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包辦,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翱翔(2)
- 放養孩子: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100個法則
- 談旭
- 5171字
- 2018-03-29 10:45:28
正是在琳琳媽媽的教導下,小小的琳琳才學會了這么多的生活技巧。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做事情時,總是習慣于上前包辦或者幫忙,殊不知,這些不經意的幫助或限制會挫傷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和獨立的意識,同時也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做的結果會造成今后孩子在處理一切事物時認為自己無能,不愿意去嘗試,甚至逃避,進而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喪失信心。
這些父母之所以這么做,是害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因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就等于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
希爾頓是美國希爾頓飯店的創始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注重培養他的勞動實踐能力。
有一天,天剛亮,父親就把希爾頓叫起來,把一個大約兩米長的草耙交給他,并且用愉快的聲調說:“你可以到畜欄里工作了。”小希爾頓接過這個比他的個頭高兩倍的草耙,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勞動。就這樣,希爾頓少年時代便在父親的帶動下,邊讀書邊干活,養成了勤勉和善于經營的本領。
希爾頓上學后,父親專門開辟了一塊地給他,讓他自食其力,學會耕種賺錢。他在地里種上青菜,每天放學后就跑去松土、澆灌和施肥。等青菜收獲了,他便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時,他的第一個顧客往往是他的母親。當他接過母親手中的錢時,他總是深深地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同時也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倍加珍惜。
學校放假時,小希爾頓就跑到父親的商店里去打工,跟父親學做生意。父親教他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業務,如何衡量信用,如何與顧客討價還價,如何揣摩顧客的心理需求,如何進貨退貨,以及如何在緊要場合保持心平氣和。有一次,父親讓他幫助進貨。他一個人跑到離家幾百里的地方,一去就是十幾天。在這樣的磨煉中,他得到了許多經驗,膽子也越來越大,迅速地成為了一個出色的小生意人。正是這些必要的訓練和寶貴的經驗促成了他日后的成功。
培養孩子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但父母的責任不是將孩子牢牢地抓在手里,讓他們無法動彈,而是對孩子適當放手,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里翱翔。因此,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辦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將來,包括學習、工作以及事業的成功,都要靠他們自己去闖、去努力、去奮斗。而這一切,沒有自立自強的意識和精神,是很難取得滿意結果的。父母應該明白,獨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一課。
羅伯特·湯森說:“人最終要獨立地走向社會,就必須擁有自主獨立的能力。因此從小就培養自我意識,培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和實踐能力。自我發展本身也是個人對自身的一種反思。正是從這種反思中人才不斷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獨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只有一個人具備了獨立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比較容易地適應社會,擺脫逆境,把握機遇,發展自己。所以,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另外,做家長的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規律,即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所以,在看到孩子做得不好時,不要求全責備,也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去代替他,這樣等于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家長們要看到在孩子自己做事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發展,這是價值所在。孩子只要自己愿意做事,不管做得如何,家長都應該鼓勵他,孩子獲得鼓勵后就會感到自己有了自信,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它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
4.培養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能力之一。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讓孩子從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會由易到難,學會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如穿衣、學習整理床鋪等。這些事看上去雖小,但實際上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鍛煉機會,無形中讓孩子學到獨立生活的能力。
阿翔是個聰明的男孩,他的學習成績很好,所以父母在家什么都不用阿翔干。阿翔沒事的時候就在家打打游戲、上上網。阿翔的家離學校比較遠,父母擔心阿翔在路上太辛苦,到了學校已經沒有充足的精力學習,因此,盡管他們的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會開車接送阿翔上下學。
一天晚上,阿翔的爸爸接到阿翔爺爺的電話,爺爺說阿翔的奶奶生病了,讓他們趕快回老家看看。阿翔的父母立刻向單位請了假準備回老家看望阿翔的奶奶,考慮到阿翔已經上了初中,課業很緊,便沒讓阿翔回老家。父母和阿翔說:“爸爸媽媽回老家估計得三四天,你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給你這幾天的生活費自己買飯吃吧,上學不要遲到,路上騎車的時候要小心啊。”第二天,爸爸媽媽就回老家了,阿翔一個人留在了家里。
父母走的第一天阿翔就遲到了。早上沒有人喊阿翔起床,他自己也沒有定鬧鐘,醒來的時候就快八點了,被子來不及疊,早飯也顧不上吃,阿翔趕忙洗洗臉就打車去了學校。
中午回家的時候阿翔買了很多零食,吃完后把垃圾袋擺滿了桌子。阿翔也懶得收拾,看了一會兒電視就騎自行車去上學了。
晚上回到家,阿翔簡單地寫了寫作業就去打游戲了,早上的被子正好還沒疊,阿翔躺下就睡了。就這樣,阿翔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天,家里被他弄得亂七八糟,整個人玩游戲也玩得沒有了精神。一天下學回家的時候,阿翔不注意看紅綠燈還騎得特別快,便和其他的自行車撞上了,車筐撞得變了形,阿翔的腿和胳膊也都被劃傷了。
阿翔的父母不放心阿翔,看阿翔奶奶的病有了好轉,阿翔的媽媽便回來了。一到家,阿翔的媽媽就看見滿屋子的垃圾,阿翔的臟衣服扔了一房間,被子也沒疊,阿翔的媽媽很是生氣,一邊收拾屋子一邊埋怨阿翔:“這孩子這么大了,怎么不會照顧自己呢?屋子也不收拾,天天吃零食……”中午阿翔回來了,媽媽本來準備好好教訓他一頓,結果看到兒子胳膊上的傷便不忍心再說他了:“你這是怎么弄的?怎么這么不小心?”“不小心和別人撞了一下,只蹭破了點皮而已。”阿翔無所謂地說。
等阿翔的爸爸回來后,阿翔的媽媽便把兒子這幾天的情況和他說了一番,倆人都很擔心兒子將來的生活。“兒子這么不會照顧自己,咱們怎么能放心他以后一個人出去上大學?”
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于家庭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之所以什么都不會做是因為沒有機會嘗試。因此,父母要盡量為孩子創造動手的可能性,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時,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自信心。父母不要總認為孩子小,許多事情都舍不得讓他做而事事代勞,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機會練習,漸漸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會做了。
而很多孩子常常由于年齡小,所有他們早期出現的勞動熱情往往會給父母增添一些麻煩,可能要浪費父母一點時間,甚至還會糟蹋一些東西,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能因此輕易地放過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能力范圍,給孩子分配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必要的時候,父母還要耐心講解,反復示范,甚至手把手地教,再逐漸放手讓他獨立操作。
5.創造機會,鼓勵孩子自強自立
一個人若是生活能力強,就意味著獨立性強,具備生活能力的人,一般的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人,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至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早日能夠獨立,那么就應該教會他如何去從事工作,并養成習慣。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自強自立的人,是每個家長的心愿,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當孩子擁有了獨立的能力時,他的學習能力會更好,他的耐挫能力也會更強。
現代的孩子若要像跑出去的小獅子,無論在什么環境中都能順利地成活,就需要父母注重孩子獨立性的鍛煉,讓孩子早早體驗獨立的生活。
有一位母親為了培養兒子的獨立性,給了兒子2元錢,囑咐兒子1元錢買香菜,另外1元錢可以去買根冰棍,算是對他的獎勵。兒子極不情愿去買菜,雖然他已經5歲半了,可是他從來沒辦過這樣的事,平時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母親告訴兒子,在自己像他一樣大的時候,早就能買醬油,幫家里辦事情了。做通了孩子的工作,看著孩子離開的身影,母親一邊慶幸,一邊擔心。慶幸的是孩子長大了,能幫自己做事了。擔心的是,害怕孩子出現危險。等了半天,孩子還不回來,母親就跑出去尋找孩子。剛出樓道口,便看到兒子小小的身影,左手提菜,右手吃冰棍,笑瞇瞇地回來了。母親高興地夸獎孩子真乖,兒子也一個勁兒地向母親敘述買菜的經過,原來,他是讓院里一個大姐姐陪他一起去買的。兒子還真有辦法,自己膽子小,倒會找陪同。雖然不是兒子單獨完成的這項工作,但母親依然覺得兒子是很棒的,畢竟是第一次幫父母去買菜,以后多鍛煉就會好的。
由此可見,有時候父母大可不必過分擔心自己的孩子,更不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自有他的辦法。只要告訴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識,大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早一點體驗獨立的生活。父母只需像朋友一樣站在兒子的身邊,做他的參謀和啟蒙老師,但最終的決定權一定要交到孩子手上。當發現孩子的一些決斷明顯欠周到時,父母可以在與孩子共同探討的過程中,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后再讓他調整自己的決定。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既然父母已經把一些事情交給孩子去做,就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不要因為害怕把事情做砸了,就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為孩子犯錯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可以借此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后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在孩子沒做好事情時責罰他,這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父母經常這么做,就會扼殺孩子自主做事的積極性,會讓孩子畏縮不前,不敢嘗試。
教育孩子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然而,在我們的身邊,獨生子女居多。對待孩子,家長們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陽,全家都圍著他一個轉。殊不知,對孩子過分寵愛,過度保護,過多照顧,生活上包辦代替,給孩子穿衣、喂飯、整理玩具等等,是在剝奪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這將直接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生活能力低下,依賴性強,意志薄弱。如果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不要說鑄就天才了,只會培養出低能兒。
雖然父母為孩子做一切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如何愛,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孩子年齡較小,獨立性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動力,是孩子全面發展的基點。一個孩子有了初步的獨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愛動腦筋想問題,獨立地從事一些活動,往往在身體、智力、情緒、性格、意志等方面發展較快、較好。如果家長過分“關心”、“保護”,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就會缺少鍛煉的機會,進而影響他們各個方面的發展,日后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婷婷是家里的獨生女,媽媽總是把她的生活事無巨細安排得十分周到,但婷婷卻對媽媽的勞動不屑一顧。她總是不耐煩地說:“媽媽,你煩不煩?我自己也能獨自處理好自己的生活。”
媽媽想,那不妨創造一個機會,看看她到底行不行。于是,在一個周末,爸爸出差之后,媽媽留下了一張字條后也走了。字條上說:“外公病了,我需要去照顧他,所以,也許三天,也許一個星期,我不會在家,希望寶貝能照顧好自己。”媽媽走的時候想,看你怎么生活?離開媽媽,你是無法生活的,我要讓你知道這個道理。
媽媽走后的第一天,婷婷盡情地玩耍,把房間搞得天翻地覆。第二天,她醒來一看,房子里亂糟糟的一片,不能再這樣瘋玩了,要好好安排一下,把房間打掃干凈了再玩。
一個上午過去了,婷婷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中午還照著菜譜給自己準備了午餐。
三天后,媽媽回來了,當她看到整潔的房間和女兒時,突然間覺得自己很無知,“原來,孩子是具備獨立做事的能力的。看來,以后要多給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
當然,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獲得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對孩子來說,在他的發展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
自立與自強總是結合在一起的。自強,意味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自立,意味著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頑強拼搏。美國的學生中有句這樣的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也是這個意思。
一個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著依靠別人,依靠別人的人長大以后是沒有出息的。靠自己的雙腳走出人生之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人,不僅會擁有美好的生活,還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自立就是靠自己勞動來創造生活,不依賴別人;自強就是不安于現狀,勤奮進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向上。一個事事依賴別人的人,必然會無所作為。靠自己的勞動創造生活的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