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包辦,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翱翔(4)
- 放養孩子: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100個法則
- 談旭
- 4882字
- 2018-03-29 10:45:28
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用的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干凈。
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折疊及分類放好。
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或給孩子做示范的時候家長應該少說話。如果家長只顧說,那么孩子就沒有時間看你的雙手在做什么,而是注意你的嘴巴。也就是說,你要多做示范少說話。舉個例子來說,你先把面包、裝花生醬的瓶子和小刀子都放在桌子上,然后確定當你舀花生醬的時候你的孩子一定在認真看著呢,最后,給他示范怎么樣一只手拿著面包另一只手在面包上抹花生醬。你示范一遍過后就可以讓你的孩子嘗試一下了,這時候你可以在旁邊告訴他,他的做法是否正確。
讓孩子做家務,應用溫和的語氣、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長權威壓孩子,讓他覺得做家務是一種負擔。孩子做好一件家務事,應給他一些言語上的獎勵,當然也可以給他一些零用錢,但不能讓他覺得這是做家務的條件,否則,他可能會認為撿起自己的襪子,都應收到報酬。
當孩子做家務時,我們總是說要多鼓勵、多贊美孩子,但是請注意,贊美一定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好在哪里。例如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地說:“哇!你好棒!”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真仔細,看,多干凈啊!”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務后,不妨和他坐下來喝杯水、吃點東西,并告訴他:“辛苦了,干干凈凈的看起來好舒服!來,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知道做家務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務的成就感。
總之,家長要讓孩子喜歡上做家務,不要說孩子小,等長大了再做也不遲。如果現在孩子大了,而且不做家務,我們也不要抱怨,從現在開始教會孩子做家務。
9.注意培養孩子在家庭事務中的參與意識
提起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很多家長都會說:“孩子這么小,他懂什么?”家長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孩子也是家庭成員之一,因而家庭的事也是孩子的事,他們也有權參與家庭的決策。家庭的重大財務決策包括:買汽車、買家具、買大型家用電器、買奢侈品等。雖然孩子小還不太懂事,但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不僅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自己很受父母的重視,像個大人,能感受到“主人翁”的責任感和幸福感,而且也才能讓孩子的決策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瞳瞳家的房子裝修時,瞳瞳媽媽把兒子當成了小大人,經常與他商量:
“你喜歡自己房間的墻壁涂什么樣的顏色呢?”
“你喜歡把書架擺放到哪里呢?”
“你認為什么款式的家具好呢?”
有時,瞳瞳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媽媽就會鼓勵兒子發表意見:
“如果是你,你該怎樣做?”
“我想聽聽兒子的意見。”
通過裝修房子,瞳瞳感到媽媽對他特別重視,因此他備受鼓舞,在任何場合都愛表現自己了。現在,他不僅當了班級干部,而且做什么事都“振振有詞”,喜歡主動承擔家里家外的一些事情。
據調查,發現能經常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性格開朗,能關心別人,有較強的集體感和責任心,且遇事愛動腦筋,有較強的自信心;而那些從不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集體意識淡薄,遇事習慣于依賴、等待。可見是否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一般說,凡是參與的過程和結果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就可以讓其參與,否則就不宜讓孩子參與。例如,家里要添置什么日用品,買什么品牌、買什么型號,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旅游前要選擇哪條線路,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旅游……在讓孩子參與商量做決策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想想以前爸爸媽媽在準備類似活動時,都是怎么準備的,帶些什么東西。通過回憶聯想,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提出意見,這樣就順利地介入了決策。
盡管孩子有時候可能還不一定能說出所以然,但當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見時,孩子就會就父母所提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比對,然后作出自己的決策,這正是對孩子決策能力的一種鍛煉。這樣既有利于孩子增長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基礎,因此,家庭教育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意識,培養他的參與能力。家長具體該怎么做呢?
(1)要培養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識
角色是個人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孩子雖然小,父母也要言傳身教地引導他在不同的情況下充當不同的角色。
例如,有的父母為孩子不愿意和來玩的小客人分享玩具感到惱火。這其實就是小孩缺乏角色意識的一種表現,孩子沒有從兒子的角色轉換到主人的角色。怎么辦?父母除了平時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外,還需要在客人到來之前臨時培訓,進行類比說明,開展移情教育。
(2)要培養孩子在家庭中的責任意識
角色意識帶來的必然是責任意識,因為角色決定了一個人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參與家務勞動就是培養小孩責任意識的第一步。
目前有一種從西方國家引進的家庭教育觀點,認為有償家務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這有它的可取之處,但是如果從家庭責任角度來看,這種觀點就值得商榷了,因為它把家庭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變成了一種業務,容易導致小孩的功利思想,使他過于計較自己的利益,缺乏奉獻精神。如果孩子參加家務勞動需要報酬,那么,父母在家庭中承擔的一切家務勞動和無形的精神操勞誰付報酬呢?為什么父母就應該在勞累了一天之后做好一家人的飯菜,而同為家庭成員的小孩洗一次碗,掃一次地,就非要付報酬呢?同為家庭成員,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大家都有責任付出和奉獻,都有義務參與家庭勞動。不給予小孩家務報酬,并不是無視他的勞動,父母可以在一定的時候通過購買他心儀已久的禮物作為補償。這與直接給予他金錢上的報酬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一手交錢,一手勞動的業務關系,后者是家庭成員溫馨的一起購物,共同挑選的親情表達。
(3)要培養孩子在家庭中的權利意識
每個人的權利始終伴隨著責任和義務,責任、義務和權利的主體應該統一,不可分割。也就是說,享受權利的人,同時也要承擔責任,承擔責任的人同時也擁有權利。我們追求民主平等,我們追求以人為本的理念。人人平等的社會雖然在短時期內還很難達到,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家庭成員之間的民主平等做起。例如,當孩子要求你到陽臺上吸煙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是目無長輩嗎?這其實是他的權利;當你的兒子向你索要額外的零花錢時,你會耐心地告訴他你拒絕的理由嗎?你不妨嚴肅地說:“父母是有支付它的義務和責任,但是你也有作為孩子認真讀書的責任。你最近沉迷于游戲之中,荒廢學業,沒有盡到一個學生和孩子應盡的義務,我們很難滿足你的額外要求。”學會適時的拒絕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技巧,但是拒絕的目的不是傷他的自尊心,也不是使他心灰意懶,而是要使他明晰你拒絕的理由,幫助他樹立起正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隨時都能夠得到滿足的小孩在他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或在他現時的學校生活中,如何面對同事或同學的拒絕,如何能夠承受工作和學習中的挫折和打擊。
孩子參與家庭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參與家庭事務的程度應不斷深入,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更多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機會,這對他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10.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他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認清世界,體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來。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鍛煉。縱觀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于思考。
有著“數學王子”之稱的德國數學家高斯,是個從小就善于思考的人。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那年,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后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嚇得目瞪口呆。
在高斯10歲的時候,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1到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后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鐘,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
這時候,老師發現高斯沒動筆,而是皺著眉頭想事情的樣子,于是走上前來問他怎么了,為何還不開始計算。小高斯笑了笑,對老師說,他已經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師被驚得目瞪口呆。
高斯對老師說,他仔細觀察了這些數字,發現這一組數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這樣的等式一共有50個,因此這道題可以化簡為“50×101=5050”。
看完高斯的故事,也許你回覺得他簡直是個神童!其實,神童并非先天資質多么優越,只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思考。高斯正是因為善于思考,所以才做出了令人驚異不已的事。
可是,看看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多數情況下都是一遇到困難,就想從父母或者其他別人那里得到幫助,獲取現成的答案。
實際上,孩子只有從小學會獨立思考,才會更具有創造力,長大后也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作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懂得如何去思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并為自己的人生繪出美好的藍圖。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已經意識到了讓孩子學會思考的重要性,那如何讓孩子學會思考呢?
(1)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存在“父母專制”的現象。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經驗豐富,自己的判斷、決定也是強于孩子的,所以孩子只聽就行了,沒必要參與討論。
豈不知,這樣下去,孩子凡事都依賴父母了,在他的心里會認為,怎么都得聽父母的,自己也就沒有必要發表意見。這樣一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就被扼殺了嗎?
其實,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應當被允許表達意見,不僅僅是他可接受的、安全的話題,而且要允許討論、爭論。這對孩子思考能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如果孩子的意見正確,父母要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在這種鼓勵下,孩子愛思考的積極性就會大大增強,這樣也就達到了父母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目的。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所有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想到的事物都會好奇,想探個究竟。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欲望的反映,也是孩子智慧火花的迸發。
看看身邊那些有主見、有思想的孩子,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為正是好奇心的驅使,使他們樂于探索和思考,并逐漸形成探索和思考的習慣。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父母只要知道,就要準確、通俗地給出答復;如果父母一時不知道答案,就要和孩子一起查資料或者請教別人,最終找到正確答案。這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多為孩子創造思考的情境
在培養孩子愛思考的過程中,父母可采取向孩子提問的方式,這樣會激起孩子了解問題答案的興趣。這種提問,就是一種創造思考情境的方式。
所以,父母可以多帶孩子一起外出游玩、參觀,然后問孩子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或者就某個問題和孩子展開討論,問問孩子他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或者他覺得怎樣會更好,等等。
其實,這種思考情境的創設,除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外,也是保持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的良好渠道。這樣,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民主的氣氛中成長,不會有什么拘束和壓力。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父母不要急于給孩子現成的答案,而應鼓勵孩子自己認真思考一下。如果孩子通過認真思考,還是想不出來,父母可以逐步提示,以此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孩子回答錯了,父母也不要指責孩子,而應耐心地為他講解,同時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來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糾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