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8評論第1章 黑塞的生平與《漂泊的靈魂》
故鄉與少年時代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
“在不來梅與那不勒斯之間,在維也納與新加坡之間,我看過不計其數的美麗城市……可是,在我所知道的城市中,最美的還是納格爾河畔的卡爾夫。那是席瓦本黑色森林里的古老小城。”正如黑塞自己所說的,卡爾夫的確是溫馨的美麗小城。在今天,清澈的小溪依然靜靜地流過布滿森林的小丘,潺潺的水聲,總是不禁令人發出思古之幽情。他甚至認為和少年時代終日垂釣于旁的石橋相比,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廣場也顯得微不足道了。對黑塞而言,這絕不夸張。雖然他在出生地居住的歲月并不長,可是卻特別懷念這里,他曾多次描述卡爾夫和周邊的情景。卡爾夫雖然不大,但也有郡公所,知名的新教出版社也在這里。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小城,隨著季節的轉移,空氣中總是充滿了新鮮的干草氣味和又酸又甜的蘋果芳香。在這里,城市與鄉村、文化與大自然融合成了一體。只要提起卡爾夫,不論是垂釣的地方,或老人那令人感到害怕的怪癖,以及小狗和小鳥,少年黑塞都了如指掌。這些都在《心靈的歸宿——在輪下》和《美麗的青春》等作品中醞釀出獨特的氣氛。
卡爾夫不僅是黑塞出生的故鄉,也是他文學的故鄉,從納格爾河到涅卡河的席瓦本地區,誕生出南勒、赫夫、梅里克、赫爾達林等許多詩人。黑塞的詩人氣質也植根在這樣的沃土上,該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更培育出他的文學涵養。因此黑塞寫了40篇描繪鄉土的散文作品,以及《制皮匠之鄉》兩卷,此外,描述故鄉的詩也有不少。年輕時即離開故鄉,而又如此多彩多姿地描寫故鄉的作家并不多見。對黑塞來說,少年時代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卡爾夫雖然遠離主要道路,但黑塞一家人和廣大的世界卻有著密切的關聯。父親約翰涅斯·黑塞是德國北部的俄國后裔,出生于波羅的海的亞斯特南,年輕時即立志為新教傳道,在瑞士的巴塞爾接受完教育,然后到印度從事傳教。黑塞的母親瑪麗出生于印度,她的父親是著名的傳教士赫爾曼·肯德爾特。赫爾曼·肯德爾特是在德國南部被稱為“圣經肯德爾特”的牧師家庭出生,也是著名的印度學者。黑塞的母親也是詩人,和英國傳教士艾森巴古結婚后,在恒河上游從事艱苦的傳教。丈夫病故后回到卡爾夫父親肯德爾特家里,在新教出版社幫忙處理一些工作。約翰涅斯·黑塞也在印度染病歸國,奉巴塞爾傳教本部之令到卡爾夫擔任助手。于是,瑪麗在32歲時和小5歲的約翰涅斯再婚,于是誕生了詩人黑塞。
就這樣,黑塞在富饒的德國詩人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接受了世界公民般的血統,和東方發生密切的關聯。這對他的思想和文學的進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外祖父赫爾曼·肯德爾特,精通希臘語和梵語等多種語言,同時也研究基督教與印度的宗教。黑塞就在這位偉大的外祖父神秘的感化下成長。他在《魔術師的童年》自傳式的片斷中說,小時候很希望將來成為一名魔術師。這一定是受到充滿神秘氣氛的外祖父的影響。并且正如他所盼望的,他成了語言的魔術師,也就是詩人。
可是,在體驗故鄉那獨具山川與森林之美的大自然,以及外祖父那融合東西方宗教的精神世界之前,4歲的黑塞和一家人移居到了巴塞爾,父親決定在傳教本部致力于海外傳教的工作。巴塞爾是橫跨萊茵河的新舊兼具的文化都市,日后黑塞就在此以新進作家的姿態躍登文壇。他就在郊區的傳教總部,和蝴蝶、蒲公英以及藍天為友,在孤獨的草原上成長。他是個性格內向、頑固而又激烈的孩子。就連極有耐心的母親也常感嘆他的難以管教。黑塞也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過人。從4歲起他就能創造出歌曲之類的東西,用自己的旋律在口中哼唱出來。詩人的美麗狂熱似乎已經在他的心中激蕩了。直到他找到用創造來發泄為止,黑塞的迷惑始終不曾間斷。
9歲時黑塞回到了卡爾夫,因為父母又要協助外祖父處理新教出版事業。在以后的8年歲月里,他從故鄉的人與自然中攝取了一生也寫不盡的素材。用他纖細的感覺去體味喜悅與眼淚,幸福與不幸,善與惡,明與暗。這些感情反映在《我的幼年時代》《兒童的心》《中斷的上課時間》等短篇,以及《在輪下》和《彷徨少年時》等長篇里。看到污穢和罪惡不但在神圣的牧師家里出入,也在有如天使般的孩童心中浮現,使得他感到恐怖顫栗,同時也對此懷著莫大的好奇心。這促生了他日后從事文學創作的萌芽。
離開神學預備學校前后
對黑塞而言,和外祖父以及父親一樣成為新教牧師,似乎是一開始就決定了的。因此從墨爾布隆神學預備學校畢業后,在杜賓根大學專攻神學是明擺在眼前的一條路。如果能以公費完成學業,保證一生可以成為受人尊敬的牧師。可是黑塞與生俱來的流浪者性格,使他主動離開這條安全又穩當的路,但也因為這樣的墮落和受難,才有詩人黑塞的誕生。
為了準備精英云集的神學預備學校入學考試,黑塞離開家,轉學到哥賓根的拉丁語學校(主修古典語的高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太任性,父母從教育的觀點出發把他送到外地就讀。嚴格但理解兒童心理的校長,掌握了黑塞反抗的心理。總算沒有白費心力,他通過考試,1891年9月進入墨爾布隆的神學預備學校,但只在此就讀了半年左右。那里的自然景色極其平凡,有一片小小的水塘,另外還有疏疏落落的森林和耕地。并且有12世紀建成的羅馬式教會建筑,高貴典雅。也有據傳是16世紀浮士德博士嘗試煉金術而慘遭殺身之禍處的浮士德塔,陰森恐怖。在墨爾布隆的生活,給黑塞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在輪下》,在《知識與愛情》中,也以瑪莉亞布隆之名以此作為舞臺。最后的巨作《玻璃珠游戲》中的宗教團體也使人聯想到墨爾布隆。雖然他是很痛苦地離開了此地,但日后墨爾布隆卻成了他文學的無盡泉源。就讀神學預備學校前后的心境,他在《心靈的歸宿》中有近乎事實的描述,可是根據當時的書信,他的寄宿生活似乎比小說里寫的更快樂一些。并且,“從13歲起,就一心想做詩人”的心情已經非常明確,而且愈來愈難以抑制。另外,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和一板一眼的寄宿生活不斷地壓抑他內心的欲求,最后終于演變成“內在的暴風雨”爆發出來。
1892年3月7日,他逃離神學預備學校。雖然這只是一時的沖動,但老師們卻把他視為危險人物,對他另眼看待,因而黑塞身心失去平衡,為失眠和神經衰弱而苦,結果這一年的5月退學,被送到距離幾小時路程的保爾療養地,交給以精神療法聞名的牧師治療。可是他借錢買手槍,有自殺的傾向,情況異常。于是為了轉變他的心情,又把他送到了巴塞爾的老朋友家,托付給別的牧師照管。
情況終于有些穩定下來,因此,這一年的11月轉學到肯席達特的高中。他的年紀比同班的學生大兩歲,古典語雖然出類拔萃,但法語和幾何卻落后很多,想跟上進度實在是非常吃力。這時候他又賣掉了教科書去買手槍,使母親感到惶恐不已。這個脫軌的學生終日沉迷在屠格涅夫和海涅的作品里,只有詩才能激起他的熱情。父母認為做詩人,生活無法獲得保障,而他對自己的詩才也沒有信心,找不到可以走向詩人的路。再三彷徨的結果,被老師視為異端的天才學生終于結束學業,為11個月的高中生活譜下了休止符。
休學后立刻到亞史林根的書店當見習生,但3天后就逃之夭夭了。看起來黑塞做什么都不行,將來不像是會有出息的人。他自己也陷入了絕望,寫出憂郁的歌曲,用自己的節奏唱出來。為了這個孩子弄得身心交瘁的母親,一邊聽他唱悲哀的歌曲,一邊為這個彷徨迷惑的孩子不斷地祈禱。母親的愛終于使黑塞重新站了起來。自我毀滅的《在輪下》中的男主角沒有母親,是小說和事實的最大差異。
大約有七個月的時間,他幫父親處理工作,有時候也做做園丁的工作。可是看到母親備受骨頭軟化癥的折磨,實在不忍心再讓她操心,于是1894年6月,17歲的他到卡爾夫的工廠做見習工。神學預備學校的高材生開始做磨齒輪的工作,他的起步比同班同學晚了許多,肉體上受盡痛苦,精神上也感到屈辱,但現實的生活給了他很好的鍛煉。他一面勞動,一面將家里豐富的世界名著藏書全都看完。他明白想成為詩人唯有靠自己的力量。他在文學領域中獨自摸索學習,雖然遭逢了不少失敗,但正是由于這刻骨的悲痛經驗才使得黑塞成為了詩人。創造新東西的詩人所產生的苦惱比一般人大,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另一方面,在做見習工的同時,他也向姐姐學英語,考慮移民到巴西去。可見他依然處于彷徨中,但已經從絕望的渾渾噩噩中重新站起來卻是不爭的事實。黑塞在晚年的《玻璃珠游戲》中說:“神送給我們絕望不是要殺死我們,而是想喚醒我們心里的新生命。”這可能是從他少年時代的親身體驗中所發出的肺腑之言。
作詩的書店店員
一年三個月的工廠生活,無論是從鍛煉身心方面看來,或是從了解勞動者以及實業世界看來,他的汗水都沒有白流。可是黑塞仍舊希望以書為業,他從報紙的求職廣告上應征工作后有了消息,便立刻辭去了工廠的工作,1895年10月,到不遠的大學城杜賓根的赫肯豪書店當見習員。如果從神學預備學校正式畢業,本來應該成為那里的大學生的,但現在卻是賣書給大學生的身份。他忍受這種自卑感,誠實勤奮工作的同時,除熱忱地閱讀歌德與浪漫派的作品,也嘗試作詩。19歲時,首次在維也納的小雜志發表詩作。三年后成為正式的店員,在經濟上也能自立。1899年,22歲時的他便自費出版了處女詩集《浪漫之歌》。同年一家聲譽不錯的出版社也出版了他的散文小品集《午夜后的一小時》,并得到利魯克的賞識,但這兩本書都只賣出了五十多本,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的起步。但是不久,《浪漫之歌》受到《山的那一方》的詩人卡爾·布塞的激賞,黑塞的《詩集》(1902年)因而加入新德國詩人雙書的行列中。
可是,老板很看不慣寫書的店員,這一年的秋天,黑塞轉到巴塞爾的舊書店。同時,到瑞士和意大利北部旅行,使他逐漸從自虐的憂郁和幻想的唯美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新的世紀開始時出版的詩文集《赫爾曼·洛雪爾》雖然還充滿杜賓根時代世紀末的憂郁氣氛,但也顯出從那里脫離出來的痕跡。同時也表露出黑塞獨特的抒情和富有音樂性的文體的魅力。這本書得到了柏林近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社費舍的好評。1904年,該社出版了《鄉愁》,這部教養小說以清新的文體和生動的生活感情獲得廣大讀者的廣泛回響。黑塞在27歲時一舉成名。在長久彷徨之后,這算是遲來的春天。
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成為暢銷作家,但他并沒有去柏林,而是在萊茵河畔的鄉下和大他9歲的瑪莉亞結婚,開始了原始的田園生活,和白云流水相伴的日子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獲。在那里,他完成了自傳小說《在輪下》與音樂家小說《生命之歌》兩個長篇,還有《美麗的青春》等許多中短篇,以及詩與隨筆。在勤快地寫作的同時,他也擔任慕尼黑《三月》雜志的編輯,這份雜志對批判諷刺皇帝獨裁統治不遺余力。
在這期間,妻子為他生了3個男孩,看似一切都很順利,但作家生活帶來的倦怠感,以及對歐洲感到厭倦,1911年夏天起直到年底,他前往新加坡、蘇門答臘、錫蘭等地旅行,寫成詩文集《印度紀行》。東南亞的殖民地當然不能激發他沉滯的心,但卻加強了他的世界主義意識。回國后搬到瑞士首都伯爾尼郊區居住。具有藝術家氣質的鋼琴家瑪莉亞夫人,憂郁癥愈來愈嚴重,家庭面臨危機。黑塞把他的苦惱寫成了小說《藝術家的命運》,無疑道出自己婚姻生活破裂的先兆。唯一維系夫妻關系的愛子的死亡,陷入離婚的窘境,可是男主角還是克服了一切悲傷,為藝術而活了下來。這本小說出版后,那5年之間,現實中的黑塞就是以這樣的意志活下來的。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黑塞以《朋友啊,放棄那種筆調!》的評論,呼吁文化人不要煽動憎恨敵國,要求停止盲目地贊美戰爭。這是“愛比憎恨美,理解比憤怒強,和平比戰爭高貴”的人道主義訴求,黑塞立刻被德國視為背叛者、賣國賊而受到彈劾,也受到新聞媒體的排斥。他陷入了困境,但依然主張和平主義的立場,同時為慰問德國俘虜積極工作。有同樣的主張,同為戰爭犧牲者的羅曼·羅蘭,與黑塞產生了共鳴,拜訪他在伯爾尼的家并結為摯友。對孤立的黑塞而言,這是他心靈上的最大支柱。兩人那基于和平與人道的友誼,一直持續到羅曼·羅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去世為止。后來黑塞將政治隨筆集《戰爭與和平》獻給羅曼·羅蘭,兩人的書信也加上黑塞的水彩畫插圖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黑塞清算過去的一切,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上,為恢復本來的自己,嚴格地反省內在的心靈,以辛克萊的筆名發表問題小說《彷徨少年時》。這本小說對戰敗后成為虛脫狀態的德國青年產生雷擊般的刺激,影響深遠。無名的新人獲頒柏林市新人文學獎——方達諾獎,不久便發現作者是黑塞,于是收回新人獎,改以黑塞的作品出版《彷徨少年時》。歷經失去祖國、朋友、收入、家庭的苦難,第二個黑塞誕生了。
戰爭中的壓抑已經解除,創作欲有如泉涌。黑塞一個人住在瑞士南部的蒙達紐拉,開始寫有強烈色彩的《克林梭最后的夏日》以及具有精神分析手法、風格迥異的中篇。創作童話《梅爾恩》橫跨了和平明朗的時代與黑暗艱苦的分裂時期。但是,為了活下去,是需要某種慰藉的,因此黑塞從戰爭末期開始畫水彩畫。文與詩及畫的作品《流浪》與《畫家的故事》(均為1920年)就是這樣誕生的。他在嚴格自我追究的創作中獲得了愉快的解放。
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前后
通往內在心靈之路的巔峰是副標題為“印度之詩”的《悉達多求道記》(1922年)。這是借用釋迦牟尼出家以前的名字寫成的故事,描述追求領悟的人的體驗。熱愛花紅柳綠的萬象,肯定一切原有的形態,以此作為最高境地的志向。可是大戰后的現實社會,不論國家還是個人都走向追求物質的利己主義,失去了神,靈魂也變得輕薄。在這樣的世界里,黑塞感覺到自己脫離了這個社會,成了局外人。為神經衰弱與神經痛所折磨的他,在溫泉療養期間執筆的《溫泉療養客》、長篇《荒原狼》以及限定版的詩集《危機》中,嚴厲批評了現實社會,并且也對自己的矛盾、丑惡及虛偽進行批判。
在這期間,他和精神病惡化的妻子離婚,和無名的年輕歌手露蒂·布恩卡結婚。第一任妻子大他9歲,而第二任妻子則小他20歲。他的再婚只維持了3年左右,在描述露蒂所帶給他的歡喜與失望的《危機》(1928年)中,他已經提到了妮儂女士。曾經是諷刺畫家杜魯賓之妻的妮儂不久離婚,1931年在蒙達紐拉的新居和黑塞結婚。端麗而理智,又有高尚教養的妮儂成為黑塞最好的秘書,也是最佳的終身伴侶。和她結縭(指女子出嫁)后,黑塞不安定的生活以及創作終趨安定,進入成熟的境地。《知識與愛情》就是象征靈與肉的兩個靈魂的排斥與友情的美麗故事,與精神分裂癥的狂躁曲《荒原狼》相對,《知識與愛情》是用溫暖的血調和了的奏鳴曲。
終于獲得安定之際,又因為希特勒的暴政,使作為瑞士公民的黑塞無法獲得安寧。他在險惡的政治情勢下,寫出追求真善美和信仰的人們到光之鄉巡禮的超現實的故事《東方之旅》。而后再為戰爭與雜文文化的20世紀寫出《玻璃珠游戲》,描述高度精神文化的理想之鄉。這本融合東西學藝與睿智的大作,無法在戰爭中的德國出版,只能在瑞士戰戰兢兢地刊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1946年,這成為頒發給黑塞諾貝爾文學獎的直接契機。
此外,年老的黑塞也獲得了幾個大獎,但因痛風和眼疾的關系,他不得不放棄撰寫長篇作品,只在小品和詩里表現出回味無窮的人生觀察。特別是將讀者視為“共同苦惱者”的他熱心地給讀者寫信,并且把竹和山茶等東方植物種植在庭院里,以此寄思于禪,度過精研生死之道的晚年。而就在凝練出一首表白熱愛生命的詩作后的一個夜晚,也就是1962年8月9日結束了他85年的一生。
總之,基本上作為一個杰出詩人的黑塞,無論小說、散文、隨筆、評論,都在涌現那顆銳敏、深邃、致密心魂的洞察。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他自己每一階段的心靈自傳,淋漓洋溢著真摯的告白,可是他那不流于唯美、浪漫、矯情,充滿誠懇和犀利解析的風格,如詩如畫的節奏,宛如小提琴和鋼琴的合奏曲,時而悠揚,時而低沉,帶著濃郁詩質的鄉愁和對生命執著的熱愛,使黑塞的作品引起無數讀者群的共鳴。
他對生命的謳歌是歷經戰斗、人世、折磨和歷練之后的徹悟,不是蒼白、淺薄、強說愁的無謂感傷。如果人生注定是往而不返的征程,而且是單程的生之歷程,那么黑塞的作品確實能超越時空,傳播給每一位愛好文學、熱愛人生的人真實而又足資啟發的佳妙訊息,帶給我們面對命運挑戰的勇氣,因為黑塞是真誠的兄弟、勇者的榜樣。他愛過、生活過、受傷過,但是他裹傷再戰,而且把每一階段的足跡留給世人,他的作品就是活生生的印證。
新潮文庫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