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金剛經(jīng)
- 施青石
- 1067字
- 2019-01-03 16:39:26
4 尊嚴與乞討 佛家乞食制度
出家人的乞食也叫“化緣”,中文原意是教化因緣,所以眾比丘們盛裝去化緣,要討的絕不僅僅是一口填飽肚皮的飯。
乞食是佛教僧人規(guī)定的謀生手段,它是為滿足自己身體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行為。它的原始意義也很簡單,一是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為了生計而去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二是為了眾生種福方便,出家人主動送上門,居家的信眾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廟布施了。所以佛家乞食與乞丐不同,他們討齋飯的同時也是在教化因緣,因而后來就有了“化緣”一詞。
在教化因緣的過程中,佛教乞食又發(fā)展出了其他的功能。
首先,能夠破除行乞者的驕慢之心,對于富貴貧賤沒有挑選的余地。
其次,能夠破除乞食者對美味的迷戀。因為行乞得來的食物好壞都有,味道也不同,所以對食物就沒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
再次,通過沒有貴賤之分的乞食,破除眾生等級高低的不平等觀念。這在印度歷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
在此基礎(chǔ)上,還衍生出一條戒規(guī),就是“次第乞”。迦葉尊者為了讓窮人下輩子不再受貧窮之苦,乞貧不乞富,即專化窮人,有錢人家他走過去也不化。而須菩提為了鞏固富人上輩子的因緣果報,專化富人,不化窮人。佛知道后,說二人心不平等,心中有高低貴賤的差別,以致不能對眾生一視同仁。從此以后佛就規(guī)定,比丘們進城里不分貧富貴賤,要挨門挨戶去乞取,這家供養(yǎng)不夠就到下一家,這叫“次第乞”。持這個戒,是為了彰顯佛家眾生平等的思想。
因為乞食成為修行的一部分,所以佛家行乞時很講究威儀。入城行乞時,穿上最隆重的袈裟,左手持缽,按順序次第乞食;乞來的食物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中不能有貪婪的念頭,所以得到食物時不要興高采烈,得不到也不要垂頭喪氣。得來食物之后,還要再分配,先要拿一份分給因看守精舍寺廟而沒有去化緣的其他比丘,再拿一份分給真正的乞丐窮漢,還要分一份供饗諸道鬼神,最后一份才輪到自己填飽肚皮。
這樣的乞食行為,本身就在佛法的指導(dǎo)下進行,而具體實踐的過程,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啟發(fā)佛法,對眾比丘的修行產(chǎn)生積極影響。所以,乞食作為主要的事件出現(xiàn)在導(dǎo)入部分,是佛祖的精心安排。
乞食與佛法
種福田

人如果布施、行善,就像農(nóng)夫在田里播種,將會收獲福慧之果,所以在家的眾生供養(yǎng)僧人飯食、積德行善,就是種福田。

僧人按時乞食,主動將眾生播種福慧的機會送到眼前,這也是布施行善,也是種福田。
次第乞
不能越過窮人家只向富戶乞食,即不能放棄送給低等賤民種福田的機會而只度化貴族,眾生一律平等,不能按個人的好惡選擇。只有逐門依次乞食,不加挑剔,才能消除煩惱,圓滿地完成乞食的修行。

注:七個結(jié)表示多乞不過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