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 南懷瑾的16堂智慧課
- 張笑恒
- 10179字
- 2018-04-02 14:38:03
1.智慧是在寧靜中產生的
南懷瑾曾說:“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他認為只有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后,把腦筋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才能沉淀出智慧。同樣,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過:“一味的勇猛精進,不見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靜思索,倒更能解決問題。”
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證明了20世紀七大數學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成了世界新聞媒體所爭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對出名卻不感興趣,并拒絕接受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的菲爾茨獎。佩雷爾曼就是這樣,“只按他喜歡的方式生活”,從不離開圣彼得堡,沒有朋友,沒有積蓄,擔受失業的痛苦,卻不愿去領取100萬美金的獎金,處事低調,遠離世俗,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做隱居的修行者。
法國偵探小說作家喬治·西默農在寫一本書的時候,就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絕開來,不接電話,不見來訪的客人,不看報紙,不看來信。正如他說的,生活得“像一名苦行僧”。在他完全潛心于寫作大約11天之后,完成了一本最暢銷的小說。
烏納木諾說:“思考的意思是:親近自己。”而人只有在寧靜中才能親近自己,才能靜靜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悄悄地記錄思考的痕跡。著名學者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這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我們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讓頭腦冷靜下來,你將會發現內在的控制力和能力。
陶淵明也曾用詩的語言,描述了一種美妙的靜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寧靜就是排除各種干擾,遠離喧鬧,保持一顆平常、平靜的心。
寧靜的心靈是一種高尚的心境,高尚者常常是曲高而和寡,因為寧靜之處往往就是寂寞之地。善于用平常心來對待人生的得失成敗。要約束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心不為物欲所羈絆。善忍寂寞,才能達到心靈的寧靜。
佛家教導世人要不嗔不怒、不妄喜、不惶餒,其實真意也是讓人們學會保持寧靜的姿態,去看待事物,看待周圍的人,看待所有遭遇。寧靜也是一種沉著和理智,譬如遇到猝然而來的危機,只有冷靜下來才能迸發出智慧,所謂急智迸發。
幾個老礦工終日在極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礦燈突然熄滅了,他們頓時驚惶失措,開始胡亂地尋找出路。一陣混亂摸索后,幾個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來休息。
大家誰也不說話,空氣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懼,好像死亡即將來臨。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煩躁地走動著。
這時,一個平時處事冷靜的老礦工開口說話了:“與其這樣盲目亂找,不如坐在這里,看看是否能感覺到風的流動,因為風一定是從坑口吹來的。”
大家聽了他的話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穩穩地坐了下來。剛開始沒有一點的感覺,可是一段時間后,他們的心思變得很敏銳,逐漸感受到陣陣微弱的風輕撫臉上。他們順著風的來處,終于找到出路了。
清朝帝師翁同龢曾云:“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顯然,一切冷靜源于“靜氣”。人的思慮,只有在寧靜的心情中,才能更為縝密;人的謀略,只有在寧靜中的心態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
毫無疑問,在寧靜中更能產生靈感,使大腦更有創造力。而我們不只在危機來臨時容易陷入慌亂,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常常感到惶惑不安、心煩意亂、擔心害怕,以致自己無法集中精力,甚至產生錯位的觀念,作出錯誤的決定。
想擺脫這種狀態,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譬如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件事情上,那樣難免會顧此失彼。而專注于一件事,則可以把另外一部分腦神經能力調動起來,使相關的神經積極活躍起來,從而進入一個人的最佳狀態。
寧靜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因素,它可以聚集、提煉、整飭一個人的內心力量;它可以把動蕩所驅散的東西再收攏到一起。正像經過搖動的瓶子,你把它放到桌子上,它里面的東西就會沉淀下來,重的便會脫離輕的落到瓶底。人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性情中內含多種混合成分,冷靜和沉思常可使其中的某些成分更清楚地顯露出來。
無論任何時候,只有讓自己靜下來,才能擁有清晰的頭腦和放松、沉著的態度,才能集中注意力,清晰地、富有創造力地思考問題。
2.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
南懷瑾提倡養生睡眠,簡單來說就是少睡不困。因為真正的休息并非指多睡,而是充分地利用閑暇時間去讓體能和腦力恢復,讓身體和大腦放松。而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性通常是被動的,譬如說,渴了喝水,累了休息,有病去醫院等。生活中,你會看到各類人群都在秉承著累了才去休息的經驗主義,在尚有余力,身體尚且能超負荷運作時強作堅持地工作或學習。這種精神固然值得贊頌,卻不值得提倡。人畢竟不是機器,要松弛有道,才能源遠流長。
列寧說過:“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工作。”休息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睡眠。睡覺是一種與覺醒狀態周期性交替出現的機體狀態。它為腦疲勞后獲得功能恢復所必需,人在疲乏之時需要睡覺,可是高度疲乏又會使大腦神經產生興奮,興奮又最終導致人不能入睡。這也是為什么要強調不累也要休息,因為高度疲乏之后,人反而不能得到優質的睡眠效果。
除了睡眠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休息方式。比方說,法國文學家盧梭失眠嚴重,并有心悸、耳鳴等情況,他的休息方法就變成了進行輕微體力勞動,在寫作之余養鴿、采藥、栽花。
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獨特的休息方式,去保持充沛活力。譬如說,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去窗邊遠眺5分鐘,既能讓大腦放空一會,對眼睛的保養更是有極大好處。或在座位上打個盹,讓大腦神經放松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對倫敦實施了名為“海獅計劃”的瘋狂轟炸作戰。當時,戰爭的進程對于英國來說并不如意,首相丘吉爾憂心忡忡,他的神經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每天只能有三到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丘吉爾知道戰爭還會繼續,但是自己的身體是無法長此以往的超負荷下去的,為了放松心情,緩解壓力,身處防空地下室的丘吉爾泰然自若地拿起織針,手腕靈活地織起毛衣來。
在那些炮火連天的日子里,倫敦的防空洞里,首相丘吉爾時常用粗大的手指捏著細長的織針,一本正經地織毛衣。最初,這一幕讓丘吉爾手下的將軍感到很不可思議,丘吉爾經常安然地一邊織毛衣,一邊聽匯報。隨后,一邊手指往來穿梭地織毛衣,一邊下達各種指令,神情悠閑,心情淡定。
后來,有一位將軍實在忍不住心中的疑慮,對丘吉爾說:“首相,德國人的飛機時常光顧,成千上萬的軍隊等著您去指揮,您為什么還有心思去織毛衣呢?”丘吉爾回答說:“正因如此,我才更覺需要讓身心得到有效的休息。織毛衣讓我心情愜意,讓我的大腦得到休息,并時刻保持冷靜與清醒的意識,避免我因沖動發出錯誤的指令。”將軍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織毛衣是首相的減壓高招,這樣才不會先被戰爭的壓力所擊垮,才能最終帶領英國人民贏得戰爭的勝利。
人的身體在勞作中會產生有害廢物,如不能及時排解就會影響健康。通常,人們感到勞累不支時再休息,這就已經遲了。這也是為何現代人會出現如此多的積勞成疾的情況,甚至“過勞死”。所以,人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學習、工作中要主動適時安排休息,或者變換運動方式,以緩解、消除單一活動所造成的勞累。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要合理安排時間,科學休息。
其實,人們并非是真正的沒有時間去休息,無法在工作中找到空閑。很多人都在潛意識地逃避休息,或者無視休息的作用。比方說,工作都是有節奏的,開長時間的研討會中間必然有休息時間,而許多人在休息時間內依然在討論和思考,這就浪費了休息的機會,會在接下來的會議中感到疲憊。
休息和治病一樣,預防才是王道,不讓疲勞出現,才能保持活力,才能提高效率去面對每一天的工作或學習。哪怕你現在尚且年輕,也不要忽視了疲乏對身體的傷害,試著去預防疲乏,試著學會提前休息,你會發現工作會更高效,精神也不會間歇性低沉,這是一種人人都能學會的“魔法”。
3.打坐,讓心念靜下來
南懷瑾非常推崇打坐,不僅因為它是一種修行方式,更是讓人快速進入寧靜狀態,讓心念鎮靜下來的最佳途徑。他認為人的呼吸是一進一出的,氧氣吸進來以后,變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進來,我們體內的氧和二氧化碳隨時在新陳代謝。而在一呼一吸中間,有個空檔,有一剎那間是不呼不吸的。這個叫“息”。打坐正是讓人進入玄妙“息”境界的鑰匙。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對中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22歲時在日本求學,整天心煩意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心也靜不下來。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還不時被噩夢驚醒。由于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清晨起來時也頭昏腦漲,記憶力幾乎全部消失。讀書讀到第二頁已忘了前頁,甚至讀到第二行已忘了前行,頭腦昏聵不堪,熾灼得像烤火爐一樣,屢屢想自殺。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了一本關于打坐的書,便學習打坐。每天清晨起來打坐半個小時,晚上臨睡前再打坐半個小時,打坐的時候,心慢慢靜了下來,大腦也得到充分的調整和休息。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郭沫若心煩意亂的情況消失了。
《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過這樣一個研究成果: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系威斯曼中心大腦行為學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靜坐可以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讓人有更靈敏的反應。事實上,打坐有益身心的理論,在中國古代就被人認可了。郭沫若在自己的《靜坐的功夫》一文中談道:“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黃帝內經》曾談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中醫理論最早提倡打坐養氣的著作,也是古代圣賢的至理名言。其實,近年來西方包括日本等國對于打坐進行的科學理論研究,就是對這門古老的放松療法的現代醫學詮釋。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心里話:“如果真讓我到清華教一門課,我選擇教‘打坐’。”
周小燕是中國美聲聲樂教育大師,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國際一流的歌唱家:張建一、廖昌永、魏松等,先后榮獲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勛章”等,她的美麗歌喉更是為她贏得了“中國之鶯”的美譽。如今的周小燕己年逾九旬,但仍在執教,在家里帶學生。曾有記者問及她為何如此高壽,老人說:我靠的是打坐與練氣功。
原來,周小燕的父親從小要求子女能文能武,有健康的體魄。在周小燕11歲時,就請了一位武術家來家傳藝,其中就有打坐與練氣功。“文革”時,她身體一度不佳,便重拾起少年時學過的招術進行練習,不久病痛就消失了。而今年逾九旬的她每天早上6:00準時起床,首先做的事是打坐練氣功。她說:“打坐能調理人體氣血,抵御疾病,增強人的體質,效果相當不錯。”
諸多理論和實踐都告知我們,打坐能夠增強腦活動能力,并明顯地影響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和快樂相關的區域。簡言之,打坐并展開想象是一種從身心兩個方面都能調節人體狀態的好方法。但是堅持打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嘗試從最基礎的做起。
最開始打坐是比較痛苦的,因為姿勢的要求難度高。對于這一點,南懷瑾說:“你們還沒有辦法坐雙盤足,就用單盤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如單盤也不行,沒有關系,就把兩腿交叉架住就好了。”
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關鍵在于嘗試和堅持。宋代大文豪蘇軾喜歡參禪悟道,打坐靜修更是家常便飯,也因此結交了許多佛家朋友,佛印和尚更是成了他一生的至交。稍晚時代的陸游,晚年愛上打坐修道,他曾在詞中寫道:“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意思是說他一坐在那里,就心念靜止,幾千次呼吸他都記下了。
也許我們現在還達不到蘇軾和陸游的境界,但是利用打坐的方式去平靜心念是值得一試的。佛家說:“由戒而定,定能生慧。”打坐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功夫,先不求“禪定”,求“鬧定”,也就是在喧鬧的思想或實際環境下能夠保持平靜的打坐,堅持下去,必然會讓心念得以提升,收獲到意想不到的人生財富。
4.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南懷瑾說:“世界上各種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心止便是心定,能止住在一個點上,心就算定住了。靜以自處,心地平常了,人才可以外觀天地,也就是我們于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人和事,才能看透事物本質,并于這“一草一木”之間看出一番深情來。
傳說喬達摩·悉達多出家修行,先是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樹下靜思入定,打坐49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從而創立了佛教。
一千多年后,另一位印度僧人在高山五乳峰的一個巖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禪的影象。傳說他坐禪時,面對石壁,兩腿盤曲,雙手作彌陀印,二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后,飛鳥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開定后才起身走動,待疲倦消失,便繼續坐禪。后來,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經》四卷,使禪宗得以在中國流傳。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為“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釋迦牟尼與菩提達摩的一生雖然頗具神話色彩,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開創佛教或佛宗,都無不和他們具備超凡的智慧和定力有關。
定力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擁有的素養,只不過有高下之分罷了。定力是修出來的,而非天生的。定力可以讓你拋卻心中的“妄念”,使你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正所謂:“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定之人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浮躁,過濾出人生的雜質。心定之人可以修出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做到心定,而是你愿不愿意心定。人們并非是沒有定心的方法,而是根本不想讓心定下來。舉例而言:想升官發財的,還想延年益壽;想坐擁美女的,還想要齊人之福。其實,站住比奔跑容易,站不住是因為你不想站住,定心也是同樣道理。
唐高宗儀鳳元年,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持戒。有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寺里的兩個和尚對著一面旗幡爭論不休,面紅耳赤。一位和尚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么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動。”另一位和尚說:“沒有幡子動,又怎么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慧能聽后,半是勸解,半是感悟地說道:“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
北宋理學家程顥的詩作《秋日偶成》里有這樣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真可謂意境幽遠,義理豐富。靜觀就是心定的功夫,靜觀萬物,才能有所得,才能讓人生真正地快樂,佳事和興事不會消減。有人把人生比作征程,但是再遠再艱難的征程,也該有個終點,也該有幾處驛站。永無止境的奔跑下去,那就成了夸父,看似“偉大”中也透露著幾分傻氣。
佛家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凡是涉及其中的,皆是佛法。可以很肯定地說,心定便是佛法,哪怕是佛陀也要修行的法門。我們要認識到這種“物皆事也”,把事物自身融入到它的變化過程中,把心境不必要的波動降到最低,平靜地去看待事物,以及事物的變化,并且接受一切即成的事實。如此以往,你才能消解人生的種種不順意,種種磨難。
無論你現在是哪一行,哪一層次,哪一人生階段,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定力。俗話說:“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征程的終點往往是近似的,不管你是誰,不管是身在哪個行業,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樹。得到什么源自你如何看待這一切,勿要被庸俗的念頭遮住了心眼。在紛繁和競爭的世界中,善用心定,隨性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5.從復雜中解脫出來
人生是復雜的,經歷沉浮。有的人快樂,有的人痛苦,有的人苦樂參半。為什么眾生如此多相?南懷瑾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回答,他說:“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南懷瑾的話用佛教術語來濃縮的話就是三個字:不著相。不去執著于復雜的外相,才能真正從復雜中解脫出來。
有一個曾經被妻子背叛的人,起初總是很痛苦,總是會想起自己和妻子經歷過的復雜往事,林林總總,無法接受妻子背叛自己的事實。便將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見人。后來,他的家人實在是擔心他,在各種勸解無果的情況下,請來了一位山中的老禪師。
老禪師聽聞他的故事后,對他說:“蓮出淤泥而不染,非蓮凈,觀蓮者心凈。你的感情世界就像一盤散沙,想要重新聚攏成原先形狀已無可能,不如做一次觀蓮人,干干凈凈才能從層層疊疊的情感中走出來。”老禪師樸素的話反而讓男子心中枷鎖解開,一點點地不再去想妻子以及痛苦的背叛。他臉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了起來,幾年后他遇見了另一位女子,和她走過了幸福的一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詩人陸游的佳句,歷來為人推崇。其實,人生有許多“山重水復”的難堪境地,僅靠思考,哪怕想破腦袋也未必能夠扭轉時局。不如看透一些,看輕一些,且走下去,未必無路。當我們遇到這類復雜的問題時,同樣也可以采取這種方法,平靜地看待所遭遇的尷尬,平靜地走下去,當你穩住了,從復雜的環境中解脫出來時,自然“柳暗花明”。
任何事情都是有轉機的,要泰然處之。這也是為什么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深入人心。姚明到NBA打球的時候,幾經沉浮,從狀元首秀以0分2個籃板的表現尷尬收場,到帶領火箭隊闖入季后賽第二輪的好成績,最后又慘遭傷痛困擾不得不早早退役。他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了這么一句打趣的話,“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來形容自己的NBA生涯,對于姚明來說,既然想不通就不去想,做好現在才能應對未來。現在的姚明雖然不再是籃球運動員,卻當上了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老板,當上了全國政協委員,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姚基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
這就是一個聰明人的抉擇,當擺在自己面前的情況太過復雜了,就不要想太多,走一步看一步,平心靜氣地思考和行動,終究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返回英國后,英女王設宴為他慶祝。宴會上,所有在場的王公大臣,包括女王,都很想知道哥倫布是靠什么復雜的方法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回答說:“我的方法就是駕船一直朝同一個方向走。”哥倫布的回答,令在場所有的人都驚訝不已。
人們的思想認知往往受到經驗主義的負面影響,認為復雜就必須不顧一切地去掙脫,絞盡腦汁不破開局面誓不罷休。絕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這條路上,或喪失信心,或迷途難返。戴爾·卡耐基曾說:“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只有能保持內心平靜的人,才不會變成神經病。”
總之,不因復雜局面而迷失方向,不因敵人挑釁而失去理智,不因事態焦急而自亂陣腳。只能用平靜的心,理性地采用策略,才能真正從復雜的境遇中解脫出來。
6.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95歲生日時,溫家寶總理看望他。說到“和諧”這個話題。季羨林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無獨有偶,南懷瑾也說過:“現代人到底要什么?在內心深處你曾經問過自己嗎?如果問過,你滿意自己的回答嗎?現代人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要克服心靈深處的混亂,追求內心平靜的境地。”兩位大師的理念何其相似,現代社會的物質水平遠比文化水平發達,或者說人在精神上的腳步已經追不上物質發展的腳步了,要想保持平衡,必須要保持內心的和諧與平靜。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是浙江蘭溪人,他少年即有神童之譽。崇禎八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李漁卻在青年時科考接連失利,最終止步于秀才。后來大明朝覆滅,入清后李漁無意仕進,也就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轉而到杭州自謀生路,開始創作小說、戲曲等,他的小說、戲曲貼近生活,一出來就深受歡迎,馬上成為暢銷書。終其一生,李漁靠辛勤筆耕養家糊口,因此對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真切感受。
后來,李漁寫出了《閑情偶寄》,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李漁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點綴升平。現在是太平盛世,大家有時間、有財力來享受生活,可以有一些閑情逸致,他所謂的“閑情”,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李漁雖然不是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但他是一個真正懂生活的人。林語堂曾高度評價李漁:“對生活的透徹理解,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基本精神。”周作人對李漁也很欽佩,他說:“李笠翁當然是一個學者,他是了解生活法的,絕不是那些樸學家所能夠企及的。”
2012年央視新聞頻道進行了“你幸福嗎”的調查采訪。記者們分赴各地采訪包括城市白領、鄉村農民、科研專家、企業工人在內的幾千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你幸福嗎?”這個簡單的問句背后蘊含著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于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體會,引發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或幸福,或不幸福,或期盼幸福,或不知是否幸福。對于幸福與否,幸福是什么,沒有肯定的回答,一切都源自個人內心對于現階段生活的評定,可以說,內心和諧的人往往過得幸福。
內心和諧,就是能平靜對待自己;能平靜且正確地對待所見所聞、所處的境遇;能把過去、現在和將來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去側重;能平靜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能和善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組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生活是一門藝術,李漁把閑適當作了主題,過得很和諧;陶淵明把桃花源當作心靈寄托,樂夫天命;孟子一生追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想,仁是他的和諧;蘇軾融會儒、釋、道三家思想,構筑了和諧的精神世界。許許多多的事例在向我們證明,內心的和諧是寧靜的力量和智慧在開花結果,這是每個人都要上的必修課。
關漢卿自稱“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更自比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這就是內心和諧的一種力量,難不倒,捧不倒,誘不倒,嚇不倒,始終保持那么一股子向上的精神,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我們可以把內心和諧看成是一種素質,認知健全,品質完善,明白事理,知榮明恥,不欺人,不自欺。同樣,內心和諧也是一種能力,守正心靈,控制情緒,心無旁騖,追求卓越。內心和諧更是一種境界,勇于爭先而不計名利,品格高潔而不孤芳自賞,剛正不阿而不刻意逢迎。
生活的“吃、穿、住、行”,工作的“難、易、獎、貶”,感情的“苦、笑、離、聚”,這大千世界展現給我們的永遠是多姿多彩的嶄新一面,和諧待人,和諧修己,做一條潺潺溪流,清澈喜人,充滿活力。
7.安禪何須勞山水
“禪門第一書”《碧巖錄》里寫道:“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一個人活著,要活出自我,活出自己內心的平靜,不必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決定生活品質的,不僅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訴求,是否平靜,是否不為物欲癡纏。對于快樂,你作何解?是要快樂每一分,還是苦樂人生?我們提倡修行,提倡平靜,追求快樂,但人生難得圓滿,有樂必有苦,有靜必有動。身心清凈不一定要在青山綠水間,蓮能出淤泥而不染,人亦能處鬧市而寧靜。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見恒寂禪師坐在禪房內卻很安靜。白居易就好奇地問:“禪師,此間悶熱,何不去堂口吹吹涼風?”恒寂禪師搖頭笑道:“我覺得這里很涼快啊!”白居易深受感動,回去作詩一首《苦熱題恒寂師禪室》,詩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佛教經典《涅槃經》里有這么一段:“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對此,詩人王維說:“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可見,人倘若能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心中的七想八想及妄想自然消除。
回到每個人的生活中來,如果你是員工,肯定有被領導批評、被同事誤解、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如果你是領導,總有管不好下屬、制訂不出完善計劃的時候;而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也會有和父母賭氣、和戀人吵架的時候。這些都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是敷衍了之,還是選擇用平靜之道去應對,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
所謂平靜就是安靜,不是說問題來了就安靜,而是讓安靜的境界揮灑在人生的每一個時間點上。清代宰相孫將鳴曾為福建名剎資國寺題了這樣一副楹聯:“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感嘆塵世浮沉恍如夢境,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暫時寄托到人間來的呢!但只要我們能夠珍惜當下的生活,隨遇而安,就能夠做到四海為家了。
晚唐的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年輕時他還未悟佛宗真意時,執意要去五臺山求佛。他的師傅南泉禪師對他說:“天底下哪一處青山不是修道的道場?你又何必一定要策杖去五臺山朝拜呢?縱使你在五臺山的云端看到文殊菩薩騎著金獅子現形,可是若用正眼來看卻并非就此獲得吉祥啊!”說完,南泉禪師隨口吟詩一首贈送從諗道:“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可以通過在平時生活中的一切時一切事去修行,這既是平常心,有了它才能修行。在生活里修行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學習著覺悟著。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青山處處,皆是道場。更何況,面對形形色色、層出不窮的煩惱,即使你躲到世外桃源中,再也不回塵世,也不過避了一時,避不了一世。人終究要面對自己內心的拷問,現代社會處處是鋼筋水泥林立,唯有內心才是無拘無束的清靜之地。
雍正皇帝曾追述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對諸皇子的訓誡編輯成了《庭訓格言》,其中一片訓文寫道:“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大意是指,自己習慣了心靜的狀態,才能在盛暑不覺熱,不用去納涼。可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須修行寧靜,保持內心和諧。安禪于心不會隨事物的變遷,年歲的遞增,領悟的高低等,就喪失了效力。不論你是誰,向著哪條路前行,安禪于心都是路上最佳的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