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信譽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人與人的交住中,金錢、權力只能得到別人的屈從,只有信譽才產生熱情與忠誠,熱情可以燃燒沙漠,忠誠則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
失去信譽的人是最為不幸的,因為信譽的失去,意味著品性的弱小。一個人有了信譽,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席之地,一旦失去信譽,就會像倒下的樹一樣,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信譽對于做人十分重要,古圣先賢認為信用是為人之本,孔子就說:“無信不立”。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關于“無信不立”的故事。
子貢問孔子:“治理國家需要哪些條件?”孔子回答說:“老百姓有足夠的糧食(足食);有強大的軍隊保衛國家(足兵),老百姓對國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必須缺少一個條件,三者中少哪一個好?”孔子答:“去兵。”子貢又問:“在剩下兩個條件中,如果必須再去掉一個,去哪一個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來死亡是正常的,然而民無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來,治理國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因為一旦老百姓不信任國家,國家就不可能屹立。而這對于個人來說也是一個道理,你可以相對弱小一些,也可以不十分富裕,但你萬萬不可缺少了信譽。如果一個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他是孤立于各種人群之外的,他就不可能有所作為。因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就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擁護,單憑個人的才能是無法闖蕩天下的,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無信不立”它的范疇相當廣泛,其中包括個體和整體。個人沒有信用,就沒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干不出什么大事;政府沒有信用,人民就不相信,不被人民相信的政府,政令就不能施行,國家就治理不好,終將會垮臺。
季札出使徐國,徐國國君對他佩帶的寶劍非常愛慕。可季札還要出使別的國家,暫不能將佩劍相贈。當他再次來到徐國時,徐君已去世。季札便把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跪拜相贈。隨人不解,季札說:我心已許之,不能因為他死了,就可以失信!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一種樸素的美德,就像上述的人物,沒有豪言沒有壯語,只有默默自覺的行動和最本真的話語,卻閃爍著動人的光芒,讓人心生尊敬并感受到道德的光彩和人性的溫暖,而有著道德光彩和人性溫暖的世界才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無信如同車輪子中心和邊緣沒有支撐一樣,沒法行走。誠信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一個信用缺失、道德低下的社會,不可能有快速、持續、良性的發展和進步,只有講誠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只有講信用,才有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社會生活才能正常地運轉、前行。不講誠信者,也許能獲得眼前一時的利益,但難以長久;誠實守信的人,雖然有時眼前會若有所失,但卻能“心正、氣順、顏美”,贏得人生長久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基業常青——人品名聲上的和事業宏圖上的。
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智者言:“失去信用是最大的失敗。失去了信用,就再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只有誠信才能取信于人,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同,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成功。
誠信需要個人的堅守,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弘揚。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同時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建立起保障誠信的更加有效的機制,當誠信的浩然正氣蔚然成風時,我們所呼吸的社會空氣將會更加清新宜人——這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的共同追求。
有關部門也應積極努力,讓不誠信者付出更大的代價,讓事實來告訴人們:誠信有好報。“我誠信故我在”,誠信只為心安——這應是一個人心中和一個社會不變的主旋律。信義傳千古,美德恒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