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說的斷掉各種貪欲,并非是說讓人變得無情無欲,而是說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有礙身心健康的欲望,從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
——星云大師
1.貪字頭上一把刀
星云大師認(rèn)為,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殘,使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貪字頭上一把刀,人的內(nèi)心一旦被貪欲所吞噬,必將被其毒害。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僧人從林中驚慌失措地跑了出來,兩人見狀,便拉住那個僧人問道:“你為什么如此驚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感到好笑:“這僧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們問道:“你是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僧人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訴了他們埋藏黃金的地點,兩個人連忙跑進(jìn)了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
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xiàn)在把黃金運(yùn)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再往回運(yùn)吧。這樣吧,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我們在這里吃完飯,等半夜時再把黃金運(yùn)回去。”
于是,另一個人就取飯菜去了。
留下的這個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xì)w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到時,這些黃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飯,然后在他的飯里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xì)w我了嗎?”
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里,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dāng)場斃命。然后,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燒一樣疼,他這才明白自己中了毒。臨死前,他心里暗想:僧人的話真的應(yīng)驗了,我當(dāng)初怎么就不明白呢?
星云大師說:佛家所謂的貪念,就是很希望得到,得到了就不想失去。而貪念的對象無足輕重,貪圖錢財和貪圖精神的享受,一樣是貪;貪圖男歡女愛和貪圖參禪打坐,一樣是貪;貪圖名利和貪圖清譽(yù),一樣是貪。
比如,沒有人不喜歡聽贊美的語言,沒有人不愿意看到微笑的眼神,沒有人喜歡失去最好的朋友,沒有人愿意被人拋棄,沒有人渴望失去親人的愛。
因為這些喜歡或者不喜歡,我們的頭腦開始分秒不停地工作,它把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進(jìn)行瞬間篩選、整理、淘汰、判斷、綜合,每一次得出的結(jié)論都擾亂了我們的心,讓我們不斷產(chǎn)生高興、悲傷、幸福、痛苦、喜悅、興奮、孤獨、開心等各種情緒。我們每天游蕩在這許多種情緒中,把這一切當(dāng)成真實不虛的事,認(rèn)認(rèn)真真地和別人討論、爭辯、計較、探討、溝通。遇到結(jié)果如意的,我們就很開心,能睡個好覺;假如遇到對方根本不吃那套的,就完全失了分寸,整個心空蕩蕩的,沒著沒落,看什么都不順眼,做什么都不踏實;甚至如果更委屈,我們就會哭泣,大喊大叫,四處抱怨哭訴,讓別人評理,有些人甚至走上了抑郁和輕生的道路。
這些都是貪念導(dǎo)致的。貪一切我們身邊的舒適,貪一切我們習(xí)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貪一切我們喜愛的東西,貪一切我們不舍放棄的情感。
假若不貪,會是什么情況?
我們照吃、照睡、照玩、照溝通、照爭吵、照愛別人、照被別人愛,但是,絲毫不掛礙,永遠(yuǎn)活在那個擁有的片刻而不去判斷。
僅僅是享受那個片刻,猶如云飄過天空,喜歡那云,但心放在空中。云來,云住,云走,云去,隨它!
幻想一個又一個場景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自己:你在干嗎?這個問題會讓你立即回到當(dāng)下。“我在洗碗”,“我在擦地”,“我在洗衣服”,“我在寫文章”……當(dāng)你在全力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是不貪的。
對當(dāng)下的生命說“是”,就是對頭腦升起的貪念的最好處置方法。
2.無財是一種福氣
星云大師說,佛陀所說的斷掉各種貪欲,并非是說讓人變得無情無欲,而是說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有礙身心健康的欲望,從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無財就是一種福氣,能很好利用財富的人同樣享有這種福氣,
一位老居士的家中生了一個男孩,男孩長得十分俊俏,父母非常疼愛。這孩子從小就聰明異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無憂無慮中快樂地度過了黃金般的童年。
居士家中的這個孩子有著高人一等的智慧,雖然他生長于安逸的環(huán)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惡。因此,他在成年以后就辭親出家當(dāng)了比丘。
有一次,在教化回來的路上,他在森林里遇到了一隊商人。當(dāng)時已是傍晚,夕陽西下,商人們決定在森林里扎營。比丘看到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車輛載著大量貨物,并不關(guān)心,只管在離商隊營帳不遠(yuǎn)的地方徘徊踱步。
這時,從森林的另一端來了很多山賊。他們打聽到有商隊經(jīng)過,就想乘夜幕降臨以后劫掠財物。但當(dāng)他們靠近商營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有人在營外漫步。山賊怕商隊有備,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動手,然而,營外巡邏的那個人卻通宵不入營休息。后來,天漸漸亮了,山賊見無機(jī)可乘,只得氣憤地大罵而走。
正在睡覺的商人忽然聽到外面的吵鬧聲跑出來看,只見一大隊山賊手執(zhí)鐵錘木棍往山上跑去,營外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兒。商人驚恐地走向前去問道:“大師,您見到山賊了嗎?”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們昨晚就來了。”比丘回答說。
“大師!”商人又問道,“那么多的山賊,您怎么不怕?獨自一個人,怎能敵得過他們呢?”
比丘心平氣和地說道:“各位!見山賊而害怕的是有錢人。我是一個出家人,身無分文,我怕什么?賊所要的是錢財寶貝,我既然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無論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會起恐懼心。”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生有三寶,妻丑、薄地、破棉襖。
因為貧窮,人才無恐懼心;因為貧窮,人才有上進(jìn)心。艱難困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它可以化無形為有形,并告誡你時刻保持冷靜、清醒,正確對待有形的財富。
香港富豪徐展堂出身名門望族,幼年生活可說優(yōu)裕富貴。但上天似乎有意要考驗他,13歲時,父親生意失敗,不久又染上肺癆去世,年幼的徐展堂一下子從蜜罐掉進(jìn)了苦海。當(dāng)時,徐展堂剛讀完小學(xué),無奈只好放棄升學(xué),出來謀生。提起幼年時未有更多讀書機(jī)會,徐展堂至今還感到遺憾。
徐展堂曾從事過多種職業(yè),如銀行信差、賣“云吞面”、為商店翻新舊招牌、安排看更等。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是他一生中最為艱苦的時期。
艱難的經(jīng)歷不僅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激發(fā)出了他的斗志。他不甘心久居人下,于是白天工作,晚間則上夜校進(jìn)修,學(xué)習(xí)英語,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和名人傳記,從中汲取思想養(yǎng)分。
最終,他終于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商界獲得成功后,徐展堂不忘回報社會,樂善好施,積極從事慈善事業(yè)。
能安于貧賤的人是有福之人,因為他們心里無財富的掛念,活得瀟灑;而能在富貴中保持清心寡欲的更是有福之人,因為他們心里、眼里都無財富的掛礙,所以活得幸福。
人們很容易被金錢迷惑雙眼,在歡樂的日子里想不到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至于被金錢迷惑。
3.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星云大師告誡說:凡事不要向錢看,比金錢寶貴的東西有很多,慈悲、道德、智慧、和諧、歡喜、關(guān)懷、情義等,才是取用不盡的財富。
人的一生,要為自己賺到什么東西?什么東西不怕海枯石爛,不怕滄海桑田,可以結(jié)伴我們終老,遠(yuǎn)離啼哭悲惱?
有一次,佛陀在法會上給他的弟子們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個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娶了4個老婆:第一個老婆美麗可愛,具有迷人的身姿,整天如影隨形,陪伴在他的身邊;第二個老婆是他從外地?fù)寔淼模瑯臃滞忪n麗,讓人心動;第三個老婆,純粹是一個賢妻良母,她整日忙忙碌碌,把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他衣食無憂;第四個老婆是她們中最忙的,但商人卻不知道她整天在忙些什么,他對她既不關(guān)心,也不過問,漸漸地也就忘記了她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打算出遠(yuǎn)門做一筆生意,旅途漫長而又十分辛苦,因此,他要選擇其中一個老婆陪伴自己。
于是,他把4個老婆一起叫到面前,問她們誰愿意去。
第一個老婆說:“我才不愿陪你呢,你自己去好了!”
第二個老婆說:“我本來就不屬于你,是你硬把我搶來的,我更不會陪你去!”
第三個老婆說:“旅途那么漫長,一路風(fēng)塵,我可沒把握陪你到底,頂多送你一程!”
第四個老婆說:“無論你走到哪里,我都會跟著你,忠誠于你,聽?wèi){你的呼喚,因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無限感慨:“唉!關(guān)鍵時刻還是第四個老婆對我好。”于是,他就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的漫長旅途。
講完故事,佛陀問座下弟子:“你們聽懂了嗎?這四個老婆就是人生的四個方面:第一個老婆是指人的肉體,人死后肉體要與自己分開;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chǎn),許多人為了金錢財產(chǎn)辛苦勞作了一輩子,死后卻不能將它們帶走,只能帶著遺憾離開人世;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現(xiàn)實中的妻子、親人和朋友,雖然生前親人朋友情深義重,但死后還是要分開,也無法求得永世相伴;第四個老婆是指人的自性,也就是你自己的心靈和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會永遠(yuǎn)在乎你,永遠(yuǎn)忠誠于你,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快樂還是痛苦,它都與你永不分離。”
是的,身體是本錢,固然重要;財產(chǎn)是基礎(chǔ),亦不可缺;親人和朋友是伴侶,少了會寂寞;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靈和天性,把它塑造和培養(yǎng)好,我們才能一生受用不盡。
天下的大智慧都是相通的,《圣經(jīng)》上的“己本”就是佛教中的“我相”概念。“己本”是人類根本問題的焦點,是人類一切罪惡與痛苦的來源。儒家思想也有“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說法,意思也差不多。
星云大師在談財富時,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存了許多黃金磚塊,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30多年。這30年中,他雖然沒去用過,但只要偶爾去看一看,心里就十分歡喜。
有一天,這些金磚給人偷去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
旁邊有人問他說:“你這些金磚藏在那邊幾十年了,你有沒有用過它呢?”
他難過地說:“沒有。”
那個人就說:“你既然沒有用過,那不要緊,我去拿幾塊磚頭,用紙包起來,藏在同一個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當(dāng)作金磚藏在那里,這不是一樣可以歡喜嗎?又何必這么傷心呢?”
佛經(jīng)上說,世間上所有的金錢都不是我們的,而是水、火、官府、盜賊、敗家子五家共有。金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斂,做一個守財奴,終不是善于處理金錢的人。
星云大師指出,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并不多,但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從人我相處中,賺到禮貌,賺到關(guān)懷;從信仰中賺到心安,賺到慈悲。這些心內(nèi)的“法財”勝過銀行的利息和紅利。
他進(jìn)一步在《處世》中解釋說: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卻不是絕對萬能的,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對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佛家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謂“擁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謂“空無”,無是無窮,無盡。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來順應(yīng)真理,以“用有”的財富順應(yīng)人間,讓因緣有、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讓惜福有、感恩有來消除占有的偏執(zhí)。所謂“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豈不善矣?
4.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星云大師認(rèn)為:“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想過自在逍遙的幸福生活,就要放下物欲和名利。
拉爾夫是一位著名的國家登山家,他曾經(jīng)在沒有攜帶氧氣設(shè)備的情況下,成功地征服了多座高峰,這其中還包括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
其實,許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帶氧氣瓶而能登上喬戈里峰為第一目標(biāo)。但是,很多登山好手來到海拔6500米處,就無法繼續(xù)前進(jìn)了,因為這里的空氣非常稀薄,令人感到窒息。
對登山者來說,想靠自己的體力和意志,獨自征服高達(dá)8611米的喬戈里峰,確實是一項極為嚴(yán)峻的考驗。然而,拉爾夫卻突破障礙做到了,他在事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這一段歷險的過程。
拉爾夫說,在突破海拔6500米的登山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心里各種翻騰的欲念。在攀爬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讓人松懈意念,轉(zhuǎn)而渴望呼吸氧氣,慢慢地讓人失去沖勁與動力,而“缺氧”的念頭也會隨之產(chǎn)生,最終讓人放棄征服的意志,不得不接受失敗。拉爾夫說:“想要登上峰頂,首先,你必須學(xué)會清除雜念,腦子里雜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對氧氣的需求便會愈多。所以,在空氣極度稀薄的情況下,想要登上峰頂,你就必須排除一切欲望和雜念!”
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拉爾夫這樣呢?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后繼地把自己綁上欲望的戰(zhàn)車,縱然氣喘吁吁也不得歇腳。不斷膨脹的物欲、工作、人際、家務(wù)計劃占據(jù)了現(xiàn)代人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yīng)付這些事情,幾乎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只帶了一塊布當(dāng)作衣服,就到無人居住的山中隱居修行了。
后來,當(dāng)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另一塊布來做換洗衣服的時候,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乞討了一塊布。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慮地給了他一塊布。
當(dāng)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發(fā)覺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會出來搗亂。他立誓不會殺生,便又到村莊中要了一只貓。
得到貓之后,他不想讓貓吃老鼠,也不能給它吃水果和野菜,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只貓就可以靠牛奶生存。
后來,他發(fā)覺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頭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莊中,找來了一個流浪漢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自己不能像修道者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他需要一位太太。
故事就這樣繼續(xù)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來,整個村莊都搬到了山上。
其實,人生很多的無奈和痛苦,都來源于對外物的追求和執(zhí)著。一個人,如果終日汲汲于富貴,切切名祿,桎梏于外物,最后終將會不堪重負(fù),顧慮重重,心力交瘁,六神無主。
曾經(jīng),我們枕著濤聲入睡,在鳥鳴中悠悠醒來,那時的我們心底是透亮的、清澈的,沒有雜念;如今,我們枕著車水馬龍入睡,夢中都在為錢財奔走,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中郁悶地醒來。我們喊累,卻不能擺脫這份生活賜予我們的累;我們想逃,但紅塵萬丈,我們無處可逃……外物總是短暫而容易腐朽的,只有生命的靈魂才是永恒。然而,又有幾人能理解這一點呢?在我們周圍,有太多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筋疲力盡,從未體味過幸福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一輩子過得糟糕至極。我們應(yīng)該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shù),豈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不如放下,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莊子在《逍遙游》表達(dá)的“神人無己,圣人無功,至人無名”正是最好的總結(jié)。
5.別讓攀比毀了你的幸福
生活中,只要細(xì)心留意,種種由攀比而導(dǎo)致的鬧劇、悲劇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星云大師認(rèn)為,那些整天過得悶悶不樂,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的人,并不一定是因為自己的處境有多么悲慘,而是因為他們暗自將自己的生活狀況拿去和別人攀比,看到生活狀況比自己好的朋友、同事、同學(xué)等,就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幸運(yùn)、更幸福。而自己呢?無形之中好像成了最不幸的一類人。這樣一來,還怎么能夠活得開心、過得幸福呢?
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參加戰(zhàn)友聚會回來之后,因腦溢血而住進(jìn)了醫(yī)院,多虧搶救及時才保住了生命。原來,在聚會時,他知道了現(xiàn)在戰(zhàn)友們的生活情況要比自己好許多,他們留在部隊的,有的到了正軍級,當(dāng)上了將軍,最普通的也是師級干部;轉(zhuǎn)業(yè)從政的戰(zhàn)友中,有的成了廳局長,有的是縣處級;復(fù)員轉(zhuǎn)業(yè)后經(jīng)商的人,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個個財大氣粗,穿著名牌,住著別墅,開著寶馬……老人一想到自己,轉(zhuǎn)業(yè)后只當(dāng)了個小工廠的車間主任,單位效益不好,退休后養(yǎng)老金不多,再加上老伴看病、兒子下崗,一家人過得緊巴巴的。和人家比一比,再想想自己,越比越生氣,一著急差點送了命。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如果兩個人真要攀比,就算兩人都是億萬富翁,恐怕攀比的結(jié)果也不會讓自己如意。雖然兩人的財富一樣多,但是生活上總會有差距。如此一來,總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與比自己高的人去攀比。
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如果我們對生活現(xiàn)狀不滿意,就想一想過去的艱苦歲月,比一比那些仍然缺吃少穿的人,給自己一點安慰,它會讓你感到幸福和快樂無時不在,無所不在。而盲目的攀比,則會毀掉一個人的幸福,讓人痛苦不堪。
一只烏鴉看到老鷹叼走了一只綿羊,嘴饞的烏鴉便想:老鷹能抓羊,我為什么就不能呢?老鷹有爪子,我也有;老鷹會飛,我也會。在這種想法的驅(qū)使下,不甘心的烏鴉決定仿效老鷹的樣子:它盤旋在羊群上空,盯上了羊群中最肥美的那只羊。它貪婪地注視著那只羊,自言自語地說道:“你的身體如此的豐腴,我只好選你做我的晚餐了。”說罷,烏鴉呼啦啦帶著風(fēng)直撲向那咩咩叫著的肥羊。
結(jié)果是:烏鴉不僅沒把肥羊帶到天空,它的爪子反而被羊卷曲的長毛緊緊地纏住了,這只倒霉的烏鴉脫身無術(shù),只好等牧人趕過來逮住它并把它投進(jìn)籠子,成了孩子們的玩物。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不要去和別人攀比,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只有自己知道,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此外,還應(yīng)該注意到,攀比心理主要來源于對他人的嫉妒,人一旦陷入這個漩渦就會難以自拔,久而久之定會損己害人。
從前,有一只小老鼠整天被貓追來追去,它感到十分煩惱。于是,它去求見上帝,央求上帝說:“你把我變成貓吧,這樣我就不用被貓追了。”
上帝答應(yīng)了,把它變成了貓。可是變成貓以后,它又被狗追來追去,它覺得還是老虎比較厲害,于是又央求上帝把它變成了老虎。可是,變成老虎后,它還是不滿足,又苦苦哀求上帝把它變成大象,上帝沒辦法就答應(yīng)了它。小老鼠變成大象后,突然有一天,它的鼻子癢得受不了,它恨不得把自己的鼻子割下來,后來,從它的鼻子里鉆出來一只小老鼠。
這時,它才明白,原來做小老鼠也挺好的。
每個人都應(yīng)該盡早認(rèn)清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尋找自己的幸福,不要總把目光放在別人的身上。就像上面這個小故事里的老鼠一樣,什么都想和別人攀比,等繞了一大圈回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的自己其實才是最好的。
不和別人攀比,保持平和心態(tài),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渴望幸福的人們,幸福就在你們的身上,還和別人攀比什么呢?
幸福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屬于每一個人。幸福是自我,因此幸福屬于每一個人。
據(jù)心理學(xué)家調(diào)查:《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富翁和生活在紐約地鐵的流浪漢回答感到快樂的比例差不多,太平洋島國的土著人與后工業(yè)化時代的人們的幸福感也非常相近。正如一棵青草雖沒有喬木的高大,卻衍生了“更行更遠(yuǎn)還生”的頑強(qiáng)的生命力。
城市萬家燈火的喧囂也許讓你如癡如醉,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愫也許更使你流連忘返。幸福猶如天上點點閃爍的繁星,總有一顆屬于你。
人各有命,命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和道路,有的坷坎,有的平坦,所以,怎能要求每個人都能有同樣的終點和目標(biāo)呢?有人高歌,有人悲泣;有人一帆風(fēng)順,有人百轉(zhuǎn)千回,四處碰壁,得到的是滿身的傷痛和疲憊。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選擇。路不在好,適合自己走的就是好路。
如果你把確定自己是否幸福的標(biāo)準(zhǔn)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那么,你的生活中就會充斥著不滿足和遺憾。
6.定期修剪自己的欲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獲。但什么是最大的收獲呢?
星云大師認(rèn)為:很多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就像鹽巴,生活中少不了它,但是,如果貪得無厭,就品嘗不到應(yīng)有的美味了。
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修剪自己的欲望,不讓那些不必要的貪念支配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一個外國商人,他坐船到了西班牙海邊的一個漁村。他在碼頭上看見了一個西班牙漁夫從海里劃著一艘小船靠岸,船上有好幾尾大魚。外國商人對漁夫能抓到這么高檔的魚表示贊嘆,然后問他:“您每天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抓到這么多魚?”漁夫說:“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不用費多大力氣。”
商人說:“為什么你不再多抓一會兒,這樣你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魚了。”
漁夫覺得不以為然,他說:“這些魚已經(jīng)夠我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了,我為什么要抓那么多呢?”
商人又問:“你每天只是花一小會兒的時間抓魚,剩下的時間你怎么打發(fā)呢?”
漁夫說:“我每天的事情有很多。我睡到自然醒,然后出海抓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里找?guī)讉€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這日子也很充實。”
商人聽了搖了搖頭,并且?guī)退鲋饕猓骸拔铱墒敲绹髮W(xué)的博士,我給你出一個主意,你應(yīng)該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然后攢錢買條大些的船。到時候,你就可以抓更多的魚,再買漁船,這樣,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當(dāng)你抓到的魚越來越多后,可以直接把魚賣給工廠,這樣可以掙更多的錢。然后,你還可以開一家罐頭廠,賺更多的錢。之后,你就可以離開漁村,到城市里去做有錢人了。”
漁夫問:“我要達(dá)到這些目標(biāo)需要花多少年的時間呢?”
商人說:“大概十五年到二十年。”
“然后呢?”
商人說:“然后?然后你就會更加有錢,你可以掙好幾個億呢!”
“再然后呢?”
商人說:“那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享受清新的空氣,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出海抓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里找?guī)讉€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
漁夫聽完,非常不解,他說:“難道我現(xiàn)在的生活不就是這個樣子嗎?既然如此,那我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時間去折騰自己呢?”
終點又回到了起點,看似有些可笑滑稽,但這也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人應(yīng)該力求順其自然,活得簡單一些,這樣可以使幸福持續(xù)得更為長久。
很多人都和這位商人最初的想法一樣,將人生的包袱緊緊地壓在心頭,明知道這樣很辛苦,但還是不愿意放下,結(jié)果弄得自己又苦又累。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dāng)?shù)挠螅兂蔁o止境的貪婪,我們就會在無形中變成欲望的奴隸。
總是對身外之物有著無盡的貪婪,到頭來,幸福、快樂也會對你無比刻薄。
從前有一個乞丐,他經(jīng)常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fā)財呀!如果我發(fā)了財,我要讓所有的乞丐都有房子住,吃飽穿暖,我絕不做吝嗇鬼……”
就這樣一遍遍地祈禱,終于有一天,一個神仙找到了他。神仙對他說:“我聽到了你的祈禱,你就要發(fā)財了,我這就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這錢袋里永遠(yuǎn)有一枚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覺得夠了的時候,就必須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使用那些金幣。”說完,神仙就不見了。
這個乞丐驚訝地揉了揉眼睛,以為自己是在做夢,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邊真的出現(xiàn)了一個錢袋,而且里面的確裝著一枚金幣時,他才確信剛才發(fā)生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于是,乞丐不斷地往外拿金幣,他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看著這些錢,這個乞丐想:這些錢已經(jīng)夠我用一輩子了。
第二天一早,他拿著這些錢準(zhǔn)備到街上買面包吃,但在他花錢以前,必須扔掉那個錢袋。他舍不得扔掉那件寶貝,于是又繼續(xù)從錢袋里往外拿錢。每次當(dāng)他想把錢袋扔掉的時候,他就總覺得錢還不夠多。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的金幣越來越多,多到可以買下一個國家。可他總是對自己說:“還是等錢再多一些才好。”于是,他不吃不喝拼命地拿錢,金幣已經(jīng)快堆滿一屋子了,但他卻變得又瘦又弱,臉色蠟黃。他虛弱地說:“我不能把錢袋扔掉,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
沒過多久,因為水米未進(jìn)的緣故,這個已經(jīng)成了大富翁的乞丐,看起來卻非常虛弱。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在用顫抖的手往外掏金幣。
最后,由于又累又餓,他死在了成堆的金幣里。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這個乞丐一般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總是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結(jié)果當(dāng)然是疲累不堪,反而讓自己丟失了更多——健康、親情、友誼,乃至生命。
欲望太多,就成了貪婪。一旦中了貪婪的毒,我們的心靈就會被索求所占據(jù),我們的雙眼就會被虛榮所模糊,我們將永遠(yuǎn)無法懂得生活的真諦。所以,為了擁有快樂的心情,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將貪婪這棵毒草徹底地從我們的心里拔出。
7.和“誘惑”保持安全距離
星云大師說:“我們有時會遇到別人對你甜言蜜語,給你種種好處的情況。甜言蜜語使人十分舒適,而種種好處更使人陶醉。然而,最甜蜜的舉止,也許是最毒的藥物;最大的好處,也許就是最深的陷阱。”
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面前的誘惑實在太多了,特別是對有權(quán)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于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和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誘惑,它之所以稱為誘惑,是它對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動搖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做出違背自己意志的選擇。誘惑都是美麗的,它也許是你饑餓時的一塊大蛋糕,也許是大把的鈔票,也許是夢寐以求的職位……
某大公司準(zhǔn)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司機(jī),經(jīng)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后,只剩下3名技術(shù)最優(yōu)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不至于掉落呢?”“兩公尺。”第一位說。“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我會盡量遠(yuǎn)離懸崖,越遠(yuǎn)越好。”第三位說。最終,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像幸運(yùn)與災(zāi)難一樣,誘惑在人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誘惑無處不在,職場中,誘惑以其更多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如金錢、名譽(yù)、身份、地位、不能兌現(xiàn)的謊言等。臣服于誘惑將給我們帶來職業(yè)生涯和人生的不幸與災(zāi)難。認(rèn)清誘惑,經(jīng)常性地進(jìn)行自我反省,和誘惑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才能保證健康的自我發(fā)展空間。
野兔是一種十分狡猾的動物,缺乏經(jīng)驗的獵手是很難捕獲它們的。但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為野兔從來不敢走沒有自己腳印的路。當(dāng)它從窩中出來覓食時,它小心翼翼,一有風(fēng)吹草動就會逃之夭夭。但走過長長的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時也會按著原路退回。
獵人就是根據(jù)野兔的性情,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腳印,然后做一個機(jī)關(guān),接著恢復(fù)表面的形狀,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獲獵物了。
兔子致命的缺點就是它太相信自己走過的路了。
人生在世,我們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這過程中,勢必會與許多說不清的風(fēng)險相遇。但是,如果缺乏對自己負(fù)責(zé)的態(tài)度和對內(nèi)外風(fēng)險的防范之心,就可能造成生命、財產(chǎn)、情感、事業(yè)等多方面的破壞。如何保護(hù)自己,讓自己的生命、事業(yè)等都得到必要保證,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有許多念頭和情感是有毒的,像牛蒡草一樣黏在你身上,像蜜蜂一樣刺你。所以,不要隨意放縱自己,不要輕易向各種誘惑低頭,堅持自己的方向與計劃,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否則,你很可能隨波逐流,貪圖眼前的一點點安逸享受,而損失掉生活中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