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軍爭第七

原文【軍爭第七】

1.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2.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3.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4.《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5.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6.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軍爭第七】

1.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后,從召集軍隊、安營扎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后,卻能先于敵人到達戰地。能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

2.“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1/10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50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30里去爭利,一般只有2/3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于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御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云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和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4.《軍政》說:“在戰場上如用語言來指揮會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如用動作來指揮會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和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么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都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5.對于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于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斗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于用兵的人在敵之氣銳時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并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饑餓之敵,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6.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于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對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對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故事1】宋金六合之戰

這是在南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宋金戰爭中,宋軍在六合(今屬江蘇)擊敗金軍的一次作戰。

二年十月,金左副元帥仆散揆統兵九路攻宋。十一月,仆散揆軍自八迭灘渡淮,宋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守將不戰而逃,使金軍得以長驅直入,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滁州(今屬安徽)等相繼失守。使在楚州(今江蘇淮安)與金軍對峙的宋鎮江副都統畢再遇陷入被動局面。

畢再遇遂率兵一部進駐淮西江防要害六合,時金軍行至距六合25里之竹鎮。畢再遇偃旗息鼓,設伏于南門,布弓弩手于城下。金軍方至城壕,宋軍弓弩齊發,旗鼓并舉,伏兵突出,大敗金軍。金將完顏蒲辣都率十萬騎兵重來,進駐成家橋、馬鞍山(六合北)后,以重兵圍城數重,企圖燒壩木、決壕水,被守軍以勁弩射退。繼而紇石烈子仁與完顏蒲辣都合勢集兵攻城,城中矢盡,畢再遇派人舉青蓋往來城上,金軍以為其是守城主將遂爭射之,獲矢兩萬余。金軍攻城日急,畢再遇率兵依城拒守,出奇兵襲擾金軍,使金軍日不得息,于是引兵撤退。畢再遇率部乘勢追擊,追至滁州(今安徽滁縣),逢雨雪才撤軍回師。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城邑防御戰的典型戰例,畢再遇先控險要,以逸待勞,采取靈活多變的戰法擊敗金10萬大軍,其變被動為主動,使六合及楚州一線得到暫時鞏固。

【故事2】曹劌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拜見。他的同鄉說:“這都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的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上朝廷去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么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服、食品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用來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把實情告訴神。”曹劌說:“這點小誠意不能被神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詳審,一定按實情處理。”曹劌說:“這是(對人民)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個條件作戰。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后,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軍啦。”此舉令齊軍大敗。莊公正準備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他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的橫木望齊軍的隊形,然后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魯軍奮勇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士氣,第二次擊鼓時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消失了。當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士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后來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故事3】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文公即位以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漸漸治理得強盛起來。他希望也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他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只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周襄王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愿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于是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晉軍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然后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才能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于是他就擴充隊伍建立起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并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但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不料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沒想到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不明白,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也不遲。”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并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辭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才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咱們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后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晉軍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行,不要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來,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故事4】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是趙國的大將軍,與廉頗、藺相如齊名。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國將領胡陽率兵包圍了趙國的閼與城,由于路途險遠,廉頗、樂乘等人認為難以救援,而趙奢卻在危難之間請命前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趙奢卻在離邯鄲30里的地方停駐下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安營扎寨,按兵不動。而且,趙奢明知秦國派來的人是為了刺探軍情卻仍盛情款待。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到秦國間諜一離開,趙奢馬上命人拔營連夜趕到閼與城前線,而且讓善于射箭的軍士在距閼與城五十里的地方構筑營壘。

這一招秦將胡陽猝不及防。在戰爭開始前,趙奢火速占領北山,首先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趙軍先發制人,打得秦軍落花流水。

趙奢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舉奪得閼與城,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青海省| 杂多县| 阆中市| 清原| 当涂县| 恩平市| 察隅县| 保山市| 泾源县| 南和县| 蓬安县| 余干县| 兰溪市| 盘山县| 高平市| 特克斯县| 桓仁| 广元市| 吉水县| 林口县| 麻阳| 东莞市| 呼玛县| 西吉县| 横峰县| 长海县| 长武县| 兴安盟| 龙山县| 哈尔滨市| 福鼎市| 江川县| 柏乡县| 泗洪县| 旺苍县| 安龙县| 苗栗县| 文成县| 蒙城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