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國學大典·商君書
- 梁萬如
- 6220字
- 2019-01-03 19:26:41
農戰第三
本篇導讀
“農戰”一名為合成詞,即農業和戰事。本篇討論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即農戰的國家策略:動員全國人民參與農戰,農業便會興旺,同時增加了國家兵力,寓兵于農;無事歸田,有事出征。要實現這個策略并非易事,在當時的秦國,任用官員不依法規,賞罰制度還未完善,游說人士、商人、手工業者及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也不同,農民并未受到重視。例如,四類人士之中,游說人士只靠辯論言說就可以晉身官宦,的確比參與農務、出兵作戰來得更容易。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要實現全民農戰并非易事。文章從多個方面說明農戰之必要,有破有立,論說立場鮮明。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
,此謂勞民
。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譯文
通常君主可以用來勉勵人民的,是官職和爵位。令國家得以強盛的根本,卻是農業和戰事。現在人民求取官爵都不靠農業和戰事,而靠空泛的言論,這叫作令人民怠惰。人民怠惰,國家必然軟弱無力。軟弱無力,國家就會衰弱。
賞析與點評
要突出農戰的重要性,可將人民的個人利益與農戰拉上關系。原來求取官爵和農戰是可以劃上等號的,想要獲取官爵,參與農戰是首要途徑。
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
。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
。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
,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
。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變業
,務學《詩》、《書》,隨從外權
,上可以得顯
,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
,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
,國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
譯文
擅于治理國家的人,他教導人民要專心從事農戰,否則就得不到官職和爵位。國家摒棄空談,人民就淳樸,人民淳樸就不會放縱。人民看見君主賞賜的官爵都是從一個途徑而來,便會專心從事農戰。人民專心從事農戰,就不會私下謀求非農戰的事務。人民不私下謀求非農戰的事務,力量就會增強。力量增強,國家就會強大。現在國境內的人民全部說:“農戰可以逃避,而官職和爵位同樣可以得到。”所以那些豪杰之士全都可以轉行,努力學習《詩》、《書》,追隨國外的權勢,上可以顯赫榮耀,下可以得到官爵;而平庸之士便去做商販,從事手工業,以此逃避農戰。出現以上情況,國家就危險了。人民視這些為教導,這個國家一定會衰弱。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國大民眾,不淫于言,則民樸壹
。民樸壹,則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今境內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辯說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是故進則曲主
,退則慮所以實其私
,然則下賣權矣
。夫曲主慮私,非國利也,而為之者,以其爵祿也;下賣權,非忠臣也,而為之者,以末貨也
。然則下官之冀遷者皆曰
:『多貨,則上官可得而欲也。』曰:『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貍餌鼠爾,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遷者
,則如引諸絕繩而求乘枉木也
,愈不冀矣。二者不可以得遷,則我焉得無下動眾取貨以事上,而以求遷乎?』百姓曰:『我疾農,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
。為上忘生而戰,以尊主安國也。倉虛,主卑,家貧,然則不如索官!』親戚交游合
,則更慮矣。豪杰務學《詩》、《書》,隨從外權;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
譯文
擅于治理國家的人,糧倉雖充實,也不放松農耕;國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不受言語惑亂,人民就淳樸和專一。人民淳樸和專一,官職和爵位就不可以靠虛假的伎倆取得。不能靠虛假的伎倆得到官爵,奸邪的人就不會出現。奸邪的人不出現,君主就不會受迷惑。現在國境內的人民以及獲得官爵的人,看到在朝廷中可以用花言巧語和詭辯來取得官爵,認為官爵不需要遵循國家的法規就可以得到。因此,這些人上朝便曲意逢迎君主,回家則想辦法來滿足私欲,這樣,他們就私下賣弄權術。曲意逢迎君主謀取自己的私利,國家沒有得益,這樣做只是為了得到爵位和厚祿;私下賣弄權術,并不是忠臣,這樣做只是為了追求貨財之利。這樣的話,希望升遷、調職的下級官員都說:“貨財多,就能得到想要的官位。”還說:“我不用貨財奉獻上級來求取升遷,那就像用貓做餌引誘老鼠一樣,一定不會有希望。如果用實情呈交上級來求取升遷,那么就像牽著已經斷了的繩子登上彎木一樣,更加沒有希望。兩種辦法都不能得到升遷,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勞動眾人、牟取貨財奉獻上級,來謀求升官呢?”百姓說:“我努力務農,先令國家的糧倉充實,收拾剩下的糧食供養親人。為上級犧牲生命作戰,來尊崇君主安定國家。糧倉空虛,君主卑微,家里貧窮,這樣還不如弄個官做。”親戚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說要改變想法。豪杰之士努力學習《詩》、《書》,追隨國外的權勢;平庸之士做商販,從事手工業,全都為了逃避農戰。人民視這些為教化,那么糧食怎能不減少,而軍隊實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賞析與點評
本小節是對上一小節的進一步說明:即便國家倉庫糧食充裕,也應繼續努力經營好農務,不應躲懶。現在朝中有謠言,認為只要用巧詐的方式就可以求取官爵,而不必靠實力。用逢迎和賄賂以求升官,最終糧食會減少,軍隊實力會被削弱,國家也將進一步衰弱。
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知慮;上作壹,故民不偷營,則國力摶
。國力摶者強,國好言談者削。故曰: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
,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農戰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農戰矣。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夫民之不農戰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常官,則國治;壹務,則國富。國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非外,身作壹而已矣。
譯文
擅于治理國家的人,任用官員的法規嚴明,所以不會聽任智慧與謀略之人的擺布;君主做事專一,所以人民經營農務不躲懶,國家的力量就集中。國家的力量集中就會強盛,國家崇尚空談國力就衰弱。所以說:從事農耕和戰事的人有一千,其中學習《詩》、《書》好辯論的哪怕只有一個人,這一千人都會對農戰懈怠。從事農耕和戰事的人有一百,其中哪怕只有一個從事手工業的人,這一百人都會對農戰懈怠。國家依賴農戰而獲得安全,君主依靠農戰獲得尊崇。人民不參加農戰,那是因為君主喜歡空談而選拔官員不按照法規辦事。依法選用官員,國家就會得到治理;專心務農,國家就會富強。國家富強而得到治理,是稱王天下的方法。所以說稱王天下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專心做事。
賞析與點評
提出“壹”的概念,就是統一制度,經營好農務和戰事。崇尚空談,影響農務和作戰,不按法規做事,國家就會日益衰弱;反之,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這里反復說明要依法規辦事,專心一意做好農戰的工作。
今上論材能知慧而任之,則知慧之人希主好惡,使官制物以適主心
。是以官無常,國亂而不壹,辯說之人而無法也。如此,則民務焉得無多
?而地焉得無荒?《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
。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國去此十者,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國好力者以難攻
,以難攻者必興;好辯者以易攻
,以易攻者必危。故圣人明君者,非能盡其萬物也,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
譯文
現在君主根據才能和智慧來用人,聰明的人就會窺探君主的好惡做事,差遣官員處理事務也要迎合君主的心意。因此,任用官員不遵循法規,國家就會混亂而沒有統一的法令,愛辯論的人就更加無法無天了。像這樣,人民投身其他行業的怎會不多?而田地又怎會不荒蕪呢?《詩》、《書》、禮制、音樂、為善、修身、仁愛、廉潔、善辯、聰慧,國家有這十種東西,君主就無法讓民眾防守、作戰。用這十種東西來治理國家,敵人進侵國土,國家必定衰弱;沒有敵人進侵,國家也一定會貧窮。國家去掉這十種東西,敵人就不敢前來侵犯。即使來了,也一定會被趕走;出兵攻打別國,一定會取勝;按兵不動不去攻伐,一定會富強。國家重視實力,通過耕戰積累優勢叫作難攻,致力于“難攻”的國家,一定興盛;喜歡辯論的人總想投機取巧即所謂易攻,謀求“易攻”,必定危險。所以圣人和明君,不能完全了解萬物,但是他們掌握了萬物的要領。因此他們治理國家,也體察事物的要領。
賞析與點評
這里提出幾點:第一,重視才能;第二,輕視逢迎;第三,強調守法;第四,反對治國用儒家的經典和思想;第五,攻打別國如能摒棄空談,運用由農耕建立起的實力作戰,就會成功;反之,則會危險。
今為國者多無要。朝廷之言治也,紛紛焉務相易也。是以其君惛于說
,其官亂于言,其民惰而不農。故其境內之民,皆化而好辯,樂學,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如此,則不遠矣。國有事,則學民惡法
,商民善化,技藝之民不用,故其國易破也。夫農者寡,而游食者眾,故其國貧危。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
,一出而民數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為螟、螣、蚼、蠋亦大矣。雖有《詩》、《書》,鄉一束
,家一員
,猶無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術也
。故先王反之于農戰。故曰:百人農,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
。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
,則眾力不足也。故諸侯撓其弱
,乘其衰
,土地侵削而不振,則無及已。
譯文
現在治理國家的人多抓不到要領。朝廷討論治國之道時,眾人議論紛紛想改變對方的立場。因此,君主被不同的說法弄得糊涂了,而官員被這些言談弄得頭腦混亂,人民也懶惰不從事農耕。所以國境內的人民,都變得喜好辯論,喜歡學習,做商販,從事手工業,逃避農戰。如果這樣,國家離滅亡也不遠了。國家出現動蕩,那些學習儒家經典的人討厭法制,商人善變,手工業者無用處,所以國家就容易被攻破。從事農耕的人少,而靠言論游說吃飯的人數眾多,國家就貧困危殆了。那些危害農作物的螟、螣、蚼、蠋等害蟲,雖然春生秋死,但它們一旦出現,人民就會多年沒有飯吃。現在一人耕作供應一百個人吃飯,這比螟、螣、蚼、蠋的危害更大。雖然有《詩》、《書》,每個鄉有一捆,每家有一卷,但是對治理國家一點用處也沒有,這不是改變現狀的策略。以前的君主轉而依靠農戰來突破困境。因此說:一百人從事耕作,一個人閑居,國君可稱王;十個人從事農耕,一個人閑居,國家強大;一半人從事農耕,一半人閑居,國家危險。所以治理國家的人,希望人民下田從事農耕。國家不重視農耕,與諸侯爭霸時就不能自保,因為民眾的力量不夠。因此,其他諸侯國就乘其衰弱來侵擾它,乘其衰弱來進犯它,土地就會被侵占,國家從此一蹶不振,到那時就來不及想辦法了。
賞析與點評
指出現時國家的問題:空談太多,沒完沒了;人們的很多活動都無益于國家富強:學習儒家思想、經商、從事手工業、逃避農戰。此節從反面說明了法制的重要性。
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純純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
;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
,以其旦暮從事于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糊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
,則必避農。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圣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修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譯文
圣人懂得治國的要領,因此讓人民安心務農。安心務農,人民就淳樸便于管治,誠懇就容易役使,一定可以用來守城作戰。民眾專心農戰,奸詐之事就會減少,而且人們也會安居于舊地,難以遷徙;民眾專心農戰,就能用賞罰鼓勵上進;民眾專心農戰,就可以對外作戰。人民親附君主,不顧生死遵從,是因為他們從早到晚從事農耕的緣故。人民不聽從管理效力國家,是因為他們看到,空談游說的人逢迎君主而得到尊貴的地位,商人也可以致富,手工業者也可以養家糊口。人民看到這三種人付出少又可以賺錢,就一定會逃避農耕。逃避農耕,人民就不會在乎自己住在什么地方。不在乎自己住在什么地方,就一定不會替君主守土作戰。凡是治國的人,都擔心民心渙散不能凝聚。所以圣人實行農戰政策,以凝聚民心。國家專心農戰一年,就能強大十年;國家專心農戰十年,就能強大一百年;國家專心農戰一百年,就能強大一千年;強大一千年,(君主)就可以稱王。君主制定賞罰用以輔助農戰,所以教化從常法而來,治國也會有成就。
賞析與點評
治國的要領是什么?就是要把人民團結起來,讓他們安心于農戰,他們若能安心于農戰,就可以一心一意幫助國家守土作戰。這樣的話,國運就可以一直興盛下去。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國危主憂,說者成伍,無益于安危也。夫國危主憂也者,強敵、大國也。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
,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后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
譯文
王者掌握了治理人民的要領,所以不等待賞賜,人民就親附君主;不等待君主晉爵加祿,人民便從事農戰;不等待君主使用刑罰,人民就拼死效命。當國家危急、君主擔憂時,空談之士成行成列,卻對國家的安危沒有任何幫助。國家危急、君主擔憂,是因為遇上了強敵、大國。君主不能戰勝強敵、攻破大國,就要加強防御,占據有利地形,集中人民的力量來應付外敵的入侵,威脅就可以消除,稱王天下的目的也可達到。所以英明的君主以統一管理整治國家,去掉無用的東西,禁止人民學習虛浮無用的學問或從事游說等職業,令他們專心一意從事農耕,國家就能富強,人民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賞析與點評
治國的最高境界就是實行人民自治,雖然賞罰很重要,但人民不必等待君主的賞賜和刑罰,自己就能安心于農戰,為國出死力。就算大國來襲,只要人民能防守抵抗到底,君主也可稱王。
今世主皆憂其國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強聽說者。說者成伍,煩言飾辭而無實用
。主好其辯
,不求其實。說者得意,道路曲辯,輩輩成群
。民見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學之。夫人聚黨與,說議于國,紛紛焉。小民樂之,大人說之
。故其民農者寡,而游食者眾。眾則農者殆;農者殆則土地荒。學者成俗
,則民舍農,從事于談說,高言偽議。舍農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離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貧國、弱兵之教也。夫國庸民以言
,則民不畜于農
。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強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國,作壹、摶之于農而已矣。
譯文
現在各國君主都擔心國家危難而兵力薄弱,卻還要去聽游說之士的空談。游說之士成行成列,說話煩瑣,言詞漂亮,卻并不實用。君主愛聽他們辯論,而不去探求事實真相。游說之士很得意,到處巧言詭辯,一幫又一幫成群結隊。人民看到這樣能取悅王公大臣,便都向他們學習。于是人們結成黨羽,高談闊論,議論紛紛。不但普通百姓喜歡這樣做,王公大臣也喜歡。因此務農的人少,而靠游說混飯吃的人多。游說的人多,就沒有人從事農耕;沒有務農的人,田地就會荒蕪。學習游說成為風氣,人民就會放棄農耕而以游說為業,高談闊論。人民放棄農耕,靠游說吃飯,彼此用言語爭高下,所以人民遠離君主,而不臣服的人成群結隊。這是令國家貧窮、兵力薄弱的政教。如果國家只靠空談聘用人民,人民就不會喜愛農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歡空談不能用來強國辟壤,只有圣人治理國家會統一于農戰,讓人民專心于農戰罷了。
賞析與點評
反復說明游說與農戰是相互對立的。從事游說令國家貧弱,參與農戰則令國家強大。前者分散眾人的力量,后者凝聚眾人的力量。英明的君主會選擇后者,而摒棄前者。農戰重視實力,辯論著眼于口舌之爭,兩者取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