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金剛經
- 施青石
- 954字
- 2019-01-03 16:39:26
5 無言的般若 解析佛的教育手段
諸佛說法沒有一定的程式規范,因為佛法本身就不是空洞教條的理論,而是緊密聯系日常生活。掃地中可以見佛法,吃飯穿衣也能悟證真諦,可以說真理就在坐臥住行之間。
說法的導入從平凡之處入手,顯現了佛祖的教育手段已經到了很高的層次,吃穿住行都能拿來說法。從準備去化緣,一直到佛要打坐,每個行為細節都充滿了佛法智慧,都閃耀著真理之光。具體說來,整個過程是佛親自教大家修行菩薩道的六度波羅蜜。
乞食是教大家布施。不僅是教眾生布施積福,更主要的是把福田給人送到家門口,當然就是對眾生的大布施了。佛不辭辛勞,親自率眾乞食就是要讓大家時時不忘布施之心。
盛裝持缽是教眾比丘持戒。乞食的時候穿上僧伽梨,這是戒律;自己帶好飯缽也是戒律;飯缽的規儀尺度還是戒律。佛身著盛裝,端著符合規格的餐具去乞食,是在示范如何遵守戒律。另外,次第乞食、整理內務這些行為中也有教導持戒的寓意。
次第乞食同時是教眾比丘忍辱。挨門挨戶乞食不分貴賤貧富,就意味著看各種臉色,受各種待遇,吃各色食物,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威儀,不憤怒、不記恨、不結怨,就是忍辱的修行。
飯后一絲不茍地整理衣缽和洗腳則主要是教大家精進。整理和清潔都是一心向善、勤奮不懈的日常修行,佛在這里暗示諸比丘,要積少成多、累善成德,修行才會有飛躍。
在蒲團上盤膝打坐自然就是教諸位禪定。人的生理最適合坐禪,根據人的體形特征,坐禪是修定的最佳方式。因為肢體盤曲,全身的氣自然就聚斂在丹田周圍,這對禪定冥想極為有益。這一步是收尾,教眾人入定靜思,既幫助消化食物,也使大家對佛祖的舉止言行有一個沉淀梳理的過程。
這五度波羅蜜并沒有言傳,而是身教,佛的一舉一動都揮灑自如,流露著般若之光,他的目的也正是要考查大家這第六度的修行,看誰見機啟悟,看誰解空第一。
很可惜,佛陀如此光芒四射的無言之法,只有一個人悟到了,那就是即將見機請法的須菩提。趁著機緣,再把無上般若之法用言語講說一遍,讓所有人在處處佛法的氛圍里開悟,這是佛與須菩提兩師徒的默契。
日常行為中的六度
佛雖然沒有說話,可用他的舉止向眾人做了身教,將六度修行的法門蘊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這種不拘一格的教育手段,本身就是發光的佛法,它向眾生彰顯了“無言勝有言”的教育智慧,這也正是般若修行的主題。
行為舉止的解析

身教順序的佛法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