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飲食有節”

——定時定量,控制食欲

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想要生存就離不開食物。既然飲食對我們人類生存這么重要,那么如何將食物吃得健康,吃得恰到好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中醫著名古籍——《內經》中有很多和飲食有關的論述,其最首要的原則就是——食飲有節。那么,什么是飲食有節呢?怎樣做到飲食有節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內經》里尋找正確、健康的“節食”之道吧!

第一節 《內經》論“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內經》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這章有這么一段原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首先,我先為大家解釋一下這段經典古語的大致意思。“和于術數”,指用合適的養生方法來調養身體。本段可以通俗理解為: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在研究世間天地陰陽變化規律的基礎之上,根據自然界萬物及氣候等的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來加以變化,從而達到將自身健康和周圍環境相統一的、和諧的養生之道。怎樣才叫飲食有所節制呢?就是說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因為工作和勞務過度勞神勞力,又避免房事過度頻繁,縱欲過度,這樣才能夠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即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但現在大多數人卻不具備這樣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種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甚至在半醉半醒的情況下行房事,逞一時之快,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導致人體精氣損耗過度。長此以往起居作息的毫無規律,人到半百之年就提前衰老了。

飲食養生是我們祖先的一大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形成、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飲食有節,這對養生保健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飲食物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物質基礎,也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自然因素。那么,這樣一種如空氣般無所不在的物質,為什么在《內經》養生方法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因為我們很多人都缺乏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在飲食過程中完全忽視了養生之道,隨心所欲,再加上高速的工作節奏和沉重的生活壓力,形成了飯無定時、食無定量、想吃就吃、類無巨細的飲食習慣,長此以往,飲食失當,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最終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進食過量,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于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就不能化生,就會產生疾病。后世醫家進一步完善了這一論述,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 “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孫中山先生更是認為飲食不節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他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人間之疾病,多半從飲食不節而來,所有動物皆順其自然之性,即純聽生元之節制,故于飲食之量一足其度,則斷不多食。而上古之人與今之野蠻人種,文化未開,天性未漓,飲食亦多順其自然,故少受飲食過量之病。今日進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則去自然亦愈遠,而自作之孽亦多。如酒也、煙也、鴉片也、鵠肩也,種種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進化而加增,則近代文明人類受飲食之患者,實不可勝量也”。飲食有節,除節制用量外,還包含對入口飲食的本身表現,如溫度、硬度及食飲時間的節制。

脾胃乃后天之本

《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又道:“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前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飲食超過正常的量,就會給腸胃帶來損傷,這往往是造成脾胃病的病因。這句話強調,飲食失節很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就是飲食過量,聯系我們生活的實際情況,會發現這句話堪稱經典寫照。后一句話可以這么理解,如果飽食,即飲食過量,筋脈便會因為腸胃過多地承載食物過多脹滿,而造成連帶的損傷,就可能發生大便中夾帶膿血的病理病變,從而形成了痔瘡。可見,飲食過量,不僅會對脾胃造成損傷,對人體的其他功能也會帶來危害。因為從《內經》理論的基礎來看,人體是一個整體,沒有單獨存在的器官或構造,一個部位或者功能的損傷也勢必會對整體造成影響。

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觀點——“脾胃乃后天之本”,也就是說,人的后天機體生長、發育,包括是否有健康的身體狀況,都受到脾胃(中醫概念的“脾胃”)功能的支配和影響。因此,如果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加注意,吃的東西超過了機體所能接受的范圍,某類飲食吃得太過,暴飲暴食,對于飲食有偏好等,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會造成脾胃功能的損傷,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威脅。尤其到了過節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極易放縱飲食。比如說,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各種糕點精彩紛呈,其中大部分都是甜食。從食物性味的角度來看,甜食味甘,甘味對五臟中的脾親和較大,所以說,甘味的食物食入過多就會對脾胃功能造成損傷,進一步更會危害到其他臟腑,從而引起其他種類的疾病。中醫古籍中就有對這一病理損傷的描述,如《本草綱目》:“甘傷肉”;又見“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落”。因此,飲食過量或某種食物食入過多,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不是吃多了就隔一段時間不吃即可消化這么簡單的事情。因此,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一舉一動中加以留心,不因為一時的喜好打亂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飲食,保護好我們脾胃,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營、衛、宗氣各司其職

《靈樞·五味篇》有這么一句話:“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又見《靈樞·平人絕谷篇》:“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以上兩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第一句話是說:自然界為人類生命活動提供所需的營養成分,其中只有空氣和食物在進入人體后,能夠經過機體的轉化,形成營氣和衛氣、宗氣、糟粕三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足以維持我們人類的生命活動。因此,如果一個人半天之內都沒有進食,勢必會帶來氣的衰減;而若一天都不進食,程度就會嚴重,造成氣的缺少。第二句話可以這么理解:如果一個健康的人七天之內都不進飲食,那么本該由飲食物消化吸收后為人體提供的營養物質(即精微物質)以及津液,就會在這段時間中只出不入,等到最后消耗枯竭,這個人就會死亡。

對于一個健康的人來說,人體的生理功能都在不斷地各司其職,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都有新陳代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在不斷消耗著能量,哪怕是在睡著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機能都在運轉著。為了保證這一過程順利有序地進行,需要我們不斷為自己提供能量——食物。因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過饑才飲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就有這樣的體驗,偶爾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耽誤一頓兩頓飲食尚無明顯的感覺,但是耽誤次數多了或者時間長了,身體尤其是胃部及體力就會覺得明顯的不適。這是因為,如果個別一次兩次過饑,健康的身體尚處在可代償的范圍內,不至于損傷過多的精氣,但時間一長或者次數一多,勢必會超出人體所能代償的范圍,引起功能的損傷,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為了維持我們脾胃功能和生命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切記不可過饑才飲食。

《內經》中不乏對于“飲食有節”這一養生理論的敘述,在此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縱觀原文,關于這一飲食養生理論的闡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定時定量、寒溫適宜和控制食欲。那么,我們要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落實到我們日常飲食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呢?在本章接下來三個章節中,將結合生活實際為大家揭曉這個問題的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诸城市| 伊宁市| 浮梁县| 尼勒克县| 海口市| 双峰县| 莎车县| 丰都县| 元朗区| 阿克陶县| 伊宁市| 信丰县| 阿拉尔市| 杭锦后旗| 巴林左旗| 兴义市| 浙江省| 汉源县| 龙南县| 汕尾市| 宽甸| 京山县| 攀枝花市| 政和县| 漳平市| 白城市| 新干县| 瓦房店市| 平阳县| 玛纳斯县| 金沙县| 安化县| 东辽县| 永兴县| 左权县| 孝昌县| 庄河市| 德阳市| 亳州市|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