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吃才健康,會睡才長壽:《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秘法
- 朱麗娟
- 938字
- 2019-01-03 16:09:42
前言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它所建立的理論體系,不僅為祖國的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奠定了基礎,還為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論參考。這次帶大家學習這本經典著作,主要目的就是初探《內經》中關于飲食養生的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我們日常飲食習慣中來,建立合理科學養生之法。
整體觀是《內經》理論體系最顯著的學術特征之一,即統一性和完整性。《內經》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現在《內經》的理論思想中,主要有: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將這種整體思想,尤其是人和自然的統一性,用于指導我們的飲食習慣,就是我們中醫所說的科學飲食了。我國自古代開始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也就是說,許多食物也可以是藥物,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古代有醫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不同的性味,即“四性”“五味”。“四性”又稱為“四氣”,即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溫和熱屬于同一性質,即吃完這兩種性質的食物之后,身體有發熱的感覺,兩者的區別在于程度上的不同,溫次于熱;寒和涼屬于同一種性質,即吃完這兩種性質的食物之后,身體有清涼的感覺,涼在程度上次于寒。介于這四者之間的,我們則將之歸為平性。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來看,平性的食物居多,溫、熱性的次之,寒、涼性的更少。“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隨著人們對食物性質的不斷深入認識,發現藥物的滋味和它們各自的藥效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和對應關系。通常甘味的食物多有助于改善體虛的情況,而且對于一些急病或急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酸味的食物多有助于收斂固澀,增進食欲,健脾開胃;苦味的食物大多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還具有清熱、瀉實的作用;咸味的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濁痰瘀血等結聚而形成的有形病證有改善作用;辛味的食物有助于將體內的病邪發散至表,對癥治療。這些食物通過發揮各自的作用,和人體形成統一整體,運用得當,就可以達到飲食養生的目的,甚至對于某些疾病還具有治療和改善作用。
那么,我們在平時的飲食中,該如何具體而實際地運用這些理論知識達到養生的目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帶著大家在本書中尋找答案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