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一修:人我不計較,寬容遍法界

  • 人生十修
  • 羅金
  • 12832字
  • 2018-03-28 17:12:40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

——星云大師

1.佛法倡導的包容精神

星云大師說:“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真正的佛法,對于世間的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應該學會佛法倡導的包容精神。

禪宗有一則公案。

有位將軍向白隱禪師問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禪師反問:“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個大將軍。”

白隱禪師大喝一聲:“是誰有眼無珠請你當將軍?你看來倒像是個屠夫!”

將軍聞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間的刀做勢要砍向禪師。禪師即說:“地獄之門由此開。”

將軍驚覺自己失態,即收起嗔怒心,向禪師作禮。禪師說:“天堂之門由此開。”

藺相如對廉頗傲慢無禮的寬容忍讓,最終感化了廉頗,使之自愿負荊請罪,留下了千古美談將相和,使趙國雖小而無人敢犯;周總理以其容納天地的博大胸懷,在外交上奉行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方針,造就了他偉大的人格,樹立了中華民族的大國風范。

鄰里間的團結和睦需要寬容,夫妻間的白頭偕老需要寬容,一個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更是處處離不開寬容。假如沒有了寬容,則國與國之間會兵戎相見,人與人之間會拳腳相加,社會將因此變得黯然。

所以說,在現代社會,寬容是必須修煉的一門人脈課。

首先,學會寬容,就學會了做人的責任。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容的最高境界,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忘卻別人的過失,以寬容的心態對人,以寬闊的胸懷回報社會,能夠形成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良性循環。屠格涅夫曾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所以,如果你能寬容別人,那么,在自己有過失或錯誤的時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寬容。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吶喊,這體現了一種對“異見”的胸懷,是一種高層次的包容。

其次,要做到合作和良性競爭,寬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和人對事物的理解總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一定會遇到不同意見。如果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的異議,我們將寸步難行;相反,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有個人非常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經常與人發生口角。后來,他向一位大師請教:“我總是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因為他們總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見,您說我該怎么辦?”

大師想了一會兒,說:“你說水是什么形狀的?”

此人見大師“詞不達意”,茫然地搖頭說:“水哪有形狀?”

大師笑著說:“我把水倒進一只杯子里,水難道還沒有形狀嗎?”

這人似有所悟,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又說:“如果我把水倒進花瓶呢?”

這人很快又說:“哦,這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又把水倒入一個裝滿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思。

這時,大師感慨地說:“看,水就這么消逝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告訴我,我們身邊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與他們相處得好,就要把自己變成可以倒入各種容器中的水。是不是這個道理?”

大師微笑著說:“你現在已經有所得,但還不完全正確。”看著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師接著說:“水井里的水,河里的水,海里的水,雖然有不同的形態,可它們都是水。”

這個人恍然大悟:“人其實也應該像這水一樣,能夠順應和包容外界的變化,但永遠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師笑著點了點頭。

對于生活中的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像水一樣去包容、改變。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就是因為水“不較真”。它沒有自己的形狀,卻從來不改變自己的本質。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義,他們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也是在贊嘆水的寬容。

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批評會讓人不服,謾罵會讓人厭惡,羞辱會讓人惱火,威脅會讓人憤怒,唯有寬容讓人無法躲避、無法退卻、無法阻擋、無法反抗。

2.慈悲為懷,與人為善

佛說: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了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星云大師在談到他對佛的理解時曾說:“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復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有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盤硅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很多誤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獲得新生。

他的一個學生有偷竊的壞毛病,禪師多次教誨,學生都沒當回事。后來因為行竊被人抓住,面對找上門來的失主,禪師的眾學生感到羞愧難當,紛紛要求禪師嚴懲那個學生。但盤硅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眾學生覺得忍無可忍,為了寺院的名聲,他們一致認為要把那個偷竊的學生趕出去。于是眾人聯名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硅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把學生們都叫到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我不能不管他,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誰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他需要我的教誨!”

眾學生聽后,心中的不滿不知不覺間消散了,對禪師更加尊敬。而那個偷竊者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

佛曰: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從本性上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有一次,弘一法師到他之前的學生豐子愷家中做客,豐子愷忙請他在一把藤椅上就座。他卻先把藤椅輕輕地搖動了幾下,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豐子愷感到十分不解,卻也不好意思多問。

可從那以后,法師每次坐下來之前都要重復相同的動作,都是先輕輕搖動幾下藤椅之后才肯坐。豐子愷便忍不住問法師為什么要這樣,法師回答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兩下,再慢慢地坐下去,好讓他們避走。”

弘一法師在離世4個月之前,就已謝絕醫藥,有條不紊地交代后事。還特意向妙蓮交代了幾件事,其中一件是叮囑身體火化時,在周圍四角放4只裝滿水的小碗,以免螞蟻進去被焚化……

弘一法師也曾說過:“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護兒牛舐犢,雞為守雛身不離,鱔因愛子常惴縮,人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開他眷屬,畜生哀痛盡如人,只差有淚不能哭。”

佛家典籍《寶鬘論》中說:“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在外云游。一天,他在山上林下打坐,忽然一只受傷的野兔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便以衣袖掩護著這只死里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會兒,一個壯士氣喘吁吁地跑來向禪師索討野兔:“請將我射中的野兔還給我!”

禪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那個壯士:“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

壯士說:“你要知道,那只野兔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無論禪師怎樣勸解,壯士始終不依不饒地和他糾纏。禪師沒有辦法,拿起身旁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壯士,并且說:“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兔,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壯士嚇了一大跳,終于覺悟到殺害生靈是件殘忍的事情。

玄素是唐代的一個得道高僧。有一次,一個惡貫滿盈的屠夫心血來潮,他效仿別人想要供請玄素。人們都認為玄素肯定不會去,但玄素毫不猶豫地就去了。人們對此很不解,就向他詢問緣由。玄素回答說:“佛性平等,賢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別。”

“心懷天下蒼生,時時克制世間名、利、情的襲擾,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勤奮精進,追求真理,修得的無窮的智慧以慈悲善良的胸懷普度眾生,引導大家脫離人生為名利無休止爭斗的苦海……”這就是佛的境界。

學佛修行之可貴,在于常涌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同體大慈力,同懷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現前時,亦能超脫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變道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慈悲心,這個世界會越來越溫暖,處處充滿愛和友善。我們應該有一顆慈悲為懷、與人為善的佛心。

3.不念舊“惡”,感化他人

星云大師認為,不念舊惡,既是包容別人,也是感化他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樣,這個世界就會多出幾分仁愛,而少去許多的怨恨。

在漢末三國的宛城之戰中,張繡投降曹操后,又乘曹操不備,伺機發難,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就連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張繡的士兵亂箭射傷,險些死在亂軍之中。這可算是曹操戎馬生涯中少有的幾次險境之一,兩人之間的仇怨不可謂不深。后來,張繡為躲避袁紹的報復,又再次向曹操投降時,曹操非常熱情地迎接他。曹操的一個部下進言道:“張繡與您有大仇,為什么不殺了他呢?”曹操卻說:“張繡當初之所以能給我損子折將,那是因為他有本事,是個人才。”因而不僅既往不咎,未報殺子之仇,還與張繡結成了兒女親家,并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就曹操的人品而言,史書上眾說紛紜,不過無論哪家的學說,都沒有把他標榜為一個坦蕩君子。劉備、孫權、曹操,漢末三國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詬病最多的,但魏國卻比蜀吳兩國更加強大,這當中曹操那不念舊惡的品格無疑幫了他大忙。事實證明,曹操是正確的,后來張繡在官渡之戰中立下了戰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人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況且在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未必就真的是“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只要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你不念惡,禮義相待,進而對他表示格外的親近,也會使為“惡”者感念你的“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魏征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豐功。

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么一點“惡”行的。他當宰相那陣子,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了黃州,搞得他好不凄慘。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臺后,兩人的關系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蘇東坡由黃州調往汝州時,還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熱情接待,二人結伴同游,促膝談心。臨別時,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好與他永做睦鄰。蘇東坡也滿懷深情地感慨說:“勸我試求三畝田,從公已覺十年遲。”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從來不記別人過去的罪惡,別人對他們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贊揚他們的高尚品格,對他們這種不念舊惡的博大胸懷更是倍加推崇。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被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知道李、陸有這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自然深受感動,于是,他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犯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么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希望對方能把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用如此寬厚的理解去對待他人呢?

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鑒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我們應該有良好的氣度,擁有高尚的品德,不責難別人微小的過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秘密,不銘記別人過去的錯誤。這三種做法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也可以使人遠離危害。

4.和“不喜歡”自己的人友好相處

人生在世,我們每天免不了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這些人中,難免會有不喜歡你的人。如果你與他們個個都要較真,你一天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也不知道要生多少氣。

別人不喜歡你,你也不喜歡他,這樣,他就不存在了嗎?你將厭惡寫在臉上,或者與其針鋒相對,只能說明你氣量狹小。能容得下不喜歡你的人,并與之和睦相處,體現的不只是一個人的修養,更是氣度和胸懷。

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孩子了,至少要懂得與人為善,不輕易樹敵的道理,遇到不喜歡你的人,適當的忍讓,保持表面上的和諧,才能顧全大局。

雖然人的某種本能趨勢就是與喜歡自己、欣賞自己的人靠近,而遠離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但是,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隨心所欲,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經常要與不喜歡自己的人,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用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包括不喜歡你的人。

被后世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礦產工程師”的哈蒙從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后,又在德國弗來堡攻讀了3年。當畢業后的哈蒙向美國西部礦業主哈斯托求職時,脾氣執拗、注重實踐、不太信任專講理論的人員的哈斯托說:“我不喜歡你的理由就是因為你在弗來堡做過研究,我想你的腦子里一定裝滿了一大堆傻子一樣的理論。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這時,哈蒙沒有怒氣沖沖地為此事爭執,反而假裝膽怯,對哈斯托說道:“如果你不告訴我的父親,我將告訴你一句實話。”當哈斯托表示守約后,哈蒙便說道:“其實在弗來堡時,我一點學問也沒有學回來,我盡顧著實地工作,多掙點錢,多積累點實際經驗了。”

聽完哈蒙的回答,哈斯托連忙笑著說:“好!這很好!我就需要你這樣的人。”

哈蒙了解了哈斯托的偏見后,并沒有去斤斤計較,反而是尊重他的意見,維護他的“自尊心”,并巧妙地消除了他的顧慮。

學會和不喜歡你的人相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摒除自己的偏見是最關鍵的。不喜歡某些人也并不代表一定要完全討厭對方,只要我們能主動一點,改變對方的態度,就一定能將可能形成的敵對局面變成一片和諧。

第一,要增加接觸的機會,對對方好一些。也許你選擇躲避這些人,但多接觸有助于改善關系。

第二,不要來硬的,要投其所好,如果對方喜歡喝點小酒,那就私下請他喝點,如此可改善關系。

第三,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要主動地活躍氣氛,多講講笑話,讓大家一起樂一樂。

第四,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因為對方不喜歡你而表現出不滿。

第五,在關系僵持或惡化的時候,一定要主動表示友好,不要覺得難為情。

第六,包容和忍讓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保持與對方友好的態度,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

一個真正智慧的人,在對待不喜歡自己的人時,也會示以尊重,笑臉相迎,與之友好相處。這是氣度,更是胸襟。

5.佛說原來怨是親

“佛說原來怨是親。”關于這句話,星云大師這樣解釋:“縱使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都要拿他當自己的親人,都要感謝他。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他人制造的‘磨難’,我們的心就無從提高。”

一位老人為了讓兒子們多一些人生歷練,便對他3個兒子說:“你們三人出門去,3個月后回來,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訴我。我要看你們中哪一個所做的事最讓人敬佩。”之后,3個兒子就動身出發了。

3個月以后,他們回來了,老人問他們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長子說:“有個人把一袋珠寶存放在我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顆寶石,假如我拿他幾個,他也不知道。等到后來他向我要時,我原封不動地歸還給了他。”老人聽了之后說:“這是你應該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幾顆,你豈不變成了卑鄙的人?”長子聽了,覺得這話不錯,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著說:“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出來,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禮,我沒有接受。”老人說:“這也是你應該做的事,如果你見死不救,你心里怎能無愧?”次子聽了,也沒話說。

最小的兒子說:“有一天我看見一個病人昏倒在危險的山路上,一個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上前一看,竟然是我的宿敵,過去我幾次想報復,都沒有機會,這回我要制他于死地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最終,我把他叫醒,并將他送回了家。”老人不等他說完,就十分贊賞地說道:“你的兩個哥哥做的都是符合良心的事,不過你所做的是以德報怨,彰顯出了良心的光芒,實在是難得。”

做該做的事,僅僅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來不易做到的事,卻能顯出心胸的寬廣仁厚。常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得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更何況我們追求的心靈修行?你若能悟,就能把加害、誹謗你的人當作親人。

學會寬恕別人的過錯,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遠讓你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你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的過錯,可以讓你的生活更輕松愉快。

佛經中有句話說:“佛印的心寬遍法界,即心即佛。”這句話是號召僧眾要懂得寬恕,這樣才能具有佛心,求得佛果。

關于寬恕,有位作家說:“當一只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只腳上。”

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由于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了困難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筑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其生意也面臨即將歇業的境地。

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并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卡爾說,“牧師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讓你為難的人。我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我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而需要一批磚,而他所指定的磚的型號不是我們公司制造供應的,卻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是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

到底該怎樣做呢?

卡爾的內心掙扎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盤踞在他心里。最后,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了競爭對手家里。

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那個對手很是感激卡爾。

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謊言,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這才是你應該對那些終日想要讓你難堪的人所能采取的上上策。

當你選擇寬恕別人過錯時,你便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因為你已經放下了責怪和怨恨的包袱,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仇人,你都能夠報以甜美的微笑。佛法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當你因為仇恨而與別人相識,不可否認的是,在你的心里已經牢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復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實在很不值得。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

以德報怨,充滿愛的精神,我們才能找到心靈的家園。

6.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星云大師認為,爭論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耗”。他說:“你要贏,就讓你贏好了,反正,我也沒有輸啊!”

小和尚來到山下的河邊挑水,一個人忽然走上前來問:“小和尚,我問你個問題,可以嗎?”

“當然可以。”

那人問:“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

小和尚以為他會問什么高深的問題,沒想到這么簡單,就脫口而出:“四季!”

“不對!三季!”

“誰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個月。你說三季,這三季叫什么?”小和尚有點兒不悅地說。

“三季叫早季、中季、晚季,一季有四個月。”那人非常武斷地說。

“四季!”

“三季!”

小和尚和那個人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

后來,那個人提議說:“這樣吧,咱們問你的師父,他要是說一年四季,算我輸,我給你磕三個頭;他要是說一年三季,你輸,你給我磕三個頭。怎么樣?”

“行。走吧。”小和尚自信地說。

于是,他們來到覺慧師父的面前,說明來意。

覺慧師父看了看那個人,微笑著說:“是你對了,一年只有三季。”

小和尚聽得目瞪口呆,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師父。

覺慧師父對小和尚說:“快給他磕三個頭吧。”

因為事先有約,小和尚不得不給他磕了三個頭。

那個人得意地下山了,小和尚不解地問師父:“師父,一年明明是四季,你怎么說三季?”

覺慧師父說:“他問這么簡單的事,就說明他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你看他那個樣子,我要是說四季,他會那么得意地下山嗎?跟這種人較真,你就是贏了,也是輸了。”

小和尚回到房里,越想越氣,不想在這兒再待下去了,于是收拾行李下山了。

覺慧師父知道后不以為然地說:“讓他去吧,讓他去吧,過幾天,他想通了就會回來,善哉善哉。”

幾天后,小和尚在鬧市中看到兩個人大打出手,其中一個就是在前幾天問他一年有幾季的那個人,兩個人都打得頭破血流,傷得不輕。

小和尚問旁邊的人他們為何打架,旁人告訴他,兩人因為一年有幾季的問題爭吵不休,后來就打了起來。見此,小和尚心想:還是師父高明,不然,我也會和人家打起來。小和尚默默地離開了,他決定回去繼續修行。

的確,什么人能用辯論換來勝利呢?在辯論結束之時,爭論的雙方十有八九會比原來更堅持自己的論調。我們能在辯論中獲勝嗎?永不可能,因為假如我們辯論輸了,那便是無話可說;就算是贏了,一樣也是“輸”。為什么呢?假如我們贏了對方,把他的說法攻擊得體無完膚,那又能怎樣呢?因一時的勝利得到的快感維持不了多久。相反,如果對方在爭辯中輸了,必然會覺得自尊心受損,日后找到機會必然又是報復,這樣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給你的生活帶來無數麻煩。

仙崖禪師有一次外出弘法,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對正在吵架的夫婦。

妻子說:“你算什么丈夫,一點出息都沒有,你還像個男人嗎?一天到晚只知道游手好閑,一分錢都掙不回家!”

丈夫說:“你這個臭婆娘,再罵句試試,看我不揍死你!”

妻子怒不可遏,繼續破口大罵:“我就罵你,你不像個男人!”

兩人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

仙崖禪師感覺很有意思,于是停下了腳步,扯著嗓子,對過路行人大喊:“大家快來看呀,這邊有好戲看嘍!看耍猴子的,要買門票;看斗蟋蟀、斗雞啥的,也要買門票,都要花錢。現在這邊有人在斗人,既好玩,又不要門票,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大家快快都來看呀!”

夫妻倆正吵得熱火朝天,眼里都是仇視的火焰,誰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更沒有理會旁人在說風涼話。

丈夫找不到合適的話回擊妻子,就惡狠狠地說:“臭婆娘,你再耍潑,我就殺了你!”

妻子氣勢洶洶地說:“你殺!你殺!我就說了,你就不是個男人!”

看到這里,仙崖禪師樂了,哈哈大笑,說:“太有意思了,好戲就要開始了,馬上有人要開始殺人了,大家快來看啊!”

旁邊一個過路人看不過去,對仙崖禪師說:“我說,你一個和尚家,大喊大叫什么呢?人家夫妻倆吵架,關你什么事,你還在一邊添油加醋的!”

仙崖禪師正色說:“怎么不關我的事啊?你沒聽到他要殺人了嗎?有人被殺死了,就要請我們和尚念經。我們念經,不就有紅包拿了嗎?”

過路人恨恨地說:“你這個和尚,好生惡毒!為了能拿到紅包就希望別人去殺人!”

仙崖禪師說:“既然大家希望不死人,那好啊,大家都聽我說,聽我來說說禪理。”

那邊,連吵架的夫婦也被禪師的一席話吸引了,不約而同地停止了吵架,雙雙聚攏過來,想看看仙崖禪師和過路人在爭論什么。

看見那對夫妻聚攏來,禪師表現得很意外,說:“哎,你們怎么不吵了呢?我們都想看熱鬧呢!”

夫妻倆本來沒有大仇,聽到禪師的話,都意識到了彼此的失態,臉上都露出了愧疚的神色。

想在爭論中取勝,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爭論。發生矛盾或遇到不順心的事,生氣是沒有用的,發火更是不該,想想怎么解決矛盾才是當務之急。當被別人諷刺、嘲笑時,如果立刻生氣,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雙方爭執,傷感情;但如果此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只用寥寥數語正面表達自己受到的傷害,對方反而會因此感到尷尬而自動偃旗息鼓。

7.認真,但不“較真”

做人、處世認真有必要嗎?星云大師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認真不能較真,認真也要看在什么時候、什么事情上,有很多時候是認不得“真”的,若在該糊涂的時候還堅持認真,那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有師徒二人出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師父就對徒弟說:“前面有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徒弟領命到了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吃飯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

徒弟忙問:“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道:“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就亂棍打出去。”

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也跟隨師父多年,慢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

主人也微微一笑,說道:“先別夸口,認完再說。”說罷拿筆寫了一個“真”字。

徒弟哈哈大笑說:“主人家,你也太欺我無能了,我以為是什么難認的字,此字我五歲就認識。”

主人微笑著問:“此為何字?”

徒弟回答說:“不就是認真的‘真’字嗎?”

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

徒弟無奈,只好空著手回去見師父,說了經過。師父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親自前去。”說罷,師父便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照樣寫下“真”字。師父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然是大師來到,請!”店主免費招待了師徒。

離開后,徒弟不解地問道:“師父,你不是教我們那個字念‘真’嗎?什么時候變成‘直八’了?”

師父微微一笑:“有時候,是認不得‘真’啊”。

人生禍福相倚,變化無常。少年氣盛時,凡事斤斤計較,錙銖必究,這還情有可原;一個人年事漸長,閱歷漸廣,涵養漸深,對爭取之事就應該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認真,要有寬恕之心,順其自然最好。

事實上,難得糊涂是使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涂一些,能夠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這層保護膜,能讓你處亂不驚、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緊張事件。

不過,想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和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并且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這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比如,有些人一做了領導,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差錯,動輒橫眉立目,令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治氣呢?但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能理解上司的急躁情緒了。

有人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錢似的,后來大家聽說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了外遇離了婚,母親癱瘓在床,上學的女兒身體不好,每月只有1500元工資,一家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平房里,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從此,大家再也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想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也實在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另有原因,也許是有煩心事使他這一天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們就應該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與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干起來,釀出個什么后果,那就追悔莫及了。

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頭牽著馬去趕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頭羊,再用羊換來一只肥鵝,又由鵝換了母雞,最后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大袋爛蘋果。在每一次交換中,他倒真還是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氣時,遇上了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得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如果他回家竟未受老伴任何責罰,金幣就算輸給他了。

于是,三人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又是給他擰毛巾擦臉又是端水給他解渴,聽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老頭子毫不隱瞞,全過程一一道來。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老太婆都十分激動地予以肯定。

“哦,我們有牛奶喝了。”“可以看美麗的羊毛了。”“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諸如此類。

最后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說完便不由得摟起老頭子,深情地吻他的額頭。其結果不用說,英國人就此輸掉了一袋金幣。

不要為失去的一匹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爛蘋果,就做一些蘋果餡餅好了,這樣生活才能妙趣橫生、和美幸福,你還可能收到意外的收獲。

8.浮生若夢,何須計較

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師對人生有獨特的看法,他說:“昨夜得一夢,夢中一團空,朝來擬說夢,舉頭又見空,為當空是夢,為復夢是空,相計浮生里,還同一夢中。”

星云大師是這樣看待寒山的觀點的:“我們并不是提倡‘人生如夢’的消極色彩,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也就代表著夢里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那么,為什么還有很多人要苦苦追求,斤斤計較呢?”

有一次,秦穆公的一匹愛馬跑到了岐山腳下,結果被村民殺了吃掉了,官差知道后便把老百姓都抓了起來,準備嚴懲。秦穆公卻說:“一個真正的君子絕不會為一匹馬去殺人。”他不但原諒了村民,還送好酒給他們喝,說:“吃好的馬肉,必須喝上等的酒。”村民們都很感激他。

任何事情的“多少”不是數量上能絕對計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義理,從不比較、不計較出發,才能圓滿解決。

唐朝開元年間有位夢窗禪師,他德高望重,后來還成為了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開河岸,遠處就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

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經開了,不能回頭了,干脆讓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聲喊道:“請等下一趟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岸邊團團轉。

這時,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對船夫說道:“船家,這船離岸還沒有多遠,你就行個方便,掉過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氣度不凡的出家師傅開口求情,就把船開了回去,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將軍上船后,四處尋找座位,無奈座位已滿。這時,他看到了坐在船頭的夢窗禪師,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還粗野地罵道:“老和尚,快走開,沒看見本大爺上船了嗎?快把座位讓給我。”這一鞭子正好打在夢窗禪師的頭上,鮮血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禪師一言不發,把座位讓給了那位將軍。

看到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將軍的蠻橫,又為禪師抱不平,人們紛紛竊語。從大家的議論聲中,將軍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慚愧,懊惱不已,但身為將軍,他又不好意思認錯。

不一會兒,船到了對岸,大家都下了船。夢窗禪師默默地走到水邊,洗掉了臉上的血污。此時,那位將軍再也忍受不住,他走上前,跪在禪師面前懺悔道:“禪師,我真對不起您。”

誰知,夢窗禪師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對于犯過錯誤有意悔過的人,我們不必太過苛責,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不失為一件善事。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說過:“現在我們中國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讓人氣短。在公共汽車上,擠擠碰碰是常見的現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別人,連忙說一聲‘對不起’就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連‘對不起’都不會說,于是就相吵相罵,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頭破血流。”

生命的旅程就像一場夢,榮耀、光輝、金錢、地位等所有的一切都將煙消云散,我們能確確實實享受的、把握的唯有自己的心情。吃了虧,遭了難,愁眉苦臉沒有絲毫用處,大發雷霆也無濟于事,最好的辦法就是淡然一笑,不去計較。

佛說:“不懷恨,不怨尤,就會少煩少惱;不計較,不比較,必然多助多緣。”學會不計較,我們的生活將會輕松許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汉源县| 五莲县| 盘锦市| 和硕县| 汕尾市| 荆州市| 扎鲁特旗| 独山县| 徐水县| 腾冲县| 海门市| 旬邑县| 额济纳旗| 浦县| 离岛区| 水富县| 兴隆县| 和林格尔县| 鹤壁市| 资阳市| 永德县| 岑巩县| 博乐市| 文山县| 昆明市| 万源市| 东城区| 香河县| 江华| 曲松县| 峨眉山市| 鄂州市| 凤翔县| 怀集县| 金溪县| 和顺县| 江城| 汾西县| 新源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