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孩子傷在童年: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
- 方向蘋
- 2934字
- 2019-01-04 10:54:58
3.“以慢制快”的小侄女
我有一個小侄女,我媽媽負責每天接送她上下學。最令我崩潰的是每天早上,從小侄女還沒起床開始,媽媽的催促和嘮叨就不絕于耳。
“快起床,快起床,時間不早了!”
可小侄女永遠都不會“快”起床,她每次都是慢慢的、再慢慢的……
媽媽并不是個急性子,但非常有時間觀念,尤其是上學這種大事,她覺得怎么可以慢待呢?于是,她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小侄女:“快點!動作快點!早飯都涼了!”
小侄女仍然以她千年不變的速度慢慢地洗臉、刷牙、吃早飯。這個過程仍然伴隨著媽媽不停的催促和嘮叨:“為什么動作這么慢?自己不知道著急嗎?不怕遲到嗎?快點,快點呀,要遲到了……”媽媽一邊催促,一邊訓斥,聲音里充滿了急躁、焦慮。
天哪,我幾乎要崩潰了,忍不住說媽媽:“不要再催了,她難道不知道遲到的后果嗎?就讓她遲到一次好了,這樣她下次就知道快了。”
媽媽聽到我的不滿,暫時閉上了嘴,但第二天,她依然開始她重復了無數遍的催促和嘮叨。
侄女只不過偶爾到我這里住一兩天,我已經受不了媽媽的嘮叨了,不敢想象,侄女每天是怎么度過的。但更讓我無法理解的是,侄女好像對奶奶的催促和嘮叨毫無反應,從來沒聽到她表達過不滿。難道侄女已經習慣奶奶的嘮叨了嗎?
我對這個問題十分好奇。
媽媽不僅每天要催促侄女上學,還要催促她快點吃飯、按時喝水、快點做作業、早點睡覺,但無一例外,侄女在做這些事情時唯一的特點就是:磨蹭、拖拉、慢。
我感到非常奇怪,侄女并不是一個慢性子的孩子,也不是一個遲鈍的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玩耍,只要她投入去做,語言和動作一點都不慢。比如做作業,奶奶越催促她,她做得越慢,可只要她爸爸在家里,不到半小時她就把作業做完了。而這時,因為有她爸爸管她,也就聽不到奶奶的催促和嘮叨。
這時,我才發現,侄女只有跟奶奶在一起的時候才慢,而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做事情都很快。看來,侄女的慢和奶奶急躁的催促、訓斥和嘮叨有直接關系。
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有一次,我問侄女:“為什么奶奶越催你,你越慢呢?是不是奶奶催你、訓斥你,你也很煩呢?所以你故意用慢來反抗奶奶的催促,間接表達對奶奶的不滿?”
侄女用力地沖我點了點頭:“嗯。”她眼睛里滿是驚喜,大概是因為我理解了她的心情。
“那你怎么不直接向奶奶表達你的不滿呢?”
“唉,奶奶都是為了我好,我怎么可以向奶奶表達我的不滿呢?爸爸知道了會罵我的。”
拖拉的性格原來是這樣造成的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它最初來自于一種關系,即孩子與父母或其他撫養者之間的關系,性格是這種關系的外在表現。當奶奶用訓斥、催促和嘮叨來表達對侄女的不滿時,侄女只能用故意拖拉來被動反抗,以此告訴奶奶:我對你每天的訓斥和嘮叨非常不滿。但奶奶沒有意識到拖拉是侄女表達不滿的方式,反而認為拖拉就是孩子的性格。但是,如果侄女一直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奶奶的不滿,拖拉很可能就成了她的習慣,而習慣最終又形成性格。
侄女為什么會用拖拉來反抗奶奶的訓斥和嘮叨?因為性格具有平衡心理的作用。每一個人的情緒都需要找到一個出口,用故意拖拉來被動還擊奶奶的催促和訓斥,侄女的不滿情緒就宣泄了出去,她的心理就得到了平衡,這種平衡讓她能夠繼續忍受奶奶日復一日的訓斥和嘮叨。侄女的心理模式就是——一邊忍受,一邊尋找自我平衡,找到了平衡,就繼續忍受。而故意拖拉就是她反抗奶奶、尋找內心平衡的手段。
但拖拉恰恰是奶奶無法忍受的。正是因為奶奶無法忍受,侄女才用它來“被動還擊”奶奶的“攻擊”,因為她知道,這樣最有殺傷力,最能讓奶奶抓狂、焦慮,因為奶奶的訓斥和嘮叨同樣讓她感到焦慮。
是什么造成了侄女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奶奶的不滿?正是奶奶不當的教育方式。催促孩子快一點當然沒錯,但不停地訓斥和嘮叨就是不當的方式,哪怕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但對孩子同樣是傷害,因為它忽視了孩子的感受。人的心是不講道理的,即便大人的意圖是好的,出發點是愛孩子的,但方式如果是粗暴的,孩子一樣會感到憤怒。而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是一種攻擊,每個人在遭受到攻擊的時候都會本能地還擊,只不過有人直接還擊,有人被動還擊。
但孩子為什么選擇了被動還擊的方式?一是因為在父母面前,孩子是弱者,他們不敢直接向父母表達不滿,有些父母也不允許孩子表達不滿。二是因為孩子理智上認為父母是愛自己的,他們也在乎父母的愛,因此不愿意或不愿意直接表達憤怒。但憤怒又是壓抑不住的,只好被動攻擊。他們內心的潛臺詞是:我不能直接表達我的不滿,但我可以用你討厭的方式讓你生氣。
有時我們無法理解,急性子的父母為什么會有一個慢性子的孩子,細心的父母為什么會有一個粗心的孩子,愛說話的父母為什么會有一個沉默的孩子,現在你明白了,孩子身上那些你無法容忍的性格缺點恰恰是你造成的。
每一種憤怒都需要表達
這種相處模式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如何讓父母和孩子走出這種傷害?其實并不難,就是允許孩子表達不滿或者憤怒,并讓孩子用直接、合理的方式表達,同時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或表達方法
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中可能都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拖拉、粗心等,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在合適的時機提醒他改正,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他的缺點,更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訓斥他,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他就是這么粗心,同時讓孩子心中產生逆反心理:既然你認為我粗心,那我就粗心給你看,以此對父母進行被動攻擊,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孩子雖然弱小,不敢和父母直接對抗,但他依然有自己表達憤怒的方法,因為憤怒的情緒是很難壓抑的,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來表達,即便這種方式是不合理的。
父母不要認為孩子有錯,就可以隨意訓斥,犯了錯的人也應該得到尊重;也不要認為他們是孩子,而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就可以不注意方式方法,孩子應該和大人一樣得到同等尊重。
讓孩子學會直接表達不滿
其實每一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不當教育方式的傷害,但為何有的孩子沒有采取被動還擊的方式來攻擊父母?這是因為他們能夠采取正確的、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這一方面和他們的性格有關,天生就擅長表達情感和情緒;另一方面是父母為他們創造了一種安全的表達情緒的氛圍,他們允許孩子表達不滿,孩子也知道直接表達不滿不會受到父母的責罵,所以他們會直接還擊父母:“媽媽,不要再催促了,我很煩!”或者“爸爸,請注意你的態度,簡直像個暴君!”而父母接收到孩子表達的不滿時,不但不會暴跳如雷,反而會主動反省自己。如此,孩子就不會用被動攻擊的方式傷害父母。因此,做一個民主開放的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表達情緒的氛圍,允許孩子直接表達對自己的不滿,孩子自然就不會形成被動攻擊的性格。
表達憤怒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永遠都沒有明顯憤怒情緒的孩子才有問題。而父母也可以通過孩子的憤怒表達來反省自己,憤怒反而成了親子關系的協調劑。被動攻擊即便是一種不好的表達憤怒的方式,也不能輕易被父母責怪,因為孩子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正是父母造成的,他們正常的表達憤怒的方法被父母壓抑了,所以只能用這種消極抵抗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也再次說明,性格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每一種憤怒都需要表達,理智上不表達,潛意識也會表達,如果既不直接表達,也不被動表達,孩子就只能向自己表達——攻擊自己,就有可能形成抑郁癥,因為情緒只有兩種宣泄的渠道,向外或者向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