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封神演義》疑案解讀(1)
- 一口氣讀懂十大名著懸疑
- 鐘厚濤 仇愛麗
- 4975字
- 2017-12-07 11:20:08
第一節 商紂王:勤廉的仁君還是專橫的暴君?
徒手斗虎商紂王,古人戲說殺人狂。
一朝偶遇蘇氏女,百年江山不久長。
摘星樓上冤魂聚,鹿臺四處滿血漿。
脫卻裙衫酒池舞,錯把玉宮比天堂。
荒飲暴刑世間希,至此心肝入藥方。
——趙彥亮
商紂王是個暴君,這似乎已經成為不容質疑的定論,上面所引的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即使沒有閱讀過《封神演義》,但曾經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人都會知道,紂王是一個昏庸無能、色迷心竅的暴君,歷來都是人們批評的對象。談起紂王,馬上就會想到電視畫面中的紂王摟著妲己在那荒淫無度的場景,他耗費巨資修建了鹿臺,建造了酒池,懸肉為林,供自己喜歡的人在里面縱情聲色,用《史記》中的話來描述,則是:“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韓非子》中的描述則更為詳細生動: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很久以前,商紂王這家伙吃飯使用象牙筷子,國家高級干部箕子先生對此憂心忡忡。因為在箕子先生看來,象牙筷子肯定不會放在土缽子里,一定會跟犀角、美玉做成的精美杯盤配用。而象牙筷和精美杯盤肯定不會配粗湯淡飯,要配的當然是珍禽異獸的胞胎。吃珍禽異獸胞胎的人,肯定不會穿著粗陋衣服在茅屋里用飯,而一定會裹著里三層外三層的華麗衣裳,在高樓大廈就餐。如此下去,我不敢想象那是個什么結局了,所以我對事情的苗頭擔驚受怕。此后五年,紂王筑造了到處掛肉的園子,發明了炮烙酷刑,登上了酒糟堆積的山丘,在酒池旁大醉特醉,極盡奢侈殘暴之能事,由此滅亡。
不但生活窮奢極欲,紂王還很剛愎自用,殘忍無比,對于不服從自己命令的肆意使用炮烙等酷刑,甚至將比干的心都給挖出來,足可見他的暴政已經達到何種程度。
那么,真實的紂王又是什么樣的呢?真的如小說《封神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一個暴君嗎?
最早記載紂王暴行的是《尚書》,這些材料后來被司馬遷大量引用,寫進《史記·殷本紀》和《周本紀》中,就成了商紂王的罪證。
但是,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學者懷疑《尚書》的真實性,認為它可能是一部偽書。如宋代學者吳棫在其《書稗傳》中就十分懷疑《尚書》的真實性,理學家朱熹也贊成吳棫的觀點。明代學者梅鶩著和清代學者閻若璩也都提出來很多論據來證明《尚書》作偽的事實。
既然《尚書》是偽書,那么里面關于紂王事跡的記載自然也就不足為信了。
孔子的學生子貢,很早就針對批評紂王這件事發表過看法,在《論語·子張》中就說過這樣的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紂王的壞,并不如傳說那么嚴重;所以自重的人討厭身居下流,怕的就是人們把天下的壞事都歸到他身上。”孟子對這件事也發表過看法,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尚書》中記載周武王伐紂的一個章節)取二三策而已矣。”翻譯過來就是:“完全相信書本上的話,那還不如沒有書。對于《武成》這篇文章,只能相信其中二三罷了。”這也可以看出,子貢和孟子并不完全相信《武成》上對于紂王暴行的記載。
由此可見,歷史真實中的紂王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昏庸無能。上面我們曾提及的《史記·殷本記》中,作者司馬遷這樣描述紂王:“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這段描述和《荀子·非相篇》中夸贊紂王“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的說法是頗為吻合的。意思都是夸贊紂王天資聰穎,聰明過人,聞見甚敏,力大無窮,甚至有倒拽九牛之威,所以我們上面所引詩句當中第一句就是“徒手斗虎商紂王”。
隨著紂王的勤廉執政和國力的增強,在當時東夷一帶向中原擴張的時候,紂王不但率部打退了敵人的進攻,而且還把商朝的勢力大范圍地向外擴張。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毛澤東才會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另外,經常有人批評紂王荒淫無度,其實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這種批評其實是冤枉了紂王。例如,南開大學中文系楊琳就提出:“蠻荒時代赤身裸體是正常現象……秦漢以來,人們都把‘懸肉為林,使男女裸’視為殷紂王荒淫的表現,本文指出這在當時是禮俗允許的,符合時人的道德規范,歸罪于殷紂的荒淫是對殷紂的冤枉。”(楊琳:《論古代社會的袒露禮俗——兼論對紂王荒淫的認識問題》,見《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也就是說當時人們男女相裸,完全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習俗,這并不能表明紂王就是荒淫的。
那么,本來并非昏庸荒淫的紂王為何在歷史上會被塑造為暴君的形象呢?
紂王被人千古唾罵,和《封神演義》的傳播有很大關系,因為作者在書中,對紂王大加丑化并且尖銳地批判。而《封神演義》在社會上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直接影響了人們對于紂王的看法。
所以,紂王可能是被符號化了的暴君形象,有可能是后世文人雅客根據個人好惡與情感判斷,紛紛在原有的蛛絲馬跡上進行加工演繹,最終以訛傳訛的結果。因而就其歷史的本來面目而言,我們頭腦中所形成的紂王形象,可能與真實存在的紂王原形有著較大的差距。
其謬豈不大哉?
或許,我們電視中所看到的商紂王,完全是“千年積毀”的結果,換句話說,乃是后人“抹黑”的結果。而歷史真實的商紂王并不是一個十足的暴君,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他還是一個勤廉執政的仁君。
第二節 妲己:長相面若桃花為何心狠如毒蝎?
商之孫子寧無論,妲己端端是禍胎。
——王冕
這是元代詩人王冕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妲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禍胎。
那么,妲己是何許人也?
她乃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商紂王的寵妃,其實是最被寵幸的一個,據說是千年狐貍精經過修煉最終幻化成人,她艷如桃花,姿色動人,妖媚無比,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后人喜歡稱她為“一代妖姬”。她的美貌甚至已經到了神奇的地步,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人,相信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情節。當商朝被周人給滅掉后,妲己被人給五花大綁,押赴到了刑場,準備斬首示眾。在準備殺死妲己的那一剎那,劊子手被妲己的美色所迷惑,不忍下手將這樣一個美女給活活砍死,甚至還向監斬官求情,說自己愿替其死。要不是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氣威懾脅迫之下,估計妲己也就不至于現出原形,當然也就不會被姜子牙擒住斬首了。但這些畢竟都只是我們的假設,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如果我們與此同時想到了妲己的妖孽和毒辣,估計這樣的想象也就不會在我們頭腦中閃現了。
從書中或者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發現,紂王所做的一切壞事,都是在妲己的唆使下才完成的。無論是設炮烙、挖人心、剖孕婦、吸骨髓,都是妲己的主意。用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意思就是說,紂王無比喜歡妲己,而且他耳根子特別軟,最聽妲己的話,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對于她說的話言聽計從,對于她喜歡贊譽的人就會給予獎賞,而對于妲己討厭憎恨的人,則會直接殺掉。
當然,根據現代的考古研究,說紂王對妲己“唯婦人之言是聽”這一條罪狀,或許有些夸大了,或者說根本不切實際。理由在于商人非常注重迷信,無論有任何重大舉措或采取任何行動,都要通過求神問卜來最終決定,這在河南地區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時間地點記載的。所以商朝的時候,妲己能夠在政治層面影響到的力量,實在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被忽略不計。別說是妲己,就是紂王自己,可能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做主的,別忘了,在他的背后,冥冥當中還有一個無上“天意”的存在。
所以,妲己的惡名是周人話語宣傳的結果。
不過,上面只是我們現代的研究成果和邏輯推理,在《封神演義》這部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小說中,妲己的確就是那樣一個歹毒的淫婦形象。
妲己有著嚴重的“施虐狂”傾向,她喜歡看“炮烙之刑”,在聽到犯人凄慘的叫聲時,就像聽到動聽感人的音樂一樣發笑。由于妲己的這一愛好,紂王濫用重刑,動輒就將人處以此刑,以取悅妲己。所謂“炮烙之刑”,就是在銅柱上涂滿油,在下面燃燒火炭,犯人必須在銅柱上行走,這樣腳板自然就會被燒傷,發出慘絕人寰的叫聲是必不可免的。如果不加小心,跌落到下面火紅的炭中,則可能會一命嗚呼。
妲己真的有上面描述地這么壞么?無論稗官野史,還是民間傳聞,甚至是在正史典籍中,妲己都被描述成了一個蛇蝎美人,無惡不作,真可謂是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這樣論調已經家喻戶曉,妲己這樣的淫婦、惡婦形象已經深植人心,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林紫秋曾說:“在中國人的眼里,妲己是一個標準的‘紅顏禍水’、‘一代妖后’;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著作,妲己都不曾正面生存過;妲己負面形象的形成,是一個典型的‘被禍水’、‘被妖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儒家的‘婦道’以及成王敗寇的理論和古代文人借古諷今的傳統產生了重要作用。”(林紫秋:《論妲己妖魔形象的形成》,《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林紫秋這里從“婦道”的角度來解釋妲己形象的形成,可謂獨具眼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形象主要有賢妻良母型與潑婦淫婦型兩種。客觀地說,在男性社會里,所謂“賢”、“良”、“潑”、“淫”都是站在男性角度來評斷,因此,當人們稱贊她們“賢”、“良”時,言外之意就是說她們維護了男性準則;當人們說她們“潑”、“淫”時,言外之意就是說她們在挑戰男權原則。
在中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在這一文化系統中,賢妻良母是輔佐性角色。根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則,女性如果能夠自覺維護父權原則,就能夠得到相當的獎賞。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美談,節婦烈女的牌坊,都是父權文化對這類女性的認可贊美。但是,過分強調母性、妻性職責,將其與“婦者,伏也”(也就是婦女要服從的意思)的第二性思想,以及三從四德的道德規范結合在一起,就會嚴重地壓抑女性作為人的、更為豐富的生命需求,壓抑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
之所以文學創作中會有丑化女性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作者往往從男性單一的性別偏見出發,以此來否定女性合理的生命價值與生命追求。歷史上,最有名的淫婦莫過于《封神演義》中的妲己、《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妲己的罪過在于她的美貌。因為她太美了,紂王一見她就無法克制欲望。為了討好美人,紂王做了許多荒唐事,終于亡國亡命。“紅顏禍水”這句話的內在邏輯是,男人不必為自己的欲望負責任、不必為自己的荒唐負責任。要為男人的荒唐負責任的,是他荒唐的對象,也就是漂亮的女人。
然而《封神演義》中的妲己之所以是個要角,并不僅僅因為她是典型的“紅顏禍水”,更在于她的陰險歹毒遠超過紂王。
或許,如果沒有她,紂王的墮落不會那么快,商王朝也不會那么快就被周王朝所推翻!
因而,為了維系男權社會的傳統思想認識,即禍國殃民的并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他們背后的紅顏女色,《封神演義》的作者才把商朝的滅亡歸結到妲己的頭上。
既然妲己被認定是亡國的罪歸禍首,那么把她界定為《封神演義》的“女一號”,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真正的歷史是,或許妲己真的貌若天仙,而且商紂王對她“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但妲己并沒有如此邪惡歹毒。后人之所以把她塑造為心如蛇蝎的惡婦形象,完全是以一種“紅顏禍水”的邏輯思維,來為商朝的滅亡尋找理由。也就是說,把商朝的終結最終都歸咎于一個女人的身上了。由此,妲己的形象也就被妖魔化了。
第三節 哪吒的原型:中國戰神還是印度王孫?
“頭戴乾坤圈,臂繞混天綾,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是誰的畫像?一般的讀者馬上就會想到,這是哪吒。
提起哪吒,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很多天津人都喜歡把他認做是自己的老鄉,說他出身陳塘莊,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公子。
據《封神演義》的作者描述,哪吒在出生時就渾身充滿著神奇色彩。他的媽媽也就是李靖的夫人殷氏,在懷孕了三年零六個月后,突然做了一個怪夢,然后就生下了渾圓的大肉球。李靖一看,大吃大驚,以為是個怪胎,索性直接揮劍砍去。就在肉球分開兩半的一剎那,滿屋異香,滿地紅光,然后肉球里面跳出一個了孩子。只見這個孩子下生就能滿地上走,手上還套著個金鐲字,肚子上圍著個紅綾。這里插入一句,看過《封神演義》的人都曉得,這金鐲和紅綾不是他物,乃是金光洞鎮洞之寶——“乾坤圈”和“混天綾”。