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身處世,以誠為先
中國人特別崇尚忠誠和信義,因為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會的3個條件。誠信是擺在第一位的。“信”是一個會意字,“人”“言”合體。
《說文解字》把信和誠互為解釋,信即誠,誠即信。古時候的信息交流沒有別的方式,只能憑人帶個口信,而傳遞口信之人必須以實相告,這就是誠或信的本義。“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是中國人與他人、與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立身處世之本。中國是靠禮義行事的德治國家,言行靠自律與自省。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誠信”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魏晉時有個叫卓恕的人,為人篤信,言不食諾。他曾從建業回上虞老家,臨行與大傅諸葛恪有約,某日再來拜會。到了那天,諸葛設宴專等。赴宴的人都認為從會稽到建業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能如期。可是,“須臾恕至,一座皆驚”。
由此看來,“誠”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感化萬物,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相反,心不誠則不靈,行則不通,事則不成。一個心靈丑惡,為人虛偽的人根本無法取得人們的信任。
所以,荀子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子為尊矣,不誠則卑。”
明代詩人朱舜水說得更直接:“修身處世,一誠之處更無余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誠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所以,誠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內心誠而無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切斯特菲爾德勛爵認為,誠實是最高尚的品德,他自己之所以成功也是得益于此。勛爵這句名言:“誠實高于一切”,給世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克拉倫在談及他同時代最高尚、最純潔的紳士福克蘭時說:“他是一個十分誠實的人,哪怕是說一句謊言,他也像偷了人家的東西一樣,心神極為不寧。”
英國哈金森將軍的夫人曾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他是一位完全誠實可靠的人:“他不想干的事情,他從不說;在他能力之外的事情,他從不輕易許諾;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從不推脫,而且一經答應,決不食言。”
英國泰多爾教授這樣評價哲學家法拉第:“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還是哲學中的種種虛偽都令他十分討厭。”
英國皇家學院馬歇爾·霍爾博士也是一個極為誠實、守職和高尚的人。他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曾這樣說過他,無論在哪里,他只要碰上虛偽和陰險的動機,他就要公開揭露,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是“我既不愿意也不能夠撒謊”。一個人到底應該正直還是虛偽,他對此從不妥協、含糊,無論碰到什么因難,要作出多大的犧牲,他總是反對虛偽,主持公道。
英國皇家學院阿諾德博士把誠實看作各種高尚品德的基石,認為誠實是一面道德鏡子,任何人在這面鏡子面前都會顯示自己的本來面目。阿諾德把誠實看得高于一切,他總是諄諄教育年輕人,一定要以誠待人,以誠行事,以誠立信,以誠為本。當他發現有誰撒謊時,他總是感到極不舒服,他認為撒謊是道德犯罪。當一個學生作出一項承諾時,他總是相信自己的學生。“你能夠這樣說,這相當不錯,我完全相信你的話。”他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這給他的學生以極大鼓舞,阿諾德博士以這種特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要以誠為上,以誠立信。他的學生們后來相互說:“跟阿諾德先生萬萬不可撒謊,恩師最反對虛偽和做作。”
“君子養心莫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誠實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