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佛陀身邊的僧侶團隊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集體修行
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僧侶團隊,是佛的常隨弟子,他們離開人世的妻兒、父母、家庭,并不是單純為了在物質上乞討于眾生,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乞討一個不生不滅的食糧,而獲得徹底解脫,所以他們也被稱為成佛比丘。
跟佛一起在祇園精舍修行的有一千兩百五十名大比丘,他們是《金剛經》序曲里的“群眾演員”,也是這次說法的主要聽眾。這些比丘成分很復雜,有追隨他修行而又在鹿野苑被度化的五比丘;有波羅奈斯城的富家子弟耶舍和他的五十余名親朋好友;還有拜火教的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和他們的一千名弟子以及已經名震一方的修行者舍利弗、目犍連和各自的一百名弟子。這些有資歷和根器的弟子,再加上零散皈依的大德高僧,籠統地被稱為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
這么多不同背景的大比丘在一起修行,難免會有摩擦、爭執乃至矛盾沖突,但為了共同追求和修證的佛法真理,他們逐漸舍棄彼此恩怨,成就了和而不爭的融洽局面,并且涌現了像摩訶迦葉、阿難陀(阿難)、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目犍連、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羅睺羅等十大杰出弟子。
眾比丘集體修行的和而不爭,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1)諧調的行為作息。即坐、臥、住、行都要遵守一樣的規矩,大家一齊起床,一起做早課,一起吃飯,一起休息。總之,身體的行動要保持一致,不發生沖突。
(2)謙和的談吐用語。即出家人說話要講佛法道理,有分歧的可以互相討論,但不能發生爭執口角。
(3)親睦的交往心態。相互交往要平和友善,不能相互嫉妒、懷恨。
(4)平等的戒律修持。即戒律面前人人平等。
(5)一致的佛法見解。依照佛經來研究佛理,樹立相互一致的佛法知見,對人解說佛法也不能相互違背。
(6)均等的利益供養。佛規定出家弟子不能靠生產經營來謀生,要吃飯就向在家弟子化緣。出家弟子得了利益供養,大家要平均分配。
這種集體生活也是佛的教育手段。解決群聚生活的不便,擺脫人際關系的煩惱,對每個比丘來說,都是更為直接的修行。另一方面,從佛那里得來的無上之法,在日常的集體生活中也會得到具體的運用。
集體修行的僧侶團隊
佛陀的十大弟子
在集體修行中涌現的十位最杰出的大比丘。

僧眾和修圖
思想一致,遵紀守法,享受同樣生活,沒有特權,沒有斗爭,長幼有序,互助互諒,互相勉勵,互相警策檢討,如果有過錯,迅速改正……其實,集體修行學到的東西,足夠解決一生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