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Part 2 每一個習慣都是孩子的朋友

我們一生都在和自己的習慣打交道,習慣既像自己的朋友如影隨形,又像自己的敵人攪得自己的生活混亂不堪。孩子對于自己的壞習慣總是深惡痛絕卻又無能無力,既然這樣,為何不化敵為友,把壞習慣當成自己的朋友試試?

1.我的兒子是一個“手機控”

朋友小風向我抱怨,他的兒子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手機控”,沒人看管的時候肆無忌憚地玩兒,有人看管的時候偷偷摸摸地玩兒,沒有父母的命令,他就不會放下手中的手機,小小年紀,他對手機的各項操作比大人還要嫻熟。

每當父母因為他玩手機而訓斥他時,他則振振有詞:“現在的小朋友哪個不玩兒手機?不會玩兒手機的小朋友‘out’了,看看你們大人,吃飯的時候,開會的時候,甚至開車的時候都在玩兒手機,憑什么不讓我們小孩兒玩手機?”

小風有點無力反駁,但還強裝鎮定:“大人不需要學習,你們需要學習,所以不應該玩兒手機?!?/p>

“為什么我們需要學習就不能玩兒手機?難道我們小孩因為需要學習就被剝奪了玩兒的權利了嗎?”

“沒人剝奪你玩兒的權利,但應該有所節制,像你這樣玩兒手機嚴重影響了學習!”

“我也想節制,但是手機實在是太好玩兒了,不要怪我,要怪就怪設計和生產手機的人,把手機弄得太有意思了!”

兒子的“強詞奪理”把小風氣壞了,于是他不再和兒子講道理,每次看到兒子玩兒手機就一把奪過去,被強硬地剝奪了玩兒手機權利的兒子也氣壞了,每次都氣鼓鼓地不和他講話,父子倆之間的關系因此變得緊張兮兮的。

看著氣惱的小風,我問他:“手機有意思嗎?”

他回答:“當然有意思了?!?/p>

“孩子被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吸引,有錯嗎?”

“沒錯!”

“那為什么不讓孩子玩兒有意思的東西呢?”

“不是不讓他玩兒,而是要有所節制地玩兒,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學習?!?/p>

“是的,所以我們的問題是,不是不讓孩子玩兒手機,而是要讓他有所節制地玩兒。”

“怎么才能讓他有所節制呢?”

我說:“首先你要從理解孩子做起……”

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都曾讓他受益

孩子對某樣東西上癮或被其控制,那一定是這個東西對孩子極富吸引力,父母若只是強迫孩子放棄是沒有用的,就算孩子迫于家長的威嚴暫時放棄,內心依然會被其左右,無法專心地做其他事情。

成為某種“控”當然是不好的事情,那代表孩子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不能自由地掌控自己的身心和安排自己的時間,但是要擺脫“被控”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成為“控”背后的心理原因。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對待玩具的感覺是怎么樣的,是不是愛不釋手?只是玩具的吸引力遠沒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吸引力大,所以我們很幸運地沒有淪為“玩具控”。但是今天,就連大人也無可幸免地淪為了電子產品的俘虜,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被其“控制”的時候,它也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快樂和愉悅。這些電子產品和我們小時候玩的玩具其功能有什么區別,不都是給我們的內心帶來快樂的工具嗎?只是,電子產品帶來的快樂太大了,所以我們無法顧忌其帶來的副作用和后遺癥。

明明知道無所節制地玩手機是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孩子們乃至大人們仍然無法擺脫,是因為這個壞習慣給我們帶來了某種快樂或者某些益處。

由此可以推及到其他的一些不良習慣,比如說睡懶覺,是因為多睡一會兒能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拖延,是因為孩子不想去面對枯燥的作業;臨陣磨槍,是因為在過去曾經靠“臨陣磨槍”獲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每一個壞習慣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的某種需求。

好習慣是我們必須這么做,而壞習慣則是我們想這么做,這就回歸到潛意識了,必須這么做是意識,想這么做是潛意識,潛意識總是很難控制,所以壞習慣總是很難被克服。

想要改變習慣,先要滿足需求

壞習慣給孩子帶來了某種快樂和益處,這是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剝奪的,否則會受到孩子的反抗。要看到壞習慣背后孩子的某種需求,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去改變,改變才會成為可能。

要以身作則而非一味指揮

這一條雖然是老生常談,卻非常重要,這仍然是潛意識的力量。當父母也是“手機控”,當父母有無數的壞習慣而不去改變時,你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改掉壞習慣呢?你又有什么力量說服孩子改變呢?在意識層面上,即便你說的是對的,也很難說服他人改變。所以,舍棄語言,用榜樣的力量給孩子潛意識的教育,自己先放下手機,努力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少指責孩子,多改變自己,當孩子看到父母的好習慣帶來的高效生活時,他也就有了改變的動力和愿望。指揮孩子是容易的,以身作則是不容易的,但帶動的力量比指揮的力量要大得多。

有些懶父母,自己沒有時間和耐心陪伴孩子,而把孩子丟給手機,就別指望孩子會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再精彩的電子產品世界也無法代替小朋友的陪伴和與父母的交流,更無法帶給他真實的現實世界的精彩。

用一種快樂代替另一種快樂

壞習慣既然在某種程度上給孩子帶來了快樂,那么孩子改變壞習慣就意味著將損失一定的快樂,孩子當然是不情愿的,但如果我們可以彌補孩子的損失,用另一種快樂來代替孩子即將損失的這種快樂,那么孩子可能就會接受。比如,帶孩子外出活動,旅行、踢球、看電影等,讓孩子從其他活動中得到快樂,遠離手機或電腦,遠離讓他形成壞習慣的環境或事物,那么他就會漸漸改掉壞習慣。這一是讓孩子轉移注意力,二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事物,尋找新的快樂,讓他的生活豐富起來,他的快樂來源不再是單一的事物,也就不容易只對一件事情著迷。這就是從滿足孩子需求的角度來幫助孩子改變壞習慣。父母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做到以身作則,讓自己和孩子同時改掉壞習慣。

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想做的事情和必須做的事情有時是一對矛盾,比如,想看電視,但必須去做作業;想睡懶覺,但必須早睡早起;想多吃肉,但必須營養均衡;想自由自在,但必須受一定的約束……那怎么辦?是一刀切掉想做的事情,去做必須做的事情嗎?強迫人放棄欲望會很痛苦。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顧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嗎?只為欲望而活沒有責任感的人將無法生存,也會很痛苦。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適當滿足人的需求,讓人在想做的事情和必須做的事情之間找到平衡。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可以讓他適當地玩兒手機、電腦,偶爾睡一睡懶覺,偶爾多吃點肉,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給他們一些自由……對于人的心理來說,你越不讓他接觸的事情他就越惦念,當你不過分關注的時候,他也就沒那么在意了。

當父母做好了榜樣,孩子的注意力又被其他事情轉移之后,做到第三點并不難,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孩子永遠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而是要讓孩子在快樂的心情下去改變??鞓?,他的內心才有能量,有了能量,他才有動力去改變。

我們在評判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的時候,是從結果和功利層面來說的,而不是從內心感受來說的,壞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在于它曾經讓我們受益或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所以,我們的內心會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種感受。那么,要改變壞習慣,就要首先打破這種心理強迫性重復,沖淡這種感覺,從而形成好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宁远县| 子长县| 荥经县| 黔南| 巴林右旗| 阿克| 修水县| 老河口市| 香港 | 皮山县| 南昌市| 祁东县| 衡东县| 沁阳市| 龙海市| 林芝县| 长顺县| 开江县| 合水县| 长寿区| 南昌市| 临西县| 梁河县| 旺苍县| 天长市| 阿荣旗| 惠水县| 明水县| 博乐市| 胶南市| 平和县| 贺州市| 兰西县| 溧水县| 隆回县| 射洪县| 洛南县| 乌拉特中旗| 光山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