1598年,俄軍打敗了帶領西伯利亞汗國余部抗爭的庫楚姆汗,從此廣袤的西伯利亞完全歸屬俄國所有。
在西方,1572年伊凡四世顛覆了克里木汗國政權。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在圖謀將俄國乃至整個東歐都納入帝國版圖,看到克里木汗國在俄國軍隊面前的結果后,再也沒敢輕易考慮碰觸俄國。
在海上,伊凡四世也不斷開拓。1558年立窩尼亞戰爭爆發,伊凡四世希望能通過戰爭控制波羅的海的制海權。結果此舉遭到立陶宛、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的全面反對,戰爭持續了25年,并沒有達到如期的目的,但是西歐各國已經意識到,此時的俄國已經非同尋常。
整個伊凡四世統治期間,他將俄國的帝國版圖擴大到東達整個西伯利亞,西至波羅的海岸邊,讓俄國從此統一強盛起來,成為東正教世界的領袖。而屢次戰爭,讓他搜刮了不可勝數的巨額財寶,留下許多讓人驚訝的傳說,一直到他死后幾百年的時間里仍讓人念念不忘,其中影響最大、最為可信的說法是,伊凡四世將自己在戰爭中搜刮到的財寶以及皇室流傳下來的眾多稀世珍品書籍一起藏在克里姆林宮地下的一個秘密圖書館里。
地下珍藏
伊凡四世的祖父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他給孫子留下了一筆非同一般的財富,那就是珍貴的書卷。伊凡四世的祖母索菲婭·帕妮奧洛克絲有著深厚的貴族背景,作為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康士坦丁·魯斯十一世的侄女,出嫁時,她選擇了許多承載文明的書籍作為嫁妝,東羅馬帝國的國家圖書館贈與她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圖書秘籍。1472年,伊凡三世終于正式迎娶索菲婭公主,一同來到俄國的還有拜占庭的許多無價書籍和卷軸。這些珍貴的書籍對當時經濟貧瘠文化匱乏的俄國來說,有著無法比擬的價值,更何況這些書籍本身有許多都是孤本。伊凡三世為了好好珍藏這些書籍,請人專門負責整理。一個名叫馬克西姆·克里柯的人就是從事這項工作,但是不久之后,他就被教團除名,離開皇宮,最后悲慘地死在民間。而書籍的藏身之處再也沒有人知道。
根據史料,人們發現了關于這些書籍的記載:“德國神父魏特邁有幸一睹伊凡雷帝的藏書……克里姆林宮地下室的兩個房間……”
1724年,事情似乎露出了端倪,當時的彼得大帝將俄國首都遷至圣彼得堡,在搬遷過程中,一個教會人員向圣彼得堡報告,在克里姆林宮地下室發現兩個被封條封閉的鐵門,里面有很多神秘的大箱子。人們猜測,這就是當年伊凡四世所藏的那批書箱和財寶,圣彼得堡方面派人對克里姆林宮的地下室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剛開始不久,圣彼得堡方面便中止了調查。后來,上報情況的教會人員詢問有關部門調查結果,也都不了了之。圣彼得堡方面給出了一個這樣的答復:“沒有發現任何秘密。”
19世紀初,拿破侖攻下莫斯科時,雖然搜集到不少珍奇財寶和藝術品,但是非常遺憾他也沒能找到這座圖書館。蘇聯時期,有人傳言古籍藏在克里姆林宮地下二層某處,當局甚至雇用了具有特異功能的克格勃前來尋找。
2005年,俄國為了慶祝克里姆林宮建立200周年,專門安排了一支城堡維修人員進行修葺,當他們在宮內維修單柱室時,工人揭掉墻壁上的古舊瓷磚,突然在墻體內發現了秘密走廊和樓梯。這件事成為近年來俄羅斯考古史上的一個突破,根據調查,這些秘密的通道有可能是通向著名的沙皇伊凡的地下圖書館。但是直到最后,這件事也沒有下文。
但是人們仍然堅信,地下圖書館之謎終將會在某一天被揭開。
2.圓明園寶藏的滅頂之災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者原來可以成為強盜。勝利者把夏宮的全部財富盜竊一空,并把搶來的東西全部瓜分掉。”
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在這里所說的“兩個強盜”指的就是英、法侵略者,“夏宮”指的就是中國的圓明園。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對北京圓明園的野蠻劫掠和焚燒,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痛的劫難之一,并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
世界園林的典范
圓明園位于北京海淀區的北部,是清朝皇帝的一座別宮。1709年,清康熙帝把明朝貴族的廢園賜給了當時的四皇子胤禎(即后來的雍正帝)著手修建并賜名圓明園。之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諸位皇帝用了150余年,耗費了大量精力對其不斷進行修繕、擴充,把它精心營建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每到夏秋多在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國政務。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還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家具,還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珍世文物。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瑯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及我國其他各種藝術精制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這里應有盡有。
園內還珍藏有極為罕見、豐富的歷史典籍。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仿照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園內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薈要》共抄兩部,一部貯在故宮,另一部收藏于長春園含經堂的東廂“味腴書室”。另外,著名的文軒——淳化軒是專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閣帖》摹版而建的。
圓明園為中華民族贏得過殊榮,曾經是我們的驕傲。然而,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杰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竟遭到外國侵略者極其野蠻的摧毀和破壞。他們不僅將整座寶庫洗劫一空,而且還獸性大發,將其縱火焚燒,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野蠻的劫掠
英法侵略者在1857年12月悍然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經過將近3年的作戰,侵略者于1860年10月兵臨北京城下。由于在3年的戰爭中,侵略者遭到了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到達北京后,他們便窮兇極惡地聲稱,要清政府和人民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并很快把視線轉向了寶藏充盈的圓明園。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劫掠行動開始前,他們為掩人耳目,竟然不知廉恥地張貼出布告,聲稱“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言及違反和約起見,決于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舉動,人民既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于清帝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在燒殺搶掠別國生命財產前,竟然振振有辭,文過飾非,其可憎可恨,曠世罕見。
在大規模的焚燒前,侵略者先是開始了對圓明園的野蠻搶劫。10月8日,英法侵略者闖入只有很少護園官兵守護的圓明園,開始瘋狂地進行搶劫。軍官們擁有優先權,先于士兵們成批進入。隨后,士兵們也得到命令可以進去“自由搶劫”。
強盜們早已躍躍欲試了,一接到命令,便爭先恐后地破門而入,堆積如山的財寶和各種珍奇物品,豁然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三個一群、四個一伙地穿過一座座宮殿、房屋、亭臺樓閣,尋找著每一點有價值的物品。誰也不知道該拿什么東西,為了金子把銀子丟了,又為了鑲有珠寶的別針和寶石把金子丟了;這人喜歡景泰藍的宮瓶,那人貪婪一件繡花的長袍。總之,每個人都不愿錯過這個機會。
強盜們把能拿走的東西全部拿走了,拿不動的或來不及拿走的,就粗暴地將它們全部摧毀。同時,由于搶劫時間很短促,不能仔細地搶掠,因而許多金質的東西都被誤認為是黃銅而遭到了摧毀。
最后,這群明火執仗的強盜,從軍官到士兵,每個人都是腰襄累累,滿載而歸。后來有人承認:“一個士兵口袋里有了2萬、3萬、4萬,甚至100萬法郎。”據英國侵略者戈登供認:“離開圓明園時,軍中每個人都獲得了值45鎊以上的掠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