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孩子傷在童年: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
- 方向蘋
- 3043字
- 2019-01-04 10:54:58
2.懦弱的媽媽卻有一個霸道的女兒
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吃飯,她帶著她的女兒,年齡不過六七歲的樣子,披散著頭發,神情淡漠,全程都不怎么理會周圍的人,好像這個世界和她沒有什么關系一樣。我對此感到好奇,但令我更好奇抑或是吃驚的是,這個小女孩特別自立。我們吃的是火鍋,如果換成其他同齡的小孩,可能還需要在父母的照顧下吃飯,但是這個小女孩完全不需要媽媽的照顧,她可以自己拌調料,自己盛湯,自己下菜,自己夾菜,看到桌上沒有自己喜歡吃的那道菜,徑直叫來服務員自己點菜,全程都沒有詢問過她媽媽和其他同桌人的意見。我驚嘆道,這個小女孩怎么這么會照顧自己!大概到哪里都不會餓著自己、凍著自己,到哪里都不會讓自己吃虧吧!果然,她的媽媽說:“我女兒個性有點強,到哪里都不會吃虧,到哪里都是我行我素,不太理會別人的眼光。”
然而,我的這位朋友性格可一點都不強勢,不但不強勢,甚至有些軟弱,當然她有時會用“善良”來包裝這種軟弱。所以我有些好奇,她女兒的強勢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是她刻意培養的嗎?
朋友說道:“不是,我從來都沒有刻意培養過她的性格,是她自己長成這樣的。”
這一點我是相信的。我的這位朋友是位單身母親,和女兒相依為命,我很多時候都很難想象一個性格如此善良、軟弱的女人帶著一個小女孩是如何生活的,小女孩又是如何從她并不強大的媽媽那里尋找到安全感的。但是現在,看到一個如此“自立”的小女孩站在我面前,我相信了,當一個孩子無法從外界尋找到更多安全感的時候,她會在自己的性格中自動生長出強大的一面來保護自己。
每個孩子都會用性格來保護自己
性格反映的是一種心理特征,它由人的心理需要發展而成。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女孩沒有爸爸保護自己,也沒有強大的媽媽保護自己,更沒有一個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完整溫暖的家庭給自己力量,那么她該如何更好地長大?她只有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變得強大、強勢甚至霸道,才不會被別人欺負,才能從自己身上得到力量,才能尋找到一種叫作“安全感”的東西,至于這種強大是否真的強大,這種安全感是否一種真實的存在,一個小女孩是不會有這種思考的。
所以說,性格和自己的心理需要密切相關:當我的心理需要強大的力量時,我就必須在外在發展出強大的氣勢來保護自己。性格不僅反映的是自己和撫養者之間的關系,它也反映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當一個小女孩覺得這個世界不夠溫暖時(單親家庭的孩子得到的愛相對來說是不夠的),她的內心和外表也會變得較為冷酷,以此來抵御這個不夠溫暖的世界。比如,這個六七歲的小女孩臉上淡漠的表情,在眾人面前我行我素的言行,無不表現出一種和她這個年齡不相稱的“酷”,而大多小孩子身上都有的那種天真、可愛、溫柔,在她的臉上卻少有看到。
如果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互為鏡子,那么就可以說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其實就是世界對待我們的方式,一個小女孩如果對這個世界比較冷酷,那一定是因為她首先感受到了這個世界對她的冷酷(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小女孩的爸爸以及她的爺爺奶奶一家都是比較冷漠的人),因此她只能以冷酷還擊,因為這是她習慣的方式或者說這是她會的方式,這個世界教會她什么她就還給這個世界什么,家人沒有教給她溫暖,所以她也不會用溫暖的方式來對待他人。所以,性格既可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適應這個世界發展而來的,也可以是從家人那里學到的;孩子的性格既可以和父母的性格相同,也有可能和父母的性格完全不同。
所以,一個善良、溫和、懦弱的媽媽完全可能有一個強勢、霸道、酷酷的女兒,只是,這個外表強勢的小女孩內心是否一樣強大是值得懷疑的。女孩的媽媽說她的女兒雖然個性強,做什么事情也很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但卻非常怕黑,晚上不敢獨自睡覺,必須有人陪,而且必須開著一盞小燈睡覺,每當這個時候,她就覺得自己的女兒一點都不強勢,內心的脆弱和不安全感比其他的小女孩要嚴重得多。這就說明,小女孩的強勢和霸道只是一種假象,一種虛張聲勢,一種保護自己的外殼,她的內心其實一點都不強大,反而相當脆弱和沒有安全感。
當一個人的性格過于弱或者過于強的時候,其心理可能是不夠健康的,真正的強大是平和,平和地對待這個世界,當你需要張牙舞爪地對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你的內心感到恐懼不安,所以才需要用一個過于剛強的外表來保護過于柔弱的內心,而這樣的人通常是不快樂的,只有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心一致時,他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的性格很強勢,她的內心就是強大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的內心脆弱而又不安。
請“看見”孩子真正的內心
了解孩子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現,還要“看見”孩子真正的內心,只有看見孩子的內心,你才知道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性格,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快樂,才知道從哪方面入手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看到性格背后的心理成因
這個小女孩有她特殊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環境,但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會用性格來保護自己”。比如,內向的孩子內心都比較羞怯,對于和他人交往沒有自信,所以會用沉默和他人保持距離,于是我們看到內向的小孩大多沉默寡言,寡言是他們保護自己羞怯內心的一種方式;外向的小孩內心比較渴望受到別人的關注,所以他們的言行常常比較夸張,愛說愛笑嘴甜,以此來吸引別人的關注,夸張的言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到他人的忽視和冷落;還有一種小孩比較怕失敗,所以他們行事強勢,處處都要爭第一,是為了保護自己無法承載失敗的內心。每一種性格都有匹配的心理動機,性格就是這樣保護自己的內心的。
不要強迫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
“看見”了孩子的內心,你就會明白性格為什么這么難以改變,因為改變性格不僅意味著改變一種行為方式,更意味著改變自己的內心,而改變自己的內心是最難的,因為這意味著不讓他做他自己,這會讓他痛苦。所以,請不要強迫一個內向的孩子多說話,或者一個外向的孩子少說話,請不要強迫孩子改變他們的性格,因為這就是最適合他們內心的性格,擁有這種性格他們才能感到“安全”、舒服和快樂。
“看見”孩子的內心
單純了解孩子的性格還遠遠不夠,這無法讓你真正讀懂孩子,讀懂孩子還要“看見”孩子的內心,看見強勢的背后是脆弱和缺乏安全感,看到沉默寡言的背后是對人際交往的懼怕,看到“人來瘋”的背后是害怕受到冷落和忽視……當你看到了這些,感受到了孩子的感受時,你就理解了他的行為,進而能夠接受(允許)孩子的行為,不管孩子的行為是“好”是“壞”,那都是讓孩子內心感到最舒服自在的一種方式。
當你“看見”了孩子的內心,你會發現,孩子不再“折騰”了——冷漠的孩子可能不再冷漠,沉默的孩子開始和你交流,鬧騰的孩子開始變得安靜……當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受、被允許時,孩子就愿意把真正的內心袒露在你面前,不再偽裝自己,而是試著讓自己的外在和內心趨向一致。所以,“改變”孩子的性格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那就是——要“看見”孩子的內心。
“看見”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孩子的感受,這是創造和諧親子關系的基礎,不需要你刻意去做什么,“看見”的力量比任何教子技巧和方法的力量都大,因為“看見”是接納、關愛、包容和重視,會讓孩子感覺到被父母“愛”著,只有愛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的孩子不需要再刻意用性格去保護自己,他會變得柔軟、溫和、平靜、熱情、喜歡與人接觸……
性格與環境的關系有兩點:一是指人的性格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被環境所影響;二是指人會有意識地改變性格去適應環境或對抗環境,當對外界環境感到不安時,一個孩子也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以免自己受到傷害——躲在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中,這,似乎是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