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讀到英國青年作家阿蘭·德波頓的小說《愛上浪漫》之后,我的第一感覺便是好看,真想不到作者能夠舉重若輕,把人世間最為復(fù)雜的男女關(guān)系中的種種心態(tài)分析得如此透徹,如此生動。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更對其明快流暢的語言,風趣幽默的情節(jié)有了深切的認識。德波頓在分析一些性質(zhì)嚴肅的問題時,絲毫不帶有學究氣。他只是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列舉在讀者面前,然后再旁征博引,條分縷析,娓娓道來,不由使人不信服。無怪他的書籍近年來會備受好評,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自弗洛伊德以來,心理學家對人的各種情感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而男女之間的戀情更成為重點研究的對象,諸如愛情產(chǎn)生的條件、美貌的標準、異性吸引力、性倒錯等無不成為熱門的話題。就在我將近譯完本書之時,在報紙上讀到了一則消息。這條消息介紹了近年興起的進化心理學家基本理論。以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大衛(wèi)·巴斯教授為代表的這些學者在過去十年中,將達爾文的理論應(yīng)用于一個全新的領(lǐng)域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根據(jù)他們的說法,人類的嫉妒心理是一百萬年前在非洲平原上產(chǎn)生的。在非洲熱帶無樹大平原上,男人必須提防通奸行為,免得浪費資源,省出好不容易搞來的食物喂養(yǎng)別人的后代。女人可能對男人四處尋歡感到不舒服,她們真正感到威脅的是,如果自己的男人對另一個女人真正迷戀而不可自拔,那么誰給她們和孩子帶來食物呢?嫉妒是人類為了促進生殖而發(fā)展的心理機制,男人對性方面的不忠更為嫉妒,因為它會促進成功的生殖行為。女人對于情感上的背叛更多地表現(xiàn)出消沉和抑郁,因為男人的背叛可能意味著自己會餓死。當然,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反對者認為,嫉妒并非進化論的產(chǎn)物,而是同后天的文化有關(guān)。
無論你同意與否,這種研究對我們了解人類感情這種極其復(fù)雜的心理活動是很有啟發(fā)的。同樣,《愛上浪漫》也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
《愛上浪漫》是阿蘭·德波頓繼《愛情筆記》后發(fā)表的第二部小說。它的故事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新穎之處。全書寫的是一個名叫艾麗絲的英國姑娘的一段愛情經(jīng)歷,情節(jié)圍繞她同男友埃里克相識、相愛直至最后分手而展開。與通常的愛情小說不同的是,作者在講述故事的同時,還以哲學、心理學的觀點對女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對她和男友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書中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問題,例如,“你怎樣才能了解對方?”“愛情、性和血拼有什么關(guān)系?”“你讓我成為怎樣的人?”等等。
在《愛上浪漫》中,作者扮演的既是故事的講述者,又是心理醫(yī)生。德波頓引用了經(jīng)典著作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用極其生動的語言把一些相當深刻的道理解釋清楚。他從哲學的角度對存在于人的感情生活中的一些古老的問題進行探討,幫助戀愛中的男女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對方。因此,德波頓的作品是一種特別的混合體,既是小說,又是哲學的想象,書中既有妙趣橫生的描寫,又有深入細致的分析。為了把問題說透,作者在本書中也插入了各種圖表、公式、地圖。不妨認為,這部小說可以比作是一部愛情指南,它可以用來幫助青年男女識破戀愛中的謊言,辨明真相,從而少犯一些愚蠢的錯誤。
正如歌德在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寫的小詩《綠蒂與維特》中所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男女之間,兩情相悅,本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但愛情中既有甜蜜,也有痛苦。相愛的雙方或合或分,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對其中的是是非非,當事人往往很難說得清楚,外人更難作出簡單的價值判斷。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一切放到哲學和心理學的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對雙方的性格、出身等方面進行客觀的分析,那么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原因的。這正是德波頓在書中的做法,在這方面,德波頓自然具有很好的條件,他畢業(yè)于劍橋大學,主修哲學,知識淵博,同時生性幽默,觀察敏銳,在文字上有很高的造詣,因此他在書中對各種心理狀態(tài)的分析,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盡管書中談到的是一對英國青年,但他們的故事可以說具有普遍的意義,我們在閱讀中,不難發(fā)現(xiàn)書中的人物似曾相識,許多場景并不陌生。
正如在《愛情筆記》中一樣,德波頓將一個很平常的戀愛中的一些普通事件以優(yōu)美的筆法寫出來,演化成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而富有創(chuàng)見的研究,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夠做到的。無論你對德波頓在書中的種種分析是否完全同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種探索是很有意義的。
劉凱芳
2003年1月于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