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圣人者,生知安行

人的才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心沒有輕重之別。

王陽明說:“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一、陽明降世

余姚,古為越州,明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今屬寧波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30′,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南有四明山、天臺山,西南有會稽山、姚江貫穿而過,故而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此地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嚴子陵、虞世南、謝遷、朱舜水、錢德洪、黃宗羲、葉憲祖等,當然,最負盛名的是王陽明。

王陽明,名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尊稱王陽明。

王陽明的出生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母親鄭氏懷胎十四個月,不見臨產跡象。

祖母岑氏萬分焦急,一天夜里夢到眾仙家鼓樂吹簫,一名緋衣神仙腳踏祥云而來,將懷中男嬰送與岑氏。

岑氏說:“我已有子,兒媳終日孝敬公婆,請將此子送伊。”

神仙說:“可矣。”

話音方落,岑氏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之聲,王陽明就這樣神奇地誕生了。時間為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歷紀年1472年10月31日,屬龍。

岑氏將這個浪漫的夢告知王陽明的祖父竹軒翁王倫,王倫覺得妙不可言,孩子既是從云中來,遂取名為王云。故事迅速傳遍鄉里,鄉親們尤感神奇。而王云出生的那座房子被稱之為“瑞云樓”,成就了“瑞云送子”的美麗傳說。瑞云樓今在余姚市,原址焚毀于清乾隆年間,現為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十四年后,王陽明的重要弟子錢德洪亦出生于此。

不過,出生得神奇歸神奇,但是,一直到五歲,王陽明還不會說話。

雖然民間有“貴人語遲”的說法,來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的延伸。但對于大人們來說,這終究是對孩子說話晚這一問題的蘊藉之說——五歲的王陽明尚不能開口說話,漸漸地成了一家人的心病。

竹軒翁整日坐愁城,愁眉不展。

某次,王云與一群小伙伴們嬉戲,有個和尚路過,后經過證實那是一名得道高僧,機鋒不可觸。

和尚仔細端詳王云,嘆息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此話恰好被竹軒翁聽見,不由得心中一驚,靈光一現:云者,說也!給孫子取的名字道破了天機,泄露了他的生辰秘密,他還如何說話?

于是,竹軒翁給王云改名為“守仁”。

“守仁”一名,語出《論語·衛靈公三十三》:“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大概意思是說,利用聰明才智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倘若不想方設法去維護鞏固既得之物,即便得到,早晚也會失去,這與治理百姓的道理大致相同。

接下來的劇情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到了,王陽明神奇地說話了。

關于王陽明的“神奇出生”與“開口說話”,按照我國古代史官的記載習慣,很明顯是“天生異象”。

在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似乎但凡名人出生皆有各種神跡,無論是哪國,當然,中國尤甚。帝王將相等各種牛人的出生往往伴隨著各種異象,以此說明此人與眾不同,必能成蓋世之功,必能留千古之名,好像出生不伴隨異象都不好意思留名青史,王陽明也未能免俗。

當然,說“天生異象”是無知愚昧也不盡然,公認的東西不是迷信,而是民俗,民俗是文化。從這一層面可見,“天生異象”是傳統民俗文化的產物,只不過問題在于,它一旦混雜在官方史料中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尚書》《史記》等歷史文獻中均有此種記載,之后世代相襲,陳陳相因,逐漸形成了傳統歷史的記敘習慣,在當時的中國,幾乎所有人對此都深信不疑。那些多多少少確實有些匪夷所思的經歷的記載,難免讓人認同“天生異象”的正確性。

當然,后世不少人認為這種歷史記敘筆法是中國文化的糟粕所在,是歷史記敘手法中的一大敗筆,證明歷史記敘并未做到客觀翔實,是歷史記敘不健全的體現。

而探究“天生異象”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哲學分離得不徹底。

商人尚鬼,周人尚文,龜甲卜筮,流傳至今,說破了天,哲學是從信奉鬼神向唯物客觀方向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階段必然會有這樣的產物。自古哲學是從巫術中脫離出來的,經過幾千年漫長的發展有了神學與哲學之分,今日唯物客觀逐漸占據主流意識,但在民間分野中仍可見巫術與哲學并未完全分離,若不然為什么會有“南方善蠱術、北方跳大神”的說法?

“天生異象”沿襲了信史時代的神話信息,又處在巫術與哲學混為一體的時代中,這就造就了這種奇特的記載。

所以,“天生異象”的記載,不必深究,只是對圣人來到世間的一種尊敬。

二、生知安行

王陽明開口說話了,王家上下終于從心病中解脫出來,生活開始走向正軌。

有一天,百無聊賴的小小的王陽明口誦詩書。

對此,一家人大為驚詫。

竹軒翁問道,何以能誦?

王陽明答道,聽祖父讀書的時候已經默默記下啦。

這段記載是真實的。

王陽明的聰明才智已超過了同齡人,另一故事可茲證明。

王陽明母夫人鄭氏卒,父親寵愛的小夫人待他無禮。

此為前提。

一日,小夫人午休,鋪床時忽然從被子中飛出幾只貓頭鷹,口作怪聲,繞屋而飛。常言道“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嚇得小夫人大驚失色,開窗逐之,良久方去。

王陽明聽到呼聲,連忙跑來問安。

小夫人驚魂未定。王陽明建議:“何不召巫者詢之?”找個跳大神的給破破。

小夫人使人召巫嫗。

巫嫗入門便言:“家有怪氣。”見到小夫人又說,“夫人氣色不佳,這是要大難臨頭了。”

小夫人就說了方才貓頭鷹進宅之事,求拯救。

巫嫗說:“我請神仙問問是咋回事兒。”

走了一道程序,高潮來了。

巫嫗靈魂附體說:“你待我兒無禮。我訴于天庭將取你命。剛才的怪鳥即我所化也。”

小夫人這才明白,原來是死去的鄭氏前來索命。

小夫人跪拜無數,連忙說:“此后再不敢了。”

打這以后,小夫人待王陽明加意有禮。

大家肯定猜到了,貓頭鷹是王陽明放在被子里的,巫嫗的表演也是王陽明安排好的。

王陽明知道是假的,但小夫人卻以為是真的。

當時王陽明只有十二歲,就已經懂得了利用巫術伎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來說明當時人對巫術深信不疑,二來說明王陽明縝密的心思。

以上兩個例子就可以多少看出來,王陽明小小年紀已經是個“非一般人”。

孔子將人分為四等,無論古今中外皆逃不出四等人才分野,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

第一等人才是“生而知之者”。不用學習就懂得道理,這類人具備圣人資質,是絕對的天才,他們的行為方式為“生知安行”,能夠從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經過努力實現人生目標。

其次是“學而知之者”。天才畢竟是萬中無一的,多數人還是得通過后天的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最終悟出有利于自己的行為方式,也便是“學知利行”,從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按照“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的中國人做人標準,可見“學而知之者”通常是賢士。

第三種人屬于“困而學之者”。吃一塹長一智,在困難中不斷總結提高自己,這類人想要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不斷砥礪自己,所以叫“困知勉行”。

最差的是“困而不學者”。原本資質就欠佳,又不愿意去學習,吃虧不改下次吃更大的虧,這種人只能淪為“民斯為下矣”。

后來王陽明的成就表明,他毫無疑問屬于第一等人才。

竹軒翁見孫子如此聰慧,高興極了,不讓小孫子流于壓力,而是讓他率性而為。

從此,竹軒翁最大的愛好就是抱著孫子讀書,有時候自娛自樂,有時候也給準備科考的王華(王陽明的父親)等人傳道解惑。

王陽明當真從小就聰明絕頂。

除了上述事例,再舉一個例子。

就在別的小朋友淘氣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王陽明忽然迷上了象棋。起初,他是安安靜靜地看著別人對弈,學會之后便開始與別人對弈,有時候竟可達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的程度,如此執迷令人心驚膽戰。父親王華見王陽明玩象棋,極為震怒,把象棋扔進了池塘。

王陽明當即賦詩一首: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車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華,令人驚嘆之余,也不由讓人聯想到,王陽明的家庭環境本身,對天資本就高的他來說,是極有幫助的。

那么,王家,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呢?

三、瑯琊王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的《烏衣巷》贊嘆的便是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文化家族。

王陽明出生于文化世家,家族是有著“中華第一望族”之稱的瑯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姬晉天性聰穎,直言不諱,因直諫被貶為庶人,三年后去世。姬晉之子宗敬后來官至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辭官致仕了,時人稱呼他為王家,于是以王為姓,為瑯琊王氏、太原王氏的祖先。九世孫王翦,以及子王賁、孫王離俱為秦國名將。尤其王翦,戰國四大名家之一,為秦兼并六國一統天下立下了蓋世功勛。到了秦末,王離長子王元為避戰禍,遷徙到瑯琊郡(今山東省膠南市境),是為瑯琊王氏開基之祖。

魏晉南北朝時期,瑯琊王氏達到了頂峰。曹魏時,王祥(官至太尉)、王覽進入帝國政治中心,家族也興盛起來。再經過東晉的實際建立者王導(王覽之孫)等子孫的努力,王氏家族一躍成為東晉的主要政治力量,時有“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說。門閥士族,輝煌至極,文臣武將,名人輩出。如孝子王祥,《二十四孝圖》第十八篇“臥冰求鯉”講的就是他的故事,這個民間故事最早見于《搜神記》;名士王戎,竹林七賢之一,其故事載于《世說新語》;書圣王羲之(王覽一脈)最能代表瑯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族人其他書法家有王導、王獻之、王珣、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極,王羲之七世孫)。

家族,也就是宗族。

父之黨為宗族,母之黨為外戚。

所以,宗族是以父系親屬集團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按照長幼人倫秩序排列,主線與旁支相互維統,所構成的龐大的人類居住群落。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或多個家族構成一宗。一個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達幾千人,個別豪門大姓可達上萬人。

北宋理學之中的關學創始人張載,在宋神宗熙寧變法時提出了改造社會的方案:“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根究中國的社會組成進行改造,以家族為單位,讓人歸根結底回歸到宗族人倫的范圍內。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曾多次遭到異族入侵,卻一直沒有斷絕香火,很大程度上在于宗族觀念。它是維護社會穩定和文化延續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礎,往小了說叫家譜,往大了說叫民族。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是由若干血緣系統組成的大家譜。

王陽明是晉光祿大夫王覽的后裔,王羲之族裔。正所謂盛極而衰,到王陽明出生的時候,王家當年“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早已經結束了,家族的輝煌唯剩憧憬敬仰。在歷史的長河中,瑯琊王氏從帝國中心逐漸走向了平民階層,從世家淪為百姓。不過,百姓有百姓的好,至少生活更加簡單一些。

元末明初,劉伯溫打破了王家平靜的生活。

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對易學研究甚深,名望甚隆。劉伯溫造訪王綱,見其生得風神俊美,談吐儒雅不俗,當即與之結交,并提議天下大亂,男兒志在四方,吾輩當闖蕩江湖,立不朽之宏業。

王綱答道:“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稱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志,幸勿以后世見累,則善矣。”

王綱意思說劉伯溫乃“王佐之才”,以后定能發達,但是我王某人志在山水之間也,名利于我如浮云,你發達時最好別來煩我。

王綱說得還真對,果不其然,多年后劉伯溫發跡了,但到這個時候,就由不得王綱了。

劉伯溫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了他。

其時,王綱已年逾古稀。

朱元璋見到王綱時大為驚詫,七十多歲的人,竟似駐顏有術,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遂讓王綱擔任兵部郎中,官階正五品。

時逢廣東民變,王綱負責平叛部隊的后勤補給。

王綱與兒子王彥達同上前線,在運糧的路上王綱被海盜殺害了。海盜還威脅王彥達,要求他入伙。

王彥達正氣凜然,請求速死。

海盜頭目說:“忠子孝,殺之不祥。”便將王彥達放了。

十六歲的王彥達用羊皮裹著父親尸體回到老家安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御史郭純向朝廷匯報此事,朝廷決定起復王彥達。哀莫大于心死,王彥達委婉地拒絕了,耕田養母,終身不仕。

王彥達默然一生,死前對兒子王與準說:“但毋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途進望爾也。”意思說只要你不廢了家里的傳統,至于考不考功名無所謂。

這一時期,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踐祚登基,一手炮制方孝孺案,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絕矣。之后為了補充國家行政力量,朝廷在全國范圍內搜索飽學之士。

王與準天性聰敏,治業有術,名震紹興府,正是朝廷網羅的對象。原本很好的一件事,但因王與準與知縣有過節,知縣從中作梗,府署直接抓人。王與準逃亡過程中,腿部受傷,被有司使者逮個正著。最后,有司使者弄清楚了事實真相,乃是知縣使壞,這反倒符合了王與準的心思。

有司使者對他說:“足下不仕,終恐及罪,寧能以子代后乎?”

王與準只好讓兒子王杰補了生員。

王杰為人灑脫不羈,一年科舉考試,他見考生形容枯槁,累得不成人形,不由得感嘆道:“吾寧曳履衡門矣。”

王杰寧愿終生在家趿拉鞋,也不再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生活窮困潦倒。

母親臨終前說,“我死,爾必仕”。

這時,恰好地方舉薦王杰去南京國子監,可惜未到任上他就去世了。

王杰之子王倫,字天敘,號竹軒翁,也就是王陽明的祖父。

王倫是飽學鴻儒,是紹興府有名的教育家。經過他調教的學子,不少金蟾折桂,榮登甲科,而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辛丑科狀元,便是他的兒子王華。

或許,王氏家族的榮耀,即將要在王華、王陽明父子這里綻放光彩。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字德輝,好實庵,晚年號海日翁,曾于龍泉山讀書,后世尊稱為龍山先生。

王華六歲的時候,與小伙伴們在池塘嬉戲,一醉漢在河邊洗腳,而后揚長而去。王華發現醉漢落了錢袋,里面有許多金銀,機智的他將錢袋扔到了水里。

小伙伴們問:“汝投水是何物?”

王華答,石塊耳。

玩畢,一并回家,王華詐稱肚子疼,在河邊坐等失主。

不久,醉漢回來找錢,號啕大哭,后悔不迭。

王華問他:“你是在找錢袋嗎?”

醉漢說:“是,你曾見之否?”

“我恐為他人所取,為你藏在了水里,你可自取。”

醉漢果然找到了錢袋,為感謝王華,拿出一錠金子以示酬謝。

王華正色說:“不取你數十金,乃取你一金乎?”意思說我若是要金子,還會還給你嗎?

醉漢慚愧難當,向王華家里表示感謝。

從此,王華名聲大噪。而此時,王家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不再像王世杰時窮困潦倒。

此前,王家由于長期窮困潦倒,孩子的取名便能從中窺探一二,王華還有個堂哥,名曰王榮,這一代人是以“榮華富貴”序齒的,可見王家的婦女對榮華富貴一直充滿著渴望。

天順六年(1462年),余姚縣學選拔舉子參加浙江省鄉試。王華一蹴而就,知縣以為王華是宿構了,定是押題了。于是知縣重新出題,結果三次出題,王華全部對答如流。

知縣感嘆道:“此子他日必大魁天下。”

之后,松江提學張時敏測試余姚舉子,王華和謝遷共登榜首。

張時敏贊道:“二子皆當狀元及第。”

果不其然,謝遷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狀元,而王華經過數次落第,最終不負眾望,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殿試,舉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一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波密县| 郧西县| 乌什县| 永登县| 浦县| 莱芜市| 珠海市| 富锦市| 富锦市| 龙岩市| 禹城市| 垦利县| 莒南县| 扶余县| 安徽省| 临城县| 鸡泽县| 正安县| 洞口县| 项城市| 灌云县| 尤溪县| 运城市| 会理县| 灵璧县| 荥经县| 东丰县| 温泉县| 平舆县| 得荣县| 突泉县| 兴国县| 洛扎县| 安福县| 泌阳县| 永川市| 庆阳市| 龙海市| 青岛市|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