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不包辦,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翱翔(3)

6.讓孩子把握自己的選擇權

由于成長的環(huán)境和一些先天遺傳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父母硬要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往往是“強扭的瓜不甜”,效果適得其反。

然而,許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然我行我素地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發(fā)展,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其結果可想而知。要知道,想要獲得成功,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復雜,這期間存在著許多機緣和變數(shù),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所以,人為地去控制或強行塑造孩子,不僅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結果,還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傷害。

一位學者曾對一所中學的150名中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讓人擔憂。學者的問題是:如果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時,怎么辦?被調查的150名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而對于今后準備從事什么職業(yè),90%的學生說要問過父母后才能回答。試想一下,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怎么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呢?因此,要想讓孩子將來能開拓出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父母就要從即刻做起,把選擇的權力還給他們。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十字路口,隨時都要面臨選擇。自主選擇是一種能力。家長要注意孩子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它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的基礎上的。盡管有的孩子年齡尚小,但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們的事應該由他們自己作出決定。如果家長能夠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就會對自己負責。

卡茨是德國著名的生理醫(yī)學家。1970年,因在神經(jīng)和肌肉研究領域,特別是神經(jīng)肌肉傳遞的物理——化學機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yī)學獎。

卡茨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好奇,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一旦感興趣了,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爭個高低決不罷休。他還善于動腦,會找竅門。比如,在做游戲時,伙伴們往往按部就班地忙碌,而他卻總是第一個找到竅門,然后輕松取勝。

然而,在上中學時,他卻遇到了一個不能輕易取勝的對手。那時,卡茨正在學習國際象棋,而他的同桌剛好是國際象棋的高手,結果屢戰(zhàn)屢敗。這對一向以勝利者出名的卡茨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下決心要戰(zhàn)勝對手。

開始時,卡茨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努力,下得越來越好。兩人一到下課時間就擺開戰(zhàn)場“廝殺”,下得難解難分。有時,下得連上課都不知道了。有時即使坐在課堂上,腦子里裝的還是下棋,時刻都在盤算著棋路,制訂自己的對策。后來,他甚至一放學就跑到茶館去下棋,既不做作業(yè),也不復習功課。久而久之,沉迷其中難以自拔了。

老師發(fā)現(xiàn)卡茨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后,經(jīng)過進一步的了解,終于弄清了原因。學校把這個情況迅速通報給了卡茨的父親。父親把小卡茨叫到自己的房間,平靜地問道:“你很喜歡下棋是嗎?”小卡茨擔心父親會責罵他,但父親卻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話,這使他放下心來,點了點頭。“這是不是說明,你不再喜歡讀書了?”父親又問。“不,我當然喜歡讀書。爸爸,這個你是知道的。”小卡茨爭辯道。是啊,卡茨從小就熱愛讀書,并從知識的海洋里獲取了無窮的樂趣,還打算將來當科學家呢。他怎么會不喜歡讀書呢?“可是,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個人只能同時做好一件事;要想把兩件事都做好,是很難的。你很喜歡下棋,想把棋下好,卻把學習的時間浪費掉了。到頭來,學習沒跟上去,棋也未必下得好,這不是兩敗俱傷的事情嗎?”小卡茨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父親嚴肅說道:“所以,我今天叫你來,就是告訴你要做一個決定,就是打算把精力和時間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放在讀書上面,還是放在下棋上面?現(xiàn)在就請你自己做出選擇。不過,我提醒你,一旦選擇了,你就必須努力做好,并且徹底忘掉已經(jīng)放棄的東西。”

小卡茨猶豫了半天,終于戀戀不舍地把象棋收進箱子里鎖起來,決定專心讀書了。不久,他的學習成績就恢復了最好的狀態(tài)。

只有培養(yǎng)孩子學會選擇,學會承擔責任,那么當他有一天長大成人時,他就能夠很從容地面對生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怎么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

7.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學會獨立

剛升入初中的嵐嵐是住校生,與寢室的其他五個姐妹一起生活。

一個星期三早上,大家都醒來晚了,離上課只有幾分鐘了。于是大家都匆匆忙忙穿上衣服,拎著書包就出門了。

大家剛坐下,上課鈴就打響了。語文老師習慣性地拿起點名冊開始點名。點到嵐嵐的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嵐嵐沒來。平時對嵐嵐照顧最多的寢室長小雨開始擔心:“嵐嵐沒有跟上我們嗎?不會還在睡覺吧?”

小雨懷著忐忑的心情掏出書,開始聽課。直到第一節(jié)課快下課了,嵐嵐才上氣不接下氣地趕來。

下了課,小雨跑去問嵐嵐怎么回事,沒想到,嵐嵐愛理不理的。小雨以為嵐嵐出了什么事,心情不好了,就更加急切地追問。這時候,嵐嵐咕噥了一句:“你們起床了都不喊我一聲就走了。”

嵐嵐感到有些委屈,但也并沒有說什么。小雨看到嵐嵐桌上放的是歷史書,驚訝地說道:“咱們今天上午沒有歷史課啊,是政治課。”嵐嵐一聽,慌忙翻書包,發(fā)現(xiàn)帶錯了書。

類似的丟三落四的事情幾乎每天都發(fā)生。嵐嵐不是忘記疊被子,就是忘記打水,輪到嵐嵐值日的時候,宿舍總會被扣分,而且每到周末回家的時候,她都帶回去一大包攢了一周的臟衣服。

離開家,嵐嵐的生活一下子變得亂糟糟的。

現(xiàn)實中有很多孩子都有類似嵐嵐的經(jīng)歷。孩子的獨立性這么差,除了父母平時對孩子事事包辦、百般溺愛之外,一般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孩子的依賴性太強。孩子覺得生活在群體中,很多事情都不必自己操心,反正有大家呢。事例中的嵐嵐就有這種心態(tài),以為起床有人喊,上什么課有人提醒,所以平時就不愿意自己去處理這些瑣事。然而總有出現(xiàn)意外,需要靠自己的時候,這時孩子往往會手足無措。

其次,家長不相信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當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或者試圖幫父母做某件事時,由于經(jīng)驗少往往不能做得很好,很多家長都會嫌棄孩子動作不利索、考慮不周到等而不讓孩子做,甚至還會責怪他們,不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樣,孩子的滿腔熱情受到打擊,以至于他們不敢再去嘗試獨立做事,錯過了很多鍛煉自立能力的機會。

最后,孩子很少有獨自生活的經(jīng)歷。很多學生都是到了大學才第一次離開父母,他們從小到大沒有過完全脫離父母,自己照顧自己的經(jīng)歷。當某一天突然離開了父母獨自生活的時候,他們就會對很多從沒有獨立完成過的事情感到手足無措。

父母不敢放手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立,那么他們長大后就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經(jīng)不起困難和挫折的打擊,遇到事情也沒有主見。他們在生活中無法很好地照顧自己,就像事例中的嵐嵐一樣,什么事情都弄得一團糟。

所以,家長們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自立,做一個能扛得住事情的人,那么就要對他們“狠”一點。

(1)讓孩子自己去醫(yī)院看病

對于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如果遇到感冒發(fā)燒等不算很嚴重的病時,父母不妨讓他們學著一個人去醫(yī)院。沒有了可依賴的人,他們就不得不自己完成掛號、找醫(yī)生、付錢買藥這個過程。在與醫(yī)生護士打交道的時候,其實他們就已經(jīng)學會了在脫離父母的情況下如何自己處理生活中的困難,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他們的自立自強意識。

(2)讓孩子積極參加競賽

對于學校里組織的大小競賽,比如書法大賽、歌唱比賽、數(shù)學競賽、球賽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或者可以直接承諾孩子如果參加了比賽就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這樣孩子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會自己為比賽做各種準備,并主動與老師同學溝通。通過參與比賽這樣一個平臺,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業(yè)技能,還可以鍛煉孩子獨自思考問題、獨自克服困難的能力。

(3)當班級組織集體活動時,鼓勵孩子當“領隊”

當班級組織春游或者辯論賽等集體活動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主動請纓”當小組的組長或者領頭人。小組的大事小事都會經(jīng)過“組長”來決定,這樣的話,孩子肩上扛著小組的榮辱使命,他們心里有些壓力了,就不會想著去依賴小組的其他成員,而是思考著怎么管理好自己的隊員,怎么為自己的隊員們做好榜樣。漸漸地,孩子就會形成堅毅、獨立的性格,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被打敗。

8.讓孩子在做家務中體味獨立的快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語重心長地告誡父母們:“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趼。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勞動是最關心、最忠誠的保姆,同時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

做家務是孩子獲取勞動機會的最簡單的方法。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做家務。五六歲的孩子已經(jīng)到了能夠自立的階段,鼓勵他參與做家務,他會更愛這個家,也使他學會了責任、自理和獨立思考。

做家務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復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為其他家人服務,從小學著為家中盡一份心力,便可培養(yǎng)出責任感。因為家務本就是家中每個人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生活在一起,自然都有責任參與整理和打掃。

不僅如此,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所以從中獲得自信。

孩子在做家務的同時,也是培養(yǎng)其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的過程,熱愛勞動不僅僅靠的是一種理論說教,更多的是通過孩子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chǎn)生的。對孩子來說,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了解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孩子日常的家務勞動鍛煉正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如果在他的記憶中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也很難激發(fā)他進一步的求知欲望和熱情。

通過和父母一起承擔家務勞動,還可以讓孩子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

張曉滿13歲了,已經(jīng)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她換衣服的頻率越來越高,這直接加重了媽媽的負擔。于是,媽媽決定找她談談。媽媽說:“寶貝,媽媽工作很忙,你已經(jīng)13歲了,可以為媽媽分擔些家務,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記的話,就只好穿臟衣服了。”張曉很痛快地點了點頭。

一周過去了,媽媽發(fā)現(xiàn)洗衣機里塞滿了張曉的臟衣服,她很生氣,于是很嚴厲地批評了張曉,張曉答應媽媽下次不會忘了。

接下來的一周,張曉還是沒有洗,臟衣服更多了,洗衣機里已經(jīng)放不下了,它們都堆在了張曉屋里,幾乎占了一地,最嚴重的是張曉已經(jīng)沒有幾件干凈衣服可以換了。媽媽決定對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張曉有她的應對辦法:她從臟衣服堆里撿出稍微干凈的衣服繼續(xù)穿,就是不肯自己動手把它們洗干凈。

幾周過去,張曉已經(jīng)再也揀不出一件稍微干凈點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媽媽的態(tài)度絲毫沒有改變,張曉沒辦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凈了,此后,張曉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來洗,而且她發(fā)現(xiàn)洗衣服并沒有她想像的那么難。張曉甚至還漸漸開始幫媽媽做其他的家務了。

雖然做家務的習慣可以從小培養(yǎng),但是家長也必須了解,孩子的年齡越小,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不可能將家務做得完美,要懂得欣賞寶寶用心和認真做家務的過程,而不要只以結果為標準去評判孩子。另外家長還要引導孩子做家務,以下是幾種可參考的方式。

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經(jīng)過哪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

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開始,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并告訴孩子需要多少米。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懂得節(jié)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阿拉善右旗| 甘肃省| 大邑县| 天气| 宿迁市| 汉川市| 毕节市| 伊宁县| 屯留县| 泰来县| 右玉县| 定边县| 平利县| 莒南县| 平潭县| 江都市| 辽宁省| 河西区| 屏东市| 常山县| 呼图壁县| 西安市| 景德镇市| 汶上县| 彭阳县| 涪陵区| 永和县| 宜君县| 仪征市| 许昌市| 临武县| 张家川| 浦江县| 无为县| 奉化市| 灌阳县| 涞水县| 郎溪县| 兴宁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