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學價值——知善知惡,能容能恕

1.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工夫節次。

——《傳習錄》

在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伐,一舉擒獲了朱宸濠,為朝廷立了大功。但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于是就四處散布流言:“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后來聽說朝廷派兵征伐,才抓住朱宸濠給自己開脫。”

王陽明聽到這個消息后,與總督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獲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作妥協,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墻,做出更加陰險的事。”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擒獲朱宸濠是總督軍門和士兵的功勞。如此一來,江彬等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事后,王陽明稱病到凈慈寺修養,張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之舉,正德皇帝終于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王陽明以退讓之法顧全了大局,保護了自身的安全。

就現實社會的生活而言,努力進取、堅持不懈的行為無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復雜的人生道路上,既需要勇敢拼搏,也需要有為有守。退讓不僅是一種機智,也是一種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瞬間的忍耐,將使狹隘的人生之路變的無限廣闊。

唐朝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弟弟去上任代州刺史時,曾向他征詢建議。婁師德對弟弟說:“我現在輔助丞相,你現在又承皇上厚愛,得以任州官,我們真是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而這正是別人所嫉妒的,你如何對待這些妒忌以求自免家禍呢?”婁師德弟弟說:“自今以后,若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絕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地方。別人向你吐唾沫,是對你表示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豈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之人的意愿嗎?別人會因此而增加他的憤怒。不要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干了,笑著去接受它。”

任唾沫自干,笑著忍耐接受,婁師德想要告訴我們的無非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能夠稱贊挖苦你的人,那真令人敬佩;能夠用智慧、品行戰勝狹隘的嫉妒,更是了不起。如果一個人平常為人能在語言上肯吃點虧,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讓人一步,也許收獲會更大。

對于隱忍退讓,王陽明也曾說過,起伏、退讓都是功夫。就像海上波浪一樣,有起有伏,人生際遇有進,也必然有退。

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若不能處之泰然,就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并進一步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我們必須學會及時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必要時做出適當的讓步,暫時回避,等情緒穩定后再重新面對。

有限的退讓是一種自保的策略,更是一種為人處世必備的心理素質。退讓能換來更大的生存空間、發展空間,能換來以后更長足的進步、更輝煌的前程。

所以,萬一跟人有了爭執,一定要這么想:“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斤斤計較之輩,難成大事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

——《順生錄》

“宰相肚里能撐船”不是一句虛話,但凡真正的大人物,都有相對廣闊的胸襟,斤斤計較之輩一般難有大出息。

王陽明雖然沒有做過宰相,卻比一般宰相還要大度。平定了叛亂,俘虜了寧王朱宸濠后,他先是把功勞全都讓給了別人,之后,朝中公公張永向王陽明索要朱宸濠籌備造反時打通關系送禮行賄的賬本,張永本想借此賬本整治那些平時跟王陽明唱反調的人,但王陽明卻聲稱把這個賬本給燒了。在他眼中,叛亂已經平定,沒有理由再大動干戈,一切到此為止。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要有博大的胸襟。只有胸襟足夠寬廣,才能不被狹隘偏私所限制,才能認識生命真正的意義,成為識人才的伯樂,眼光高遠,千金買馬骨。

更始年間,有個叫王郎的人想造反,結果事敗被劉秀給殺了。在搜查王郎的府邸時,搜出了大量自己的部下與王郎暗中勾結謀劃造反的書信。對于這些書信,劉秀卻看都沒看,他將所有的將領召集起來,然后當眾將信都燒了,以此來表明自己對此事不予追究,來安撫手下的心。

和劉秀一樣,曹操也遇到過此類的事情。當年“官渡之戰”,曹操掃除了北方最強勁的對手袁紹,統一了北方。在從袁紹處繳獲的戰利品中找到了書信一束,都是許都和軍中的一些人與袁紹暗通的書信。當時有人建議曹操,對照書信一一點名,然后把這些人抓起來都殺了。但曹操卻沒有看信,而是當著眾人的面把信全部都給燒了,事后對此事也是只字未提。

劉秀和曹操都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物,在歷史上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能寬恕別人的氣度,有一種不同凡響的風度。

曹操在詩中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無論在什么時代,人才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人才難得,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對冒犯自己的人才選擇既往不咎,收為己用。這也是他們能成就霸業的關鍵。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父,公子糾的師父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父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后,都急著回齊國爭奪君位。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埋伏好了人馬,準備攔截他。當公子小白到達埋伏地時,管仲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里。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齊國。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后,即發令要殺公子糾,并把管仲抓回齊國治罪。誰知,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鮑叔牙說:“那時他是公子糾的師父,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才。”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后,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推行富民強兵的改革政策,為齊桓公稱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桓公既往不咎,原諒了管仲的冒犯,原因在哪兒呢?一是各為其主,管仲的行為并不能算錯;二是管仲確有大才;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齊桓公確實是一個有胸襟的人。

王陽明接受兩廣新任命的時候,當朝的小人對其的誣陷仍然不斷,朝廷沒有對其給予任何澄清,但王陽明把天下百姓安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顧病體,踏上了前往廣西收拾殘局的道路。沒有私心,自然能夠容忍小人的不仁。生活中,我們雖然沒有機會面對這樣的重大選擇,但也應該學學王陽明,凡事不要總考慮自己的利益,如此,心自然就能容納更多。

3.與人為善,暖人暖己

然愛之本體固可謂之仁,但亦有愛得是與不是者。須愛得是方是愛的本體,方可謂之仁。

——《王文成公全書·文錄二書》

早年間,王陽明立志于格物窮理。在他看來,明白善與惡的差別就是良知,而懷有善心做一些善事,反對和去除一切“惡人”、“惡事”便是格物,便能窮理。其實,無論我們做什么工作,如果能秉持多付出一點愛心的原則,成功就是必然的。

“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所共知的《三字經》的開篇語,但長大的我們心中是否還留有這一份善呢?也許我們有,也許我們的心里早就被不良誘惑擠滿了,不再有善的蹤跡。

在這個世界上,貪欲與邪惡、自私與狡詐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存在著。然而,善良依然是這個世界最感人的力量,它使我們充滿力量與勇氣,使我們贏得尊重和支持,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每一個善良仁愛的人一定會得到回報。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湊足學費,在外面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由于他一心一意想湊足學費而不想多花錢,饑餓的他決定硬著頭皮向人討些食物。他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氣,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討東西吃的?于是,他只要了一杯開水解渴。小女孩看出他非常饑餓,便拿了一杯水與幾片面包給他。他很快把食物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一旁的小女孩看到他這種吃法,不禁偷偷地笑著。吃完后,他很感激地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她傻傻地笑著說:“不必了,這些食物我們家有很多。”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陌生的地方還能受到他人如此好的照料。

十幾年后,當年的小女孩得了罕見的疾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個醫生醫術很高明,找他看看或許有治愈的機會,便趕緊帶她去接受治療。在醫生的全力醫治和細心護理下,女孩終于恢復了往日的健康。出院那天,護士將醫療費用賬單交給她,她幾乎沒有勇氣打開來看,心想可能要一輩子辛苦工作才還得起這筆醫療費。可當她打開賬單,卻看到簽名欄上寫了一段話:“一杯白開水與幾片面包,足夠償還所有的醫療費。”她眼里含著眼淚,終于明白,原來主治醫生就是當年那個窮學生。

一杯白開水和幾片面包,竟可以抵消天文數字的醫療費用,這點投資的回報是不是極大呢?在股市上,人們把正在升或發展潛力很好的股票叫績優股。其實生活中也存在“績優股”,這就是善良仁愛,通俗地講,就是“好人有好報”。

善良仁愛具有強大的力量,它能使人敞開心扉。善待社會、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復雜、困難的事,只要心中常懷善念,生活的小小善行不過是舉手之勞,卻能給予別人很大的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心中有情,世界才會風光無限。仁愛之心如一盞明亮的燈,它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所謂仁愛,就是先想到別人,能寬容別人,與人為善。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楚惠王在一次進御膳時,發現腌酸菜中有一條水蛭,他就夾起把它吞下去了。之后,他出現腹痛,以致不能進食。他的令尹問他:“大王,請問您是怎樣患上這病的?”

楚惠王說:“我在吃腌酸菜時吃了一條水蛭。當時我想,如果我只是責備廚房里的人,而不定他們的罪,那就是廢棄法律,放棄威嚴,我不想讓老百姓聽到竟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追究起來,那些廚子和試菜的人統統都要被殺頭,我又不忍心這樣做。我怕旁邊的人看見,所以便把水蛭吞下去了。”

令尹深深地施了一禮,祝賀道:“我聽說上天是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的,只是輔佐有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這點小病是不會傷害您的。”當晚,楚惠王胃里的水蛭就被弄出來了,不用再忍受那疼痛之苦。

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心存愛心,即使還沒有去付諸實踐,吉祥之神已在陪伴著他了。楚惠王為使他人免除災難,而不惜自己忍受痛苦,這樣怎么會得不到上天的眷佑呢?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說到底,慈悲是一種關懷,是無條件地愛一切生命。播種愛心,慈悲為懷,不僅能夠得到內心的安靜祥和,達到美好的境界,而且能讓別人獲益,記取你的那份善良與美好。

上善若水,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播撒愛心,幸福觸手可及。

4.大愛無私,至善無痕

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不為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人性本來就是無善無惡的,所以其出發點可以為善,可以不為善,一切都是心為主宰,所謂的善惡都是人心造成的區別。如果懷有一顆善心,那么做出的事情多為善事;倘若心中布滿邪惡,做出的事情也會多為惡事。

不可否認,王陽明是一個善良之人,做了很多善事。他報效國家,解救危難之中的百姓,被貶至偏遠地區,即使環境條件極差,壯志難酬,他也不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立志成圣。他開設學堂辦學,宣傳心學,講道理。他提倡良知,倡導天下萬物沒有遠近之分,都要施予仁愛之心。

王陽明還提出,常人之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因為常人的內心蒙受私欲,所以不及圣人之心的心如明鏡。仁愛不僅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同時也是人心之本體。正所謂“大愛無私,至善無痕”,我們人人都應該有一顆慈善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做到至善至美,這樣才能達到人生的高境界。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最善者的品行,就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

唐朝時,大詩人白居易喜歡學習佛法。那時,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因仰慕鳥巢禪師之名,入山拜訪鳥巢禪師。

鳥巢禪師住在樹上,白居易在樹下說:“師父,您住得這么高,太危險了。”

禪師在樹上說:“太守大人,您的危險更甚于我啊!”

白居易問:“弟子位鎮江山,怎么會有危險呢?”

禪師說:“官場中的榮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如同熊熊大火,積薪相交。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云,或失意于窮途。得意則忘形,失意則生怨,難免黨同伐異,怨恨憎恚,喜怒哀樂,機心算計。種種煩惱,無息之時,又苦又累,怎么會不危險呢?”

白居易肅然起敬,問:“請師父指點,什么是佛法大意?”

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道:“這是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說:“三歲小孩雖然能知道,可是80歲老翁卻做不到。”

白居易一想:“是啊,知道的未必能行,學佛多年,不能身體力行,有什么用處呢?”白居易心悅誠服,便施禮退下了。

做人要善良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說起來很簡單,可做起來非常不容易。

評價一個人,看的不是他有多成功,也不是他有多少財富,而是看他有多大的愛心,有多少至真至善的心。

莊子提倡的是人生行為要做到至善,至善無痕。莊子不但強調為善,同時也強調為惡的方法。一個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現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但也沒什么值得獎勵的;一個人在抬著重物,導致手抽筋,不小心將重物砸到了周圍的人,不幸使得周圍的人受傷了,他并沒有存心要傷害對方,雖然是一件壞事,但也不該受到懲罰。

一天,一位名叫冕的盲人樂師來看孔子。孔子出來接他,扶著他,快要上臺階時,告訴他:“這里是臺階。”到了席位上,孔子又說:“這里是席位,請坐。”等大家坐下來,孔子就說某先生在你左邊,某先生在你對面,一一詳細地告訴他。

等樂師冕走了,子張就問:“先生,你待他的規矩這樣多,處處都要講一聲,待樂師之道,就要這樣嗎?”

孔子說:“當然要這樣,我們不但對盲樂師要如此,對這樣眼睛看不見的人都應如此。”

《論語》中有載:“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其中,“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讓人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了。“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束縛起來。真正的善是無聲的,默默不讓人知,善意埋藏于心底,行善不著痕跡,潤人于無形當中。

小小的善意行為,不用言表,信手做來。莎士比亞曾說:“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給予的人。”所以,行善無跡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5.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親民”猶如《孟子》中的“親親仁民”,親近就是仁愛。

——《傳習錄》

《論語》說:“仁者,愛人。”仁愛就是人性中應該有的樸素和美麗。在王陽明看來,仁愛也是人性中的“善”,王陽明一生中無論是被貶還是平叛,他始終和百姓保持著親密的聯系,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

仁愛思想講究付出、不計回報,提倡扶危濟困、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受到儒家仁愛思想影響的先賢不計其數,他們的仁愛之道常能達到推己及人的程度。詩人屈原,還在幼年時就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背回家。不久,屈原的父親發現家中糧倉里的大米越來越少,感到很奇怪。一天夜里,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里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進了石縫里。鄉親們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動,連連夸贊屈原。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只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后做官,把地方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學習,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為后世所稱頌。

屈原的這份樸素和美麗發源于心,由內而外,是人性中最質樸而綿長的一種情懷。

“仁”是儒家學說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在孔子眼里,無論是“好仁者”還是“惡不仁者”,其實都有一顆仁愛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人性本仁。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種仁愛的表現。在給別人東西之前,最好想想對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連自己都不想要,那就不要硬塞給別人。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圍有許多與自己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為使學習順利、事業成功、生活幸福,人們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推己及人正是實現人際關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可謂仁之方也”。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地為別人設想一下,這并不是一條高不可及的教條。其實,無論君子婦孺,這劑“仁”之方都同樣適用。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妻子每到天寒時便早早地起床,然后徑直走進后院的廚房里,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才行,楊夫人靜靜地等著。過了一會兒,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后,到廚房接過楊夫人親自盛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身心感到很溫暖。

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了一早晨,心疼地說:“天氣這么冷,您又何苦這么操勞?”

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么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里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胸中有些熱氣,這樣干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

楊夫人之所以能說出如此慈悲為懷的話,是因為她懂得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能夠為別人著想。她的做法,既教育了兒子,也溫暖了仆人們的心。

雖然是生活中的小場景,但由此推想,小中亦可見大。我們行走在這個社會中,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再進一步,自己想要立足,就要能夠大度地讓別人也能立足。

王陽明在廬陵任縣令時,曾向當地百姓發過一道文告,其中有一條是要求民眾懂得謙讓禮儀,做一個善良的人。王陽明認為,只有善良才能夠讓家庭得到安樂,才能夠保全財產。

只要從愛出發,一路與愛相伴,生命就會獲得本質的詩意和快樂。

6.利他方能自利,害人終會害己

夫道有本而學有要,是非之辯精矣,義利之間微矣。

——《悟真錄》

王陽明很注重個體的社會責任,個體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存的關系,這個觀念具體化為以仁道的原則對待一切社會成員并真誠地關心、友愛他人。他那看似不容于世,其實又處于俗世的一生始終都堅持通過仁愛來顯現內心的良知,即便背負冤屈,坎坷一生,也是如此。

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損人者,人損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們應該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損人利己。

在王陽明看來,義與利之間的差別很小,也就是說,如果能做一些“義”事,對他人有益,自己也一定能獲得利益。

在遠古的時候,上帝在創造著人類。

隨著人類的增多,上帝開始擔憂,他怕人類的不團結會造成世界大亂,從而影響他們穩定的生活。

為了檢驗人類之間是否具備團結協作、互助互幫的意識,上帝做了一個試驗:

他把人類分為兩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卻給每個人發了一雙細長的筷子,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許有任何浪費。

比賽開始了。

第一批人各自為政,只顧拼命用筷子夾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長,總是無法夠到自己的嘴,而且因為你爭我搶,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上帝看到此,搖了搖頭,為此感到失望。

輪到第二批人類。

他們并沒有急著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圍坐成了一個圓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夾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對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對面的人用筷子夾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這樣,每個人都在規定時間內吃完了整桌的食物,并且沒有造成絲毫浪費。

第二批人不僅享受了美味,還獲得了彼此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上帝看了,點了點頭,為此感到欣慰。

但世界總是不完美的,于是,上帝在第一批人類的背后貼了五個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貼上另外五個字,叫“利人又利己”!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于是就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雍正年間,京城里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藥店。這家藥店制藥選藥特別地道,連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們的藥,讓他們承攬為“御膳房”供應藥品的全部生意。

有一年,恰逢科舉考試,會試正是三月,稱為“春闈”。前一年冬天沒下多少雪,一開春氣候反常,疫病流行,趕考舉子病倒不少。即使還能夠支撐的,也多是胃口不開,精神萎靡。當時,科場號舍極其狹小,坐下去伸不直雙腿,而且,一連三場考試不能離開,體格稍差的根本支持不住。

這家藥店抓緊配制了一種專用藥,托內務府大臣奏報雍正皇帝,愿意將此藥奉送每一個舉子,讓他們帶入考場,以備不時之需。

雍正皇帝聽說此事,大為嘉許。這家藥店派專人守在貢院門口,趕考舉子進入考場時,不等他們開口,就在他們考籃里放上一包藥。這些藥的包裝紙印得十分講究,上有“奉旨”字樣,而且隨藥包另附一張紙,把自己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印在了上面。

結果,一方面是這家藥店的藥確實好,另一方面也是這些趕考舉子的運氣好,這一年入闈舉子中,因病退場的人非常少。

如此一來,舉子們不管中與不中,都成了這家藥店的顧客。更重要的是,來自各省的舉子們把這家藥店的名聲傳揚到各地,遠至云南、貴州都知道京城這家店,這家藥店的生意也變得越發興隆起來。

只是用了很少的本錢,卻換來了大生意。這家藥店能夠贏得這么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利他方能自利的原則。

一個人活在世上,雖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但也要從利己想到利人,做到“自利利他”。利己與利他并不總是處于對立的位置,很多時候,二者完全可以統一起來——雖然人的行為動機是利己,但其產生的客觀結果很可能利他。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做利他,那么每個人也能實現自利,這就是所謂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因為我們在別人眼中也是“他”,對別人來說是利他,對自己來說就是利己。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顧自己,那么,我們自己也會成為人人都不管的“他人”。然而,在這個群體共生互助依存的社會,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利他方能利己,用一顆利他的心去對待他人才是生存之道。

7.不要揪著錯誤不放

人有過,多于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于文過。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人都會犯錯,但過分把精力放在過錯上,就像是補破了的飯甑,有文過飾非的弊端。就好像人犯錯后,自省是為了掩蓋錯誤,而不是改正錯誤。

錯誤,人人都會犯,關鍵是對待過失和錯誤的態度。有的人實事求是,不隱瞞,不避諱,不歪曲;有的人是只說好的不提差的,撒謊掩飾過錯。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直為他“一生最大的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了什么事?

1917年,也就是他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恒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也就是說,宇宙要么膨脹,要么收縮。由于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不愿放棄靜態宇宙的概念,為求得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解,他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了一個“宇宙項”。這個結論在當時既符合宇宙學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觀測事實。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一個動態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從數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這個結果,堅持他的靜態宇宙模型觀。

兩年后,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遠距星云的觀測,發現遠距恒星發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遠離地球而去。哈勃的發現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改變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并收回了對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評。

后來,在他70歲生日之時,他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沒有一個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確的。”

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能勇于承認自己的失誤,謙虛地回顧自己已被世人承認和稱頌的成就,表現了他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坦蕩胸懷。這也正是愛因斯坦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其實,過錯并不可怕,它往往是成功的開始。美國一位大企業家曾說:“年輕人需要多犯錯,因為錯誤是事業發展的最好燃料。”

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有一名叫約翰·潘博頓的藥劑師。在1886年5月的一天,他在自家的院子調制出了一鍋能提神解疲、減輕頭痛和有鎮靜作用的飲料。潘博頓將這鍋液體帶到藥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納伯倒入一些糖漿和水,然后添加些冰塊,他倆嘗過后覺得味道好極了。

正當他要倒第二杯的時候,魏納伯不小心加錯了水,他加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沒想到,他們倆更喜歡這個味道。

他們決定不以“頭痛藥”為名字,而是當作一般解渴的飲料來賣。因為里面含有古柯葉和可樂果,他們便將這種飲料取名為“可口可樂”。

至今,全世界155個國家的顧客,平均每天要喝掉3.93億瓶可口可樂。當初的治療頭痛的飲料,如今卻變成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

“可口可樂”因為一次過失而誕生,由此可見,錯誤和過失給人們帶來的不只有負面影響,也有其正面的價值。正確地面對過失和錯誤,是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但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無法看到犯錯帶來的正面力量。他們擔心做錯事,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所以,他們總是在原地踏步,沒有長進,甚至變得更糟。這時候,大家為何不像王陽明認為的那樣,坦然面對錯誤,努力改正,不要像補破碎的飯甑一樣,浪費時間和精力,這才是自省的真諦。

8.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靜心錄》

在《寄諸弟》中,王陽明曾說:“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意思是,很多錯誤都是一念之差造成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只要將一念之過改正,就可以得到“本心”,找回真正純潔的靈魂。勇于承認錯誤并加以改正,是十分可貴的,所以,那些知錯能改的人,也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尊敬的君子。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避免地會犯錯。犯錯并不可怕,那些敢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人,一樣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而生活中、工作中,有的人卻為了不丟面子,不愿正視自己的錯誤,而選擇將錯就錯。其實,真正的自省是完全敞開自己的內心,是靈魂對每個細胞的審視,是一種總領全局的廣闊的思考,是行走中停下來查看前后左右道路的謹慎。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文一武兩個得力的大臣。武的叫廉頗,他多次領兵戰勝齊、魏等國,以英勇善戰聞名于諸侯。文的叫藺相如,他有勇有謀,面對強悍的秦王臨危不懼。他兩次出使秦國,第一次使國寶和氏璧得以完璧歸趙,第二次是陪同趙王去赴秦王的“澠池之會”,兩次都給趙國爭回了不少面子,秦王也因此而不敢再小看趙國。因為這些功勞,趙王先封他為大夫,后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對藺相如很不服氣。他想:藺相如有什么能耐,無非是會耍幾下嘴皮子,我廉頗才是真正的功臣!他對手下的人說:“我要是見到了藺相如,一定要讓他嘗嘗我的厲害,看他能把我怎么樣!”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為避免與廉頗發生沖突,他干脆裝病不去上朝。他還吩咐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后碰著廉頗的手下,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可是冤家路窄,一次,藺相如出門辦事,正碰見廉頗遠遠地從對面過來,藺相如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藺相如的手下氣壞了,紛紛責怪藺相如膽小,害怕廉頗。藺相如笑了笑,說:“廉頗和秦王哪個厲害呢?”手下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接著說:“我連秦王都不怕,還會怕廉頗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難免有一只要受傷,這就給秦國制造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所以,我寧可忍讓一點兒。”

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慚愧。一日,他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里去請罪。藺相如連忙把廉頗扶起。從此,兩人成了最要好的知心朋友,一文一武,共同保衛趙國。

廉頗的行為不僅說明他是一位猛將,還是一位勇士,一個勇于正視自己錯誤、敢于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勇士。王陽明告訴自己的學生,凡事要懂得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總把錯誤歸咎到別人身上。倘若我們能將這種反求諸己的懺悔融入到生活中,使之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懺悔對于我們而言就不再是痛苦的事情,相反,它會是一種享受,你可以在懺悔中一直不停地思考,直到疲倦為止,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過去所有的過失,讓一切通過時間的作用變成神圣的永恒。

懺悔能純潔我們的心靈,在懺悔中,我們能認識并改正已犯下的過錯,并且在此基礎上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不斷地完善自己。

漢朝時期,漢中地區有一個人叫程文矩,他的妻子在生下四個孩子以后,不幸去世。李穆姜在生下兩個孩子以后,丈夫不幸也離開人世。經人介紹,程文矩娶李穆姜為妻,并把李穆姜的兩個孩子帶到了程家。

同其他失去母親的孩子一樣,在李穆姜剛剛來到程家時,程文矩前妻的四個孩子很不尊敬繼母,不聽從教導,有時對母親還很粗暴無理。

李穆姜深知做母親的道理,又寬宏大量,從不計較孩子的無理,她寧可讓自己親生的孩子受些委屈,也從不另眼看待那四個孩子,對他們仍然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

鄰居看到這種情況,為之不平,對李穆姜說:“你看那四個孩子這樣不孝敬你,他們已經長大了,你為什么不讓他們分家單過?眼不見,心不煩,也省得跟他們生這份氣!”

李穆姜說:“我不能這樣做。他們終究還是孩子,我不能推出去不管。我還是要盡做母親的責任,他們遲早會慢慢明白過來的。”

有一次,程文矩前妻的長子程興得了重病。程文矩不在家,李穆姜心里非常著急,她到處求醫尋藥,請來名醫高手為兒子看病。每天親自為他抓藥、熬藥,還一匙一匙地精心喂藥,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程興的病才漸漸痊愈。長子程興非常感激,同時也對自己以前的行為非常懊悔,覺得兄弟姐妹四人太沒良心。

有一天,長子程興把他的弟弟妹妹叫到跟前,非常沉痛地說:“母親對我們倍加慈愛,這完全是出于母親的天性。過去,我們不理解母親,不懂得母親的恩情,對她那樣無理,這是跟禽獸沒有兩樣!母親的心胸開闊,有氣度,不跟我們一般見識,不計較我們的不孝。可我們對母親的態度,簡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他聲淚俱下,越說越感到對不起母親,于是領著弟弟妹妹找母親認罪。兄弟姐妹四人跪在地上放聲痛哭,對母親說:“母親,你打我們罵我們吧,我們犯了不可饒恕的不孝之罪!”

爾后,程興又不顧母親的百般阻攔,帶了弟弟妹妹一起到官府,對縣吏一一陳述了母親對他們的恩德,又歷數了他們是怎樣地不孝敬母親,請求官府嚴加懲處,以贖不孝之罪。

郡守得知此事之后,看他們確有痛改前非之意,不僅沒有處罰他們,還表彰了繼母李穆姜對丈夫前妻留下的遺孤的慈愛,同時決定免除他們全家應負的徭役,令他們回家好生孝敬母親。

在繼母的精心培養和教育下,六個孩子都深明義理,健康成長,成為了有用的人才。

程文矩前妻的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改過自新,才有了后來的建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也有很多人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卻缺乏改過的決心。的確,承認錯誤只需要幾分鐘,但改正錯誤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沒有毅力是做不到的,雖然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卻因無法持之以恒,終究難逃重蹈覆轍的結局。

人的一生難免會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問題的關鍵則在于我們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過錯。首先是知錯,若連錯誤都不承認,就無法說到下一步,其后果也必定是一錯再錯。倘若能去正視并且承認自己的過錯,然后在此基礎上對錯誤進行改正,那么,錯誤于我們而言就會成為一筆財富。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就是在告訴我們犯了錯誤,要接受教訓,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知錯能改便是好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汉沽区| 赞皇县| 德江县| 宣武区| 通化县| 鄄城县| 泗洪县| 永济市| 冀州市| 兴和县| 舒兰市| 东明县| 中阳县| 密云县| 麟游县| 胶州市| 邵东县| 秭归县| 乐业县| 洞口县| 成安县| 阜南县| 哈尔滨市| 大同县| 普安县| 桦甸市| 宁德市| 金秀| 郸城县| 壶关县| 屏山县| 平山县| 绍兴县| 蓬溪县| 河东区| 莒南县| 苍山县| 正安县| 神农架林区|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