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無完人,對孩子的缺點寬容些
- 這樣說孩子才肯聽 這樣聽孩子才會說
- 程靖昕
- 14335字
- 2018-03-29 14:17:12
1.沒有“完美”的孩子
世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況正在成長的孩子呢?而且,孩子身上所謂的優點和缺點往往是辯證的,表面看是缺點,實質卻可能包含著優點的潛能。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處于轉化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孩子的缺點是能夠轉變成優點的。
人的能力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是在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而成長起來的。因此,作為缺點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可以說是客觀形成的一種能力。既然是作為能力養成的,就很難完全矯正。無論是缺點還是優點,就如同我們現在無法改變過去的事一樣,是既成事實,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反省過去,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重新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如別的孩子做得好時,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然后到父母那里尋求一個證實或者一些安慰。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而應寬容、鼓勵孩子,讓孩子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
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們總會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缺陷。如果連父母都看不起他們,甚至嘲笑他們,孩子必定會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棄,這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賞識孩子,不僅表現在夸獎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也不只是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還包括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短處甚至是身體的缺陷。包容孩子的缺點,可以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彌補缺陷,從而健康地成長。
何麗已經上幼兒園了,她最不喜歡上的就是手工課,因為她總是不能順利地做好老師教的東西,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靈巧。為此,她非常苦惱,回家問媽媽,媽媽對她說:“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可能不如別人手巧,可你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優點。再說了,媽媽小時候還不如你呢,你看我現在不是什么都會做嗎?”
媽媽的話讓何麗信心大增:“對啊,我雖然不如別人手巧,但我能唱出好聽的歌曲,還會給其他孩子講故事。”
上小學后,何麗討厭上了體育課,因為很多體育項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動作都不能順利地完成,體育老師經常說她“笨”。看著別的同學在操場上快樂地跑著、跳著,她只能傷心地掉眼淚。
她去找爸爸訴苦,爸爸把何麗攬在懷里,心痛地對她說:“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這個缺點遺傳給了你,我小時候還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說著,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個前滾翻的動作。看著爸爸笨笨的樣子,何麗不禁笑了起來,原來,這么優秀的爸爸也有缺點。
對于孩子的缺點或生理上的缺陷,父母應該通過自己的賞識和鼓勵,給他們生活的自信和勇氣。有時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巧妙地“騙”一下孩子,讓孩子在謊言中忽略自己的缺點,抹平心中的自卑。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孩子的缺點,教育好孩子呢?
(1)接受、同情孩子的缺點
孩子并非生來就不同,他的某些缺點可能是他的個性所致,這不完全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所以,父母不能以“孩子不應該這樣”的想法來教育孩子,而要同情孩子的缺點。如果要改正缺點,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孩子的優秀,父母應該注意這一點。
只有接受、同情孩子的缺點,父母才能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糾正缺點,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心態決定一切。
(2)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缺點。
人都喜歡聽贊揚的話,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有缺點,只是不愿意別人說得太清楚。所以,父母不要直截了當地指出孩子的缺點,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在指出孩子缺點的時候,最好先贊揚他的優點。孩子很粗心,你可以先夸他做事果斷,就是不夠細心;孩子語文不好,數學不錯,你可以先夸他數學厲害,然后說,如果語文能再加把勁,那就更厲害了。
(3)避免錯誤的家教觀念。
讓孩子變得出色是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錯誤觀念以及由此導致的錯誤家教方法,不僅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比如,一味批評和指責孩子,認為棍棒出才子,企圖用這種壓力迫使孩子改正缺點,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只會使孩子越來越沒有信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差。錯誤的方法只能得到錯誤的結果,因此,家長在抱著教育孩子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的美好愿望的同時,千萬不要一廂情愿,不講科學,采取這些錯誤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2.“屢教不改”,也要再多給些機會
一些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老是在同一件事上犯同樣的錯誤,盡管大人百般提點、催促,他依然不改。例如,進家門老忘穿拖鞋,每次回到家鞋一脫,光著腳丫就進屋了;做作業馬虎,提醒過的錯字總是一遍遍地錯,似乎永遠都記不住……每當你對他諄諄教導、循循善誘,他雖虛心接受,卻總是屢教不改;而一旦你終于狠下心決定“以武服人”時,他卻先聲奪人,哭聲震天,而后依然我行我素,讓父母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東東放學后喜歡和同學在操場上玩,常常玩得忘記按時回家。為此,媽媽很生氣,總是對他大吼大叫:“我已經聽夠你的借口了,再也不相信你了。這次你要接受懲罰。從下周開始,每天放學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電視。我不在的時候,會讓姐姐看著你。回你自己的房間吧,晚飯已經沒了。”可這樣做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東東還是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東東和同學在操場上玩得正開心,忽然想起問時間,才知道已經比規定回家的時間晚了半個小時。東東不想讓媽媽對自己發脾氣,于是立馬不玩了,拼命往家趕。回到家后,他向媽媽解釋:“我真的問時間了,但已經晚了,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
而媽媽也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做法。她說:“你雖然盡力往家趕,但我還是不高興。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么急急忙忙的,我希望你答應什么時候到家就能做到。我們已經吃過晚飯了。廚房也沒剩什么吃的了,你要愿意就自己做個蛋炒飯吧。”
東東想:“媽媽真生氣了。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按時到家,她既然相信我,那我就不能讓她失望……我也不想自己做蛋炒飯。”
媽媽采用這樣的方法之后,東東果然比以前早回家了。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那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頑癥”令父母們傷透腦筋、束手無策。孩子積習難改,究其根源,是因為形成了心理慣性和心理依賴。對這種孩子,簡單的痛打無濟于事,因為打罵只是對錯誤的懲罰,而不是對錯誤的糾正。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多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稍有進步就要及時表揚,還要教給孩子一些改正錯誤或改掉不良習慣的方法。
以下的小方法,不妨一試。
(1)讓孩子做一本記錄自己童年生活的雜記簿
事無巨細,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都可記錄在案。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孩子的每件事都做到有據可查,還能讓你清晰地看到孩子成長的過程。也可以讓孩子定期寫一封“回憶信”,回憶自己曾做錯的事情,看看現在是否有所改進,寫信的周期和頻率可根據孩子改進的情況進行調整。
(2)適當地“放權”
例如,早上起床后,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穿的襯衫和褲子,羅列一些小家務讓孩子選擇承擔,鼓勵他們收拾自己的小天地等。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時,你可以提醒他這些錯誤決定可能導致不好的后果。比如說,當他把玩具隨意扔到房間的地板上時,你可以告訴他,這樣做會導致那些玩具在一段時間內找不到。
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次“長輩失敗研究”。不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有失敗的時候,舉一個他能力范圍內所能思考和分析的例子,請他來分析當時爸爸媽媽失敗是因為什么,如果是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又該怎么處理。
(3)多給孩子鍛煉成長的機會
人的一生就像小孩學走路的過程,盡管會摔跤,但跌倒后爬起來就是成功。即便孩子摔倒了一千次,但仍有第一千零一次站起來的可能,所以,家長一定要多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3.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天下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對的父母。作為家長,首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孩子犯錯誤時,把孩子暴打一頓,表面上看是在教育孩子,其實是家長在找補自己的面子。打過之后,自己的情緒得到了發泄,對孩子卻無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甚至會使他自暴自棄。對待孩子犯錯屢教不改的問題,應該冷靜處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多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然后用引導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曾仕強教授在《組織行為學》視頻講座中舉了一個教育孩子的例子。
小孩子在墻上涂鴉,生氣沒有用,罵他也沒用,但也不能放任。怎么辦呢?
曾教授的做法是這樣的:
爸爸:(以欣賞的態度告訴兒子說)你畫得真好啊,我怎么沒發現呢?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這個帶回去給祖父看。
兒子:畫在墻上,怎么能帶給祖父看呢?
爸爸:你真聰明啊,我怎么沒想到呢?那怎么辦?
兒子:畫在紙上就可以帶過去了呀!
爸爸:好。(拿張紙給兒子)
兒子畫完以后,爸爸帶兒子去祖父那里時果然把畫拿給祖父看,獲得了祖父的大力贊揚。兒子非常高興,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后——
爸爸:在墻上畫畫吧。
兒子:我不要在墻上畫,要在紙上畫,畫了帶給祖父看。
爸爸:那隨便你吧。
曾教授得出結論:不能給小孩子講道理,給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需求選擇更好的溝通方法。
引導是一種根據孩子心理進行啟發的教育方式。當孩子不會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需要給孩子做出示范,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做;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情的時候,你需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找到錯誤的地方,從而改正過來;當孩子取得了一點成功的時候,你需要引導孩子看到更高更遠的目標,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反之,當孩子不會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呵斥他,孩子就會有一種受挫感;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責罵他,孩子就會覺得非常委屈和無助;當孩子取得一點成功的時候,你生硬地說道:“一點點成功,有什么好驕傲的!”孩子的情緒就會立刻陷入沮喪之中。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必然會對父母產生極大的怨恨,無法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
教育上有句話叫做“教育是為了不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教育者之所以要教育他人,目的是引導他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有位哲人說:“孩子是伴隨著錯誤長大的。”父母的責任就是不斷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起來。
孩子長大后總是要走向社會的,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保護和指示下生活,所以,他必須學會獨立地處理各種事情,此時,引導孩子養成正確處事的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就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出現問題,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他們身心發展不健全,動手能力差,做起事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對精彩的世界,他們想做一點事情,或者他們想幫大人做一點事,但他們總是做不好,盡管有良好的動機,卻總把好事變成壞事。
比如,孩子第一次幫父母洗碗卻打碎了碗,第一次幫父母做飯卻把飯煮焦了,等等。面對這種情況,有些父母會呵斥:“叫你不要洗你偏洗,現在把碗打碎了吧,快走開,我來洗!”“連飯都不會煮,真是笨呀!”……這些父母責問的目的是想用直接的方法讓孩子自我反省,但在反省之前,孩子的內心已經產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為父母的嚴厲指責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讓他產生了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有意無意地做出更多的錯事,甚至失去嘗試的勇氣。
晚飯后,一家人正坐在客廳里看電視,這時,隔壁的劉奶奶帶著一籃橘子來看4歲的明明。明明最愛吃橘子,他高興地把一籃橘子藏到自己的身后,然后剝開一個橘子吃了起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他也拿起一個橘子準備剝開吃,卻被明明發現了。明明大叫起來:“這是我的,不給你吃!”
爸爸問道:“為什么不給我吃?你每天吃的東西都是我給你買的呀!”
明明說:“這是奶奶給我吃的,是我最喜歡吃的,你就是不能吃!”
爸爸又問:“如果別人送我許多你愛吃的東西,你想不想吃?”
明明猶豫了一會兒,說道:“這個……想吃!”
爸爸接著說:“就是嘛,有好東西要學會與人分享,這樣大家一起吃起來才高興。而且,好孩子要有愛心,要懂禮貌,給爸爸媽媽、奶奶都剝一個。”
聽了爸爸的話,明明覺得很有道理,便很干脆地答應了爸爸的要求。
面對明明“吃獨食”的舉動,很多父母可能會說:“這沒良心的小祖宗,虧我對你這么好!(責罵)”“呵呵,這小鬼倒挺精的。(縱容)”“誰說這是你的!橘子上有寫著你的名字嗎?(對抗)”“小兔崽子,不給老子吃,老子就揍你!(恐嚇)”這些消極的溝通方式不會讓孩子明白愛心的重要性,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誤解:想要獲得東西,就需要通過暴力。
相比于這些辦法,明明爸爸的引導顯然更有效。
孩子在年幼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這并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孩子的心理決定的。這時候,父母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對于孩子自私的行為視而不見,或者縱容,甚至責罵、恐嚇,不僅不能引導孩子為別人著想,關心愛護他人,還會加劇親子之間的隔閡。
4.善待孩子的謊言
面對孩子撒謊的行為,家長會感到十分痛心和生氣,進而大發脾氣,大聲呵斥甚至打罵孩子。
實際上,孩子說謊不一定是存心想騙別人,造成孩子說的和事實不符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撒謊時,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說謊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文屬于特別貪玩調皮的那種孩子。一天,他父母約幾個朋友到家里看剛裝修好的新房子,大家從屋子的裝修風格談到主人的個人素養,并贊美了一番他們身為父母的用心良苦。可是,正當他們在一邊高談闊論的時候,小家伙的破壞開始了,他拿著彩筆在房間里潔白的墻壁上畫了一個“神氣”的蜘蛛俠。
大人發現后,厲聲質問孩子是誰干的,才5歲的文文被嚇得不知所措,惶恐地說:“不是我,是豆豆干的。”說著便用手指著站在旁邊的鄰居家的孩子,還裝出一副氣呼呼的樣子。
文文媽媽便問豆豆:“你說,到底是誰畫的?”
豆豆委屈地說:“阿姨,不是我,真的不是我,是文文畫的。”一邊說一邊哭了起來。
難道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在撒謊嗎?這也難怪,剛剛裝修好的房子還沒有入住,就被弄“花”了,擱在誰身上都會大發雷霆。可面對這樣的情景,文文媽媽的態度卻緩和了下來。她先哄了哄豆豆說:“孩子別哭,是阿姨不好,我知道,一定不是你畫的,阿姨不會冤枉你!來來來,我們參觀一下這是誰的杰作呀?畫得這么逼真,還真像電影里面的蜘蛛俠呢!”邊說邊對朋友們使了個顏色,于是,朋友們便裝著夸獎道:“是啊,是啊!聽說現在有一種裝修風格就叫墻壁繪畫,你們這是在哪請的設計師呀?”
做了壞事害怕被責罵的文文此時臉上露出了驕傲的表情:“媽媽,你真的喜歡這幅畫嗎?”
“是的,真的很喜歡,要是再填充一下顏色就更好看了。”
“媽媽,你還不知道吧,這幅畫是我畫的!”小家伙這才自豪地承認了。
媽媽拍了拍孩子的腦袋說:“雖然你畫得很漂亮,可涂在墻上還是不好的。”
文文說:“媽媽,你真的不罵我了嗎?
“是啊,真的不罵你了,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以后要一人做事一人當,敢于承認錯誤,更不能說謊,知道嗎?”
文文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咬著嘴唇說:“媽媽,我知道了,我就是害怕媽媽會打我才說謊的。”
文文媽媽是個睿智的家長,即使是在盛怒之下,也充分運用了自己的智慧,不但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還利用這件小事給孩子上了人生道路上有意義的一課。
謊言的產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它來源很廣,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各種各樣的壓力,如父母給孩子壓力,老師給學生的壓力,同學們互相競爭形成的壓力,等等。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愛撒謊,當我們在說孩子說謊的時候,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也許很快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其實,孩子說謊并非大人眼中的“道德”問題,切勿盲目批評,否則,很可能真的把孩子“推上說謊”之路。
想要解決孩子的說謊問題,就要了解孩子因什么而說謊,這樣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1)幻想型說謊的孩子
4歲的樂樂不愿上幼兒園,只要一進幼兒園大門,他就哭鬧不停,說里面有大老虎。“幼兒園里怎么會有老虎?”張女士覺得兒子在說謊,就訓斥了他一頓;但樂樂在幼兒園里仍哭鬧不停,說害怕大老虎。老師看他的樣子不像“說謊”,可幼兒園根本沒有老虎啊。后來仔細查找才發現,一個小朋友穿了件虎皮紋罩衣,這就是樂樂口里的老虎。
專家說,處于想象敏感期的孩子會把書本上看到的或很久以前做過的某件事情和現實混混淆在一起,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當樂樂看到虎皮紋罩衣時,就想到了其與虎皮的相似處,區分不出不同,于是出現了幻想型說謊。越是年齡小,想象力、創造力豐富的孩子,越容易出現幻想型說謊。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隨便給孩子扣帽子,這樣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最好的方法是告訴孩子什么是現實,什么是想象,讓他逐漸把現實和想象區分開來,同時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象,比如“我想”、“我希望”。
(2)攀比型說謊的孩子
周周看見鄰居小朋友拿著媽媽新買的手槍,他雖然很羨慕,但嘴上卻說:“告訴你們,我爸爸買了一支比你還要漂亮的沖鋒槍。”
攀比心理是導致周周說謊的原因,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并非有意說謊。還有些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老師,贏得他們的表揚而撒謊,這也是為了滿足自己受人關注、表揚的心理需求。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多表揚孩子的優點,滿足孩子渴望被人關注的心理;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不在孩子面前說謊;對孩子或他人的承諾要認真履行,犯錯后及時承認錯誤,并認真改正。
(3)逃避型說謊的孩子
有一次,徐女士親眼目睹女兒將牛奶灑在地上,但當她問起這件事情時,女兒卻矢口否認,還說是隔壁鄰居小孩兒干的。
因為做錯事、害怕承擔責任或者不愿做某件事而說謊,這在年齡稍大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對于逃避責任的孩子,父母應明確態度,告訴孩子自己喜歡誠實的人,鼓勵他們說出真相;當孩子說出實情后,不要因為他做錯事而責怪他,而要教他以后遇到此類問題時的正確處理方法,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也能防止孩子因害怕批評而說謊。反之,如果父母不引導,而是一味批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孩子面不改色地隨意說謊。
5.禁用“惡語”傷害孩子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么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自卑。
因此,父母應該多說能解決問題并讓孩子快樂的話語,永遠拒絕那些傷害孩子的話從自己的口中說出。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父母或教師體罰等。但對孩子而言,他們怕“軟”傷害遠勝過這些“硬”傷害,在他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中國少年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布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家庭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孩子認為家庭“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的孩子,心靈會被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保證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父母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后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
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父母。
在一家商店里,小強非要買滑板,媽媽說:“你已經有兩個了,不能再買了。”
小強說:“我就要。”
媽媽生氣地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這樣貪得無厭!”
聽到媽媽的呵斥,小強立刻躺在地上尖叫起來:“我就要,現在就要!”周圍的人都對他們投來詫異的目光,小強媽媽十分羞愧,一氣之下就走出了商店。
在外面站了一會兒,小強媽媽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就進去對小強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我為我剛才那句話向你道歉。另外,我有個好主意,你愿意試試嗎?”
此時,小強已經停止了尖叫哭泣,不解地看著媽媽。
媽媽說:“你想要滑板,可我不愿意給你買。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有沒有商店愿意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
于是,小強高高興興地拉著媽媽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問售貨員是否愿意“送禮”。兩人走了4家商店都碰了釘子,走到第五家時,小強說:“我不買滑板了,我還是玩家里的那個吧。”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通常情況下,父母的反應都會說“你不應該尖叫”、“不許哭”。但作為一個人,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許他們表達,否則定會造成對孩子心靈和情感的傷害。
怎樣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情感傷害呢?下面的建議,父母不妨參考一下。
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其次,要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再次,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例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勵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系,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最后,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這么大的人了,竟然還……”“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我剛才是怎么跟你說的”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已經習慣為孩子負面貼標簽的父母要如何改變自己的語言呢?如果你已經傷害了孩子,請你先用“擁抱治療法”來消除孩子心中的陰影,同時為你們的親子溝通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
(1)緊緊抱著孩子,認識到自己以前曾經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心中傳輸過負面的評價,為自己給孩子帶來的無意識傷害真誠地道歉,并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和贊賞:“寶貝,對不起!媽媽不應該說你膽小,媽媽知道你是個很堅強、勇敢的孩子……”這時,一定要調整引導的方向,即是積極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應該說“寶貝,媽媽很喜歡你勇敢自信的樣子,真可愛”,而不是“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2)請學會用反義詞,即當你想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不好的評價時,先想想這個詞語的反義詞是什么,然后再說。例如:把“膽小”換成“大膽些”“勇敢點”,把“依賴”換成“獨立”,把“懦弱”換成“堅強”,把“脾氣大”換成“寶貝,慢點,放松”或“噓,小聲點說吧!媽媽愿意聽”,把“貪玩”換成“游戲的時間到了,寶貝,我們現在來講故事啦”,把“你很任性、倔強”換成“冷靜些吧,親愛的孩子,媽媽愛你,愿意跟你一起來看看是什么原因讓我的孩子不開心呢?好了嗎?愿意跟媽媽說說嗎”。
(3)積極鼓勵孩子。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再堅持一會兒,寶貝,你可以的。”“寶貝,你再專心一些,會更好,你一定行。”“你已經記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記得更牢,一起加油哦!”除了這些積極的鼓勵的語言,當孩子做到時,還可以給他一個擊掌,再來一句“YES”,你會發現孩子的自信心與日俱增,眼里身上都充滿了勝利者和自信者的光芒。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父母們若想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6.讓孩子自己選擇,更容易解決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孩子有時會一口拒絕父母的意見或指示?答案很簡單:鞏固他獨立自主的權益,是孩子的本能。
為了避免在這一點上和孩子發生沖突,父母給孩子“提供選擇”是個好辦法。
舉個例子,孩子要買一套運動衣,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你說:“兒子,運動衣馬上就給你買,你是買70塊錢的,還是買100塊錢的?”他選擇哪種,你就給他買哪種。
這種選擇給了他一個民主的機會,一個掌握話語權的機會。不讓他在處理問題時獨來獨往,給他一個小的范圍,讓他在這個范圍里去實施自己的計劃,這樣,孩子便在聽話與不聽話之間用這種選擇的方式教育了自己,進而不再跟家長對抗。
實際上,有很多智慧的方法可以避免讓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產生對峙。比如,在學習方面,孩子很可能會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偏科,這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新的辦法來教育孩子。一方面,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領悟對方的感受,給他轉圜的余地,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孩子重新考慮的機會。另一方面,讓自己作為孩子的學習顧問,以建議的形式、探討的語氣給孩子一定的宏觀引導和幫助,告訴孩子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應是多方面的,要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學習不能光憑興趣,尤其是小學階段,是接受基礎教育的階段,不能偏科。在生活方面,家長也可以改變以往的做法,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做更容易解決問題。
孩子慢慢長大了,任性的花樣層出不窮。早上起來,王女士給兒子準備好黑色的襪子,但他就是哭著鬧著不肯穿;換一雙黃色襪子,他繼續鬧,仍然不肯穿,即使強制套到腳上,他也會使勁把它脫下來。鬧完了,哭累了,脾氣也發夠了,讓他自己挑,結果,他還是穿了原來那雙黑色的襪子。兒子天天這樣,王女士苦惱不已。不過幸運的是,一次無意間,王女士發現了孩子的秘密。當時,為了省事,王女士預先拿好兩雙襪子,并向兒子詢問了一句:“兒子,你想先穿黑色的襪子,還是黃色的?”“黃色。”兒子很干脆地回答,沒有做出往常不合作的舉動。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兒子的合作讓王女士大感納悶,原本準備預留5分鐘僵持的,沒想到幾秒鐘就解決了。既然這么順利,王女士就順勢多問了一句:“兒子,你準備先穿左腳,還是右腳?”“右腳。”兒子的回答爽快得令王女士難以置信。那天沒有費一點力氣,就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好的行為經常做,就可以固化為一種好的習慣;好的習慣養成了,就可以造就一種好的性格,但前提是要弄清楚這種好的行為是如何發生的。如今的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多,在許多事情上已經有了自己朦朧的看法與態度,包括“選擇”在內的各種自我意識也漸漸萌發。其實,孩子對黑色與黃色的襪子并沒有太強烈的好惡區別,只是希望能通過選擇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認同,從而產生一種孩子特有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李女士懷孕7個月左右的時候,在娘家住了大概兩個月。那段時間,不到3周歲的小侄女茹茹一直跟她在一起。其間,她體會到小孩子的教育真是挺有學問的。每次李女士的父母帶茹茹出去的時候,她都要求他們抱著或背著她走,不管用什么方法,她總能說服爺爺奶奶為她“服務”。
有一次李女士帶她出去,要走挺遠的路,但由于事先大人們都告訴過茹茹:不能讓姑姑背你,姑姑肚子里有寶寶,怕累。所以,她一直都沒要求李女士背她。可能是真的有點累,茹茹走著走著就停了下來,說:“姑姑,我好累啊!”李女士知道,這孩子肯定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便也裝著好累的樣子說:“這樣啊,姑姑也好累啊,都走不動了,要不你背姑姑吧!”李女士看到茹茹的表情由驚訝變為失望,還有些難過,有點心疼,便接著說:“寶貝,我們先在這休息一下,然后一起加油走回去,爺爺一定會夸獎我們的!”茹茹低頭開始猶豫,李女士趁機說:“你是要背姑姑回去,還是我們休息一下走回去,你自己選吧。”想了一會兒,茹茹終于說:“我背不動姑姑,走回去好了。”于是,兩人小小地休息了一下,便一起手牽手走了回去。一到家,她立刻跟她爺爺炫耀道:“我是自己走回來的,姑姑都走不動,我走得動!”聽了這話,大家都爭相表揚她,讓她美得不行。
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只是作為大人的我們要懂得放開手,讓他們有更多鍛煉的機會。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斷力,他們絕對能選擇好的、對他們成長有利的事情,只是有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某件事情的壞處到底有多壞。只要加以正確地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憑借自己的分析做得更好!
李明小朋友挑食現象嚴重,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口也不吃,王女士多次勸導沒有絲毫效果。又到吃飯時間了,李明一看見滿滿的一碗飯,還有魚圓、白菜、蛋湯,眉頭就皺了起來。王女士問她:“是不是不要吃飯。”他搖頭。“不要吃菜?”他又搖搖頭。“不要喝湯?”他還是搖搖頭。既然愿意吃,為什么搖頭呢?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女士耐下性子,先喂他,可他不肯吃。突然,王女士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何不換一種方法試試,比如允許他少吃一點呢?于是,王女士對李明說:“這樣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聽見這話,李明馬上點點頭,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王女士一眼,王女士高興地對他拍拍肩。
從這件事中,家長可以領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個心理負擔,這時,只要家長能給他一個選擇的臺階,使他減輕心理負擔,他便能愉快輕松地進餐。可見,孩子有他的內心想法和需求,有些想法他不善于用言語表達,便由行為表現出來。但即使是外顯的行為,也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且在孩子的行為表現背后還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結。如果家長無法破譯這份密碼,就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采取適當有效的對策,家長才能開啟孩子的心志,培養其健康的人格。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家長總是把孩子當作受教育的對象甚至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客體來對待,對孩子們只講他們的責任,而很少提及他們的權利。功利主義觀念又促使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孩子去選擇道路,設計未來,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忽視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遇到與孩子的意志發生沖突時,缺乏應有的教育耐心,處理時求快、求省、求便,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濫用權威,這樣會嚴重挫傷孩子的主體積極性。
如果我們只是用言語來勸告孩子這樣不好,那樣也不好,也許孩子當時會照你的意愿去做,可時間久了,就沒什么作用了。我們需要選擇的機會,孩子更需要選擇的機會,所以,請給孩子多一點選擇的機會。
7.肯定式批評,先說Yes再說No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批評孩子可以說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必修課。但如果不分時間、地點,采用不適宜的方式批評孩子,甚至把批評變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和父母唱對臺戲,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最終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的性格。
因此,對于孩子的任何缺點和不足都不應歸于長遠,不能歸罪于孩子本人,而應首先肯定孩子的本質是好的,他的缺點只是暫時的,是外界原因造成的,這樣,他才有改變的可能性。記住,永遠用語言來肯定孩子好的方面,引導他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去固定他的缺點和弱點。
著名的教育家詹姆士說過一個教育孩子的訣竅:孩子們都需要肯定。
有這樣兩位小學生的母親,當她們發現孩子的作業做得很不認真時,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效果也大相徑庭。
一位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業寫得特別潦草時,非常生氣,盛怒之下撕了孩子的作業本,說道:“說了你幾次了,你怎么就不長個記性,作業還寫這么亂,你給我重寫。”
孩子拿著撕碎的作業本,望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就這樣被媽媽毀于一旦,很是生氣,嘀咕道:“我就不給你好好寫,愛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氣歸生氣,但明天的作業還得交,無奈只得重新寫過。孩子心里憋了一口氣,寫得還不如之前好。媽媽見了大怒道:“我的話你怎么就是不聽呢!”媽媽剛想撕掉,可一看表已經10點多了,重寫已經不可能,只好這樣了事。
而另一位媽媽發現孩子作業寫得很糟糕時,雖然也很生氣,但她克制住了自己不滿的激動情緒。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寫好,而是態度不認真。于是,她對孩子說:“你今天的作業怎么寫得這樣潦草,這樣寫,老師會認不出來的,你最好重寫。我知道你不愿意,可為什么我還要堅持讓你重寫呢?因為媽媽相信你能寫好,寫第二遍肯定會比第一遍寫得快,而且會好得多。媽媽絕對相信你!”
孩子一聽媽媽的話,再看看自己寫的字,說道:“媽媽,我再重寫一遍。這次我一定認真寫。”寫完后,他讓媽媽看自己寫的作業,媽媽認真看過后,高興地說:“我兒子的作業寫得真工整,一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后來,這個孩子的作業一直都寫得很好,媽媽每天都會表揚他,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同樣是要求孩子重新寫作業,前一位媽媽采用了訓斥、強制的辦法,給孩子的是壓力;而后一位媽媽給孩子的是信任、鼓勵,是動力,其結果自然不同。
現實中,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都會去批評和指責孩子,而批評和指責的本質都是消極暗示。潛意識的特性是無所甄別、照單全收的,所以,“你怎么這么笨啊”這句話就會被潛意識理解為“我笨”,并且形成自我定位;“你看看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潛意識就會被理解為“我不如別人家孩子”;“都和你說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記不住”,潛意識里會被理解為“我記不住”。
生活中,有些父母恨不能把嘴挖下來放在孩子耳朵邊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可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很難成功。這時,父母會很無奈地說:“我已經盡力了,這些年為了這個孩子,我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攤上這樣的孩子,做家長的也只能認倒霉了。”但是,他們哪里知道,恰恰是他們的消極暗示造成了孩子的消極定位,使孩子喪失了追求成功的自信。
我們再來分析賞識教育所用到的話。“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如果再加把勁,你會更優秀”,潛意識里會理解為“我是優秀的”;“你已經很努力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下次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潛意識里會理解為“我很努力”;“爸爸上次和你說的事你做得非常好,這次忘記了沒關系,我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記住”,潛意識里會理解為“我能記住”。這樣,通過積極暗示,孩子就會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定位。
由于不懂教育方法,大多數家長都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否定子女,造成孩子消極的自我定位。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牛頓或愛因斯坦,但大部分人之所以成為普通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運用了造就普通人的方法教育他們。
父母對子女的否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給孩子否定、消極的暗示。
(2)當孩子提出某些建議的時候,不予考慮。
(3)給孩子設限,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可能達到什么樣的程度。
(4)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實施打擊。
(5)當孩子表現出要做家務勞動或者回報父母的動作時,予以制止。
(6)對孩子的目標表示懷疑。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否定不單表現在這幾個方面。父母一切消極的行為和語言都是消極暗示。
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暗示的時間越長,就會越頑固。自我定位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會一直指導我們的人生。
對孩子來說,犯錯誤其實是一個認識規矩與規則的過程。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大人首先應該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明白相關的社會規則與規矩,再判斷應不應該批評孩子。父母應該針對孩子所犯的錯誤,用簡明、扼要的話語指出他的錯誤所在,并告訴他只要改正,仍然是討人喜歡的孩子,引導孩子朝正確、積極的方向發展。
批評孩子時,家長有幾點需要注意。
(1)避免當眾批評孩子
當眾批評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厭煩心理。有些父母認為,當著別人批評孩子,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自尊心,刺激孩子改正錯誤。但事實上,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這種刺激帶給他們的更可能是傷害,而非激勵。
(2)在肯定中批評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賞識和肯定,父母批評孩子時,也應該設法尋找孩子錯誤中的閃光點,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績。肯定中批評是最有效的批評,不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錯誤,還可以幫孩子建立自信。
(3)對事不對人
父母批評教育孩子時,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一兩次的小錯誤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將孩子批評得體無完膚。只需明白地告訴他,這件事情做得不好,錯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這就足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教育目的。
總之,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先說Yes再說No。只是要給孩子“你能行”這樣一個信息,當他有了“我能行”的自我定位時,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并且逐漸改善自身行為并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