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表情窺探他人的內心秘密好像簡單,實際上并不容易。美國心理學者奧古斯特·伯伊亞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幾個人用微表情表現憤怒、恐怖、誘惑、漠不關心、幸福、悲哀這六種感情,并用錄像機錄下來,然后,讓人們猜哪種表情表現哪種感情。結果平均每人只有兩種判斷是正確的。
【聽語氣,探知對方的個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不用眼睛看,只要聽到對方的聲音就能判斷出這個人自己認不認識,如果認識,我們還能識別出對方是誰。
古人講,心動為性,性分為“神”和“氣”,而性發成聲。意思是說,聲音的產生依靠空氣,又和說話者當時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輕重、長短、緩急、清濁的變化與人的特性是息息相關的,這是聞聲辨人的基礎。
春秋時期,鄭國的相國子產一次外出視察,突然從遠處傳來婦女悲痛的哭聲。隨從們看著子產,等候他下命令,去救助那位慟哭的婦女。不料,子產卻下命令拘捕那位慟哭的婦女。隨從們不敢違抗命令,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婦女,而那位婦女當時正在丈夫的新墳前哀悼亡夫。子產對隨從們說,那婦女的哭聲沒有哀痛之情,反而含有恐懼之意,因此懷疑其中有詐。而審問的結果證實了子產的判斷,果然這位婦女與人通奸,謀害了親夫。
通過聲音不僅能辨別一個人的心事,還可以辨別一個人的職業、志向、心胸等。
低聲細氣的人
這種人在為人處世方面比較小心謹慎,警惕性很強,常常有意或無意地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性格內向靦腆,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從不輕易透露自己的深層想法。他們對人寬容,從不為難他人,會盡量避免麻煩的發生。還有一種人,在與他人的交談過程中,聲音會越變越小。這類人喜歡搞小動作,容易鬧內訌,我們對這種人要提高警惕。
如果你有位女同事,說話就跟蚊子哼哼似的,聲音又細又小,常常需要反復問幾遍“你在說什么?”這樣久了,大家都不太喜歡跟她說話,聽著太累。而且她老是一副低聲下氣的委屈模樣,讓人總覺得自己好象欺負了她。
如果你的聲音天生就是這樣子,讓人一聽就覺得沒自信,很容易讓人當成沒有魄力的可憐蟲。不妨嘗試改變下自己說話的聲調吧,每天堅持大聲朗讀、鍛煉自己的肺活量,學會用丹田氣,說話的聲音自然就洪亮了,讓人感覺也會有底氣的多。
根據對象改變聲音的人
這類人屬于八面玲瓏的人,他們通常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面對不如自己的人,他們會立刻變得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面對上司則低聲下氣,顯得十分順從。這類人忍耐性很強,但是喜歡把在上司那里受到的壓抑轉嫁給下屬、公共場所或家里的人。他們習慣于跟下屬耍威風,去商店買東西,會對營業員提出無理的要求。這類人性格中的自卑感和攻擊性很強。
聲音沙啞的人
聲音沙啞的男性往往具有極強的行動能力和耐力。他們富于冒險精神,不怕挫折,而且越挫越勇,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性。他們善于利用自己的優勢,大多具有領導的風范。其缺點是有些霸道,常常自以為是。
聲音沙啞的女性往往外柔內剛,藝術天賦極高,對色彩非常敏感,在服飾的搭配方面尤為內行。她們很會偽裝,表面上對任何人都禮貌周到,而實際上是在逢場作戲。她們從不輕易表現出自己的真心,讓人難以捉摸。這類女士容易吸引男人的眼光,但是容易受到同性的排擠。
語氣溫和而沉穩的人
這類人往往具有長者風度。他們考慮問題比較深,做事慢條斯理,按部就班,具有很強的耐力,一旦確立目標,就會扎扎實實地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與這類人交往,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些困難,但時間長了就能感覺到他們的忠誠、可靠。如果是女性,則大多性格比較內向,具有較強的愛心,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能夠體諒他人,甚至可以為他人作出一些犧牲。
語氣剛毅堅強的人
這種人胸懷坦蕩,做事光明磊落,講原則,是非善惡分明。他們有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因此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擁護。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領導,并且能夠有所成就。但是由于這類人不善變通,比較頑固,從來不給人商量的余地,所以在工作中樹敵頗多。
聲音嬌滴滴的人
這種人說起話來嗲聲嗲氣,有一種希望能得到大家喜歡和愛護的心理,但往往心浮氣躁,善于編造謊言,由于過多希望博得他人好感反而招人厭惡。如果對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則表明他內心期待著年長者溫柔的對待。男性若發出這樣的聲音,多半是獨生子或在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孩子。這種人對待女性非常含蓄,絕不會主動發起攻勢。若是一對一地和女性談話時,會特別緊張。因此,這種人在他人眼中會顯得優柔寡斷,做事不干脆,沒有什么魄力。
語氣凝重深沉的人
如果是男性,他們大多思想比較成熟,具有很強的責任心。一般來說,他們的學識很高,對世道人心的把握很熟練,但由于性情耿直,而使自己在事業上不是很得志。他們通常自尊心強,爭強好勝,什么都要爭。
經常唉聲嘆氣的人
這類人心里比較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確地面對失敗。在失敗過后,往往沮喪頹廢,甚至一蹶不振。這類人經常抱怨自己的不幸,但又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經常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外界因素上,以此來安慰自己。
在職場一定不要表現出自怨自憐,這樣不會招來同事的同情,只會被同事看低。
語氣圓通和緩的人
這種人心地善良,性情開朗,為人豁達,待人熱情、真誠,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在交際方面,八面玲瓏,不太容易得罪人。此外,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是很強,但一般會持理解的態度。
語氣浮躁的人
這種人往往脾氣暴躁、易怒。做事魯莽,容易感情用事,同時又缺乏周密的思考,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很難成就什么大事。
此外,說話語氣平穩的人,性格比較正直;說話音調平直,詞語含糊不清者,比較平庸,沒有才氣;說話音調明朗,節奏適當,抑揚頓挫分明的人,具有藝術性,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注重現實,愛幻想,愛浪漫;說話語氣很沖,語調鏗鏘有力的人,往往是任性的人,做事武斷,態度蠻橫霸道;說話語氣低沉、緩慢,語調斷斷續續的人多疑,凡事都抱有懷疑態度;說話語氣、音調、音色均變化頻繁的人,輕率不穩定,沒有責任心,自私自利思想嚴重;說話音調又細又尖,刺耳難聽的人,一般很孤僻,不容易與他人交往。
再者,在談話過程中,如果音調突然增高或變低,就證明說話者要強調他重要的言語,你要仔細聽了;如果談話者故意將音調壓低、拖長、突然停止或停頓的時間稍長,這證明說話人想讓你仔細揣摩他的話,理解他的話。
【語速的快慢也能聽出你的脆弱】
人說話,不同于動物的吼叫,也不是一種本能的釋放,而是在進行一種思想交流,是心理、感情和態度的流露。所以,語速的快慢、緩急能直接體現出說話人的心理狀態。
因此,仔細留意一個人說話時的語速,你就能夠掌握其心理狀態。
語速快的人
這種人說話就像在打機關槍,一陣兒緊似一陣兒,根本就容不得別人插嘴,一般能一口氣將話說到底。這種人一般性格比較外向,思維敏捷,應變能力強,并且口才比較好,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能說會道,因此在交際場上如魚得水,總能輕而易舉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他們心里,藏不住任何事情,他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有時甚至會將自己比較可笑的事情講給大家聽。但是這類人性格比較暴躁,容易生氣、發怒,遇事武斷,可能會一意孤行。
語速平緩的人
這種人說話的語速相對比較慢,屬于慢性子,即使有比較緊急的事情,他照樣雷打不動地用他那種獨有的語速來轉述給別人聽。這樣的人大多溫柔、善良,為人寬厚而仁慈,富有同情心,能夠關心體諒他人。這類人只有在內心平靜時,說話才會舒緩,極富親和力。這個時候,他們思維細致,善謀劃,能夠吸取他人的意見,但又不失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的缺點是,思想比較保守,對新鮮事物有排斥的傾向,原則性很強,思維不夠敏捷,做事總是猶猶豫豫,缺乏魄力。
語速極慢的人
這種人語速非常的慢,而且不穩定,慢慢吞吞,其性格大多軟弱、內向,缺乏自信,有點木訥。
突然轉變語速的人
如果一個平時伶牙俐齒、口若懸河、語速很快的人,當面對某個人時,卻突然變得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語,反應遲鈍,語速慢了下來,這通常是遇到了兩種情況:一是他可能不滿對方,或者對對方懷有敵意;二是他可能有些事情瞞著對方,或者做錯了什么事情,心虛,底氣不足。
當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特例。
1)比如,某男(某女)暗戀著某女(某男),他(她)在別人面前都能夠幽默風趣,談笑自如,保持著平常慣有的語速,可是,一旦面對著那個他(她)喜歡的人時,馬上語無倫次不知道要說什么,說起話來仿佛嘴里有什么東西,含含糊糊,一點都不連貫流暢。這通常表明:他(她)喜歡她(他)。
2)在公共場合,當一個平時說話語速很快的人,或者說話語速一般的人,突然放慢了語速并且說話條理清楚,那么就一定說明他是在強調自己剛才放慢速度所講的話,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或是讓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抑或在抒發某種感情。
3)在演講時,當演講者突然放慢速度,那么他可能是在表達一定的情感,以引起聽者的共鳴。另外,這種情況在辯論賽上極為常見。每個辯手都用極快的語速且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明白如果能夠在語速上勝對手一籌,不僅可以增加自己必勝的砝碼,而且還可以削弱對方的銳氣,但是如果他說話突然變得很慢,那么就說明他是在強調自己的觀點,同時想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
4)在別人伶俐的口舌、獨到的見解、逼人的語勢的時候,一些人或支吾其詞,或緘口沉默,一副笨嘴拙舌、口訥語遲的樣子,那么很可能這個人產生了卑怯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又或者對方的話一語中的,讓其一時難以反駁。如果在辯論時出現此類窘境,不僅有礙自身能力的發揮,也增長了對方的氣焰。
5)如果一位平常說話不緊不急、慢慢悠悠的人,當有人在他面前講一些壞話侮辱他時,他還是不緊不慢、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話來,那么很可能這些侮辱、指責是事實,他自己心虛、底氣不足。相反,如果他用快于平常的語速大聲地進行反駁,那么很可能這些話都是對他的無端誹謗,是在陷害他。
6)某A問某B:“這事是你干的嗎?”這時,某B突然語速很快地說了一些別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對方是在承認這件事是自己干的。與這種情況相類似的有:平時沉默寡言的人,如果突然變得口若懸河,那么他內心里一定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很害怕別人知道。
【口頭禪即心禪】
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口頭禪是現代人為人處世應該做的新功課,它是形象包裝的重要部分,也是自我心理訓練的開始,而且終身受用。
“口頭禪”本來是佛教的禪宗用語,指的是學習佛法的人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裝作有思想。演變到今天,生活中的“口頭禪”已經跟學習佛法沒有關系,是個人習慣用語的代名詞。
口頭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個人長期生活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每個人的口頭禪都有自己的特點,即便是內容相同的口頭禪,在不同的人嘴里,語氣和發音重點也是不一樣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
口頭禪看似隨便說出口,其實跟使用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可以算是個人標志,同時,口頭禪也影響著其他人對這個人的感覺。
從這個意義上說:
口頭禪其實也不是完全“無心”的,它其實是一種“心禪”,標示著你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
從不同的口頭禪里,我們可以大致讀懂一個人的心。
1)習慣說“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這類口頭禪的人。
如果一個人在交談過程中反復強調自己是在“說真的”,是在“老實說”,刻意表明自己的誠實可信,這說明他心里存在憂慮,老是擔心對方會誤解自己的意思。
這樣的人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他十分在意對方對自己所陳述事件的評價,所以一再強調事情的真實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團體中被認可,并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賴。
2)習慣說“應該、必須、必定會、一定要”這類口頭禪的人。
這種口頭禪具有較強的命令性和明確的確定性,經常說這類口頭禪的人,一般自信滿滿,做事情顯得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在談話的時候過多地使用“應該”這個詞的話,說明他對事情的發展變化并沒有太大的把握,雖然表面看態度是堅決的,但是他的心理上是動搖的,所以,這個“應該”表述的不一定是肯定語氣。
3)習慣說“聽說、據說、聽人講”這類口頭禪的人。
很明顯,這類口頭禪的最大作用是推卸責任。使用這類口頭禪,是在告訴我們,現在他所說的話語并不是發自他的內心,其實是道聽途說,如果我們聽信這些話而造成不良的后果的話,他是不會負責的。
愛說這類口頭禪的人,習慣做事時給自己留有余地。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在辦事過程中,他們會時刻為自己準備著臺階,有時也會被很矛盾的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