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舒暢氣機以提高免疫力

氣機是指氣的升降出入。機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的生理活動,全賴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的升降出入正常是免疫功能正常發揮的必要條件。肺的呼吸運動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調節著氣的升降,肝臟與氣機則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肝五行屬木,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性剛強。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肝主疏泄,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表現在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調暢情志。

肝的生理特點是主升、主動,有疏通、暢達、升發,維持氣的升降出入之間平衡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的升降出入正常,血脈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人體抵抗力也強。如果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可出現兩個方面的病理表現:一是肝失疏泄,如肝氣郁結,則出現胸脅、兩乳或少腹等脹痛不適的癥狀。二是肝的升發太過,如肝氣上逆,則出現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等癥狀;若氣升太過,血隨氣逆,還可導致吐血、咯血等血從上溢的病理變化,甚則導致猝然昏不知人,稱為“氣厥”,亦即《素問》所說的“薄厥”。

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亦有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若肝氣不舒,氣行不暢,血瘀于內,如心血瘀阻,則見心前區刺痛或絞痛。氣機郁結,也會導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產生痰濕水飲等病理產物。痰阻經絡,可見腫塊、結節、肢體麻木,甚至半身不遂。若水濕停聚體內,則見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身體困重,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濡緩。

肝的疏泄功能可調暢全身氣機,是脾胃之氣升降正常的一個重要條件。如肝失疏泄,影響脾的運化升清功能,在上則為眩暈,在下則為飧泄;影響胃的降濁功能,在上則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痛,在下則為便秘。前者稱作肝氣犯脾,后者稱作肝氣犯胃,二者可統稱為“木亢乘土”。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功能,還體現于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肝膽相連,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膽汁的分泌與排泄也是通過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的。肝的疏泄正常,膽汁分泌和排泄正常,則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若肝氣郁結,膽汁不能正常分泌與排泄,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則出現脅下脹滿、疼痛、口苦、納食不化等。不管是肝氣犯胃還是肝氣犯脾,結果是后天脾胃功能減弱,氣血生化不足,免疫力下降。

情志活動,由心主管,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臟調節氣機,氣能行血,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調暢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就易于開朗。肝失疏泄,則心情抑郁,多愁善慮;若肝氣上逆,則性情急躁,容易發怒。

此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與肝的疏泄功能亦有密切的關系。

肝藏血指肝有儲存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藏肝之血滋養肝臟,也制約肝陽,防止疏泄太過。

肝的陰陽氣血失調常見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血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膽濕熱等癥型。防治也相應地采取疏肝解郁、清肝瀉火、養肝陰、補肝血、滋陰潛陽、平肝熄風、清肝利膽等方法,使肝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恢復正常,功能的恢復就是正氣充足,免疫力正常的表現。


本草方


【肝氣郁結】

癥狀:情志抑郁,易怒,胸脅或少腹脹悶串痛,胸悶善太息,或見梅核氣,癭瘤。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或有腫塊、結節,月經不調。

治法:疏肝解郁。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肝陰不足】

癥狀:頭暈耳鳴,兩目干澀,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柔肝,養血通絡。

方藥:一貫煎加減。


【肝火上炎】

癥狀: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頭暈脹痛,面紅目赤,或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肝血虛】

癥狀: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夜盲,面色無華,或肢體麻木,爪甲不榮,或見婦女月經量少、色淡,閉經,舌淡,脈細。

治法:補血養肝。

方藥:四物湯加味。


【肝陽上亢】

癥狀: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脈弦細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肝風內動】

癥狀:眩暈、頭痛、耳鳴、口眼歪斜,甚則昏仆失語、不知人事,或手足麻木、震顫、抽搐,舌多紅絳、干燥,脈多弦數。

治法:滋陰潛陽,熄風止痙。

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


【肝膽濕熱】

癥狀:脅肋脹痛灼熱,厭食,腹脹,口苦嘔呃,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有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理氣通絡。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飲食療法


【黃精粥】

原料:制首烏20克,百合12克,白果10克,黃精30克,紅棗10枚,粳米1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上面藥材與粳米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水,同煮,米爛粥熟后,晾涼加入蜂蜜即可食用。每日1次,連用7日。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提高免疫力。用于肝血虛,頭暈眼花,視力減退,爪甲不榮者。


【天麻粥】

原料:天麻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天麻擇凈,研細;大米淘凈,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米爛粥熟時加入天麻粉、白糖,再煮一兩次開鍋即成。每日1劑,連用10日。

功效:熄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用于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頭目眩暈,風濕痹痛,手足麻木等。


【天麻菊花蚌肉湯】

原料:天麻10克,菊花15克,河蚌10個,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河蚌去殼取肉洗凈;先將天麻、菊花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沸后,放入蚌肉,文火燉至蚌肉熟后,加入食鹽、味精調服。每日1劑,連用5日。

功效:養陰清熱,平肝熄風。用于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頭暈,手指震顫等。


【桑葚粥】

原料:桑葚30克,糯米60克。

做法:將桑葚、糯米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粥,粥熟時可調入少量冰糖。每日1次,連服14日。

功效:滋養肝腎,養血明目,防癌抗癌,提高免疫力。適用于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視力下降,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及腸燥便秘等。


【阿膠麥冬粥】

原料:糯米100克,阿膠30克,麥門冬15克。

做法:先將阿膠搗碎,備用;將麥門冬切碎,以冷開水搗絞取汁;再將糯米加適量水煮粥,待粥煮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麥冬汁,邊煮邊攪勻,視粥稠膠化即可。早、晚溫熱服食。每日1劑,連服3日。

功效:養血滋陰,補虛潤燥。用于肝陰虧虛見眼睛干澀,視力下降或血虛萎黃,眩暈心悸,陰虛咳嗽等。


經絡療法


【血海三里補血法】

操作方法:每天中午飯前和飯后按揉血海,兩側交替,每次每穴2分鐘;飯后按揉兩足三里3分鐘;晚上9~11點的時候開始艾灸穴位,每穴灸10分鐘,艾條離皮膚大約兩指,能感覺到皮膚發熱但不燙為度,艾灸后喝一小杯溫開水。

功效:養肝血,益肝陰,提高免疫力。適用于肝血虛見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干枯脆薄,夜寐多夢,視力減退,甚至雀盲,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或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垫江县| 香河县| 荣昌县| 年辖:市辖区| 邵阳市| 海伦市| 淳安县| 长宁县| 扬中市| 赤城县| 乐亭县| 延长县| 保康县| 华安县| 娄烦县| 大关县| 伊春市| 丁青县| 湖口县| 苗栗市| 长沙市| 杨浦区| 新巴尔虎右旗| 巴中市| 永和县| 莱阳市| 德惠市| 萨迦县| 德惠市| 凤冈县| 南城县| 温宿县| 阿荣旗| 庆云县| 宣汉县| 南江县| 南充市| 吉安县| 盘山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