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孩子傷在童年: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
- 方向蘋
- 3188字
- 2019-01-04 10:54:58
Part 1 有和諧的親子關系就會有好的性格
世界上最幸運的事情就是上天能賜予我們好父母,好父母會給予孩子和諧的親子關系、愉快的相處模式和高質量的愛,而這一切造就了孩子的性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性格的好壞是由父母決定的。
1.自信的父母培養出了一個自卑的孩子
有一次參加一個朋友聚會,席間大家聊起孩子的話題,其中一個朋友說他的兒子是一個非常不自信的孩子,但讓他困惑的是,他和妻子都是非常自信、非常優秀的人,為什么孩子卻這么不自信?他們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也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孩子,為什么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當他征詢我的看法時,我并沒有急于給他具體的建議,而是向他講了我另外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有位不太熟識的女性朋友,面容姣好,身材苗條,開了一家小小的幼兒園,經營得還算不錯,雖然談不上多么成功和優秀,但生活也算無憂。可她卻說自己過得不快樂,常常對生活感到迷惘,尤其是對自己非常不自信,無論是在陌生人面前還是在家人面前,她都不敢主動去爭取什么。
我對此感到很納悶,眼前的她明明是一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人,為什么會感到自卑呢?后來的交流讓我得知,她和父母的關系不是很親密,尤其是和媽媽的關系。原因就是她的媽媽不欣賞她,從小到大她很少從媽媽那里得到肯定,反而經常受到媽媽的批評和指責,無論她做什么事情,無論她做得怎么樣,媽媽似乎總是不滿意。
我問她:“你的媽媽是個什么樣的母親呢?”
她回答:“我的媽媽很優秀,她和爸爸在我童年時就開始開辦工廠,并把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媽媽是個略微強勢的人,但她的強勢是有資本的,因為她非常能干和自信,她經常說只要她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小時候我很崇拜媽媽,但在媽媽眼里我卻是個無能的小孩,我學習不夠優秀,膽子不夠大,長得不夠漂亮,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總是達不到她的要求。因此,媽媽對我不是大聲指責就是唉聲嘆氣。小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三名,很高興地告訴媽媽,媽媽卻說:‘全班第三名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考年級第一名!’有時候考得不好,媽媽就更不高興了:‘現在就考得這么差,將來你可怎么辦?’我想學鋼琴,媽媽卻說:‘學習都學不好,鋼琴能學好?’聽到這些話,我總是感到很沮喪,從此便很少和媽媽談起我的事情。但是我原本還算不錯的學習成績卻越來越差,后來勉強考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學。大學畢業后,我立刻從家里搬了出來,因為我非常害怕再聽到媽媽那些打擊我的話,那些話從童年就伴隨我一直到現在,讓我每次聽到都感到非常沮喪和絕望?!?/p>
在許多人看來,我這位朋友真的不算“無能”,她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還算不錯的生活,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從未因此自信過,就像小時候,她的媽媽從不相信她能做好一件事一樣。
講完我這位女性朋友的故事,我問聚會上的這位朋友:“她是因為這樣不自信的,你的孩子是因為什么不自信呢?”
這位朋友突然明白了,他驚呼道:“我一直以為孩子不自信是孩子的問題,原來,是我的問題!”
孩子是否自信來自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絕不僅僅是遺傳,更多的是環境的影響,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及相處模式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環境,所以孩子是否自信并不僅僅取決于有沒有自信的父母,而更多取決于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信任。
嬰兒脫離母親溫暖而又安全的子宮來到這個冰冷而又陌生的世界時,都帶著莫大的恐懼,他們除了會吸吮母親的乳汁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會,這種無力感怎能讓他們不恐懼呢?后來,他們開始慢慢接觸這個世界,如果他們一伸手,父母就說:“你不行!”他們摔了一跤,父母就說:“你看,我早就知道你會摔跤?!彼麄儎倓傆辛艘稽c進步,父母卻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其他孩子比你強多了?!蹦敲春⒆舆€敢再去嘗試嗎?還會對即將要做的事情充滿興趣和信心嗎?一個自卑的孩子就這么誕生了。
沒有天生自信的孩子,也沒有天生自卑的孩子,孩子的自卑與自信都是父母親手“塑造”的,但父母并不自知,卻還在那里哀嘆:“唉,我的孩子怎么這么不自信呢?”他們并不知道,孩子是否自信最初并非取決于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而是取決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這其實并不難理解,孩子在這個世界面前是弱小的,當他以弱小的力量去挑戰這個世界時,內心一定是恐懼不安并伴隨挫敗感的,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不是給予他們溫暖和鼓勵,而是習慣性的打擊,那么孩子的內心將是絕望和崩潰的,在這種情況下,想讓孩子形成自信的內心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孩子是否自信與父母是否自信沒有直接關系,而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有直接關系。你相信孩子,孩子就相信他自己。孩子的精神和身體一樣都需要父母的“喂養”,但有些父母只注重給孩子吃喝,卻忘了給孩子的精神補充能量,那么孩子當然不可能有強大的內心。
父母如果總是否定孩子,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或者對獲得父母的愛沒有信心,那么長大以后他對獲得別人的愛也沒有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會受到上司的重視、同事的歡迎或異性的青睞。所以,一個孩子如果童年時沒在父母那里獲得信任,長大后即便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他也難以像健康的人那樣自信(除非他在成年后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因為童年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及心理暗示一旦形成會不斷在以后的人生中呈現。比如,我那位女性朋友,即便自己有不錯的生存能力,依然不自信。比較知名的例子是著名影星梁朝偉,他曾經公開袒露過自己是一個極不自信的人,貴為影帝依然不自信,我們大膽猜測也許與他童年時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有關。
愛與欣賞比孩子是否優秀更重要
一個不自信的人很難感到幸福,因為他無法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也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而是習慣于從外在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但外在難免讓自己失望。所以,父母有責任讓孩子從小就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中國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學習成績好就笑臉相迎,一旦考得不好就冷漠對之甚至冷言冷語批評指責,這給孩子一種感受:我學習好父母才喜歡我,學習不好他們不會喜歡我,而真實的我有可能學習好也有可能學習不好,但父母喜歡的不是這個真實的我,而是他們理想中的我,這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壓力,對父母是否真正愛自己產生一種懷疑,或者說對自己是否有能力讓父母愛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即無論孩子是什么樣的,父母都愛孩子,都肯定孩子存在的價值,都從內心深處接納孩子,那么孩子才會接納和喜歡他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才會真正的自信,這和是否優秀無關。如果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總是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無法讓父母和自己滿意,那么他的內心依然會自卑。但一個表面看起來不怎么優秀的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欣賞和肯定,那么他也會是個自信的孩子。
所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用一些所謂“優秀的標準”來摧毀孩子的自信。
用欣賞教育代替批評教育
雖然中國的父母近些年來已經意識到了欣賞教育比批評教育更可貴,但似乎更習慣于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夸獎孩子,而不太會在孩子表現不好時鼓勵孩子。中國的傳統是嚴苛教育,中國的父母又羞于向孩子表達愛,這造成了孩子極少在父母那里得到溫暖和鼓勵,尤其是在遭受失敗的時候,父母的習慣性批評往往使孩子失去再次挑戰的勇氣甚至自暴自棄。哪怕是在孩子取得很好成績的情況下,父母依然會說:“別太驕傲,你離最好還遠著呢!”嚴苛、批評加上謙虛使得孩子無法真正自信。
批評教育會壓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欲望、自由表達的欲望以及嘗試和創造的欲望,這樣的孩子不但無法實現與父母之間真正的親密,還可能走向叛逆,當然,也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人。而欣賞教育能激活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的心靈回歸自由,真正為自由而活,從而變得自信。
孩子可能天生就是自信的,因為“無知者無畏”;也可能天生是自卑的,因為他們的內心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摧毀。而決定孩子是走上自信這條路還是自卑這條路的關鍵就在于父母如何選擇。
我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評價中,如果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評價過低,我們的自我評價也會較低,長大后就不太相信別人對我們好的評價,而壞的評價又很容易讓我們的內心崩潰,即我們無法客觀地面對評價。也就是說,你童年時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將會投射在你以后的人際關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