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善于傾聽,搞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

1.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雖然做父母的已經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越來越多的父母還是發出了這樣的抱怨:孩子怎么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呢?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每天在想什么!

孩子們為什么不想和父母說話?因為他們認為:“跟父母說再多也沒用。”在孩子剛要開始說話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金科玉律“小孩子有耳沒嘴”來搪塞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靈就會被封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怎么能夠聽懂孩子話里的弦外之音呢?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的哪些話里有弦外之音,就先看看下面的孩子是怎么說的吧!

情景一:

看見鄰居家的小朋友手中拿著一個冰激凌,兒子抬起頭,天真地對爸爸說:“爸爸,天氣好熱啊。”

爸爸說:“怎么會熱?”

情景二:

媽媽對女兒說:“不要再看漫畫書了!”

女兒回答說:“媽媽不是說讓人快樂的書就是好書嗎?漫畫書能讓我快樂,不也是好書嗎?”

母親愕然,只好回答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再看吧。”

情景三:

君君說:“爸爸,老師今天表揚明明了?!?

爸爸說:“是嗎?那你可要好好向他學習啊?!?

說完了這句,父親發現兒子的眼神竟有些黯淡。

……

很多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學會使用“話外音”。明明是想吃冰激凌,卻不說想吃,而說天氣熱;本來是想看漫畫書,卻不說自己想看,而反問父母“媽媽不是說讓人快樂的書就是好書嗎”;本來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揚,卻不明說,而是告訴爸爸“老師今天表揚了明明”……面對閃現在孩子身上的這些微小細致的智慧,有時候,真是不得不叫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佩服”。

為了聽懂孩子說的話,為人父母者首先要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陳先生的女兒很有個性,特別有主見。

一個星期天,陳先生帶著女兒到街心公園放風箏。在公園門口,陳先生對女兒說:“你去放風箏吧,玩得開心點,不過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到那邊去看看?!?

順著陳先生手指的方向,女兒笑了笑。她知道,爸爸想去看別人下象棋。

女兒詭秘地笑笑:“好的,爸爸,不過我該怎么做?是玩得開心點,還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陳先生聽出了女兒的“話外音”:如果你允許我開心,那我就無法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我必須關注自己的安全,那我就可能玩得不開心。于是,陳先生笑了笑,說:“小心點吧,安全第一,其次才是開心。”

家長千萬不要小瞧自己的孩子,他們其實是很靈巧的。當你和這樣的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直白地理解他的話,否則,很容易誤解孩子的意思。

最近一段時間,健健總是在“唱反調”:明明是他喜歡喝的果汁,可是等媽媽將果汁倒進杯里的時候,他卻不肯喝。

外婆很疼健健,健健也很愛外婆,可是,當媽媽帶他到商場去為外婆選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卻很不高興地說:“我不愿意讓媽媽給外婆送禮物?!?

爸爸出差回來,問健?。骸斑@幾天,想爸爸沒有?”他明明很想,卻回答說:“不想!”事實上,就在前一天晚上,健健還因為想爸爸哭了一場。

如果遇到上面的這些情況,家長就要仔細解析一下孩子的“話外音”了。

所謂學會聽懂孩子的“話外音”,就是當孩子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只要就事件本身與孩子進行探討,還要分析孩子的“話外音”。比如,當孩子對你說“不喝”的時候,其實,他是想喝的;當孩子說“不喜歡媽媽送禮物給外婆”的時候,其實是想自己買個禮物送給外婆;當孩子說“不想爸爸”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我很想你?!甭斆鞯母改敢欢ㄊ强梢杂X察出這一點。

童童今年5歲,正在上幼兒園。星期五下午,童童的媽媽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會后,老師向童童的媽媽反映:在幼兒園,童童不怎么和其他小朋友說話,也很少看到他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時候,老師要小朋友們一起出去散步,他都不愿意去。

童童的媽媽聽了老師的話,想了想:每天去幼兒園的時候,童童總會哭;可是,下午奶奶去接又說孩子的情緒很好。媽媽有點擔心兒子不愿意去幼兒園,便問兒子怎么回事。

兒子回答說:“媽媽,他們都不愿意跟我玩!”

媽媽聽了之后,說:“他們不與你玩,你可以主動找他們玩呀?!?

但孩子卻說:“我就不找他們玩,誰讓他們不找我玩的?!?

……

遇到童童這樣的孩子,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呢?聽不懂“話外音”的父母,大多會像童童媽媽那樣,說出“他們不跟你玩,你可以主動找他們玩呀”之類的話,但這時候,孩子往往也會像童童那樣進行反駁:“我就不跟他們玩,誰讓他們不跟我玩的?!彼?,父母這樣說,不但不會消除孩子的煩惱,還會引起了孩子的不快。

如果能夠體會到孩子“話外音”所表達的心情,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大人所理解,想必他會十分欣慰。這時,父母可以說:“哦,他們不跟你玩,你很生氣?”

為了和孩子實現暢通的交流,當發現孩子的表達不再直白而是有些拐彎抹角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深深的理解,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這么小,怎么就學會這樣說話了呢?這都是從哪里學的呀?其實,孩子能夠通過一些非正面的描述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就是孩子學壞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這樣的舉動,只能說明孩子的思考能力加強了,思維活躍程度提高了。

當孩子學會“話外音”這一表達方式的時候,父母完全用不著大驚小怪,應該以平常心對待,積極應對,爭取搞明白孩子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樣,才不會給孩子造成不適感和挫敗感,實現和孩子的暢通交流。

2.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

與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夠被別人接受,其中也包括他們的負面感受。

每次看到孩子出現負面感受時,很多父母就會說:“別這樣,你怎么這么不懂事?!逼鋵?,這樣說等于是在否認孩子的不良感受。這樣做,不但無法使孩子的負面感受消失,還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從而否認自己,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來的負面感受,其實只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要把它想象得多么嚴重。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感受時,家長要冷靜。

那么,該如何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呢?

凱凱正在讀小學三年級,是班上的勞動委員,由于工作過于認真,得罪了很多同學。新學期開學了,班里要選班長,凱凱信心十足地為競選做著努力,但最后卻落選了。

凱凱的情緒十分低落,回到家,他一邊哭一邊對媽媽說:“真是太不公平了!”

得知兒子落選的事之后,凱凱的媽媽心想: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宣泄!于是,便任由孩子盡情地哭。

等到凱凱的哭聲停止的時候,媽媽說:“兒子,媽媽理解你,你的努力媽媽都看到了?!?

凱凱擦擦眼淚,說:“可是,你看到有什么用呢?你又沒有投票權!”

媽媽摸摸兒子的頭,說:“我也有過和你一樣的感受!自己做得很辛苦、很努力,可最后卻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可,這確實是一件讓人感到委屈的事情?!?

“他們根本不了解我,他們只知道選那些馬屁精!”凱凱憤憤地說。

媽媽問:“你為什么認為那些被選上的人都是馬屁精呢?”

“就是!他們在私底下拉攏了很多同學,據說還有人用錢交易,他們的能力根本不如我!”兒子回答說。

“你覺得自己哪方面比他們強?”

“我在數學、英語方面都比他們強!”

“在這些方面,媽媽知道你確實很有能力,但是選班干部并不一定要選最強的呀?!?

……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言談舉止一定要謹慎小心,要努力接受他們的感受。這時候,如果父母的臉色很難看,或者生氣、教訓、批評、訓斥孩子,只會使氣氛變得更僵硬、尷尬,不僅會讓孩子哭得更兇,情緒變得更壞,父母也會更沮喪。最嚴重的是,孩子或許會因為這件事情形成一些不良的個性,比如陰沉、暴躁等。

星期天,媽媽帶著女兒去海邊玩耍。女兒高高興興地在沙灘上跑來跑去,一會兒彎下腰捧起一捧沙子,一會兒又去拾起幾個美麗的貝殼。時間一晃而過,很快就到了回家的時間??墒?,女兒似乎還沒有玩夠,不愿意離開。

媽媽警告她,說:“時間到了,十分鐘之后,我們就得離開。”十分鐘后,媽媽過來拉女兒回家,女兒說:“我不回去!我要玩?!?

媽媽回答:“我知道你玩得很高興,可時間到了?!薄安?,我不走!”女兒掙脫掉媽媽的手,向后退了幾步。

媽媽迎上來,一把抓住她的胳膊,說:“現在我們必須走了,天晚了!”女兒沒辦法,只好跟媽媽離開。

可回到家之后,女兒一個星期都沒有和媽媽說話。

情感是需要發泄出來的,一味地壓抑,只會讓孩子感到更難受,更難控制自己的行為。當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家長最好冷處理一下,先讓孩子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才會心平氣和地與你溝通,這樣的溝通才能順暢地進行下去。

每個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感受,一旦有了喜、怒、哀、樂等情緒,就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表達出來,孩子們更是如此。可生活中,有些孩子卻因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克制自己,即使受了委屈,也會將自己的怒氣和不滿在父母面前隱藏起來。殊不知,這是有害的。

一天,羅杰從幼兒園回家后,心情很低落。他走到媽媽跟前,一臉委屈地說:“媽媽,今天我想玩什么,李銘偏偏不玩什么?!?

“所以你今天很不開心,是嗎?”媽媽問。

“對,我以后再也不跟他玩了。”聽到媽媽的詢問,羅杰覺得有人可以理解他,聽他訴說,他的心情也就沒那么糟了。

“可是,羅杰,你只是為了李銘不玩你想玩的游戲而生他的氣嗎?這未免有些小題大做吧?!眿寢屨f。

“可能是的?!绷_杰忽然覺得李銘并沒有那么可恨。

“你很珍惜和李銘的友情,是嗎?”媽媽關切地說,希望羅杰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是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還是有些討厭他。”羅杰的心情很復雜。

“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但你還是有些討厭他?”媽媽的表情也開始變得復雜。

過了一會兒,羅杰開始分析原因:“過去我們很好,他總會聽從我的話,但現在不同了。”

“哦,你是說,李銘現在不再聽從你了,他在學著自己思考,是嗎?”媽媽開始了解事情的原因。

“不過,李銘比以前更可愛了。”羅杰說。

“所以說,你并不是特別討厭李銘,你覺得他現在很好?!眿寢尠l現,羅杰對李銘的變化并不反感。

“是的,媽媽。他是我的朋友,但我希望他能聽我的,一直以來不都是這樣嗎?如果有時我也可以聽他的指揮,可能我們就不會吵架了,對嗎,媽媽?李銘并沒有錯。”

在孩子們的心中,父母是自己最貼心、最信任的人,因此,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負面感受告訴父母。作為父母,這時應該放下手中的一切事來安靜、專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接受孩子的負面感受。

3.你的感受不等于孩子的感受

為了孩子,父母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因此,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家長們便開始了有意無意的“包辦”,不管在哪種場合,都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很多家長將孩子的事情當成了自己的事情,將自己的想法當成了孩子的想法,同時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感受也是孩子的感受。

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孩子有孩子的感受,大人有大人的感受,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將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勢必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溝通。

韓女士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她覺得孩子就是她的一切。每天一大早,韓女士都要提前半個小時起床,為兒子做好早點,直到兒子吃完了,她才去上班。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她每個周末都要去一趟書店,看看近期有沒有出版什么新的學習資料,只要有,她就會統統買下來……韓女士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辛苦,因為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對于王女士的付出,兒子并不領情。兒子對自己的同學說:“我媽媽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根本就不會征求我的意見,不會考慮我的感受!每天只知道讓我學習學習再學習……從來都沒有主動帶我出去玩過,我不相信她,也不喜歡她!”

……

這實在是一種愛的悲哀!其實,普天之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本應該深愛著對方,可有時卻恨之有加。究其原因,就是做父母的在給孩子付出愛的同時,沒能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沒有主動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樂意這么做。

玻璃柜臺下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冰淇淋。韓紅問女兒:“你想要哪種冰淇淋?告訴媽媽?!?

“我想要草莓的?!迸畠夯卮鹫f。

韓紅說:“這里有個巧克力的?!?

“不,我要草莓的!”女兒否定了媽媽的推薦。

韓紅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草莓的!”

“你不是喜歡吃巧克力嗎?”

“我現在就想吃草莓的!”

“你怎么這么倔,真夠怪的?!表n紅說。

在對話過程中,韓紅一直在否認女兒的感受、判斷,試圖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這樣做,其實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你的選擇、你的判斷,都是錯的。表面上看起來,韓紅是在為女兒著想,是想給女兒找個她喜歡吃的。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想法視而不見。有誰能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所以,父母們,千萬不要以愛的名義摧毀了孩子的感受!

只有孩子從內心接受了父母的關愛,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地為父母的要求付出努力,這樣,才能有所收獲。愛是需要講究藝術的,為了讓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就要多考慮一下他們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多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讓他們體會到理解的溫暖。

4.讓孩子感覺到“你在聽”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犯下同樣的錯誤:當知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些父母不是說:“怎么回事?”就是說:“你怎么搞的?”接著就會給孩子提出一大堆建議。

其實,作為成年人,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事情。在情緒比較激動、生氣的時候,如果有人給你提建議,你是很難聽進去的,即使這個建議很好。這個道理對孩子也同樣適用。只有當孩子安靜下來、情緒平靜的時候,那些好的建議才能被聽進去。

在孩子敘述事情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及時的“嗯”“啊”等簡單的回應,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思路一般都不是很清晰,如果再對他進行狂轟濫炸,他就更沒有耐心去思考了。這時候,就需要學會用“嗯”“啊”等簡短的語言來回應孩子的感受。

家長甲:

放學回到家里之后,趙明滿臉的不高興,對媽媽說:“有人偷了我的作業本?!?

媽媽聽了兒子的述說,問:“你確認不是自己弄丟的,是別人偷的嗎?”

趙明回答說:“是啊,我去洗手間的時候,作業本還在桌子上,等我回來以后就不見了?!?

媽媽說:“你怎么一點記性都沒有?我早就跟你說過,要將自己的東西收好,怎么又把東西給弄丟了!”

家長乙:

放學回到家里之后,田曉曦滿臉的不高興,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的筆記本被別人偷走了?!?

媽媽聽了,淡淡地說:“嗯?”

田曉曦接著說:“課間,我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回來的時候,放在課桌上筆記本就沒有了?!?

“哦,是這樣啊?!?

“我已經吸取教訓了,下次離開座位的時候,我一定把東西收好,這樣我就不會再丟了?!?

比較上面兩位家長的反應,可以肯定的是,第二位家長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不可否認,第二位家長是明智的!如果像第一位家長那樣,只是一味地長篇大論,不僅會讓自己生氣,讓孩子沮喪,而且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傾聽是有訣竅的。

首先,當孩子有了情緒,向父母傾訴的時候,千萬不要光聽不說,而應該安靜下來,認真地傾聽,同時還要給予孩子簡短的回應。

遙遙是個“小不點”,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小臉,大家都很喜歡她。每次放學回到家里之后,她不是親親爸爸,就是抱抱媽媽。

今天,爸爸一回來,媽媽就向他說起了關于女兒的事情:“今天,我一回到家,遙遙就跟我說家里有‘綠色心情’,反復說了好幾次。”

聽了媽媽的講述,爸爸一笑了之。正說著,遙遙跑到爸爸面前,摟著爸爸的腿說:“我家有‘綠色心情’!”說完,就跑開了。

爸爸和媽媽彼此看了看,大笑起來,繼續說著話。過了一會兒,遙遙又跑來了,說了同樣的一句話,這引起了爸爸的注意:女兒今天這是怎么了?

爸爸把遙遙叫了過來:“誰給你買‘綠色心情’了?”

女兒嘻嘻一笑,說道:“爺爺!”

“你喜歡‘綠色心情’嗎?”爸爸問。

“電視里有廣告?!边b遙答非所問地回了一句。

“那你明天把‘綠色心情’帶給老師,讓他們和你一起分享,好嗎?”

“好!”聽了爸爸的話,遙遙愉快地跑開了。這次以后,她再也沒有跑來報告。

生活中,如果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一般都會給予及時的聲音回應,可是,對孩子某些聲音的回應卻比較少。比如:分享快樂的聲音、交流愛的聲音、親近你的聲音……

回應孩子的聲音,可以尊重保護孩子的熱情,在聽孩子述說的過程中,父母不僅要做個好聽眾,還要及時做出回應。

其次,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在聽。

甜甜今年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聰明伶俐、活潑可愛,老師們也都很喜歡她。星期天,小姨帶小表弟壯壯來家里玩。

看到甜甜正在看動畫片,壯壯便跟著一起看了起來。可是,剛看了一會兒,甜甜便拿起遙控器換到了自己喜歡的節目上。壯壯很喜歡看動畫片,看到甜甜換了頻道,便覺得十分委屈。

開飯了,大家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飯。忽然,甜甜叫了起來:“踢我干什么?我的褲子被你弄臟了?!碧鹛鸬恼Z氣中充滿了不耐煩和責怪,并向壯壯踢了一腳。原來,壯壯不小心在桌下踢了甜甜一下。

小姨帶著壯壯走了之后,甜甜的媽媽叫來女兒問道:“今天,你犯了幾個錯誤?”

甜甜痛快地回答說:“兩個!不就是沒有讓壯壯看動畫片,吃飯的時候踢了壯壯嗎!”

“喔!”媽媽生氣了。

“憑什么只能看他喜歡的頻道,我就不想讓他看!他踢了我,我為什么不能還擊?我都跟你說過了,不要讓我和壯壯吃飯的時候挨在一起,你非要那么做!”甜甜大叫著。

聽了甜甜的話,媽媽想了想:“是??!”女兒是和自己提過,她想看《小兵張嘎》,自己不想和壯壯挨著坐……都怪自己沒有聽孩子的話。

文中的情景在很多人家中都上演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和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這需要做父母的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在聽。為了表示父母對孩子的注意,當孩子開口對父母講話時,父母不僅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轉向他,仔細地聽,還要通過“嗯……”“是……”“這么回事……”等簡短的詞語來回應他。

最后,要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告訴孩子。

睡覺之前,杜曉紅和老公來到女兒的房間,發現女兒的褥子有點靠外,便決定幫她向里拉一拉,女兒積極配合。

女兒迅速地上了床——雙層床的上鋪。杜曉紅發出了口令:“一、二、三,拉!”當大家隨著口令一起拉的時候,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原來,由于用力過猛,女兒的頭撞到了天花板。

老公伸出手把女兒從上鋪抱了下來,他一只手扶著女兒,另一只手捂著女兒的頭頂,輕輕地安撫著:“是不是特別疼,沒事的,一會兒就好了……”

杜曉紅趕緊拿了毛巾幫女兒擦淚。女兒的哭聲慢慢變小,疼痛也慢慢減少,她開始與爸爸媽媽交流:“爸爸,你說這樣一撞,會不會影響到我的智力?”

“不會的,放心吧?!卑职只卮鹫f。

“哦。”女兒放心了。最后,女兒的情緒恢復了平靜。

這里,杜曉紅的老公雖然沒有說太多話,但他安慰女兒的語言卻讓孩子心里感到特別安全,同時也使孩子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

在和子女的溝通中,僅僅傾聽和理解是不夠的,父母還必須用語言和他們進行溝通,對他們所想、所感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反應,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告訴孩子。

5.與孩子一起幻想未能實現的愿望

很多時候,越是沒有什么,孩子就越是嚷著要什么。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因此,有些孩子總會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而哇哇大哭。其實,當孩子的愿望實現不了或無法實現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幻想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晚上睡覺的時候,兒子嚷著要吃香蕉。媽媽說:“已經沒有了,明天媽媽給你買?!眱鹤硬淮饝?,就要現在吃。

這么晚了,到哪里去給兒子買香蕉呢?忽然間,媽媽想到電視節目中教的一招:用幻想的方式滿足孩子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愿望。

想到這里,媽媽便立刻跟兒子說:“你很想吃香蕉嗎?”

兒子點點頭,說:“是的。”

“現在太晚了,明天媽媽就給你買大大的香蕉?!眿寢屢贿呎f,一邊伸出兩只手比畫著。

兒子聽了,便把雙手向后一圈,說:“我要這么大的香蕉,好嗎?大香蕉又香又甜!”

“哦,那么大啊!好,明天媽媽就給你買那么大的香蕉!”媽媽附和著。

聽了媽媽的話,兒子沒再鬧,乖乖地睡覺了。

與孩子一起幻想未能實現的愿望,可以讓孩子明白:父母是了解他的愿望的。當孩子知道父母可以體會到他的感受時,就能獲得片刻的安慰,平靜下來。

幻想是想象的基礎,善于幻想的孩子長大以后便會擁有較豐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世界里,孩子們可以通過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來體驗各種喜怒哀樂。在幻想的世界里,孩子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孩子的幻想世界里,參與其中的大多數是家人、朋友,當然更少不了孩子本人。在這一幕幕的“激情演出”中,親情和友情會在下意識中獲得進一步的體驗和豐富。

不要認為孩子的幻想世界是荒誕不經的,其實,這是幫助孩子實現自己愿望的一種良好途徑。為了實現孩子的愿望,可以多加留意幻想的方式。

那么,可以采用哪些幻想方式來實現孩子的愿望呢?

(1)巧用畫畫

在孩子想象力的培養中,繪畫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繪畫不僅可以讓孩子進一步協調好自己的眼力、手力,還能讓他們的雙手、雙眼得到巧妙的配合。

從小學習畫畫,不僅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還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因為不管畫什么,總要先想象,然后才能畫出來。即使有時畫出來的東西凌亂不堪,但也有助于他們想象能力的培養。

那么,該如何使用這種方法呢?

星期六,大雨整整下了一天。閑來無事,皚皚和媽媽一起看了《獅子王》。皚皚很喜歡這部動畫片,看完之后,便讓媽媽帶他去動物園看獅子。

媽媽知道,自己這個地方雖然也有動物園,可里面根本就沒有獅子??墒菋寢層植幌肫茐膬鹤拥呐d致,于是就說:“現在外面在下雨,怎么去呢?”

兒子不高興,非要去。突然,媽媽想出了一個主意:“既然你這么喜歡獅子,那就先把它畫下來吧?!?

“畫獅子?”兒子先是疑惑地看了媽媽一眼,然后興奮地說道,“對啊,我可以畫一頭獅子?!眱鹤语@然很同意這個主意。

“你可以模仿動畫片中的獅子畫。”媽媽建議說。

“可是,動畫片已經演完了!”

“你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邊想一邊畫!”

兒子很快便從書房中拿出了自己的紙和筆,全神貫注地畫起來。雖然和電視中的獅子有很大的差距,可孩子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這位媽媽很聰明,她巧妙地利用了圖畫的效果,讓兒子將自己頭腦中的獅子形象畫在了紙上。事實證明:以圖畫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想象,可以讓孩子獲得片刻的滿足。

(2)多玩游戲

游戲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在游戲中,孩子可以模仿成人的各種活動,比如扮醫生給病人打針治病,過家家以樹葉當菜,學媽媽做飯、炒菜等。

成成是一個7歲的孩子,他的心中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自己長大后能夠像爸爸一樣當一名人民教師。

成成很喜歡教師這個角色,一到星期天,他就會叫上小區里的小弟弟、小妹妹,在空地上玩老師教學生的游戲。當然,每次都是成成當老師,其他的小朋友做他的學生。

每到這時候,成成都會將家里的小黑板和粉筆拿出來,還會借用爸爸的教鞭。

成成教課的時候很認真,如果哪個小朋友做小動作,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他也很有耐心,如果哪個知識點小朋友沒有學會,他就會反復地講解。

每次上完課之后,成成都會和爸爸交流,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爸爸給他提出了意見,他就會積極接受,努力改正。

經常讓孩子做一些游戲,不僅有助于孩子經驗的積累,同時還有利于他們理想的實現。父母不僅要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游戲,還可以親自設計一些游戲,和孩子一起來玩,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愿望,并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愿望。

(3)巧用美工

美工、泥塑等游戲,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想象、創造。孩子們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夸大和美化,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我愿望的實現。

7歲的洋洋是個不愛說話的小男孩。一天,爸爸帶著他到街心公園玩,回到家里后,洋洋有點不高興。

爸爸知道兒子有心事,忙問:“洋洋怎么了?”

洋洋回答說:“在街心公園的時候,有人在玩電動汽車,我也想買一輛?!?

爸爸想了想,他知道這種電動汽車比較貴,沒有幾百塊錢肯定買不來,但他又不想打擊兒子,就想了一個辦法。

第二天,爸爸將兒子帶到一塊空地上,說:“這里有很多閑置沒用的土,這樣,今天我們就用這些泥土捏一輛大汽車!”

洋洋被爸爸的話調動起了積極性,賣力地干了起來。

基本形狀堆好后,洋洋還對汽車進行了修整。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向爸爸要過汽車。

(4)巧用玩具

巧妙地利用孩子的玩具,也可以幫助孩子實現愿望。

星期六的晚上,兒子和媽媽一起看電視。當電視畫面中出現了一片別墅區的時候,兒子不禁隨口說道:“媽媽,如果我們能夠住上那樣的別墅該多好啊!”

媽媽和爸爸相視一笑:“是??!”

第二天,媽媽搞大掃除,等到把家里收拾利落之后,已經到了午飯時間。這時候,媽媽才想起來,兒子一直都沒有出來。

媽媽打開兒子的房間,只見兒子正趴在地板上,擺弄一輛小汽車。地上散亂地扔了一堆玩具。

“兒子,你在做什么?”媽媽湊過去,好奇地問。

“媽媽,我給咱們家蓋了一幢別墅!你快看!我們家的別墅比昨天電視上看到的好多了,不僅有車庫,還有自己的飛機場,更妙的是,我們還有自己的私家火車!”兒子興奮地對媽媽說。

媽媽順著兒子的手指看去,發現大大小小的玩具被兒子擺成了一個圖形,雖然乍一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不過,經兒子這么一說,媽媽還真看到了飛機場和私家火車——其實就是兒子的小飛機和小火車。

當孩子希望自己能夠上太空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個火箭玩具,讓孩子想象出自己坐飛船、上月球的景象;當孩子想當老師的時候,可以讓洋娃娃當學生,讓孩子體驗當老師的樂趣;如果孩子想為媽媽建房子,可以讓孩子用積木來搭一幢小房子……

通過各種方法來讓孩子展開聯想,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還可以幫助孩子實現各種各樣的小愿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6.善問、巧問、啟發式提問

作為家長,要學會“問”,因為“問”也可以引導孩子成功。

不同的問話方式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媽媽的問話中看出其中的差異。

問話一:

上幼兒園的孩子放學了,媽媽來接孩子?;丶业穆飞希⒆雍蛬寢層羞@樣一段對話:

媽媽: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孩子:雞蛋湯、香蕉、米飯……

媽媽:你今天學什么了?

孩子:老師教我們簡筆畫了,我畫了一只小青蛙,老師還表揚我了呢!

媽媽:今天有人欺負你嗎?

孩子:沒有!

媽媽:今天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

孩子……

問話二:

孩子幼兒園放學,媽媽來接孩子?;丶业穆飞?,孩子和媽媽有這樣一段對話:

媽媽:你今天過得怎么樣,開心嗎?

孩子:今天我們做了壘城堡的小游戲,很有意思,我們都開心極了。

媽媽:今天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嗎?

孩子:做游戲的時候,皮特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們都笑了。

媽媽:你今天給小朋友們展示了什么作品?

孩子:我今天畫了一幅世界和平的圖畫。我帶回來了,你回家可以看看。

……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個媽媽比較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第二個媽媽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上。

第一個媽媽的關心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的提問方式會讓孩子過多地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過程,而忽略自己情緒情感的變化。第二個媽媽的問話方式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聊天的欲望,一旦有了表達的意愿,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感觸,進而對明天的生活產生向往。

第二個媽媽的提問方式,內容具體而明確,孩子知道應該如何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說得多,這對父母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活動情況很有幫助。

生活中,父母幾乎每天都會給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學時、下午接孩子放學時、在家吃完飯后等。父母要利用好這段與子女共處的時間,多創造良好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提問”。

那么,該怎樣向孩子提問呢?

(1)問到點子上

當今社會,人們都在為了生存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我們不能只顧在大海中乘風破浪而拋棄了對孩子的關注,身為父母,要多在閑暇時間問問孩子。因為,對孩子進行提問,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想問孩子一些問題,就要將這些問題問到點子上。

兒子已經是一名高一的學生了,為了開闊兒子的視野,每天晚上,錢女士都要和兒子上半小時的網,有時候,兩個人還會對上面的時事要聞發表一些意見。

一天,錢女士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篇報道:“……老人是在4天前來的深圳。老人在路上吃力地蹬著三輪車,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名中學生。中學生見老人碰到了自己,立刻就躺到了地上。老人見自己的車子撞了人,馬上停了下來。他不停地點頭道歉,可是中學生卻不屑地說:“道歉有什么用?先去醫院……”

錢女士看了之后,不禁脫口而出:“怎么會有這樣的孩子?兒子,如果在這件事情中,當事人是你,你會怎么做?”

兒子顯然也很生氣:“只是不小心碰到了,本來是一件小事情,可這個學生卻不依不饒,還召集來一幫人一起對老人進行恐嚇。真不知道當時這群學生是怎么想的,他們怎么就不能設身處地為背井離鄉的老人想想呢?”

為了引發孩子對道德的思考,故事中的錢女士給孩子提出了問題。這里,她并沒有面面俱到地提出很多問題,而是直接將問題提到了點子上。對于這個問題,孩子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案。所以說,提出類似于這樣的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問到點子上。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根據孩子已經掌握的重點和難點,以此來作為發問點,引導孩子。

(2)多用啟發性提問

引導孩子多提問題,能夠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同樣,讓孩子積極地回答問題,也是幫助孩子強化思維的好辦法,其中,啟發性提問作用尤為顯著。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玩耍的時候,如果在你的誘導下自己得出了答案,孩子一定會非常高興,在興奮的同時,他也會變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

王女士平常特別注意對4歲的兒子小北進行啟發性提問。

一天,鄰居家的小男孩兵兵來找小北玩。王女士走到兩個小家伙面前說:“小北,你想和兵兵玩什么玩具就自己去取吧?!?

小北說:“媽媽,我想玩拼插玩具,但兵兵也想玩。”

王女士笑著說:“那你是想換一種玩具玩,還是想跟兵兵一起玩拼插玩具呢?”

“和兵兵一起玩?!?

擔心兒子與小伙伴談不妥,王女士就沒有走開,在旁邊觀察起來。只見兒子與小伙伴小聲地說了幾句話,然后兩個人就開始玩了起來。為了鼓勵和進一步了解兩個小家伙的合作情況,王女士輕輕地走到他們身邊。

小北一看媽媽過來,不等媽媽開口,便興奮地說:“媽媽,快看我和兵兵插的飛機和大炮,好看嗎?”

“真是太棒了!跟兵兵一起玩玩具高興嗎?”

“高興!”

“是你一個人玩拼插玩具好呢,還是跟兵兵兩個人玩好呢?”

“跟兵兵一起玩好?!?

“為什么呀?”

“因為我們兩個人一起玩能夠做出更多好玩的東西?!?

就這樣,王女士在一次又一次的啟發性提問中讓兒子自己總結出來了合作的好處。

對孩子常用的啟發性語言主要有:“你看到的是什么樣子呢?”“你發現了什么不對的地方嗎?”“寶貝真厲害,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下雨會對我們的出行造成不便,但是它就沒有好處嗎?”……

通過這些啟發性的提問來引導孩子積極地思考,從而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這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還能使孩子提高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3)適量采用趣味式提問

孩子的智力是在“好奇——滿足——好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對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于揭開奧秘后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采用趣味式提問的方式。

一天,婷婷一個人在客廳里玩耍,媽媽在廚房做飯。百無聊賴的她對一個精致的芭比娃娃產生了興趣,想拆開看看芭比娃娃的肚子里裝了什么東西??刹痖_以后,就恢復不了原樣了。

當媽媽看到被“肢解”的芭比娃娃時十分生氣,可她壓住了心中的怒火,說:“怎么將芭比娃娃拆開了?”

婷婷舉起手中的芭比娃娃給媽媽看:“我以為她的肚子里有寶貝!”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說:“你將娃娃的肚皮弄了個洞,娃娃不會疼嗎?”

婷婷說:“會!”

“既然你知道,那為什么還要拆開娃娃的肚子呢?”

婷婷說:“要不,你和我一起將這個娃娃重新組裝好吧!”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而把這些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采取冷淡、漠不關心和搪塞的態度,不但不利于孩子智慧萌芽的生長,還會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所以,為了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父母一定要注意提問題的趣味性。

7.注意:提問不是責備的前奏

溝通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要更側重于問答上。要想讓孩子積極回答你的問題,你就得講究提問的方式;而要想與孩子進行更深的溝通,你就得想辦法讓孩子主動向你提問。如此,親子間的溝通便會在融洽的問答中達到最佳效果。

為人父母者每天都會把幾十個問題拋給孩子:今天,你想吃什么?我們周末去哪里?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我們之所以會不停地提問,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獲取“我們充分尊重你的意見”的信號。但很多父母卻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即使跟孩子說話,他也不會好好地回答,只有采取責罵的方式,孩子才會聽話。

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大人責罵孩子的時候,孩子根本就不理會,他既不會和父母頂嘴,也不會表示出反抗,就是不聽話,你罵你的,他做他的。這是一種消極的反抗,時間長了,孩子只會越來越不聽話。

如何向孩子提問是一門學問。孩子有話可說,講述的欲望就會增加。孩子講述得越多,越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有益的問話,不但能激發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如果能附帶上自己的見解,還能讓他的思維更加活躍。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喜歡每天被大人問個不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們的日常問話中,提問常常被當成責問的工具來使用。那么,如何才能杜絕這種局面的發生呢?

(1)把握提問的時機

由于年齡還小,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發現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最好不要向孩子提問題。因為,只有時機合適,孩子才能聽進去。

下午放學一回到家,琪琪便將書包重重地甩到了客廳的沙發上,一頭鉆進了書房。媽媽正在廚房里做飯,發現家里的醬油沒有了,便喊琪琪去買醬油。

琪琪不高興地去了,可回來的時候,卻買回來一瓶醋。

“怎么搞的?都上初中了,怎么連醬油和醋都分不清楚?”媽媽一眼便看到了琪琪手中的東西,有點生氣,因為她急著做飯。

看琪琪板著臉,媽媽問道:“是在學校受什么委屈了?就算是,也不能回來撒氣?。 ?

“我就撒了,怎么樣?”琪琪生氣地回應道。

“這是你跟媽媽說話的態度嗎?”媽媽又擺起了家長的架勢。

琪琪不甘示弱,和媽媽一句接一句地頂了起來……

這個故事中,媽媽和女兒之所以會產生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媽媽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時機。

如果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最好不要向孩子提問題,更不要細問孩子在學校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挨了老師的批評,也不要針對這件事情和孩子展開討論,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孩子的敏感期,稍有不慎,就會爆發“戰爭”。

(2)不要正話反說。

晚飯做好了,隆隆才風塵仆仆地趕回來。看見兒子衣冠不整的樣子,媽媽問:“惹禍了!是不是又打架了?”

隆隆憤憤地說:“我沒打!是別人先推的我!”

早上吃早飯的時候,爸爸看了看楊洋,說:“怎么又沒刷牙?”

楊洋不開心地丟開碗筷,背起書包就走了。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明白你的態度,可以直接說:“你不可以打架!”或者說:“我們現在去刷牙?!卑颜挿粗f,帶有嘲諷的意味,會讓孩子反感。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可將提問變成正話反說。

(3)不要提難以做出判斷的問題。

究竟什么樣的問題是適合孩子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提出的問題至少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因為,讓孩子難以回答的問題會讓孩子徒生不安,感到困惑。

為了豐富兒子的生活,媽媽打算給兒子報個音樂輔導班。

媽媽決定按照兒子的意愿,讓兒子自己做出選擇,便問:“兒子,你喜歡什么樂器?你覺得哪種好聽,我們就報哪個班?!?

兒子想來想去,就是沒辦法做出決定。

見兒子這么優柔寡斷,媽媽生氣地說道:“真沒出息,我和你爸省吃儉用供你讀書,你卻不會做選擇?”

兒子也生氣了,扭頭便走,甩給媽媽一句:“我什么也不學了!”

故事中的兒子可能知道具體的樂器是什么樣子,但他卻不知道哪種樂器適合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征求孩子的意見,就不要向孩子提這些對他們來說難以做出判斷的問題。如果孩子每天都處在這樣問題的連番“轟炸”下,他們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大渡口区| 当雄县| 乐都县| 霍城县| 册亨县| 舟山市| 和田市| 颍上县| 高阳县| 厦门市| 民和| 嘉善县| 璧山县| 丽江市| 喀喇| 禹城市| 城步| 明溪县| 浏阳市| 东阿县| 富民县| 阳泉市| 浙江省| 东山县| 五指山市| 峨边| 潞西市| 文山县| 古蔺县| 潞西市| 永丰县| 宝山区| 郸城县| 平江县| 于田县| 普定县| 东兴市| 泾源县| 海口市| 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