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
- 李雪
- 3517字
- 2019-01-03 17:29:39
延遲滿足能力始于嬰兒期的及時滿足
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來自于父母從小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越是被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后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所謂“延遲滿足能力”,就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緩眼前的利益滿足。簡單地說,如果規則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顆糖,兩小時后就可以得到兩顆糖,那么能等待兩小時的孩子,長大后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可笑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居然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作科學先進的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某項研究表明成功的企業家經常能夠為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而連夜工作,那是不是要提倡父母從小訓練孩子整宿不睡覺?
育兒這種事,最忌諱只看到表象就拿來教育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道理很簡單,為什么大家上公交車都爭先恐后,坐飛機卻不會搶?因為公交車上晚了就沒有座位了,但坐飛機卻是一人一票,每個人都確定自己會有座位,自然變得文明多了。
因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嬰兒的饑餓、微笑、哭鬧著尋找母親等情感表達,得到回應越及時,越零延遲,長大后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并且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適合的時機。相反,那些幼時需求經常被刻意延遲回應的孩子,很多時候都處在“得不到”的恐懼中,所以眼下有一點好處就會迫不及待地消費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時滿足自己時,出于“得不到”的恐懼和憤怒,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兌現。網上流傳過這么一張照片:一位媽媽不同意給兒子買玩具,兒子居然掐住媽媽的喉嚨。這是一個悲劇!從照片上孩子悲憤的眼神中,可以推測他的需求曾經多少次被評判、被否定。
事情本身有必然的等待過程。比如吃蘋果泥,把蘋果搗碎成泥是需要時間的。媽媽可以做的是及時回應、肯定孩子的需要,不刻意拖延。比如孩子要吃巧克力,家里有,就馬上拿給他;家里沒有,就及時跟他說:“寶貝想吃巧克力很好,等爸爸下班后帶回來。”如果嬰兒時期經常被及時滿足,通常不到兩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安心等待必要的過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父母不是神,即使有充分滿足孩子的意愿,也難免有力所不及的時候。比如孩子叫媽媽,媽媽正在上廁所,不能馬上沖出去,這很正常。孩子想要的東西,如果父母確實買不起或者買不到,那只能如實相告,孩子有些失落也很正常。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父母沒有刻意延遲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傷心,但不會留下心理創傷。只有當父母刻意不及時回應,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因為孩子在心里內化了一個不愿意滿足自己的苛刻客體,這個客體留在孩子心里,會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總是去主動創造苛刻與被苛刻的關系,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不愿意滿足自己,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的父母給我的反饋:
“我孩子兩歲,逛街的時候說喜歡××,但是價格有點貴,我說如果特別喜歡也可以買,她都會主動說摸摸看看就好。這幾天當當網做活動,我說給她買書和玩具,她說:‘我已經有很多書和玩具了,不要買新的了。’被充分滿足的孩子真的可以很平和地面對自己的欲望。”
“女兒一歲八個月,我一直盡量滿足她。最近去商場,她看到兒童樂園想進去玩。我說這次不行,下次帶她去別的游樂場玩,她都會說好,走的時候也不哭鬧。”
“經濟上能承受的,我就會滿足孩子們;如果覺得太貴,也會跟他們解釋清楚。他們都很平和,從來沒有為買東西耍過賴,雖然也會提要求,但即使被拒絕也很容易接受。有時候,他們會兩手一攤,聳聳小肩膀說:‘好吧,那就不買吧。’”
“我的寶寶兩歲兩個月,去超市買東西從不多拿。不久前,她從貨架上拿了一個很大的玩具車,要幾百塊錢,我告訴她:‘這個太貴了,媽媽沒帶這么多錢’,還沒來得及說別的,她就迅速放回貨架,去看別的了。我為她驕傲,也為自己的努力感到欣慰。”
相反,若孩子的需要經常被批評、被刻意延遲滿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像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愛的空洞;二是壓抑的老好人,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該拿的都不敢要,同時也很難拒絕別人,在人際關系中經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虧,積攢一肚子怨氣。
學會享受當下的幸福
又有父母擔心: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滿足,他會不懂得珍惜,得到后也沒有努力奮斗的動力。比如孩子要學古箏,父母為了讓他有恒心學下去而故意拖延,不等到孩子反復哀求、保證一定好好學的時候絕不給買,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異常珍惜這個機會,認真學習。動物,包括人類確實有這種集體無意識,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要。比如羊群不吃發霉的草,農場主為了減少浪費,故意把發霉的草堆在柵欄外面,于是羊群放著新鮮草不吃,爭先恐后伸長脖子鉆過柵欄,把發霉的草吃光。同樣的,一些老板也會使用這種激勵招數,畫一張很大很誘人的餅,讓員工過度付出,收入卻很少。員工越付出越覺得虧,但越虧越愿意付出更多,以期待有朝一日把餅賺到手,心態如賭徒,被人玩弄于掌心。還有的婚戀網站上有一些專門騙財騙色的人,也是利用這種心理讓女人不斷付出。
而對于那些幼時經常被及時滿足的人,畫的餅并沒有太大的誘惑力,他們會理智地衡量付出與收益,有夢想,有激情,但不會活在別人編織的夢幻泡沫中,騙財騙色的招數對他們更是沒有用。父母今天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也就決定了明天別人怎么對待你的孩子。爸爸如果希望女兒將來嫁一個愿意對太太真誠付出的好男人,那就應該從現在開始,真誠愛護女兒。
孩子真的如大人所想,太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了嗎?每個母乳過的媽媽都體驗過嬰兒饑餓啼哭時,及時送上乳房,嬰兒邊吮吸邊露出享受和滿足的表情吧,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當下!而那些定時哺乳的媽媽則經常感覺嬰兒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干,甚至會咬傷乳頭。如果媽媽不是按照嬰兒的需要哺乳,嬰兒就會經常處在“得不到”的恐懼和憤怒中,等終于得到乳頭的時候,就會拼命吮吸,一直到自己吃撐為止,同時對乳頭充滿憤怒,攻擊乳頭,甚至故意吐奶(不是泛奶),以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樣的過程,媽媽和孩子都喪失了哺乳的樂趣,母嬰關系也變得扭曲痛苦。
用心觀察孩子的父母會發現,孩子經常活在當下,天然會享受當下的樂趣。不管是一片爛樹葉,還是價值幾百塊的電動玩具,他都能玩得很專注,玩夠了就會放下。以獲取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珍惜的程度,這是我們成年人已經被異化的頭腦想出來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我的一位朋友身家過億,他幾乎獲得了一切:成為讓人敬佩的商業領袖,娶了美女老婆,生了兒子……可是他依然不停奔波,擴張事業,好像永遠不會停下來享受自己的奮斗所得。我和他深入聊天,聽到他的童年故事:小時候,他必須努力表現,和兄弟競爭,討好母親,才能獲得母親的關注和獎勵。但是真正獲得的時候,他的內心并沒有喜悅和享受,而是會在焦慮中向下一個目標進發。這種感覺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為目標而奮斗,可是當真正到達目的地時,才發現并沒有預想中的幸福快樂。在不斷追逐目標的焦慮中,我們早已失去了感受當下的能力。而幸福只存在于當下,明天的幸福永遠在明天。
被及時滿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這個及時滿足,是給予自由空間的及時滿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著去抓一個玩具,媽媽擔心弄臟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這不是及時滿足,它阻礙了孩子體驗通過自己“奮斗”得到玩具的過程。又如孩子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哭泣起來,媽媽因為焦慮,在孩子并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趕緊承諾買一個新的,制止孩子哭泣,這是一種控制,它打斷了孩子體驗“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父母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須勉強。比如孩子指著一個昂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真酷!”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是啊,這個模型真漂亮,媽媽也喜歡,我們一起欣賞吧!”那些從小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其實并不貪婪,很好協商,并且能夠體諒別人。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為曾經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評判、被延遲,這些痛苦長期累積,終于讓他成為一個不講道理、難以妥協和索求無度的人。
如果你時常擔心孩子不會珍惜享受所得,請反思自己的生命:“我能夠體驗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嗎?我對此充滿感恩嗎?我能放慢腳步,享受當下嗎?”放下焦慮的頭腦,不再評判孩子,以一顆謙卑之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玩耍,盡情享受當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