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 郭昭輝
- 1282字
- 2019-01-04 08:32:50
3. 沒有高尚的道德,就沒有興旺的事業(yè)
一個人智商再高,但如果失去了做人的道德標準,他將失去一切。
人的一生需要源源不斷的支持才能成功。如果把人生大成比喻成要翻越一面兩人高、光滑無比、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成為支點的墻面,那就需要親人、朋友在下面推你、助你,成為支持你的力量,上面有人拉你、提攜你。只有這樣你才能跨越人生之墻,達到成功境界。
可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往往是讓自己的助力變成了自己的阻力——如果你道德高尚,那身邊所有人都會是你的助力;可是當你失去道德,你的助力就將成為阻力。
據史書記載,商紂王天生神力、異于常人,能夠托梁換柱,倒拽九牛,徒手與獸搏斗。此外,他還天賦聰穎,才思敏捷,能言善辯。可見,我們印象中的“暴君”紂王,絕非傳統意義上的低智商的“昏君”。
以紂王獨有的天賦,本可治理好國家,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yè),與祖先商湯、盤庚、武丁等明主一并載入史冊,揚名后世。但令人遺憾的是,他的聰明才智未能用到好的地方。
具體表現在他一系列“缺乏德行”的行為中:荒淫無度,寵信奸妃妲己,建造“酒池肉林”;兇殘成性,創(chuàng)立炮烙、蠆盆等多種殘酷刑法;殘害忠良,就連自己的叔父比干也要“挖心”而后快……
總之,紂王的所作所為人性泯滅,罄竹難書,因而在周武王起兵伐商后,早已恨透紂王的平民和奴隸們紛紛陣前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便自焚身亡,商王朝也隨之覆滅。至此,紂王終于在史冊上穩(wěn)坐“首席暴君”之位。
天時、地利、人和這治天下的三大要素商紂王原來都擁有,但由于自己“德行不夠”以致眾叛親離,國破家亡。可悲兮,應然哉!德行是立人之本,是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基石,擁有了較高的德行才能擁有自己的人脈,為成功的人生道路鋪上堅實的基礎。
沒有高尚的道德,便沒有高尚的人品,便沒有興旺的事業(y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學萬學,要學會做人。”我國古代圣賢們也告訴我們:德高才能望重。我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思就是說:道德是人生的基礎,以后人生發(fā)展的每一步,都與我們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
隋煬帝楊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年少好學,善詩文,著有文集55卷。開皇元年(公元585年),年僅13歲楊廣被封為晉王,做了并州的總管,拱衛(wèi)京城。隨后,楊廣親率軍隊統一國家,組織修建暢通國脈的京杭大運河,親自開拓、暢通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科舉,修訂法律。
不可否認,楊廣真的是才華出眾。但有才的楊廣總不免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由于缺少道德監(jiān)控和自我約束,導致他后來做出大逆不道的弒父篡位之舉。成為皇帝后,他過度沉迷于享樂之中,無心治國,走上了荒淫無度、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有才無德之人既讓人感到可怕,又讓人覺得可惜。
其實,一個人是否能成才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是人格因素。良好的品德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品德培養(yǎng)和健康人格的構建,就容易出現一些智商很高、成就很小的人,甚至有的智力優(yōu)秀的人成了“歪才”、“邪才”。真正大成的人,是道德與智慧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