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7 學會看長遠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向一個當地的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像任何一個智者一樣什么都沒有說,只是隨手從冰箱里取出了切成大中小不等的三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一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富翁讓年輕人作出選擇。
“當然要最大的那一塊!”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富翁將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年輕人,自己卻拿起最小的那塊來吃。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后拿起了最后一塊西瓜,也就是被切成中等的那一塊,得意地在青年人面前晃了晃,大吃起來,此時年輕人已經快將手中的西瓜吃完了。他很快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第一塊西瓜雖然不如他那塊大,但加上第二塊,從總量上來說卻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的多。
所以,在投資理財市場也是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只滿足于眼前的一點小的利益,卻忽略了去爭取更大的利益。如果利益還有待挖掘,那么我們永遠不要做到“知足常樂”,那樣只能夠故步自封。在對眼前的一點小利益沾沾自喜時,不要忘了周圍還有更大的空間尚待我們的開掘,或者周圍的一些財富陷阱正在誘惑我們進入,而一旦因眼前利益而忘乎所以時,一轉眼就跌進了無處不在的陷阱。
《螳螂捕蟬》的故事我們都知道,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所以,對于理財,我們要吸取螳螂的教訓,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做任何事都要全方位考慮,將多方面的現象綜合起來,才是最有利的。
實際上,投資理財市場遠比吃西瓜或者螳螂捕蟬要來得復雜得多。曾經有一個做期貨的朋友,有一次很興奮地說他連續做了10張單子都盈利,而且接近10%,平均下來每次的盈利都是1%。賺錢本來是好事情,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1%的盈利所承擔的風險其實很有限。所以,在投資理財市場,盈利多少次的意義并不大,賺了一點小錢的意義也不大。需要警醒的是千萬不可因為一次虧損而將多次盈利的錢全部賠光,我們要做的是相反,也就是通過一次的盈利挽回多次的虧損,甚至有所結余,因而每一次出手時都必須有高于風險幾倍的利潤才進入市場。
其實,在市場上很容易做到盈利的單子遠比虧損的單子多,即使是若干次連續地盈利也并不比麻將中連續的坐莊來得困難。但是在麻將游戲中,每次盈虧的比例大概會是1∶1,所以最后和你盈虧密切相關的是“和”牌的次數。最后盈虧和盈虧多少的決定性因素是你“和”牌的次數,投資理財市場本來為我們提供和設計了一個比麻將桌上贏率更高的場所,我們只要按照既定的計劃、自己的意愿對虧贏比例進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就可以在盈利次數明顯少于虧損次數的情況下,還能穩賺不賠。在實際的市場操作中,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蠅頭小利,為自己多次的盈利而心滿意足、沾沾自喜,卻不知因為一時的疏忽很可能會導致在盈利次數大大多于虧損次數的情況下,依然會血本無歸。
所以,我們的眼光要長遠,千萬不可為眼前的小利而滿足。2002年,美國布隆伯格公司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當年個人資產已經達到305億美元的巴菲特仍在領取著非常低廉的工資——每年33萬美元,這個工資水平只相當于一名硅谷的軟件工程師。在提薪之前,巴菲特的工資長年保持在每年10萬美元左右。巴菲特并非不喜歡錢,其實他從小就有著擁有財富的夢想。可是當被問及為什么那么想要變為富人時,當時年僅12歲的小巴菲特回答說:“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錢,我只是覺得讓錢慢慢增多會是十分有趣的事情。”當1969年美國股民和華爾街對股票陷入狂熱的渴求,并爭搶得不可開交時,巴菲特無私地發揚風格,不參加搶購、解散公司、賣出股票,這讓他避免了接下來不久的市場崩潰,幸存下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要成為大人物,就必須放棄一些眼前的小利益,包括個人的待遇。巴菲特很明白,過于復雜的物質享受會影響到他精神和思想上的純粹性。無論如何,他的這種看法至少有助于他的投資事業。
當然,我們并不是大人物,我們所需要學習的,是他不太在乎眼前小利益的人生豁達。我們需要明白,當我們能夠賺取更多錢的時候,這些小錢又算什么呢?所以不要因為獲得了一點小的收益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暫時的判斷失誤損失了一點兒小的錢財而黯然神傷。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一定要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